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eddie08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5年耳机升级线总整理以及经验分享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11: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小弟的Blog有完整版,但这也会贴上完整版分享,下班后开始贴2-19 介绍,因为还需要再重新排版符合大家谈格式,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2-6 11: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湖州
膜拜大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2-6 12: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认真拜读大作,楼主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12: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onizukadd 发表于 2025-2-6 11:32
好文收藏,请问E大是否涉猎国内的塞线,例如国内火炮大荒啊,或者信号线耳塞化,卡达斯黄金比例的大至尊, ...

大佬好呀,小弟有关注泽丰,Fifty Strings五十弦等,其他的接触机会比较少。我一般不会把家用讯号当作耳机线使用,因为它的外皮通常会很厚,屏蔽做的好足,
但内蕊的线经不一定比一般塞线粗,使用上也不太方便。

我记得Cardas有款给大耳用的线材,很喜欢它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2-6 12: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
这个太有意义了,耳机线和电源线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了解了材质对音色的改变,就能因地制宜的调整音响系统音色的走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2-6 13: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感謝分享,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2-6 13: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支持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2-6 14: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股数对声音的影响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5-2-6 15: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
收藏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5-2-6 16: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还没有看完,先收藏。佩服这样的研究精神,顶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5-2-6 16: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牛,实在太牛了
拜读拜读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5-2-6 17: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真可以发论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17: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2. BriseAudio

创办人背景
渡边庆一先生:自学生时代起,渡边先生便对音响设备产生浓厚兴趣,经常接触管乐团和广播设备。进入职场后,他从事录音工作,服务对象包括电台和专科学校。在此期间,
他开始制作电源线,并测试发现不同的线材对声音质素和音色有显著影响。
冈田直树先生:冈田先生是一位音响发烧友,对高级音响设备有着深厚的热爱。在二十五年的发烧历程中,他接触并使用了各种高价位的音响线材,累积了丰富的经验。
大约十五年前,他遇见了渡边先生,并被其制作的线材所吸引,促成了双方的合作,最终共同创立了Brise Audio

公司历史与动机
Brise Audio 的成立源于两位创办人对音响线材的热情与执着。他们致力于开发高质量的线材,旨在将音响系统的潜力充分发挥,为用户提供极致的音乐体验。
公司强调产品的日本制造,并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技术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其中,与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合作开发的奈米碳管(CNT)技术,
成为其线材产品的一大特色。总而言之,Brise Audio的成功源自于创办人对音响的热爱、专业的技术背景,以及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公司在高级音响线材市场上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声誉的建立。

这是我今年的重点入手品牌,主要会入手SHIROGANE-Ultimate纯银线以及Yatono 大耳线,我目前只有Yatono以及OROCHI Ultmate,新加坡目前有经销是Jaben

Brise Audio


Brise AudioOROCHI Ultimate 心得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是该品牌最新的旗舰铜线,自去年1112月正式发表以来,便迅速吸引了众多烧友的目光。我原本是打算在官网选购福袋,
并考虑入手一条Brise Audio YATONO-HP Ultimate,搭配Hifiman Susvara 耳罩式耳机使用。此外,我也计划前往新加坡的Jaben Uncle购买,心里暗自希望Brise Audio 是否会推出一条导体量更多、
更粗壮的铜线?毕竟耳罩耳机大多在家中使用,无需过多考虑听诊效应等细节。然而,当我浏览IEM(入耳式耳机)线材分类时,意外发现OROCHI Ultimate 已经上架。
除了期待未来能推出耳罩耳机专用版本外,我也被眼前的IEM 版本吸引,甚至有些冲动想立刻入手。于是,昨天我特意前往Adelphi 商场,走过 JABEN门口时……嗯,那种中毒般的吸引力,真的会吸你进去。

OROCHI Ultimate 采用了 Brise Audio 独创的高性能、高纯度铜线材,拥有品牌有史以来最大导体体积和铜芯粗度。其线芯由约200股高纯度、晶体排列整齐的铜母材制成,
并在传奇型号 YATONO 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性改良。此外,OROCHIUltimate 采用了全新的屏蔽结构,包含专为 OROCHI 设计的电磁波吸收材质、CNT 纳米碳管材料以及BS Sheet 碳基材料,
旨在实现更纯净的音质表现。
在导体结构方面,铜的晶体排列主要分为单晶与多晶。单晶的晶体排列最为完美且整齐,而多晶的性能则取决于晶界的大小与排列。例如,
某些导体会刻意放大晶界,以确保在传输范围内尽可能保持接近单晶的结构,降低杂质在晶界中的干扰机率,从而提升材料纯度。虽然在技术上仍属于多晶范畴,
但相较于传统的高杂质多晶OFC(无氧铜),这种设计往往能带来更为纯净、细腻的声音表现。
根据官网的定义,OROCHIUltimate 的定位在 YATONO 之上,其优势在于更高的导体数量、更粗的线径,并使用相同等级的特殊绝缘材料。
然而,OROCHI更进一步地强调了对高纯度铜材晶体结构的优化,透过更精细的拉晶工艺及严选原材料,使其在音质表现上达到全新的高度。

由于 OROCHIUltimate 的线材较为粗壮且硬挺,在携带性和操作性方面可能不及其他型号灵活。不过,导体粗细与线材柔软度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绝对的正相关性。
例如,ToxicBWXL 线材的线径达到 17AWG,但线身却相当柔软。而在实际把玩 YATONOUltimate OROCHIUltimate 后,可以发现 YATONO 更容易塑型,
OROCHI 则显得更具弹性。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导体芯数、尺寸,甚至是屏蔽材料的不同。

此外,在 4.4mm 入线处,OROCHI 的外壳后方还额外套上了一层外壳结构,这可能是一种屏蔽隔离的调音设计,也可能仅仅是为了提高耐用性的塑料外壳。相较之下,
YATONO并未配备这样的设计,这点也体现了两者在结构细节上的不同取向。

听感体验
经过一整晚的煲机后,我开始进行实际的聆听测试。在我的线材收藏中,除了PWAudio 以外,其他厂家并未推出如此高价位的铜线。因此,在后续比较中,
我将尽量以其他品牌的旗舰铜线作为对比基准,这样的比较将更具代表性,也是之前讲的,铜线卖的再高价跟镀金或银线一样的价格,声音也不会变成它们那样,还是铜线。

测试设备
DAP:乐图墨菊 2
耳机:Vision EarsVE10
接下来的聆听心得,我将深入探讨 ORICHIUltimate 在音质上的表现,以及它在与其他旗舰级铜线对比时所展现的特性。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Brise Audio YATONO
新旧铜旗舰的对比,主要是想了解 BriseAudio 自家产品经过这几年的调音演进与技术提升,声音表现究竟有多少改善。由于线径与重量的关系,
OROCHI采用了 2-wire 设计,而 YATONO 则是标准的 4-wire,甚至可以达到 8-wire。重量方面,OROCHI YATONO 37.4g 增加到 63g
且重量感明显集中在 4.4mm 插头 部分。这让 OROCHI 在移动聆听时需要格外留意,但在定点聆听情境下,这些问题则不太明显。

先听 YATONO 搭配 VE10 的表现:人声细腻温润,毫不厚重;乐器结像柔和自然,呈现出典型高水平铜线的音色特性。虽然是铜线,但低频并不肥厚,
下盘干净稳定,搭配VE10 依然保有优异的平衡感。高频部分则表现出柔美细致的特性,整体听感非常舒适自然。

接着换上 OROCHI,不自觉地将 墨菊2 的音量提高1-2 格,以维持相同的音压水平。整体音色走向可以明显感受到出自同一品牌的调音风格,依然保有细腻温润、
毫不厚重的人声。但细听之下,OROCHI的声音表现较 YATONO 更加细致,音场扩大了一圈,细节分辨率更为明显。某些乐器在YATONO 上偶尔略显刺激,
但在 OROCHI 上则显得圆润自然,整体听感更为舒适。此外,背景乐器的动态层次稍有提升,这是大线径带来的显著优势。而ORICHI 的背景纯净度更胜 YATONO
背景听起来更加黑且干净,这可能与其进一步优化的屏蔽设计有关。这种体验让我回想起当年从Toxic BW 22 V3 升级到 BWXL 时的惊艳感。OROCHI Ultimate 是一条让人感到极致舒适自然的线材,
无论在音场、细节解析还是动态表现上,都展现出旗舰铜线应有的实力。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Toxic BWXL
Toxic BWXL 是他们家的旗舰铜线,拥有 17 AWG 线径、Litz type 6 结构,以及 UPOCC 单晶铜线。之前分享过拆线照片,能清楚看到其用料十分扎实,且线材极为柔软,重量约为55.2g
尽管两者在价格上存在数倍差异,但同为铜线,仔细比较声音差异才是关键所在。

BWXL 使用 TeCu 4.4mm 端子,在细节传导上也有独特表现。两者都是粗铜线,音场表现相近,都属于大音场类型,这或许与线径有很大关系。但声音表现上,BWXL OROCHI 以及 YATONO 的差异明显,
听得出来并非来自同一种音色取向。BWXL 的解析力相对较高,声音表现更为亮丽且略带刺激感,但与 OROCHI 相比,少了一些舒适性。乐器结像在 BWXL 上显得更为清晰集中,中高频延伸表现得明亮且华丽。
初听时,可能会觉得BWXL 更讨喜,特别是在聆听一些日系女声(例如LISA)时,那种充满爆发力且明亮的高音,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当细细品味后会发现,OROCHI听感明显更为细腻温和,
长时间聆听下来也更为耐听。如果从温润听感来排序,应该是:

OROCHI Ultimate 细腻温和,音乐性极佳。
YATONO Ultimate 平衡自然,整体表现稳定。
BWXL 解析力高,明亮华丽,但稍显刺激。

这种温润自然的声音特质,是其他家铜线难以复制的,要知道BWXL对比其他铜线,温润反而是它的特色,但在Brise Audio面前实在不敢说温润,也是 BriseAudio 铜线在高价位段依然充满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这条线材的调音,并非单靠技术堆栈或者焊锡调音所能实现,而是来自设计者多年来在音响线材领域积累的经验与独到的调音know-how。这正是 OROCHIUltimate 的迷人之处,也是为什么在旗舰铜线中,
它能够如此突出且独具特色。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Effect Audio CODE 23

CODE 23 是市场上第一条使用 16.5AWG 的铜线,与 BWXL 一样采用了 UPOCC 单晶铜技术,但其设计结构独具特色。CODE 23 的中心导体为实心铜芯,外层再由不同线径的细铜线组合而成,
这与常见的Litz 结构有很大不同,这也是它声音特别的关系,素质强大。但这种设计使得CODE 23的线材较为僵硬,弯折后会固定成形,在入耳式耳机的使用上,听诊效应较为明显。
此外,线材重量达到了71g,比 OROCHI 63g 更重,携带性和灵活性相对较差。虽然两者在价格上存在数倍差异,但透过刚才几条线材的对比,大致可以理解它们的声音差异。

CODE 23 因为采用了实心铜导体结构,其解析力比 OROCHI 更出色,中高频表现华丽通透,也是这几条铜线中解析力最接近纯银线材的。这种声音风格与OROCHI 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极端。
两者的音场规模接近,但OROCHI 的音乐性表现确实更加优异,尤其在人声的演绎上更为细腻,背景表现也更加干净与宁静。相较之下,BWXL CODE 23 的背景都有些许毛躁感,
这在 OROCHI 上则几乎察觉不到。CODE 23 因为其中心实心铜结构,低频力道显得更为强劲,下潜深沉,直击人心。这样的对比很明显可以看出,CODE23 更强调细节解析与直接锐利的高频,
OROCHI 则更侧重于音乐性与长时间聆听的舒适度。

总结来说,CODE 23 在细节表现上很棒,但OROCHI 在人声温润感、音乐性以及背景纯净度上显得更加优秀。这两条线材分别代表了铜线调音的两个不同极端,各有所长,
也各自拥有属于它们的独特魅力,OROCHI一般老烧如我会非常喜欢。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对比 PW Audio Orpheus
Orpheus 采用了 PW Audio 最高等级的高纯度铜材,并配备七组独立包覆的铜线结构,以确保讯号传输的纯净度与稳定性。线材外层覆盖着深蓝色线皮,线身设计纤细且柔软,
大幅提升了使用时的舒适性。我所拥有的是非屏蔽版本,但即便如此,声音表现已经非常让我满意,这样的对比自然更具意义。Orpheus在保持铜线温暖特性的同时,展现出不俗的分辨率与细节表现。
相比之下,OROCHI的人声位置显得更为贴耳,而 Orpheus 的乐器结像甚至比 BWXL 更为清晰细致。在音色取向上,Orpheus 的声音更偏向中上盘,而中频部分则少了 OROCHI 的厚度与饱满感。
中高频则是 Orpheus 的一大亮点,呈现出华丽且高贵的质感,是这几条铜线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但相较于OROCHIOrpheus 的中高频略显飘逸,在稳定性上稍逊一筹,这或许与我手上版本为非屏蔽设计有关,
猜测屏蔽版本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声音的稳定性和纯净度。
总结来说,Orpheus 以华丽中高频和清晰结像见长,适合追求高分辨率与精致细节的听者。而OROCHI 则在人声的贴耳感、中频的厚实度与整体音乐性上更胜一筹,
两者各自展现了旗舰铜线在不同取向下的极致表现。



