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生常谈:电子管,经典芯这些老器件的独特魅力,本人是个技术控,总想从底层机理来解释这些看似是玄学的东西,就当一回民科土嗨一把吧:
1.中频方面,电子管和老MOSFET,处理放大信号时候非线性,有失真,会产生很多偶次谐波(比如二次,四次),与音乐的自然和声结构类似,举个例子: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其枫木,云杉木和漆料的处理协同,使得最终密度,弹性等赋予琴腔极佳的共振特性,在演奏时候,音乐家运弓,弓弦振动,传到琴桥,再传到琴腔共振放大,产生很多修饰成分的偶次谐波,使声音温暖动听,层次丰富。而相对应的现代数码器件,则产生奇次谐波(三次,五次),透明度变高但人的听感干冷。
2.高频方面,因为电子管的非线性特征,高频过载时候,不会像数码那样直接削波(clipping),而是有个平滑的压缩过程,这样动态自然,温暖,不尖刺,但透明度可能低一点(处理好可以变成密度高,比如大编制管弦乐队齐奏时候的第一第二小提琴部,听起来就是绵密细腻,水泼不进,既见树林,又见树木),而数码削波极易造成高频尖刺刮耳的问题。
3. 低频方面:一般来说,电子管输出阻抗高于现代晶体管,而发声单元(振膜)的运动要产生反电动势(反向电压),阻抗高的放大器对反电动势的控制弱,会有个衰减过程,表现在好的电子管放大器(加上BBC L3/5A这类老箱子)上面,是一种余振,使低频更加饱满,丰富,突出氛围感。
4.模拟器件更接近自然和声,而人与自然又必须和谐,所以这些自然声更加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人听音时候泪牛满面(这也是玄学的来源之一)
以上,民科土嗨,不知所云。如果和您观点相左,那一定是您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