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楼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24-3-4 20: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本帖最后由 decnpo 于 2024-3-4 20:33 编辑
14.《第一交响曲》
《葬礼合唱歌曲》(Op.13)
《命运之歌》(Op.54)
蒙特威尔第合唱团(Monteverdi Choir)、革命与浪漫乐团(OrchestreRev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 )
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爵士(Sir John Eliot Gardiner)
Soli Deo Gloria 2007
链接:/s/1mUzVxqItot_EhoezQLMPNQ?pwd=ibdf
提取码:ibdf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该唱片是一个唱片出版项目的一部分,目的是诠释勃拉姆斯的四首交响曲和《德语安魂曲》,需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完整聆听本唱片,而不是只选取其中一部作品聆听。
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爵士(Sir John Eliot Gardiner)的演绎融入了许茨(Schutz)和加布里埃利(Gabrieli)作品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一些与勃拉姆斯同时代作曲家声乐作品的影响。门德尔松(Mendelssohn)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在勃拉姆斯出生三年之前创作了《我们在生命之中》(Mitten wir),勃拉姆斯创作的《葬礼合唱歌曲》(Begrabnisgesang,1858)承袭了门德尔松作品的一些特质,与合唱团、木管和定音鼓演绎的挽歌《德语安魂曲》的第二乐章呼应,受到荷尔德林(Holderlin)启发创作的《命运之歌》(Song of Destiny,1868—1871)崇高而又充满不安,与《德语安魂曲》遥相呼应。
勃拉姆斯对于荷尔德林诗歌的配乐是具有争议的。荷尔德林开篇描绘天堂的静谧和人间的地狱,勃拉姆斯在尾声部分让乐队奏出忧伤美丽的C大调,再次描绘了天堂的愿景,而《命运之歌》和《第一交响曲》有某种联系。加德纳呈现了充满力量的两种诠释风格,从忧伤的C大调尾声到交响曲C小调激昂的开头,给听众带来无与伦比的现场体验,带来两种风格的强烈对比。
演奏非常具有戏剧性、力量感,没有过多修饰。三个作品集聚的戏剧力量在《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中迸发出来。克伦佩勒1941年在指挥这首交响曲的时候,一位乐手回忆说:“他好像在驾驶一辆大型战车,淋漓尽致地演绎音乐。”在加德纳的诠释中也有这种势不可挡的风范。
巴黎瓦格朗音乐厅(Salle Wagram)具有沉静的声学效果,在此音乐厅中使用古乐让演出的规模更加宏大。然而,交响曲中间乐章的演奏有些粗糙。加德纳指挥的第三乐章没有遵循勃拉姆斯的谱面指示,既不是小快板也不具备庄严的风格,由泰拉克(Telarc)出品、查尔斯·马克拉斯爵士(SirCharles Mackerras)与苏格兰室内乐团合作的版本在这个方面更为优秀。然而这样的比较也并不是特别重要。本唱片中强大有力的勃拉姆斯交响曲本身的诠释已经相当优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