结论
Brise Audio OROCHI Ultimate 在已经非常成功的 YATONO 铜线音色基础上,于背景音乐的动态、人声的细腻度与厚度、中高频的透明度、
音场规模以及低频表现上皆有显著提升。

与其他品牌的铜线相比,OROCHI的声音特色鲜明,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性,对我而言,这条线材是必收之作。
虽然它可能会让我考虑抛售 YATONO,但如果要外出使用,必须留意其线材硬度与重量,以及较为明显的听诊效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5-2-6 18: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当我看见博士论文时我就知晓这必是鸿篇巨制。
辛苦了哥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18: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3. RollingForce

Rolling Force 是一家新的来自 香港 的耳机升级线品牌,专注于设计和生产 高端发烧级线材。其产品线涵盖 单晶铜、单晶银、金银合金、镀金、镀钯等多种导体,并结合多层屏蔽、Litz 结构及高端外皮设计,以提供更优异的音质表现。
在短短几年间,RollingForce 凭借独特的声音调校和高质量工艺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成为香港耳机发烧圈内炙手可热的线材品牌。他们的产品在香港、台湾、大陆、新加坡等地的音响展会上屡见不鲜,并受到许多发烧友的推荐。
Rolling Force 的核心理念:透过精密的导体组合与结构设计,实现高解析、高透明度的声音,同时确保音乐性与耐听性,满足不同耳机与玩家的需求。

我也是这几年因为Canjam SG才开始认识这个品牌
https://www.rollingforcepa.com/

Rolling Force Cosmos 旗舰限量升级线(编号001)
2024 4 月的 CanJam 新加坡 展会上,我有机会在 Rolling Force 摊位 试听他们的全新旗舰限量线材 Cosmos。这款线材来自 香港品牌 Rolling Force,其设计不仅独特,声音表现也极具魅力。
当时,两位来自香港的烧友特别推荐我试听这条线,并强调它的声音与用料极为讲究。作为一个玩线多年的玩家,我对新线的第一印象通常会先从声音与外观 两方面来评估。

外观设计:蓝紫交织的奢华质感
Cosmos 的颜色非常特别,在远处看是亮蓝色,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带有些微紫色调,甚至还有闪烁的亮粉颗粒,如星星般点缀在其中。这种设计让线材在不同光线下都能展现迷人的色彩变化,既不过分张扬,又低调中透着奢华。
比起 EffectAudio Code 24 的蓝色外观,Cosmos 的蓝色更有层次感,亮粉的加入也让整体视觉效果更为丰富。我可以想象,这种颜色在拉线时的调色应该相当困难,才能做到这样细腻的视觉呈现。
配件与细节:与 RollingForce 其他线材相比,Cosmos 在分线器与端子设计上更具细节,这次的限量版采用了雷射雕刻工艺,上面还印有限量编号,让人感觉更具收藏价值。此外,分线器摸起来的质感极佳,
细致的雕刻与抛光让整体质感提升不少。
更惊喜的是,Cosmos ConX 端子套件包含了全部的插针,这对于经常更换设备或耳机的玩家来说非常贴心,能够根据需求随时切换插头,增加了使用的灵活性。
声音表现
在试听 Cosmos 时,我选择搭配 Vision Ears VE10,这款耳机的低频本身较强,因此适合测试线材对低频的控制力与层次感。Cosmos并非传统的铜线,而是采用了 极为特殊的导体组合——金银铂合金。
这种导体的优势在于 背景特别纯净,同时带有高端金银合金线材才有的 明亮、稍暖的细腻质感。
高频延伸极佳,丝滑细腻且透明,明亮但不刺耳,具贵金属线材的温润质感,乐器泛音自然,空气感强,没有毛边,Cosmos的高频表现与某些纯银线的极致通透不同,它的高频虽然延展出色,
但不会过于锐利或刺激,反而多了一丝细腻与温润感。这种特性使得弦乐、钢琴、女声等乐器或人声 都能以更顺滑的方式呈现,没有刺耳感,同时保留丰富细节。
中频 稍带厚度,人声温润且带有独特韵味,结像清晰,密度适中,既不过分厚重也不偏冷,适合聆听日系女声或细腻的流行音乐,中频是Cosmos 的一大亮点。与一般金银合金线材相比,它的中频更具厚度与音乐感,
尤其在人声的韵味 上有着铂合金特有的细腻感,这种质感很难在单一导体中找到。搭配VE10 时,人声变得更贴耳、更细腻,口型清晰,层次感十足,但不会过分强调齿音或颗粒感。
低频收束良好,兼具弹性与层次感,下潜适中,适合控制低频较强的耳机,动态表现优异,鼓声与贝斯有良好的冲击感,VE10本身的低频较为强劲,有时会显得较泛滥,而Cosmos 在这方面的控制力极佳。
它能够让 低频线条更为清晰,冲击力保留,但不会拖泥带水。这使得 节奏感强的音乐,如摇滚、电子乐、爵士 都能有更好的层次感,而不会变得过于混浊。
Cosmos 的音场表现非常宽广,不仅在横向宽度上有所提升,纵深感也极为出色。这种音场特性让 交响乐、爵士乐等需要层次感的音乐 表现更加立体,乐器之间的距离感明显,定位清晰。
Cosmos 针对 配备骨传导单元的旗舰耳机进行调声,因此与Empire Ears RavenVisionEars VE10 这类高端耳机的搭配效果极佳。在这些组合中,Cosmos能够提升细节、强化音场,并让声音更具层次感与动态表现,
让耳机的潜力发挥得更为极致。如果你使用的耳机本身低频较强、音场较窄、需要更多解析与空气感,Cosmos会是一个极佳的搭配选择。包装与限量性。
当时试听完 Cosmos,我立刻询问这款线材的供货情况,得知这款线 全球限量 68 条,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 编号 001,目前已经卖完了。
Rolling Force Diamond 纯银升级线
纯银升级线一直是升级线市场的重要品类,而Rolling Force 作为来自 香港 的升级线品牌,近年来推出了不少具有独特声音风格的线材。其中,Diamond纯银线 是他们在 2023 7 月发表的高阶纯银线
主打 细腻、通透且耐听的音色,并透过精细的调音克服传统银线偏瘦、过于明亮的问题,让人十分期待。

我最早接触 RollingForce 是因为他们的银镀金旗舰线 Mercury,其甜美的中频染色让我联想到 UPOCCToxic GSP 以及Phoenix,因此对他们的声音调音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看到Diamond 发布后,
我便对这条纯银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台北耳机文化节(TPAF 上与 Rolling Force 老板约好现场交货,非常感谢他为此特地预留并携带来台,占据了宝贵的行李箱空间。
olling Force 包装一向精细,配件丰富,Diamond 也不例外。除了线材本体,包装内还附赠了一个 高质感收纳包,并且搭配 Effect Audio 合作开发的 ConXMMCX/CM)可更换插针系统。
目前,越来越多香港品牌,如 瞬声、Vortex 以及 Rolling Force 都选择与 Effect Audio 合作开发可换插针设计,显示出香港市场对这类 高灵活性线材 的需求越来越高。早年,
我们也曾建议 Toxic Cables 纳入可换插针设计,显示这种需求在高端线材市场中的重要性。

材质与结构
Diamond 是一条经过长时间调音后完成的高阶纯银线,目标是突破传统纯银线的限制,让声音既能保持银线的通透细腻,同时不会过于瘦亮。
导体:台湾制造高纯度纯银(不同产地的导体确实会影响声音,而Rolling Force 选择的这款纯银在音色表现上更具厚度与层次感)
结构:Type 4S+(进阶版 Litz 结构)
线径:23.1 AWG(介于 22 AWG 24 AWG 之间,确保既有良好导电率,又不至于过于粗重影响柔软度)
屏蔽层:多层屏蔽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确保低底噪与纯净度
外皮:美国 SoftFlexPVC(提升线材柔软度与耐用性)
分线器:设计感十足,整体规格与用料在纯银线中属于顶级配置。
试听设备与对比线材
DAP(数字播放器):乐图雷神之锤(Mjölnir
耳机:SpiritTorino TWIN PULSE BERYLLIUM 动圈耳机
对比线材:
Han Sound Luna(汉声纯银线)
Toxic Eddie(纯银线)
第一次开声,Diamond 的声音立刻让我惊艳。它展现出了一条 高阶纯银线该有的透明度与细节表现,但同时拥有难得的 中频厚度与自然感。
高频延展自然,细节丰富但不刺耳,泛音层次分明,没有过度锐利感,顺滑且耐听,不会过于明亮,Diamond在高频部分的处理相当细致,延展性优异,
但并未走传统纯银线极致通透、偏亮的路线。
中频甜美细腻,略带厚度与音染,人声贴耳且富有韵味,不会过分瘦削,乐器的共鸣感与层次表现优秀,这条线在人声表现上极为出色,与 ToxicEddie 相比,
Diamond 的线条感更清晰,细节更丰富。Toxic Eddie声音略显浊涩,而 Diamond 则保留了更多细节与层次感。
低频量适中,弹性极佳,鼓声与贝斯的层次感分明,没有拖泥带水,相比许多纯银线,低频表现更具能量感,Diamond在低频方面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传统纯银线通常会有低频偏薄的问题,
Diamond 并没有这样的缺陷,它的低频控制得相当得宜,适中的量感加上良好的弹性,使得低频部分既有冲击力,也不会掩盖其他频段的细节。
音场宽敞,纵深感优秀,背景纯净,乐器定位清晰,动态表现良好,适合复杂编曲的音乐类型,这条线在音场表现上与Han Sound Luna 有明显区别,Luna 的音场较为横向宽阔,
但背景较亮,而 Diamond 则在人声与背景乐器之间取得了更好的平衡,背景更黑、更干净。
与其他纯银线的比较
Toxic EddieDiamond 细节更多,线条更清晰,Eddie 则较温润适合流行乐。
Han Sound LunaDiamond 人声更饱满,背景更干净,而 Luna 偏瘦亮,乐器分离度更明显。
如果将 ToxicEddie Han SoundLuna 视为两个极端,那 Diamond 则完美位于中间,兼具细节与音乐性,并且拥有较高的适配性。
Rolling Force Diamond 是一条高素质、耐听且均衡的纯银升级线,无论是外观设计、材料用料还是声音表现,都在纯银线市场中具备极高竞争力。适合需要细节丰富但不刺激的烧友,
喜欢甜美人声与适度厚度的玩家,希望拥有更干净背景、更清晰乐器表现的玩家。

Rolling Force Mercury升级线
近年来,香港升级线市场发展迅速,不少新兴品牌逐步进军高端市场,而Rolling Force 作为便携真空管耳扩品牌Pico Audio 的子品牌,近年来在各大音响展会中逐渐崭露头角。
2024 CanJamSingapore 展会上,透过香港烧友的推荐,我首次接触到Rolling Force 的旗舰升级线——Mercury(水银)。
这条线材自推出以来,获得了不少正面评价,而在台湾与新加坡市场也陆续有代理商引进试听与分享。由于我本身对银镀金线材的声音特性相当感兴趣,在之前分享IE900 Z1R 的升级线心得 时,
就有烧友建议我试试这条线。因此,这次在展会上,我终于有机会深入体验Mercury,看看它是否能够达到旗舰级线材应有的声音表现。
Mercury(水银)这个命名十分符合其 外观与声音特性,因为它确实拥有「毒性」,既带有银线的清澈通透,也具备镀金线材的甜美与厚度。
线身设计相当亮眼,与一般银镀金线相比,它的银白色线身带有一丝淡淡的金属光泽,在光线下能呈现细致的反射效果。这种设计不仅让线材显得更加高级,也符合其旗舰级升级线的定位。
在外观部分,RollingForce 延续了一贯的精致设计,并且加入更多高端细节处理,例如:

