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完颜阿骨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烧~毁~了

[复制链接]
84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23: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
古人的枕头,那种很硬,短,高,方正,让人看了生疑,硬枕如此,软的无法长期保存,但是应该造型差异不远,抱着怀疑的态度,买了一个决明子老虎枕,很沉,够硬,够高,够古典,尝试之后,方才明白。
这种枕头,是为了侧卧,减少反复翻身,保持发型而设计。
实际使用下来,没有觉得翻身被限制住以后的难受,反而觉得很安稳,仰卧侧卧皆可,而侧卧尤佳,因为枕头高度恰好,或者再枕一只手在脸下,做吉祥卧姿势,这些入眠方式方法,均需要一个高度合适,硬度够硬的枕头做基础,做支撑,才能运用、施展。
除了安稳之外,在睡时,觉得比较爽利,就是不闷热,不黏糊,不陷入,清清爽爽,这是结构所致,没什么。
但是,醒时的感受,比较有意思,用这个枕头,醒的也比较爽利,不会迷迷糊糊,还想贪睡,或者虽然醒了,但是心里还有粘滞,还带梦境什么,那些拉里拉杂,拖泥带水,糊的一类的感觉,好像神奇的没有了。
就好比电脑启动,原来是机械硬盘,开个机要几分钟,现在不是固态硬盘,而是一步跨越到量子计算机,开机就是开卷的满血状态,没有启动过程,就是一霎那的切换,跃迁。
当然,使用夜晚样本量还不足,也全然是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但是,话说回来,这个枕头的架构,古人的设计,确实合理,也经历了时间考验,虽然舒适度不及现代枕头,但是它解决了一个大的问题,颈椎的保护,低头族每天低时间太长,一切治疗的功力,都难以抵挡时间熬出来的功夫。
所以,其实,医院的数据也很容易了解到,哪些病样本量激增,对应什么时间段,都很明显,到了晚上,不论什么方法,那几个小时,如果再不能良好的对治一下,哎,那就错过好时机,也产生叠加负面做功。
而,我们,是,玩耳机的人,诚然,几万的耳塞,不压那个什么颈椎、腰椎,但是,还是有人在用大耳机,尤其,平板,400g起底基本,外加几公斤的头颅,那几块上面的,下面的,反正中间不怎么出问题,可是,一出问题,以及问题的连锁反应,等等苦恼,你那欣赏的境界,就要打折扣颇多。
坐的也是一样,以前,胡床引进之前,没有什么椅子,那就那些什么跪坐、盘坐、叫化蹲等等方式,但是那些方式,虽然一点不舒服,却能有助于正威仪,不似现代,葛优躺的趋势,各种设备,只有更夸张、更放肆,而似乎完全忘记了端庄二字,不劈叉仰面,似乎就不能舒服。
真的舒服,或许表现应该是安定,记得爷爷那个年代,一个放松的道具,几乎已经是老人接受的最大尺度,就是藤子做的摇椅,摇椅,椅摇人不摇,放松中有安稳。
现在的道具,看似舒适,但是稳定时间没有过去端正的持久,不一会就想翻身挪动,抖腿、翘腿,想象很丰满,现实不尽然。
向左走,向右走,背道而驰,很有意思
音响,走的是另一条路,高清,但是,用辞如何,才能准确概括,其变化方向和趋势?我琢磨过,但是皆无,用一个具象的词汇,很容易偏颇,容易有样本量溢出这个“圈”,脱出这个“界”。
那就用一揽子词汇来筑基,刚、硬、少感情、少韵味、拘谨、精准、高清、不糊、不柔,紧张、张力、刺激、不松弛、高解析,等等,都是相对的形容。
而更贴切的相对,要同一品牌,如果存世时间够长,看它自身的变化,那才能更有参考性,就是作者的思路在外境刺激下的调整,变卦。
在CD系统的晚期,我对比艺雅C5xeMP和YBA 430 MK1两台CD,年份都差不多,声音嘛,呵呵,同台对比,其他参量一致,比着比着,我就想起了10多年前,也是那个时候,很巧,HD800、T1的年代,后来K812也来了,就是来的晚了一点,然后,大家觉得812嘛,也和800及T1一样,高素质,没啥味道,表达有点差异,这些东西好像差不多。
这2台CD机,除了结项上面的手法不一样,其他的都很像,艺雅线条感、凝聚度强,空间宽松度被留白出来,但是声音压强大,刺激一点。
YBA结项散化,空间满当当,氛围感强,稳,不飘逸,但是声音蚀刻感就没有那么重,不过该硬朗的地方,这种形态的声音,在听感上面,依旧表达了足够的锐度和张力,素质感上是没有问题的。
其他地方,我已经讲完了,就类似800、T1、812,随便拿两个,那种现代声,相对的高清、矜持、理智、严谨,你就看看机器的外观,2个维度,设计、做工,就能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诉求,你再看看品牌的上一代,或者下一级/上一级,就能明白发生了什么
这里有2个点:
①感觉是感觉,效果是效果,感觉有了,效果是促成感觉的,就没有必要计较,不然就只有一种表达形态了。
②结项的形态,是花样的重要构成,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审视器材的时候,如果要客观理智如实,先把那些是非扔掉,高低拽掉,扔不掉也假装扔掉,不理它。
然后,几个对立的属性重要点,才能清晰起来,比如刚柔、显隐、聚散、冷暖、清浊、升降,全部都能历历在目。
在该放松的娱乐事项上面,人们给自己打造的模式,却趋于紧张、亢奋、刚硬,就像原来是印度飞饼,现在是华夫饼。
原来纯属手工技艺,现在绳墨磨具齐上阵,那种西式园林一般的规整,模具一般,伴随着一个“卷”字,由市场之风气吹来,动摇了大部分作者的心智,改变了大部分HIFI器材的走向
怎知原来呢,模拟电路时代的开始,从无到有,最早下水那一批人,自由自在的发挥着,调音一个萝卜一个坑,早插旗子早立山头早把饭碗端,
不偏没有存在感没人理会,太偏容易自我纠偏校正而不耐听,均衡选项有是有,但是限制不了鬼才,他总是可以在你难以言喻的地方下手做自己的特点,踩到神奇的隐藏均衡点,
其他,可能虽是大牌,却更多是善于营销,
声音不折腾似乎没有大毛病,印象中收音机也能美妙,反而折腾容易BUG,整容有风险
综上,一派胡言,究竟如何,自己把捉是也,向左走,向右走
发烧的2种方式
向左走:从主观意识出发,依照信息摄取以及实践,不断思考甄别判断,向外求
向右走:基于抽象道理,依照信息摄取以及实践,不断与道理做比对,向内省

