|
26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3-6-28 13: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6-28 13:40 编辑
但决定听感的总体宽度关键。取决于整个器材环节水平的最窄处是哪个、或哪一些。
实际效果肯定主要看个人基于自己的器材水平情况下听到的情况,这个主要看个人的器材水平在什么等级。器材环节就像个过滤器,一般对器材拼的是对唱片播放的最少过滤。唱片不通过器材是听不到效果的,同样一张唱片不管什么介质之下,播放出来经过几个环节最后就到了耳机音箱上,才能在空气里发出声波。
但也看实际需要,不需要那么多或者自我感受最舒适的消费基准下,都可以听好。因为这个时代的器材水平普遍水涨船高。当然消费心理也有区隔围墙心理,如果用理性思考横向打破心理感受的下意识障碍,可以考虑用一款在售的主流手机价格去衡量面向的大耳机的成本。三四千等级还算是一种平均值,可以有一些旗舰等级目标了。
就个人体验而言,以前也是不太拼旗舰消费。但到了今年有一些旗舰等级的价格下来了,入了以后经过三个月半年煲机效果更均衡的情况下,感觉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对比以前的老旗舰比如同等价格带之下细节最好的600欧dt990。对比之下仅仅是cd的播放效果,老旗舰的细节确实有很多细节还播不出来。和旗舰对比的整体听感也是分离的,各不相融。老旗舰主要是对一般的老唱片有相对好一点的表现,掩盖了一些音效上的时代缺陷。但对约2000年以后的新唱片,和以前时代的发烧唱片就无法把细节和氛围的全部效果表现出来。这还是老旗舰对16bit的情况。所以新旗舰大耳,是这个时代在入门以后进一步进入正座体验效果的必要的基本条件。
查过990在90年代刚上市的价格是六千以后降到四千,进入新世纪以后气的旗舰大耳机出来才降到两千。说明以前的时代这都算豪门款的消费等级,一般社会普遍器材水平都比这个要差,那么处在同时代的唱片公司就会有想法了。欧美用户有顶配群体那么欧美的唱片公司在出版的唱片上就不会太算计,但是日本的公司不想和欧美对撞,就只能在往下游一些的市场里动脑筋。这种情况和当时对任何商品市场定位都类似。汽车和电器电子产品都是日系起家的基础,回避主流市场转而瞄准大众消费是关键。在唱片环节也体现出了日系对市场的一贯定位,不管如何时代有跟随也是多少偏重一些大众。
这也说明唱片的水平基本是超前于时代的,一边是对比母版把规格剪裁在16bit上发行的版本细节好一些的cd (日系奶油声的除外),一边是对比之下在90年代的旗舰大耳机也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的问题。说明听音系统的各个环节和价格带,大概齐是决定领域平均体验效果的关键。唱片按时代通行的单张来算总比单个器材便宜多了,而唱片的水平也有时代发展普遍侧重走向的不同。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可能万年不变都是一个标准。当然,判断衡量上不可能单独由一个环节决定,一般都是把重要环节综合起来做判断。还有个人的听音取向和器材基础。是那种只是大概齐听个总体效果的情况,还是进阶去听细节的比较的要求,体验效果也都不一样。前提决定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