  • 屏蔽结构更为精细,确保背景纯净度
  • SoftFlex PVC 外皮,确保耐用性与柔软度
  • 雷射雕刻的金属分线器与端子,手感细腻
整体来看,Mercury 的质感完全不输给其他高端品牌的旗舰线材,不论是Toxic CablesBriseAudio,甚至 EffectAudio 的高阶线材,在做工与细节处理上都能媲美。
配件与插针系统
Mercury 配备完整的收纳盒与 ConX 2.0 可换插针系统,让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由切换 MMCXCM 等不同类型的插针,这点在高端升级线市场中已经逐渐成为主流设计趋势。
目前,越来越多品牌选择与Effect Audio 合作开发可换插针系统,例如:
瞬声, Vortex,Rolling Force
这显示出 香港升级线市场 对于灵活性与可更换插针的需求逐步增加。早期,甚至连Toxic Cables 也曾被建议导入这种可更换插针系统,可见其实用性之高。
导体与结构
Mercury 采用 台湾制造的纯银镀金导体,虽然官方未明确表示是否为万隆 UPOCC,但导体的纯度与技术水准应该不会相差太远。

  • 主导体:台湾制纯银镀金
  • 屏蔽结构:Litz Type 4 外包屏蔽层
  • 屏蔽层导体:镀银无氧铜(OFC 镀银)
  • 屏蔽层与隔离网之间:加入 厚实的发泡材料(用于降低噪音并改善介电系数)
  • 外皮:美国制 SoftFlex PVC(提升柔软度与耐用性)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确保良好的屏蔽效果,减少外部干扰,让背景更加纯净,同时也对声音调音有一定影响,让声音表现更为均衡。
为了测试 Mercury 的声音表现,我选择了以下设备进行试听:
DAP(数字播放器):乐图 雷神之锤(Mjölnir
耳机:NG AudioErebus8 静电单元 IEM
对比线材:
Toxic Phoenix(金银合金旗舰线)
Toxic GW24(银镀金线)
Brise Audio UPG001Ref(无氧铜线)
Mercury 具备 典型的银镀金线材特性,但比起一般银镀金线,它的调音更具层次感,且更加均衡。高频延展性极佳,华丽细致,但不刺激,拥有银线的透明度,但
带有镀金的顺滑与温润感,弦乐泛音丰富,背景宁静。
相较于传统纯银线,Mercury的高频延伸不会过于锐利,而是更加丝滑、耐听,这点与Toxic Phoenix 有些相似,但Mercury 控制力与厚度 上更加平衡。
中频人声染色较甜美,略带厚度与温润感,不同于Brise Audio 无氧铜线的厚重感,而是更细腻、清晰,适合流行乐、人声、ACG以及日系音乐
这条线在 Erebus 耳机上的表现非常优异,Erebus 本身的中高频较为华丽,但略显偏瘦,而 Mercury 的镀金导体适时填补了这一块,让人声更有厚度,听起来更甜美且具韵味。
低频低频收束良好,量感适中,不会过于浓厚,比起Toxic GW24 更有弹性,鼓点与贝斯的节奏感更清晰,不会让整体声音过暖,保持解析力。Mercury虽然比不上 ToxicPhoenix GW24 在低频的冲击感,
但在 低频层次感与清晰度 方面做得相当不错。适合不喜欢过厚低频,但又不希望低频太过清瘦的玩家。
高频顺滑且细腻,解析力高但不刺激
人声甜美,有独特韵味,适合流行乐与ACG
低频控制得宜,弹性良好,不会过于厚重
背景纯净,声音层次分明,音场宽广
配件丰富,具备 ConX 2.0 可换插针,灵活性高
适合玩家
适合喜欢银镀金特性、但又不希望过暖的玩家
适合流行乐、日系音乐、人声爱好者
想尝试高阶银镀金线材,但不想负担过高价格的玩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18: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4. Vortex Cables
Vortex Cables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香港耳机升级线品牌,秉持「平价享轻奢」的理念,致力于为音乐爱好者提供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升级线材,强调坚持、热诚与诚意,这三个核心价值也体现在其三角形的品牌标志中,
分线器也是这样三角形设计,从线材结构、材料选择到包装与配件设计,都投入了大量心思,务求让烧友以合理的价格获得高质素的升级线材,产品线包括C.F.S. 系列,该系列以创新与时尚的设计著称。其中,Lavinia是该系列的代表作,
采用了金、银、铜、钯四种金属作为主轴的构成材料,并使用人造丝纱线作为线材外层护套,这也是成名作品爬山绳,所以后续线材都是以这样的外观设计,对比一众透明PVC外皮升级线厂商有非常不同的感觉。自成立以来,VortexCables 积极拓展市场,
成功进入大陆、韩国、台湾等亚洲地区,而且积极参与各种厂家耳机的联名款,替他们设计升级线。

此外,VortexCables EffectAudio 合作,采用了 ConX 可换式插针设计,提升了线材的实用性和便利性,让用户在搭配不同耳机时更加灵活。
主理人 Oscar是一位年轻的烧友,也提到还未创业时,就很常看我的升级线文章,最后在2024年也一起合作推一款纯铜联名线EddieSquared

http://www.vortex-cables.com/


Vortex Cables Eliana 限量升级线心得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香港新品牌Vortex的线材,之前就经过不少香港烧友推荐我这这间的屏蔽线,声音好之外价格也合理,但可惜是当时新加坡跟台湾还没有,只能看大家开箱放毒,Vortex有一个特色是大部分的线材都是做成屏蔽线材,
外观就跟爬山绳一样各种花纹颜色都有,跟坊间一般透明批覆直接露出导体的线材在外观上有很大的鉴别度,当时心想这个线肯定会比较硬些,上网爬文才知道这间已经有成立五年之久,但最近的产品比较多,能见度越来越高,
而且跟粉丝页老板聊天才知道,五年前品牌成立时,朋友就推荐他一定要让小弟试看他们家线材声音,因为毕竟当时线材玩得真的很深入,升级线发烧历程每年都写,什么都想试。
直到五月时看到这条限量38条五周年纪念线Eliana发布,棉花糖的外观实在好可爱,而且蛮多人开箱,Patrick大的文很毒,Audio Stage Personal 的阿乐也推荐我,不抢不行,真的感谢,先以这条线材做为初玩的感想,
一般旗舰或限量最能体现该厂的技术。
结构导体:
这也是决定要收藏的原因,因为也是第一次使用Type7结构必且有两层屏蔽结构的线材,Type 7的特点就是中心导体是矩型截面的Litz漆包线,Eliana的介绍,等于是把type 7的导体特色应用在同轴结构上,配上好多层屏蔽,
中心导体正极矩型的是石墨纤维,单晶铜,银镀金,银镀钯,负极则是从古河来的铜银合金,而且尽量设计成1:1的正负比例,让失真更少,屏蔽层是用5N OFC无氧铜导体,玩升级线很久,这样的结构与混合导体还是第一次见,
这点跟最近很火的瞬声一样,很成功的走自己品牌的设计风格。
因为有屏蔽层所以4.4mm第五极是与屏蔽层焊上,配上同样4.4mm母座有接地的DAP在声音的优势很明显,降噪声背景会很干净,静且黑,降低干扰,而且会让声音的细致度以及横向音场更好,屏蔽层的结构也有不同组合与材质,
丝包与碳纤维,失真应该也会有帮助,两蕊的设计,导体线径是19.6awg。总之是一条结构与导体组合非常讲究与复杂的线材,尤其是这种导体混编线材一般声音都没有单一导体来的单纯直观,做的好听很考验调音者的功力。


阿乐帮我抢到是编号02/38,太开心了,拿到后真正让我惊讶的是屏蔽做成这样竟然不会硬,我以为会很难凹,之前玩汉声线材时屏蔽做的好一般都比较硬,直到蛋塔才有所突破,但Eliana对我还可以接受,再来因为限量版,
包装实在太过精致,第一次看到线材这种包装,直立的盒子抽开里头放了一个水晶座,线材放在上面,感觉就像是公司服务10周年感谢会送的奖座一样,是可以直接放在家里当装饰表起来那种,另外不用说跟EffectAudio合作的ConX接头,
可自行更换插针非常方便,越来越多香港品牌跟EA合作,线身就跟棉花糖一样颜色,分线器有设计感三角形状,也是品牌logo,而4.4mm端子自己觉得则比较普通点,应该是分线器实在美,或者是瞬声的4.4mm端子太有科技感。
声音才是重点,虽然已经买不到,但还是想分享给大家声音,会对比手边的金银合金,或镀金线材差异,铜线就不比了,声音走向差太多,以及搭配不同耳机的走向,Eliana入手至今已经将近500小时的煲线,
配合煲机碟跟大推力amp应该已经开了。
对比不同线材的差异,器材如下:
DAP:钛菊
耳机:VisionEars 极乐世界私模
Vortex Eliana对比汉声DANTA
汉声的蛋塔是自家的旗舰线材,金银合金混合纯铜线并且改良版的屏蔽网让线很软更好收纳,是很好的对比线,先听蛋塔,搭配极乐世界的中高频的空气感很好,乐器的结像清晰,中频人声不暖,且富有穿透力,
接着换上Eliana第一个感觉是背景绝对又变黑一点,跟蛋塔的声线有点相似,一样是空气感很好,不是暖声型线材,但Eliana的厚度明显比较好,中下盘稳些也干净一点,可能是因为屏蔽层不同的关系,
镀金头蛋塔相对比较瘦跟飘一些,中高频的穿透力跟拉拔又更明显,两条搭配极乐世界都蛮合适的,但听得出Eliana的屏蔽优势与特色,题外话线身来说DANTA还是更软些,没办法,Eliana的屏蔽做得太讲究,多层。

Vortex Eliana对比Toxic Medusa V2
Medusa V2一直是一条经典的古典神线,V2是镀金的成分多一点,结构也不同,导致中频又更饱满,合适的音乐类型也多些,两条的差异非常大,Medusa的横向音场非常大,中高频延伸带宽拉拔的更高,
中频修饰明显较甜,听起来宽松,细节自然,音染明显,一耳朵惊喜,但人声位置相对Eliana后退一些,Eliana的音场较小,但中频低频厚度较多,较稳,可能还是跟跟屏蔽层有关系,中高频延伸相对Medusa保守些,
但也够了,不AB不明显,UPOCC还是有它厉害的地方,但Medusa不是屏蔽线所以自然没Eliana这么静。

Vortex Eliana对比ERUA orca
ERUA Orca虎鲸Orca是旗舰也是多层屏蔽结构,屏蔽层是铜镀银混部分纯银,以及订制的金银锡搭配,中心主导体负责中低频的部分用的是单晶铜镀银,外层在中高频氛围感调整用的是纯银+银镀金点缀,
两条主要差异还是在音场跟中低频厚度,Orca的横向音场比较大,中低频厚度比较薄,Eliana则是较稳跟厚实,但相对来说Orca的乐器结像有点轰耳,在背景乐器有时会盖过人声,Eliana结像比较清晰,
Orca则是比较偏向上盘,听起来比较活泼些,声音的差异没有听到Medusa这么大。

Vortex Eliana对比Rolling Force Mercury
Rolling Force也是香港新升级线品牌,Mercury是旗舰线材,线基导体是台湾制的银镀金结构是Litz type 4外包屏蔽层,屏蔽层导体是无氧铜镀银,在屏蔽层与隔离网中间再包一层蛮厚实的发泡材料,也是屏蔽线材,
Mercury的声线明显比上面几条都来的柔美,主要是银镀金的音染把人声跟线条都有所柔化,音场跟Eliana差不多大,中高频延伸滑顺,但结像与解析就不及Eliana的好,这两条合适极端不同耳机的搭配走向。

Vortex Eliana对比瞬声Ultron
Ultron也是多种贵金属混合的导体,镀钯银、纯银、7NOCC铜和银金合金,并且用金银油浸包覆,这条一直是我很喜欢搭配的升级线,主要是它的声音既有解析,音场,甜美的人声,还有油浸线材特有的味道,
让整体声音不至于过冲,音色圆滑,非常的润,所以很百搭,Ultron的声音像是ElianaMercury的特色的融合,介于两者之间,但中频厚度还是Eliana的优势。

听完升级线的对比可以清楚知道Eliana的声音特色在于非常黑与干净的背景,中低频温润,低频富有弹性与包覆感,人声向前且厚实,但线条感清晰乐器结像清楚,
横向音场较小,纵向比较大,可以算是好搭的一条线,增强型的。
搭配不同的耳机
SONY IER-Z1R
在不添加太多的音染下,Z1R的优点又更加凸显,例如中频的厚度变的更饱满,乐器更清晰,低频本来有点轰,收了不少也比较干净些,背景变黑些,搭配起来蛮合适的,是少数搭配Z1R不会太改变声底的。
NG Audio Erebus
一样是补中频的厚度跟下盘的稳定度,原线下的中高频比较飘些静电味比较多,一样是背景变黑,整体而言不太改变耳机本身的调音,都是画龙点睛的提升。

