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1-4-19 11:19 编辑
BBC的录音能把mp3耍上天的纯净密度效果,感觉是林恩声Linn的录音风格,苏格兰Hi-end大牌。新英国声。
(但坏消息是Linn实际上是流行声,水洗了很多细节分辨解析。音色接近ape,或sacd。不超过拜亚的耳机听上去应该还算可以的。)
mp3专利过期,也改过限制标准。但压制和解码还是mp3,往高码角度压,能尽可能的把排骨声密度加大。主要用途是汽车音响普遍只能独mp3和WAV格式。一般人也不想用手机对录线方式。
---------------------------------------------------------
迪卡之声一贴,主要是介绍新发现的第二集模拟时代ii的wav格式包:
对比以前的flac格式,明显嘈杂密度差。而wav格式的频宽、清晰度、自然度都更好。好像突然变成头版音效。也好比一张照片好的那张对比度更好,不适当的亮度少了,色彩更好,显得整体更加自然好看。差的照片色彩都发淡,画质发虚,真实度就差。
比如CD44A 波西米亚人,第一轨,一开始就有低频乐器,演唱上的差距也很明显。
很显然,格式升级等同于器材平地升级大几千块。当然,也是必然foobar2000上加的EQP-4,压了高频抬了低频,效果就更好。免费的EQP-4,音质提升等于超过格式升级几倍的效果。凭空赚上万。老旗舰退烧器材,就不要玩万元单位高烧才玩的用纯硬件搭配找调音了,直接软件EQ多好。
笔记本原价2万3现价1千5,又赚两万。全拼纯硬件的话应该差不多是原价的成本,比如森海一体机hdv820加笔记本钱。
但对比数码时代的第一集应该是综合纪念i,也有1958年录音的。尽管是flac格式,但比模拟时代ii,i的音效更饱满自然,说明随录音技术的发展,对现场演奏的古典音乐的细节更加进步,更自然是基本发展走向。
具体音效角度上如何自然,那就都是进阶的效果。都是更合理,更自然就是更合理。密度,频宽,现场感,解析都更好。对比综合纪念i,模拟时代ii偏有一些山洞音。
但还是能听出flac的那种比wav稍薄一点的风格。如果有直接的wav原抓格式就更好了。也说明实体盘CD的潜力还是同等级胜过抓出来的数码,搞一次转变构成衰减一点肯定的。很显然EQP-4又是个试金石,对多加调整反而感觉不好听。只是打开高频限制在12k去掉刺激高频,其它都不动。声音色彩就更加好,实际上一打开EQP-4也就是都偏中频一点。
录音时间,比如CD1,1961,62年。CD50,90年。CD49,60年。CD48,58年。音效都比较一致。应该是母版效果更好,不大可能是后期调校。和照片一样,超高等级的照片追求原始拍摄细节准确不能做后期。
DECCA都是以歌剧现场录音为主起家的,所以录音师和风格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迪卡的歌剧现场录音效果是偏混响大一点;对比同时代DG的风格就没那么鲜。听迪卡录音用990的话,音效鲜上加鲜就更加突出了。但不刻意注意还算好的;同时代EMI好的录音更加具有古典精神,DG还是多一点现代力度。也都是高端顶级品牌,效果不刻意注意或者器材马马虎虎的话那就基本区别不大。其实所谓还音器材的风格艺术感高度问题,只要能体会高端一线录音效果,那就可以达到巅峰。因为顶级录音师才是每个时代的业界艺术权威。道具都是低等级的媒介工具,全面为总目标的效果服务是必然的。
(一个问题:以前业界对播放目录文件后缀的定义,比如foobar2000是对.m3u8支持多文种,但现在反过来变成.m3u才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