试了两支耳机大概就知道这条升级线合适的耳机搭配,基本上是属于增强型的类型,染色相对较少,这也难怪烧友提到棉花糖搭配不同的耳机都能起到些化学作用,这点跟Toxiccables就差蛮多的,
尤其是凤凰跟Medusa的音染好重,不过我好爱,但搭配Eliana升级线会把中频会变的比较温润些,但又不像是铜线一般暖糊感,解析还是在,这点尤其适合动铁,或静电混合的耳机,这类型的耳机一般不缺细节,
通常音乐性比较吃调音,而纯动圈得看喜好,素质好的没问题,我试过IE900很搭,但IE600本来就有点厚度,听不太习惯。
Vortex Cables虽然是新的品牌,但推出的升级线与市场上的区隔蛮大,主要是专做屏蔽线,藉由棉布的外观图案给线材颜值带来不同的设计,会持续关注这间品牌的升级线,也希望多点非限量的线材,让大家都能搭配。
Vortex Eddie Squared 纯铜升级线开箱
在去年五月时第一次接触这个香港品牌Vortex的线材,当时就已经不少香港烧友推荐我,并且分享其中几条升级线,Vortex的特色就是大部分的线材都是做成屏蔽线材,外观就跟爬山绳一样各种花纹颜色都有,
跟一般透明批覆直接露出导体的线材在外观上有很大的鉴别度,一眼就可以认出是Vortex家的线材。
从而入手第一条限量38条五周年纪念线Eliana,又叫棉花糖,外观如其名实在太特别,且一般旗舰或限量最能体现该厂的技术,之后陆续入手C.F.S系列的Lavinia,香港版Lisa以及台湾版Seraphina
价位都相对合理,短短不到一年,Vortex线材的评测文在网络上非常多,我也是跟着默默爬文看大家的文入手收藏,而新加坡目前还没有机会试听。
后来私讯聊天才有机会认识这位Vortexcables创办人Oscar,常看到他在小弟脸书日常哈拉文下面留言互动,一聊之下才知道五年多前他初烧时,一直有在留意我分享的文章,包括升级升级线发烧历程等心得,
毕竟当时玩线玩得很疯狂,说是小弟的粉丝,发烧圈名人,实在太客气了,当时他正在想2024年要推出什么线材,询问我喜欢什么样的声音,跟他提到我喜欢铜线为基底的线材,毕竟中性百搭,
不会有混合导体线材因导电度不同创造的特别听感,调整的好当然声音很棒,但很容易听起来不自然,声音很怪,铜线整体最稳定,只是我也喜欢纯银镀金线那种特别中频人声甜美的染色,中高频明亮且润,
只是金价每年都在上涨,至今已经很少厂商愿意做镀金线,毕竟买一捆都快可以买台国产车,看一下UPOCCToxic PhoenixGSP V3以及Effect AudioCenturion等的价格,追求导体极致的声音,
不知道到几年后涨到太可怕就不会有人开发镀金线了。
Oscar听了小弟的建议,觉得苦恼要怎么在铜线的基础下调整类似银镀金的听感,这本来不太可能,但他根据自己开发线材结构的经验,与调音见解开发了一条纯铜线,也问我喜欢什么颜色的外皮,
我说老婆喜欢紫色很美,而后来才知道他原来喜欢画画跟学设计,难怪做些不同线材的外观,在去年11TPAF 台湾耳机文化节听到了这条线的Prototype,看到紫色外观成品实在好看,内敛带点华丽感,
听完第一版觉得声音有点太暖,后来再经过调整,终于最后有镀金线的感觉,也就是多点透明度,是我喜欢的声音。
直到有一天询问我能不能以我的名命名,觉得很惊讶,那不就跟ToxicEddie一样的概念,我当然是很开心且没问题,但唯一的要求是希望价格能够便宜且亲民一点,也符合Vortex创立的宗旨与平价声音,
希望能回馈烧友,然后跟Toxic Eddie一样卖多少跟我都没关系,只要能联名以及烧友听到后脸通红被毒到对我就是最大满足,还有一条拿来抽奖送粉丝的线材,感谢Oscar的提议,他真的是很用心,
包括配件分线器的LOGOED2以及新设计的4.4mm端子,跟Effect Audio合作的Conx插针,并印上自己的LOGO等,这些都是我没想到的。




包装也是希望越简单越好,体积越小越好,毕竟线材本体才是重点,包装太大在家里很占空间,然后送给烧友一个可以背出去的收纳袋,直到最后我听到价格,只觉得实在太超值,这大概是Vortex最便宜的线材?
规格
C.F.S Series – Eddie Squared
结构:GoldenRatio Strands with Shielded Twisted Pair
材料:(I ) Shielding : Silver plated 5N LC-OFC Copper
( II ) Core : High Purity OCC Copper
物料产地:Taiwan
线规:21 AWG
配件:标配ConX Basic 插头
结构图:

Eddie Squared用的是非限量旗舰线材Lavinia的主芯结构作为设计,中心是OCC纯铜导体,每根独立的线材内有两股,每股内有三种不同线径铜线比例做混合,确保三频均匀分布,外层再包5N的无氧铜镀银金属隔离网做屏蔽,
再包棉布,总线径是21AWG,而铜导体就是这样的声音,但Vortex最后用不同焊锡去调整到满意的声音。
我来对比一下几款价位在范围内的铜线以及Vortexcables自家的LISA给大家参考声音走向,这次的耳机我选择用DITA AudioProject M,本来想用VE10,但VE10有偏单独跟更完整的线材搭配分享。
试听的器材
DAP:乐图雷神之锤
耳机:DITA AudioProject M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ERUA Audio Vidar Alter ll
Vidar Alter 是铜线,并且在外层包铜镀银屏蔽隔离层,除了带有铜线温润的音染之外,搭配有第五极接地的DAP背景还非常的静跟黑, 颜色黑与紫色混编,导体加入单晶铜混合无氧铜,结构也成Litz Type 4S
两条单就导体与屏蔽规格而言很接近,Alter ll搭配Project M真的很合适,修饰了中高音偏瘦的听感,线条感更好,中频也稍微突出一些,换是增强型的搭配,接着换上EddieSquared,两条都是铜线,
不是不同导体一耳朵就可以听出的绝对差异,但在仔细AB下还是可以知道两者在配Project M的不同,差异最大的就是中频厚度与中高频音染,Eddie的中频似乎比Alter ll更饱满一些,人声比较厚且向前贴耳,
但中高频有保留一定的透明度,尤其是延伸那种类似镀金线材往回勾带点特殊的尾韵,这点我配ProjectM满喜欢的,算是互补型的线材搭配,这也是在这支耳机我喜欢的搭配方向,可以听很久,果然一配就中,
当知道耳机的特性后,配升级线就蛮容易,而Alterll相较下更中性,且音场比Eddie 大一些,这也是Alter ll的优势,两者在有第五极接地的DAP表现都非常的安静。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Effect Audio Ares S
Ares S 算是在这个价位当中非常超值的铜线,毕竟调音的方向是在Canjam SG经过烧友票选出的产品,很特别是使用两股不同线材做混合搭配,重外观很容易看出,线径是24AWG,这条的设计算是解析与韵味兼具的调音线,
在厚度与解析力兼具取中间的线材,与Eddie最大的差异还是中频位置,Eddie的人声位置比较近且温润,Ares S则位置比较远一些,但厚度肯定是比Alter ll多,另外相较下Ares SProject M的背景比较轰跟噪一些,
可能是刚刚听完两条屏蔽线材,所以有无屏蔽对声音的影响还是很大,连带影响清晰度与线条感,低频是属于集中有弹性那种,而Eddie是往外扩散带点包覆性那种,Project M可能会更合适配Eddie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Effect Audio CODE 24C Limited
紫色的线身是铜线,CODE 24C算是CODE 23的轻巧版,线径是18.5AWG比较细之外,中心导体也不是单一粗实心导体而是不同线径混合,包覆的批覆也比较薄,所以整体较为柔软,如果是对比CODE23,我自己比较喜欢CODE24C
虽然硬素质有差,但毕竟便携性还是更重要,搭配Project M两条主要的差异在于CODE 24C的细节与分析力比Eddie好,线条感比较清晰,而且CODE铜线的声音都不是像刚才的Ares S铜线一样偏向调音走向线材,
Eddie的人声还是更有韵味跟氛围感,感觉很舒服,且维持一定的素质,这两条各有特色,搭配ProjectM都可以看喜好。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Han Sound Audio Artona
Artona是限量88条的汉声新铜线,结构是编织网—PVC-石墨烯编织网-棉纸-高分子绝缘薄膜-occ自然退火铜导体,高导电石墨烯编织屏蔽网做为隔绝电磁干扰,加上高分子薄膜作为绝缘材料,
线径是22AWG,两条搭配Project M在中频的表面很相似都有韵味,但差异在于Eddie比较偏中上盘,而Artona比较偏中下盘,整体稍微暗一些,更沈稳,可能是石墨烯编织网的关系,这点与LUNA有点像,
Eddie则是在中高频延伸上更亮,有点像是银镀金那种感觉,Artona则是稍微浊一点,如果就分析力来说CODE24C最好,再来是Eddie,最后是Artona,韵味是EddieArona都不错,而CODE24C最中性。



Vortex Eddie Squared 对比Vortex LISA
Elsa是香港特别版,导体是古河电工铜银合金镀银,用的一样是继承Lavinia的结构,这条虽然是镀银线,但没有一般这类型线材死亮的中高频,反而能够保留耳机本身的特色再把人声更凸显,
清晰细致,对比Eddie的整体走向相似,因师出同门,但毕竟导体还是有决定性的差别,LISA在乐器的表现与结像上更清楚,还原度更佳,更中性且染色稍微少一点,而Eddie则是染色较大,
更厚实饱满与浓郁的中频,更重视人声的表达,这个听口水歌更好XD



结论
1.Vortex Eddie Squared 作为联名线材,有我对铜线理解与喜欢的声音特色,例如厚实饱满且细腻的中频人声,中高频上盘保有银镀金特有的透明感与韵味,且价位上非常合理。
2.适合特别是动圈,或是多单体混合动铁,静电,细节多,素质好偏冷的耳机,在中高频肯定能达到合适的音染,但不太合适些偏暖的耳机,怕细节吃掉太多会太糊。
3.与差不多价位的铜线各有差异,如果是配ProjectM我自己会喜欢的是CODE24CEddie Squared两条不同走向,刚好互补。
4.联名线材Vortex真的很用心,分线器与插头重新设计,紫配黑低调内敛也很有分辨度。
5.线材需要一点时间煲线,我手上有正式版调音但煲200-300小时,以及最终版刚拿到声音差不少,包越久透明度越高,不然会比较厚实,可能跟焊锡有关系。
Vortex Cables Nadia 新旗舰开箱
Nadia 是继 2022 年发表的旗舰 Lavinia(跳跳虎)后的全新旗舰,两年推出一条旗舰线材,速度相当快。Oscar 这两年非常努力,不仅专注于自家品牌的线材开发,还为许多香港品牌推出联名款,甚至连我都有联名线材。
相比其他品牌,他的出线速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玩线材这么多年,像这样快的推出速度对比其他厂还是头一遭见到XD
虽然 Nadia 是旗舰级线材,但相比一般的 UPOCC 金银合金或镀金线材,价格要亲民许多。Vortex 的导体结构通常相当复杂,复杂到仅靠导体无法完全描述它的声音特性,因为这牵涉到多层次的声音调校。
而这正是Vortex 特别之处,音色的调校需要非常精湛的技术才能让这么多不同的导体和谐地融合。我猜这样的线基必定是有自家工厂内研发和制造的,才能这么快推陈出新。
Nadia的导体结构包括正极部分使用四种导体:金银合金、银镀金、铜镀金及纯银;负极则由纯铜和纯银组成,且正负极的线径也略有不同,具体规格可参见官方网站。
Nadia 的外观的配色纤维丝线用的颜色是参考棉花糖限量旗舰线材,也代表这次的Nadia真的算是重之前至今Vortex的技术结合。
在官方Facebook公布消息后,我立即联系了Oscar,几天前收到线材后并进行了20-30小时的煲机,配戴耳机是VE10,搭配的播放器是乐图雷神之锤。初次聆听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条声音非常中性且线条干净的线材。
它既没有EddieSquared那种中频厚实饱满的铜线特性,也不像Seraphina那样提升中高频亮度,而是属于一种非常耐听、舒适的音色。细节自然浮现,分辨率和声音线条感都很到位,但不会过于锐利或密集。
低频则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在如此舒适的声音表现下,VE10搭配下的低频表现相当强劲,这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非常特别,无法单靠材质来评断其声音个性。Oscar提到这条线需要煲200小时,我猜可能与所使用的焊锡有关。
我还是简单对比了一下前旗舰 Lavinia,两者的声音风格差异相当明显。Lavinia 的结像更为清晰,中高频华丽且尤其适合乐器的表现,但略显生硬,有些偏向于中高频,长时间聆听背景乐器有点轰耳。低频则是两者最大区别,
Lavinia的低频较为弹性,但力道较小,不如Nadia 那般强劲。我认为这可能与 Nadia 的负极导体结构有关。Nadia 的线条感更加干净,中高频表现更为收敛,这两年 Vortex 在技术上的进步确实反映在新旗舰的调音风格上。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Lavinia 声音表现不好,肯定还是有人会喜欢这种调音。经过AB对比,我更喜欢 Nadia 的干净声底,但它的低频对我来说稍显过猛,尤其是搭配 VE10。如果搭配其他纯动铁耳机,可能会有更好的平衡感,
也有可能是尚未完全煲开。我希望低频能够更加扩散,这样对我来说会更好。
接下来必须对比限量旗舰棉花糖 Eliana,棉花糖的声音风格可以说是 Lavinia Nadia 的结合体。它与 Nadia 一样有着干净的线条感,但背景音乐的动态又更接近 Lavinia,而没有那么轰耳或过于锐利。低频方面依然是 Nadia 更具力量感。
这三条旗舰线材在声音上有着明显的家族特征,但Nadia 在调音上显然更进一步。Eliana 作为限量旗舰,依然有其独特之处,但这些旗舰线材都不是中频偏暖的类型,听爵士人声可能不太适合,这时Eddie Squared 的铜线才是更好的选择。
但如果你喜欢金银混合导体的高素质表现,这几条旗舰线材会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尤其是日系女声,Nadia日系女声大概很合适,但不会像一般铜镀银那种死亮的感觉。
Lavinia & Alida 开箱
终于我也有其他款Vortex的线材,其中Lavinia很早就在香港发表,网络上已经很多毒文规格介绍跟听感,尤其是在去年11月在毒窟群的Patrick大的分享,Lavinia导体是纯银,银镀金,铜镀金、银镀钯混合加上同轴结构以及铜镀银隔离屏蔽而成,
线径是20.4AWG,我稍微听一下,它的声音走向其实跟棉花糖有一点像,主要是中频人声的甜度与厚度在,因为屏蔽背景一样很安静,但棉花糖的解析与中高频延伸又比Lavinia更上层楼,如果是在找自家相似棉花糖走向的线材Lavinia可以胜任,
Vortex这几条棉线的声音都算是暖声线材,而非一般纯银或铜镀银那种明亮光泽型,这种一般久听会不耐听。
Alida 还没有听,但Patrick大也在Post76分享过心得,等两条煲一段时间再来一起分享与棉花糖差异。

https://post76.hk/thread-337130-1-1.html
不过这个包装也太用心与豪华,长方形的盒子里头装了一组耳机收纳盒,EffectAudio ConX插针盒,线材与线扣以及保证卡,当然没有棉花糖那种奖座包装,但也比一般升级线好多了,Toxic有万年夹练袋,现在多一张Thank youcard 哈哈。


VortexCables ELSA 屏蔽Twins Pair 升级线
这是香港限定版升级线,之前一直有跟VortexOscar大讨论有没有办法做类似Type 9结构的升级线,尤其是一直以来都做这种特别的棉布屏蔽线材,爬山绳。
Type 9是一种同轴式的结构线材,中心是多股Litz漆包线材,外头包上绝缘层(材料的介电常数跟厚度需要控制),绝缘层外层还有一层导体(这层导体数要与中心导体数awg相同)或编织网再上厚点的复合绝缘层材料,
最后在包上棉布完成,没什么人做这样结构的升级线,主要这类的线材一般用于高功率/高频功率传输等,所以对讯号的传输跟衰减有一定的要求。

ELSA就是这样的概念下产出的线材,外层导体用的是无氧铜镀银,中心导体是Furukawa铜银合金镀银。
这次比较特别的是绝缘材料一般用的是铁氟龙较多,而它用的是把空气注入聚乙烯(PE)的方式,导致含25%的空气,说这样的材料介电系数更低,而失真更小,看介绍很特别,不过怎么样都是耳朵验收,
听说听感是中低频穿透力,人声味道但不浓味,低频清晰,而且价位不算贵,不过他们家的线材听过棉花糖后就真的还是回不去X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25-2-6 18: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2020後, 等了5年, 謝謝E博士專業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5-2-6 18: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鸿篇巨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20: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5.Han Sound Audio 汉声
Han Sound Audio 的品牌起源可追溯至 2010 年,当时仍以 汉声小铺 名义经营。然而,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16 年,品牌进入高速成长期,并正式更名为Han Sound Audio,这四年间,品牌规模迅速扩展,成为台湾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升级线材品牌之一。
近年来,Han Sound 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无论是在 香港、CanJam 等国际音响展,品牌知名度持续攀升。这几年的努力与成长可说是 有目共睹,逐步奠定了其在高端升级线市场中的地位。
我与 Han SoundAudio 的缘分始于 2016 年,当时经毒窟烧友推荐试听了三款线材后,才开始对这个品牌产生好感。吸引我的不仅是价格合理、质量优异、产品更新快,还有维修保固效率高、客户支持度强、声音表现出色。
其中,Zen系列铜线材特别令人印象深刻,这几年汉声的新线材为DANTAKUNPENGLUNA以及KULA
http://www.hansoundaudio.com/
汉声新旗舰-鲲鹏 KUNPENG升级线开箱
汉声的线材已经接触很久,从2016年还是汉声小铺、知名度相对较低时,就开始试听他们家的线材,也是经过毒窟群烧友的推荐。直到将他们的线材推荐给当时在新加坡的Music Sanctuary 老板 Calvin 试听后,他惊为天人,
认为这间来自台湾的线材品牌极具潜力。随着他们的努力,品牌转型为Han Sound Audio,并在国际展会如 CanJam SG 等活动中逐渐打开知名度。
几条新推出的产品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价格实惠且在中高频具有特殊音染的铜线Zen Too/Zen 8,中频人声带有独特奶油感的 Aegis 8(虽然音场会略微缩小)。2017年,汉声推出市场上第一条 全屏蔽金银合金旗舰线材 —— VENOM 毒液双头龙,
外观采用黑色尼龙披覆,搭配两颗端子(2.5mm平衡接讯号 + 3.5mm单端屏蔽接地)。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 AK 播放器 以及 Mass Kobo 404 耳扩 的使用需求。
后来,端子设计改为 4.4mm第五极接地,迅速引起市场热议,毕竟当时市场上并无类似设计的线材,也引发不少品牌效仿与跟进。
如果说 VENOM 毒液 是汉声的旗舰线材,接下来于 2019 推出的 Torfa 4 则是另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这条线材距离上一条 毒液 已有两年多时间,采用了同轴结构设计,
核心导体由 金银合金与单晶铜 Litz 线 混合而成。经过 VENOM 毒液 Aegis 等合金类型导体线材的研发积累后,汉声在合金掌控与屏蔽技术上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产品发展基本上围绕这两个主轴持续深化。
毒液 的成功后,汉声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定位。虽然他们依然会推出一些非屏蔽线材,如 AegisAgni纯银线 ZenToo超值纯铜线,但高阶旗舰产品几乎都是以 棉布外观的屏蔽线材 为主要设计方向。
2021年,汉声推出全新旗舰线材 DANTA。这款线材拥有深蓝色的线身,其问世主要源于 屏蔽材质的突破性进展。传统热塑材料的介电系数较高,对讯号传输与声音表现有一定影响。而 DANTA 改用 高分子材料,不仅可塑性更佳,
传输性能也有所提升。拿在手上,第一个感觉就是「柔软且轻薄」,与过去的 Redcore Nundu 产品有着显著差异。
然而,近三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汉声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明显放缓,特别是新旗舰线材的发表。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汉声 推出了纯银导体与石墨烯屏蔽层的 LUNA、铜镀银材质的 Kula,以及纯铜导体与石墨烯屏蔽结构的 Quintin
但这些线材在品牌辨识度上未能延续过去旗舰产品的鲜明特征,主要仅在屏蔽材料上进行了创新尝试。
直到 202411月初,林董 首度透露即将推出新旗舰线材,但对于细节却守口如瓶。随后,我们才在 官方脸书 以及 耳机文化节上见到了这款旗舰线材的实体,并有幸亲耳聆听到它的声音表现。
这三年来,我使用 耳罩系统 的比例逐渐增加,心里不禁浮现一个期待:这次的旗舰线材,会不会有机会推出耳罩升级线呢?
2017年旗舰VENOM 毒液
2019年旗舰Torfa 4
2021年旗舰DANTA
底下是网络介绍,很详细,供参考。
『汉声于202412月正式推出全新一代旗舰商品『鲲鹏 KUNPENG
「鲲鹏」一词源自中国古代传说,描述北冥的巨鱼化身为展翅高飞的鹏鸟,气势磅礡、恢弘壮丽。这个名字不仅象征线材音色的宏大表现,更展现出汉声团队对于这款旗舰产品所投注的深思熟虑与满满自信,也让发烧友们对其充满期待。
鲲鹏 采用三种不同材质且不同尺寸的贵金属,透过 星状绞合技术 进行集合,并以 DoPunt Hytrel弹性披覆体 将正负两极独立绝缘,同时填充 避震棉丝,并辅以 高分子薄膜将线芯紧密集合。在屏蔽层设计上,
鲲鹏采用了独特的双层屏蔽技术,由 石墨烯编织网 以及 镀银金属屏蔽网组成,外层则使用 超柔软医疗级PVC 作为披覆,确保线材在保持优异电气特性的同时,也拥有出色的柔软性,方便佩戴与收纳。
如此复杂的结构下,线材依然维持了令人惊艳的柔软手感。
鲲鹏三种金属导体设计与双层屏蔽结构
纯银:保留传统Hi-Fi音响银线的独特特质,提供细腻、丝滑的人声表现,并在高频钢琴弹奏中展现出卓越的颗粒感与低频质感。
金银合金:在纯银的基础上加入特定比例的黄金,使音色在丝滑中更增添一丝活生感,让听感更贴近现场演奏,音色不过于渲染,细节更为真实自然。
银镀钯:纯银镀上钯层后,声音在高频部分更加华丽,整体声音层次感与厚度显著提升,无论是大编制古典乐曲还是乐器定位,都能展现细腻且均衡的音色表现。
鲲鹏 采用了独特的双色混编双层屏蔽结构,通过两种材质的特性有效阻隔外部噪声。石墨烯编织网确保高频讯号的传输顺畅,而 镀银金属屏蔽网 则加强中低频段的传输稳定性,防止电磁干扰,
让声音背景更为纯净,呈现更深邃的「黑背景」。

鲲鹏 特别设计的 分线器 插头造型,无论是 石墨黑的底色 还是亮橘色的点缀,都展现出低调而奢华的美感。壳体线条细腻,凹凸有致,凸显出细节工艺的极致追求。此外,
分线器上的滑块设计能在不使用时固定于分线器上,不易滑落,实用性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线材首度搭载了全新型可换式插针 设计,使用者无需任何工具,即可轻松快速更换不同的插针,让使用体验更加便利。

专属的 磁吸式牛皮收纳包 同色牛皮收纳扣,在打开包装时,扑鼻而来的是纯正的牛皮香气,提供耳机与线材最为高贵的收纳保护,
从细节之处展现出品牌对质量的坚持与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调音设定 上,鲲鹏 选择了不走极端路线,无论是古典大编制音乐还是小品流行歌,都展现出优异的动态表现与丰富的细节还原。整体音色偏向中性,
但在高频上略作点缀,使人声更为悦耳、穿透力更强,而低频则拥有极佳的扩散感。
聆听时,可以感受到 高密度却不壅塞的厅堂感,以及绝佳的乐器定位表现。音场呈现椭圆形,各个乐器与歌手的位置轮廓清晰可辨,
这也归功于卓越的双层屏蔽设计
规格:
导体材质:纯银、金银合金、银镀钯
双层屏蔽结构:石墨烯编织网 + 镀银金属屏蔽网(接地)
外披覆材质:医疗级超柔软PVC
颜色:金属灰与海洋蓝
线径:20 AWG / 每蕊
线蕊数量:2
标准插头:汉声 4.4mm 平衡插头
可更换式标准接头:2Pin IEMMMCXPE
重点整理:
1.三种金属导体:纯银、金银合金、银镀钯。首次在旗舰线中引入银镀钯导体。
2.双层屏蔽设计:石墨烯编织网+ 镀银金属屏蔽网,呈现黑、银、蓝色的交织外观。
3.20 AWG 线径:两蕊设计,线径略粗,适合耳罩升级线使用。
4.独特外观设计:专属分线器、可旋转更换插针设计,无需工具,使用便利。
搭配器材
耳机:Vision EarsVE10
播放器:乐图墨菊2GT2
初听感
第一个印象便是中高频非常华丽,乐器的结像清晰,定位极为准确。一听便能辨识出这是贵金属导体特有的音色,但与一般金银合金线材不同,鲲鹏展现出更为细致的中高频解析力。
这种表现应该是源自银镀钯导体的贡献,搭配纯银的高频细腻度,构成如此独特的声底。
整体听感偏向中高频延伸,呈现出一种华丽质感,这种音色即使是经过精心调整的铜线,例如Brise AudioToxic BWXL,甚至是汉声自家的 Quintin,都难以达到。
鲲鹏的声音特性让人一听便被那种华丽的声音所吸引。这种声底与VE10 形成很好的互补,让中低频线条更为干净利落,同时提升中高频的延伸感,尤其适合演绎交响乐。在这三种混合导体中,
仅剩下金银合金承担中频与低频的弹性补足。而如此独特的音色,除了导体本身的特性,应该在焊锡上也进行了特别的调整。林董一向会针对不同焊锡进行反复测试,直到达到理想的声音走向。
鲲鹏的声音特性偏向杂食型,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它特别适合日系女声、交响古典,甚至是金属、摇滚、电影原声带(OST 等多种音乐类型。举例来说,在聆听 Stellar Blade 剑星》的OST 时,
乐器细节的还原与结像的精准性堪称亮点。
双层屏蔽设计 确实有加分效果,除了让背景更黑之外,还让微细节得以自然浮现。然而,若要聆听爵士女声那种厚实甜美的音色(如Susan WongOlivia Ong),鲲鹏 在中频表现上略显清冷,
少了一些温润饱满感。即使搭配 GT2 这类中正偏暖的播放器以及 VE10 这种稍有暖意的耳机,这种特性依然存在。若以爵士人声为主,搭配铜线可能会更为理想,跟我常听的音乐类型不同。
低频方面,鲲鹏的量感相对较浅,即便搭配在低频表现突出的VE10 上,低频的下潜依然显得浅一些。不过,其低频拥有良好的弹性与扩散感,呈现干净利落的低频轮廓。
在搭配上,我也尝试过与 Aroma FeiWan 搭配,效果非常好。主要原因在于 Fei Wan 在中频人声部分拥有极高的密度,抓耳效果极佳,特别适合流行音乐。而鲲鹏 则将 Fei Wan 的中高频表现进一步拉升,
使整体声音更为明亮通透,两者形成极佳的互补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鲲鹏 可能不太适合本身声音特性就偏亮或高频较尖锐的IEM,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达到理想的互补效果,反而可能会放大原本过于尖锐的高频特性。
鲲鹏对比 DANTA
鲲鹏重量为56克,而 DANTA重量为35.6克。DANTA 的导体同样是金银合金混合纯铜 Litz 线材,在屏蔽材质上突破性地采用了高分子材料,作为前旗舰产品,有着极高的技术水准。因此,透过声音比较,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三年来的技术进步。
两条线材在初听时的走向有些相似,同样以中高频为主。然而,仔细聆听后,差异逐渐显现。DANTA的人声声线与乐器清晰度相比 鲲鹏 稍显逊色,略带模糊感。这也可以理解,
毕竟 DANTA 采用的是金银合金混纯铜线,在中频的厚度上稍有优势,但声音听起来偏干,缺少鲲鹏 在乐器光泽与水分上的细致感,进而影响了 中高频延伸的华丽感。
这次的比较显示,导体与结构 才是决定声音表现的关键因素。虽然后续可以透过 焊锡 进行微调,但声音走向大致已定。这种差异,唯有经过实际对比才能感受到。

鲲鹏对比 FlashAcoustics 瞬声奥创
瞬声奥创重量为45.7克,是瞬声今年的新旗舰线材 Venom 的前身。虽然手边没有 Venom,但根据香港展的印象,它的声音同样走 中高频华丽 的路线,
但中频部分更为润泽,让人十分期待后续深入比较。
虽然 瞬声奥创 的定价相对较低,但其声音特色鲜明,尤其是中频人声部分,带有一丝奶油般的甜美染色。瞬声奥创采用多种导体混合,包括银镀钯、纯银、7N OCC 以及金银合金,
并且多了一些铜导体的支撑。外层结构方面,瞬声奥创 采用了双层丝包奈米金银油浸设计,线径为 21AWG,较为细致,并使用 X-Cross 技术,中间带有黑色底色,呈现独特的 X 型设计。
相比之下,鲲鹏 采用了双层屏蔽网,外观密实,线径略粗,屏蔽效果更加优异。
在声音表现上,两者差异显著:
瞬声奥创:中下盘表现稳定,声音均衡,人声中频带有甜美染色,中高频延伸稳健。
鲲鹏:将声音焦点更多地放在中高频,高频细节清晰,线条感更佳,背景纯净。
对我而言,鲲鹏 更适合搭配暖声耳机,尤其在流行乐曲中能达到绝佳的互补效果。而瞬声奥创 则显得更加稳定,搭配性广泛,适合那些不过度追求华丽音场的用家。

鲲鹏对比 ToxicMedusa V2
Toxic Medusa V2 重量为57.2克,采用 17AWG 线径,结构为 Litz Type 6,导体材质为 金银合金混合银镀金。在我心中,Medusa V2 一直是交响与古典音乐中高频延伸表现最佳的线材,
音场宽广,特别是第二代的银镀金,在中频染色上表现得更加出色。
两者在中高频的声音走向上有些相似,但各具特色。
Medusa V2:整体声音更加柔美,中频人声韵味更浓,银镀金的特性让高频更具光泽感。
鲲鹏:背景更加纯净,彷佛一大片透明的落地窗,乐器的光泽与线条稍显明亮。
在音场表现上,Medusa V2 更为宽广,包围感更强。然而,鲲鹏 的高频延伸细节更为明显。就我常听的音乐类型来说,Medusa V2 更加合适。我已经听过这么多条线材,
但至今还没有一条能在中高频延伸表现上与Medusa V2 匹敌。即使是 Toxic 自家的限量旗舰 Cerberus(三头犬) 也未能超越。然而,这次的鲲鹏 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一丝那种水平的味道,
彷佛触及了 Medusa V2 的中高频延伸境界。


鲲鹏对比 OrffCables Project: Elizabeth 伊莉萨白
伊莉萨白重量为56克,是 Orff Cables 的首款 IEM 旗舰线材,导体采用 银镀金混合银镀钯,结构为 Litz Type 2 与同轴3D屏蔽,线径为 2蕊。
两条线材的素质接近,在细节表现与线条感上都十分优秀。然而,鲲鹏 中高频 显得更加突出,整体声音更加华丽,细节更为丰富。而 伊莉萨白 的频段分布稍向下盘移动,
乐器结像更为凝聚,空间感也更为立体,音场表现更加宽广。
伊莉萨白:低频更具弹性与扩散感,搭配VE10 可能低频稍显过强,但搭配 Fei Wan 则表现得相当均衡。
鲲鹏:中高频延伸更为突出,细节更丰富,适合那些追求高频华丽音色的用家。
两者的走向有所不同,选择时可依据搭配需求与个人喜好而定。


鲲鹏作为耳罩耳机升级线
测试设备
耳机:Final D8000DC Pro Edition
线材:原厂铜镀银线(京线) vs. 汉声鲲鹏
DACChordDave
耳扩:HeadampCFA3
家用系统
电源专线:FurutechFP-S022N(奈米金银粒子无氧铜,23公尺)、GTX-D NCFR)壁插、106 D NCF碳纤维盖板
电源处理:PLIXIRBAC1500 1500W平衡隔离变压器(升级三组GTX-D NCFR))
音响架:Atacama110-40 四层
网络设备:EdiscreationSilent Switch OCXO / Ediscreation Fiber Box II
讯源 Roon CoreRoon Nucleus + Furutech LAN-8 NCF + PlixirBDC 19V线性电源
讯源 DACChord DaveCrystal Cable Diamond
这次的比较结果与之前的 IEM 使用体验有些不同。京线 虽然线径较粗,但其铜镀银导体的特性使声音表现稍显生硬,例如在聆听钢琴演奏时,琴键压下去后的反弹力道较为平面,
缺乏细致的起伏感。而鲲鹏 则展现出更丰富的动态表现,随着按键力道自然起伏,细节更为柔顺自然,这种差异在中高频表现尤为明显。
然而,在耳罩耳机系统中,因为大电流的推动,鲲鹏与IEM 搭配时的听感有所不同。特别是动态表现大幅提升,中高频的特性依然存在,但强劲的动态有时会稍微掩盖原有的细腻度。
这种现象在贵金属、合金与镀金线材之间尤为明显,毕竟电流量的差异直接影响声音的传输特性。这点需要实际测试,才能更精确地感受其中的差异。

结论
1.鲲鹏vs DANTA
作为耗时三年研发的新旗舰,鲲鹏 相较于 DANTA 的提升非常明显。这主要来自于导体材质与结构设计的差异,毕竟在用料上已经存在显著不同。至于包装细节,网络上已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2.声音特点:鲲鹏在中高频 表现上极为突出,声音更加华丽细腻,背景犹如一扇透明落地窗般纯净,乐器的泛音自然浮现,定位清晰且立体感十足。
中频:不属于厚实饱满的风格,略带冷静感。
低频:下潜感较浅,但弹性十足,扩散性佳。
整体上,鲲鹏适合低频本身较强、偏向中下盘的耳机进行互补,反而不太适合本身高频较亮的耳机,避免声音变得过于尖锐。
线材手感
线身虽然粗壮,但依然保持着极佳的柔软度。不过,由于听诊效应明显,出街边走边听时需要稍加注意。
3.附赠4.4mm 对录线
随附的 4.4mm 对录线 是一大亮点,与鲲鹏的线材设计一体性极佳。不过线身稍短,适合将器材堆栈连接使用。
4.可换插针设计
OE可换插针设计也是一个极大的加分项。无需任何工具即可快速更换插针,使用上极为便利,是设计上的一大亮点。
5.与其他线材比较
每条线材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而对我而言,MedusaV2 仍是我的最爱。毕竟硬素质摆在那里,无可挑剔。
一点记录心得供参考
汉声LUNA 纯银升级线搭配心得
玩汉声升级线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从2015年到现在,主要是因为台湾品牌亲切,毒窟烧友推荐,从一开始比较小众的汉声小铺到几次CanJam参展后的Han Sound Audio,线材几乎每条都有入手,
一路看着进步跟转变,在目前升级线新品牌备出且没几个月就一条新线,大都是线海战术,汉声推出线材的速度其实不算太快,蛮稳定的,例如就纯银线来说2017年推出Angi, 2020 推出Agni ll2023年才又更新了纯银系列LUNA
每三年更新一次。
这次的LUNA在看到脸书发表后,马上问了汉声几时推出与细节价位,赶在8月香港高级影试听展前寄出,顺丰从台湾寄出大概2-3天就到新加坡算很快,而且在展会过后不少香港烧友私讯分享购入心得,
Patrick大也有发文入手,评价都是正向。
包装
这次汉声采用全新设计的外观包装,磁铁式的翻盖设计,跟以往分开式盒子不同,一翻开里头还有LUNA的艺术字样以及汉声的品牌名,而且与一般厂商包装把线材卷成圆形放入盒中,汉声把线材用包装定型在内装里,
端子LOGO与插针从一开箱就看的很清楚,体验很与之前都不同,感觉有用心,不知道以后每条线是否都采用这种设计,简洁又力。


结构:
LUNA是纯银导体线材,外观跟设计都取代本来的纯银Agni系列,有别于以往透明批覆,这次是用高导电石墨烯编织网当作屏蔽层在最外层,隔绝磁场干扰,纯银导体分成两层不同设计,
线径与表面处理不同,内层是比较粗的纯银,外层是较细的Litz漆包纯银避免集肤效应,这种设计是为了兼顾各种不同频段的声音,在很多升级线高阶品牌都有相似的作法,中间层是负责低频然后再用石墨烯网包起来,
当然最中心还是避震管,也算是Litztype 4的一种应用,但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这个石墨烯编织网,一般金属编织网如铜镀银等,通常比较有韧性,厚度也厚导致屏蔽线材一般都比较难凹,也比较笨重,当初看LUNA的照片主观以为很硬,
但没想入手后非常的柔软,且听诊效应也低,主要贡献在于编织网材质的突破。


香港烧友Alfie大拆解分享Luna并未将石墨烯焊到第五极,只有包覆住线身,感谢分享。
再来是这次的分线器以及4.4mm插头也是新的设计,印上了汉声的字样,比旧款的纯纹路感觉更好看且彰显品牌。
至于外皮的颜色是灰色配上金粉的感觉,应该是要展现月亮的颜色,就颜值这块来说刚看很像是工业用线的颜色XD
但是看久还蛮耐看的。
试听的器材如下
耳机是VE 极乐世界私模
DAP是乐图钛菊
声音走向
一插上DAP听,极乐世界4.4mm high gain输出大概39/100就有足够的音压,这点与一般混合型导体或是银镀金等导电率较低的线材差异明显,一般我听极乐大多需要42/100左右的音量,
Luna作为纯银线导体它好通透,主要还是导电率低的关系,又屏蔽低噪声,开声就可以感受到典型银线的声音,细节多且自然呈现,不是硬灌给你,声音柔美,整体往中上盘偏,声线清亮,
中高频华丽且不刺激,这种单一导体的声音反而比较线性,但最特别的是低频,LUNA继承了Agni系列的优势,的力道与弹性都比一般纯银线的层次感好,但它又没有Agni太过肥厚的问题,
纯银在IEM耳机升级线的数目对比铜线跟金银合金等导体反而少很多,但我也至少听过20几条,但LUNA算调整得很好,保留一般银线的优点,但偏干瘦与偏亮的缺点却一点也没有,
但我私心喜欢多一点厚度的银线,这点银龙或是Eddie就多一些。

与其他纯银升级线的声音对比
对比Toxic Eddie4 wires
Eddie 4 wire明显在声音的透明度上表现没有LUNA好,比较浊一点,线条感也差些,没这么通透,中高频延伸更柔美,但Eddie在中频人声表现位置向前比较有感情一些,
厚度也好,真不愧是我XD,喜欢传统银线的声音还是得选LUNAEddie的声音比较特殊一点。


对比Toxic Eddie8 wires
8蕊对比4蕊的差异很明显,音场大了一圈,中频没这么浑厚,线条感跟细节都好很多,但与LUNA相比,LUNA的乐器结像又更清晰,中高频又更明亮且华丽些,音场稍微小一些,
不过人声的厚度少了一些,且位置稍微退后些,当然就背景宁静度而言LUNA毕竟有4.4mm接地,表现更好些。


对比DITACeleste旗舰纯银
Celeste用的是日本 Kondo Audio Note4N纯银导体,经过30年的自然退火来保持声音的光泽,光是原材料就跟坊间的UPOCC导体有非常大的差异,与LUNA这两条的价差有点多,
且也是目前我最喜欢的纯银升级线,主要是收藏为主,但还是来做声音的对比,两条一开声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差异,CelesteLUNA做为银线的优点,但它的下盘非常稳与静,
中频带点淡淡的甜味,这种声音是在任何银线没有的,即使是Crystalcable dream DHC等,而LUNA相较之下比较轰且偏中上盘,较飘些,Celeste是可以听很久不会累的。


对比汉声自家的Vodun
Vodun是铜镀银导体,Litz Type 4结构,中心是避震管,内圈是铜镀银材质绕抗拉丝,外圈用的是双色四束多股纯铜导体,在导体与结构与定位上与LUNA的等级不同,
两条线材的差异主要在线条感跟中高频华丽度,Vodun相对下较为中规中矩,较闷且不清晰,而LUNA的音场也大一些,这点不AB较不明显。
根据银线的特性,我比较喜欢搭配些动圈类型的IEM,主要是对线条跟分析力有更大的帮助,静电混合型或是多单体动铁比较不缺细节跟解析,随手抓些我觉得会合适的耳机。
搭配不同耳机
1.Spirit Torino IEM TWIN PULSE BERYLLIUM
这支意大利耳机,声音非常的线性且中性,衔接顺畅,中频微暖,低频干净,中高频不刺激非常柔顺自然,是一只调整的非常自然的耳机,声音是可以很耐听让人久听的,又不无聊的,
且细节的呈现很自然,搭配LUNA的第一个感觉是整体底声更明亮些,线条感更清晰,乐器的泛音更明显,这个钢琴跟敲水晶一样,蛮搭的,且不会让本来WINPULSE的优势消失,久听也不累。


2.SONY IER-Z1R
IER-Z1R搭配原线在推力够的情况下,它的中低频比较浑厚,有人觉得太强/肥,声线不够干净清晰,这次配LUNA算是互补型,本来Z1R中频人声就比较温暖些,
LUNA把人声的口型变的更清楚,口水音也明显些,其他本来中高频的优势不变,比原线好听很多,可以配LUNA


3.搭配SennheiserIE600
IE600做为次旗舰它与IE900的声音还是有很大的分别,主要在于IE600在中低频的厚度与饱满度比较多,低频的下浅多了一些扩散感,整体往下盘拉,听人声会比较有感情,
比较往流行音乐多一些,但整体的细节表现,乐器的结像,人声与乐器的分离度,音场等还是IE900比较优秀,这次配上LUNA后的提升是有的跟IER-Z1R有点相似,也是互补型,
乐器的泛音变的更清晰,人声口型也是,但还是无法往IE900的素相比,本身耳机的限制就在,LUNA只是在本来IE600的基础上多了一点音染,IE900我觉得可能不太合适就不配了。



4.搭配DITAAudio Perpetua旗舰动圈
DITA Audio Perpetua的素质非常好,很少听到动圈耳机有这种解析与细节,听不出来是动圈,也是手边最喜欢的动圈耳机之一,搭配Celeste更是相得益彰,但这次配上LUNA听几首就拿掉,主要是细节强碰,
太不耐听了,比较刺激些,本来就解析就很好的耳机不太合适典型纯银导体的线材,不合适。


结论
1.LUNA作为汉声的新纯银导体线材在结构与屏蔽上有所突破,对比本来自家的Agni进步非常大,主要在线条感,背景宁静度,线性度,中高频细腻度有提升,低频也没这么混浊。
2.对比与其他品牌的纯银线材,LUNA比较像是典型纯银线,保留中高频优势之外低频也更有弹性些,但希望中频的厚度能够再突出一点,但Eddie就有点太多,比较偏向听人声的银线。
3.搭配耳机不会像是铜线那样百搭,但尽量选择动圈或是调音比较保守一点的动铁或静电混合(VE家可以,我也试了极乐世界以及VE8),或是偏暖声的耳机,如IER-Z1R等都可以,
Spirit Torino IEM TWIN PULSE意外对我合拍, IE600也可以,而Perpetua不太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20: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加坡
6. PWAudio
PWAudio(Peter WongAudio)由香港音响爱好者PeterWong于2010年创立,提供高质量的耳机升级线材。 Peter最初因在市场上找不到符合自己声音喜好的线材,
决定自学制作,并将兴趣转化为职业。品牌成立初期,Peter主要购买现成的线材进行DIY,随后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设计,并委托海外工厂生产线材,最终在香港手工编织和焊接,
以确保每条线材的质量和声音表现。

PWAudio以其独特的声音调校风格受到广大音响爱好者的关注。其中,周年纪念系列如No.5、No.10和No.15等产品,展示了品牌在不同阶段的技术积累。
PeterWong对声音充满好奇心,这驱使他不断尝试和研发新产品。他强调,导体材料固然重要,但线材的结构对声音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PWAudio在设计线材时,
特别注重结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声音表现。
我真正开始接触 PW Audio 的线材,是在2016年入手的 The 1960s,这是一款 价格昂贵的高阶铜线。特别是 四蕊版本的 1960s 经过 1000 小时的煲线 后,那种 人声的宽松度与细致度
,至今仍然是我听过最具韵味的铜线之一。这条线的调音有种难以取代的独特性,特别适合强调人声情感的流行乐或爵士乐,也因为此线的成功使得品牌的线材渐渐的以铜线为主。

https://www.pwaudio.com.hk/
PWAudio Anniversary Series - No.15 铜线
不知不觉间,PW Audio 已经走过了 15 个年头。回想我与这个品牌的初次见面,正是在10 年前新加坡的 MusicSanctuary 耳机店。当时,店主Calvin 热情地向我介绍这个品牌,
恰逢其5 周年纪念,之后毒窟群组里几乎人手一条No.05 铜线。这条线材以其温润厚实的声音特质脱颖而出,拥有其他线材无法比拟的独特韵味。虽然解析力稍显不足,
但其浓厚而富有音乐性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No.05也成为许多烧友的第一条PW Audio 铜线,当时不少人选择升级至No.05 8 线版本,但短短几个月后,许多人又进一步升级至更高阶的1960s 系列。
随着时间推移,我也陆续入手了 No.10(虽然材质未经确认,但感觉像是铜镀银),再到现在的No.15。这一系列产品可以说是PW Audio 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见证了品牌每个阶段的技术积累。值得一提的是,Peter通常会将自家旗舰线材的技术下放至周年系列,让更多人以较亲民的价格体验其独特魅力。与大多数品牌动辄旗舰级或限量版的周年纪念产品不同,
PWAudio 的周年线材始终保持合理的价格。例如这次的No.15,价格不到台币 6 千,感受到 PW Audio 的诚意阿。
PWAudio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声音调校风格受到烧友的注意,而No.15 作为品牌 15 周年纪念款,承载了多年研发的心血与精髓。这条线不仅延续了PW Audio 一贯的温暖自然音质,
网络上提到的"传递速度差别技术",让声音的层次与立体感达到特殊的听感。
No.15是用了 2 股 4 芯铜导体结构,外被材质选择了 PVC 与 FEP,确保耐用性的同时也兼顾柔软性。线身规格方面,正极使用28AWG,而负极则设计为更粗规格,
这样的设计理念正是"传递速度差别技术" 的核心之一。根据官方介绍,这种技术透过正负极线径的细微差异,营造更立体的声音表现,扩展带宽并提升细节还原能力。
15年前,PW Audio 的创办人在研究 D.I.Y. 音频线材时,发现正负极电阻的不同配置会影响音质表现,当两者的数据比例偏离1:1,声音的层次与细节便会发生显著变化,
就是正负极线径以及蕊数的差异造成听感上的分别,电阻上的差异,但这个差异由于都是铜线虽然好小,但这都需要设计者长期的调整与听音测试才能达到。

初听感
这条线的三频均衡算是均衡,一般铜导体听感都不会太差,搭配的耳机是VisionEars VE6 LSE纯银限量版,DAP当然是乐图的GT2,No.15 在三频均衡表现下,有温暖且自然的中频。
低频方面,量感适中且具备良好的弹性,下潜深度虽不算极端,但扎实而有层次,能够忠实呈现音乐的基础动态。中频部分则是No.15 的核心优势,厚度恰到好处,并且人声表现温润细腻,
带有独特的感染力,尤其适合人声、弦乐类型的音乐。高频则在柔和与延展性之间取得平衡,细节展现得更为生动而不过于刺激,这种中频表现对比No.05的清晰度更好,素质表现也是,
可以听出这10年期间对于铜线的理解又更上层楼,就算配VE6 LSE声音非常的细腻,且不抢VE6本身的风采。
音场与空间感在实际聆听中,No.15 展现出了开阔的声场表现,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自然,彼此之间保持良好的距离,层次感也十分分明。在交响乐的回放中,各声部的定位精准,
而在流行音乐的表现上,空间感营造得更具临场氛围,整体对价格来说很超值。
适配性与搭配建议
但我觉得它的高频延伸可能不够华丽,对比像是BWXL/Hornet等铜线,如果是喜欢细节爆表或者乐器结像惊人的线材,No.15 就可能不太合适,建议搭配No.15以其温暖且细腻的调音特性,
特别适合搭配中性或略为冷调的耳机,例如Sennheiser IE900等,我自己也配了DITAMECHA也蛮合适,毕竟中性稍暖的铜线蛮百搭的,相对之下VortexEddie Squared就会更暖些,
但银镀金听感的中高频味道与延伸也是No.15所没有的,同时,也非常适合搭配偏向细节解析的播放器,我自己也配了DITAMECHA也蛮合适。线材的搭配就是这么有趣,不同的组合得自己去试试才知道合不合胃口。

PWaudioOrpheus 旗舰耳机升级线开箱
还记得三年前 Orpheus 刚发表时,这条线材的高昂售价令人咋舌,当时只觉得它是「不可高攀」的铜线,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有机会亲自拥有。这条线在中国的微信群与各大烧友圈内,
更成为大烧身份的象征,甚至新声域的钟Sir 也特别推荐我试屏蔽版本。但那时候 Orpheus 属于限量款,还轮不到我,于是便继续用 The 1960s,直到 PWaudio 推出了更亲民的 FirstTimeS 旗舰线,
听说它采用了Orpheus 的结构设计,于是果断入手。
如今三年过去,终于有机会入手 Orpheus,虽然对许多烧友来说,它已不再是「新产品」,但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正式聆听这条传说中的铜线之王。这次的编号是2111,
收到后的第一印象令人印象深刻。
打开包装后,第一个感受就是 线材比预想中更为纤细,深蓝色的线皮带有淡淡的金属光泽,在光线下散发出微微的反光,质感极佳。相比其他旗舰级铜线,Orpheus的 线径更细、
线身更柔软,却依旧保有稳固的结构,没有因为使用高纯度铜而显得过于僵硬。Pentaconn4.4mm 平衡插头 的加入则更添专业感,这颗插头已成为许多高阶耳机系统的标配,能够确保最佳的讯号传输与接地稳定性。

根据 Peter Wong 透露,Orpheus 采用了 PWaudio 最高等级的单结晶铜(SupremeLevel OCC Copper),这种铜材拥有更高的纯度与极低的阻抗,确保声音传输的细腻度与准确性。此外,这条线材最特别的地方在于:

1.七组线芯皆有独立的绝缘包覆,最大程度减少导体间的干扰
2.使用 TRP 绝缘材料,提高耐用性并降低讯号损失
3.四股编织设计,线径为 26AWG,提供更好的动态与低失真
4.外层包覆美国 FEP 软性材料,触感丝滑且具良好的耐久性
这种结构的设计不只是单纯地「增加纯度」或「提高线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导体结构与绝缘技术,让声音表现更加均衡且细腻。收到后我煲了一晚,搭配VE10 和 FirstLight 进行试听。
第一个印象便是——这不是一条典型的铜线,它完全颠覆了我对铜线的固有认知!通透、自然,远离传统铜线的厚重感
这条线材的声音特性 并没有传统铜线常见的厚实感,同时也不像 高阶 UPOCC 铜线(如 Toxic BWXL)那样明亮且线条感强烈。它的音色非常活泼、轻盈,泛音极为细腻,
且毫无生硬或刺激感,这种声音风格在我过往试听的铜线中完全没有出现过。

1.中高频的延伸与透明度出色,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铜线特质
2.泛音细腻,乐器的细微共鸣清晰可闻
3.低频量感适中,较为收敛,没有传统铜线的浑厚感
4.音场宽广,层次清晰,听感相当舒适
中频表现——人声的空气感与细腻度惊人

PWaudio一向以 人声表现见长,Orpheus 也不例外。但与 No.5 或 The 1960s 那种「浓郁、温暖」的调音不同,Orpheus 的人声更具空气感,
音像略为后缩但细节更为丰富,让声音更具层次感。
在搭配 Vision Ears VE10 时,这条线的 宽松度与细腻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来 VE10 这类多动铁耳机对铜线的适配性不佳,但 Orpheus 透过其通透的音色,
让 VE10 的高频变得更加柔和,中频更为耐听,甚至比某些纯银线还要适合搭配。
记得三年前 Orpheus 刚发表时,只觉得是条价位不可高攀的铜线,而且这个价位太高了,各种烧友私讯我说这条很好听,在大陆微信群甚至以入手这条作为大烧的象征,
新声域钟Sir也推我屏蔽版,当时心想反正限量也轮不到我,还是听1960s就好,结果好险出一条便宜些的First TimeS旗舰,听说也是用Orpheus 的结构设计,就入手。
Orpheus的适配性
由于 Orpheus 并不是典型的铜线声音,在搭配不同耳机时需要特别考虑其互补性。根据我的试听,这条线适合搭配中频温暖但需要更开阔音场的耳机,
例如:Vision Ears VE10(提升透明度,让高频更顺滑)Empire Ears Odin(改善中频厚度,提升音场感)
64 Audio U18t(增强细节与高频泛音,提供更好的音场表现)
但若搭配原本就偏冷、线条感较强的耳机(如 ElysianAnnihilator 或Campfire Andromeda),可能会让音色变得过于清淡,失去一些动态表现。
因此,这条线的适配性较为挑剔,但搭配得当时,它的声音表现将会是很棒的。
Orpheus是一条 完全颠覆传统铜线概念的旗舰线材,它的声音特性融合了铜线的温润细腻、纯银线的透明度、以及金银合金线的丰富泛音,
展现了一种独特且难以形容的「无压感」听感。

优势
✔ 中高频延伸出色,透明且通透
✔ 人声空气感十足,没有厚重或浓郁的染色
✔ 泛音细腻,细节丰富,音场宽广
✔ 低频适中,层次分明,不拖泥带水
✔ 线身柔软,使用体验优异

可能的缺点
售价极高,不适合预算有限的玩家
音色较清淡,低频不强,可能不适合喜爱厚重低频的用家

PWaudio1960s MkII
我第一次接触 PWaudio1960s 是在 2016年新加坡的 MusicSanctuary,当时这条线由店主Calvin 极力推荐,说它是 「你听过最好听的铜线」。但一听到 4-wire 版接近 6 万台币,
当下的第一反应是:「这什么铜线敢开这么高的价格?」我甚至直接和Calvin 表示:「这是我见过最贵的铜线。」然而,他不为所动,只是笑着回了我三次:「可是它真的很好听、很好听、很好听。」

这句话一直萦绕在耳边,于是我最后还是带了 2-wire 和 4-wire 版本 回台湾给烧友们试听,没想到大家听过后全都「中毒」,陆续购入了多条1960s,这条线也成为我们圈子里的「毒物」,
被认为是最具音乐性与氛围感的铜线之一。

如今,时隔六年,PWaudio 于 2023 年推出 1960s MkII,作为经典升级版,我自然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一条。这次的编号是专属客制版本,连分线器上都印上了我的名字,无疑让这条线更具收藏价值。

外观与做工
1960sMkII 与前代最大的外观变化,莫过于线皮颜色的变更。如果说1960s 是 黑色的经典传承,那么 MkII 则是 Morandi 蓝色的精致进化。这款蓝色棉编外皮质感极佳,相比黑色版本更具高级感与现代感,
视觉上也显得更加细腻耐看。此外,MkII依旧维持了 26AWG OCC(Ohno Continuous Cast)单结晶铜 Litz 线,但内部结构却有了不小的改动: 七层屏蔽技术:进一步降低 EMI/RFI 影响,减少干扰,使背景更黑更宁静,
每根线芯采独立绝缘包覆,降低讯号损失,提高解析力,采用未镀层纯铜4.4mm Pentaconn 插头,进一步强化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这些改动,让1960s MkII 不仅外观更为精致,也在声音表现上带来更纯净、细致的体验。
收到后,我立刻进行煲线,搭配 VE10、First Light 进行试听,并与 1960s MkI(前代)4-wire、1960K 以及 First TimeS 进行对比。
低频:下潜更深、质感更细腻,低频的量感适中,依旧维持1960s 系列一贯的自然感,相比前代,MkII的低频更扎实,层次更分明,不会浑浊,虽然仍然不是强调低频能量的线材,但质感更加细腻且富有弹性,
对比1960s MkI,MkII 在 低频的控制力 和 细节呈现 上更为优秀,低音的解析力更高,鼓点与贝斯的动态表现更加灵活。
中频:人声更集中、密度提升,人声的厚度与密度更高,音像略向前推,相较于1960s MkI,MkII 的中频线条更加清晰,声音更凝聚, 整体仍维持 1960s 的宽松自然调性,但多了一丝细致的解析力,
这点在搭配 VE10 时尤为明显,MkI 偏向 松软温暖,而 MkII 则多了几分 干净利落与层次感,人声细节更为突出,乐器与歌声的分离度也更好。
高频:延伸更自然,细节更丰富, 相比前代,MkII 的高频更加细腻,泛音更自然,细节提升,但依旧保持了1960s 一贯的耐听特性,不过亮、不刺激,乐器的光泽感更强,铜管、弦乐的细节更容易浮现,
这次的MkII 提升了高频的延展性,不会过于锐利,依旧维持温润流畅的听感,但细节的丰富程度有所增加。与First TimeS 相比,MkII更偏向 柔和且耐听 的风格,而非强调高分辨率与锐利细节的调音。
音场与层次感:更立体、更开阔, 相比前代,MkII 的音场更宽广,空间感更强,层次感更为鲜明,声音定位更加精确,整体更有「开放感」,不会过于内缩,这次MkII 在音场上的表现远胜前代,
让乐器与人声的距离更自然,空间感更明确。这点与1960K 的层次感相似,但声音更加温暖自然。
如果你的耳机本身 已经偏向中性解析(如 64 AudioU18t、Andromeda),MkII 可能不会带来显著的提升,反而会让声音变得过于柔和。但如果你的耳机原本中频较薄,或低频较松散,MkII将会是极佳的补充。
1960sMkII 是对经典 1960s 的完美升级,保持温润耐听特性,并进一步提升解析、音场与细节。这条线材并非极端改变耳机风格,而是进一步强化耳机的优势,让音乐更加耐听、自然。可能的缺点⚠低频仍非主打重低音风格,低频党可能不适合
音色依旧偏向温润柔和,解析党可能更偏向 1960K 或 First TimeS



PWaudioFirst Times
我对 PWaudio 的初次接触可以追溯到 2016年底,当时在新加坡 MusicSanctuary 经由老板Calvin 推荐,听到了当时的经典铜线1960s。在那个时期,我们毒窟烧友们对铜线的认知还停留在Whiplash TwCu、
EffectAudio Ares II+、PWaudioNo.5 以及 Toxic BW26V1 这些价位不超过台币万元的铜线。但当1960s 出现在我们眼前时,2-wire版本的价格竟然高达7,800 港币(约台币三万初),
4-wire版本更是直逼顶级银镀金或金银合金线的价位,让人完全无法理解这条铜线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当时,我只是一脸震惊地对 Calvin 说:「这是我见过最贵的铜线!」,结果他只是笑着连说三次「可是它很好听、很好听、很好听!」。带回台湾给毒窟烧友试听后,大家几乎全数沦陷,
2-wire和 4-wire 版本瞬间变成标配。1960s 以其宽松自然的调音与开阔音场,成为当时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纯铜升级线。

随着 1960s 的成功,PWaudio 几乎将铜线的开发推向极致,陆续推出 1950s、1980s,乃至于价格惊人的限量旗舰 Orpheus。然而,直到 2023 年,我仍然只留下 1960s 和 1960K,
因为其他铜线虽然各有千秋,但始终无法取代1960s 的经典地位。
直到 2023 年 7 月,我问 Peter Wong:「有没有正常一点的旗舰线?」他才透露即将推出一条新线,结果不久后,FirstTimes 终于正式登场。当我听到这条线的名字时,忍不住笑了:
「这是要叫初夜 吗?」其实,First Times代表的并不是「第一次使用升级线」,而是希望用户能够重新找回当初第一次聆听Hi-Fi 设备时的悸动。
FirstTimes 采用了 Morandi 深蓝色尼龙外皮,搭配软质 PVC 材质包覆,相比 1960s 更具现代感,质感更加细腻耐看。线径比 1960s 更粗,看起来更有份量。
内部导体部分,First Times采用了 26.5AWG 纯铜导体,并使用了 Orpheus 的线材结构设计,但不同于 Orpheus 这类旗舰线使用的超高纯度 OCC 铜,
First Times 的铜材经过 长达 9 个月的测试与开发,以求达到 自然、细腻、动态优秀且音场开阔的聆听体验。

1.正极与负极导体使用不同线径与屏蔽设计,优化声音传输
2.七层屏蔽技术,减少 EMI/RFI 影响,使背景更黑
3.TRP绝缘处理,减少内部讯号干扰,确保声音纯净
在声音表现上,First Times展现了自然清晰的音质,动态表现出色。中频人声部分尤为迷人,带有丰富的情感表达。音场开阔,给人如同聆听开放式耳机般的宽广感受。
与此前的1960s相比,First Times在保持纯铜线材温暖特性的同时,提供了更高的解析力和更丰富的细节,声音更为均衡,适配性也更广。
FirstTimes具有广泛的适配性,无论是动圈耳机还是多单元耳机,都能展现其优异的表现。例如,搭配NGAudio的耳塞,能够提升声音的透明度和细节表现,同时保持音乐的温暖和厚度。
试听搭配 VisionEars VE10并与 1960s进行对比。
低频比 1960s 更具质感,量感适中但更有弹性,不会过度浑厚,但能提供足够的冲击力,低频的线条感与解析力优于1960s,细节更丰富,中频:人声更具情感,厚度适中,
素质更好,声密度比1960s 更高,音像稍微靠前。如果说1960s 偏向「宽松耐听」,那么First Times 则是兼具温暖与细节,声音更具魅力。
音场横向与纵向表现均优于 1960s, 整体更接近开放式耳机的感觉,动态反应迅速,瞬态表现优秀。
如果你是 1960s 的粉丝,那么 FirstTimes 无疑是除了Orpheus之外最好的旗舰选择。

PWaudioEddie Hsueh
终于跟Peter 大联名,自从2016年被1960s毒到后就对这家来自香港的品牌很有兴趣。
我跟Peter说要联名,线材一定要便宜,我是不分钱的,只要挂名且烧友喜欢,让更多人可以用有限的预算享受升级线的魅力。

它是铜线
不过听感跟规格什么的,听到它的价钱跟声音什么都不重要,太超值了,这几天有几位烧友听到后都直说要抢。
因为它应该是限量的,且真的便宜,听到会吓一跳,便宜还是有盒子的,100条已经完售,再版要等等,太便宜上市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8 03: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