回到枕头,了结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17: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ONIX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18: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24-10-18 18:11 编辑

随顺机缘,近段时间陆陆续续,接触了英国 ONIX的几个小型产品,进一步加深我对这个品牌的声音的认知。ONIX这些产品,给我感受深的地方,讲几个点,其他的,网上不少测评,不复赘述。

第一个点,就是其外观设计、做工与其声音的关联度,非常高,声音的那种优雅的方式,体现在外 形设计、做工、包装上,同时外相,也映衬在声音里。

XM5播放器有一定设计感,不出挑、奇巧,比较稳实、大方。
整体显示屏大小、占比,按钮接口的分布均衡,感觉得当。
按钮、旋钮、接插口精致,黑底、镜面金色调运用,凸显华丽,做工规矩、精细,手感扎实,成熟的工艺。
机器趁手,结合上述设计、做工方面的感受,总体让人觉得精巧、具体、实用。

XP1解码耳放,外形大面上,按钮等少且隐蔽,看起来低调、单一、纯粹。
有一些方波形的装饰设计,化解单调,也似乎在暗示声音的表现,在有序范围的波动起伏。
主要控制部位在机器两侧小截面上,按钮及接口集中,功能齐备,金色按键摆在黑色基底上,暗示奢华、精巧、有打磨、修饰的意思含藏其中,对照外观大面上面的反差,能够暗示声音表现对比鲜明,华丽流畅,纯粹洁净。

XP1解码耳放和XM5播放器,在外观设计上的差异,也就是他们声音的差异,同样蓝牙模式下,用iPhone15连接,对比音质,两者差异,播放器要更清晰具体,解码耳放要更安定、从容、自如,有“余量储备”。

也就是说,XM5播放器反馈的信息量比较直观,明显,隐藏的部分不多,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懂的类型,直观、准确、精致、均衡、充实。

XP1解码耳放,所谓的安定感,来自于它比较播放器,除了播放器体现的信息量外,还有“其他”,所谓的“余量储备”,因为如果只有播放器那么多内容,也就是播放器的声音,很具体、该有的信息量也完整。

但是,XP1解码耳放,要“糊”一点,这里用了双引号,也就是它的声音,并非真的混了,而是还有“其他内容”。
这里不是很好理解,具体说,这部分“其他”内容,它不是听觉能直接识别的具体乐曲的信息,而是一种模糊、隐藏却又切实能感的信息,其给人的感受,在感观上面,XP1解码耳放要微微钝一点,声音没有那么锐利,有一点含藏,多一份从容。

要问那是什么,举个其他例子,侧证一下,甲类放大器天生带有的粘滞感,那种软糯的声音属性,用来做类比说明,比较恰当,就是一种声音特质,不是有效信息量,却是有效果的信息输出附带属性。

如果不用这么拗口的方式表达,也可以说XP1解码耳放,框架要略大一些,声场要更广一点,宽松有余,所以感觉更淡定、自如一些,大系统下面,这个声音打分可以更高一点,就好比服务员不仅完成了标准动作,还是在更为优雅的前提下,完成了标准动作 。

XP1解码耳放,有一根动力线,用上那个线,便得到完整体的发挥,也同时知道了机器单独使用,对比他家播放器的那种所谓的“余量储备”,或者说“甲类放大器类似的韵味”究竟是什么。

那个线一旦接上,火力全开模式打开,效果就很完整。声音跟台式机,我没有听出什么区别,就是台式机的效果水平,温润顺滑。

拿音箱听,就是大系统特质,没什么特别的问题,不觉得小身板有什么掣肘。
很完整,很具体,整个结项边缘清晰,没有任何的模糊,典型的英国审美的声音特点,温润、干净、流畅、儒雅。

不强调什么,很实用、稳妥,不刺激,不呆楞,不凌厉,不张扬。
不过,丢了一点东西,勉强说来,就是丢了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在没有动力线加持的时候,那一丝丝“糊”,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特质,没有了,屋子里面蜡烛换了顶灯,一切敞亮,氛围有一些微妙变化。

柔糊和刚清,两种玩法,一般来说,主张后者,惯性思维,但是,前者的美妙,也是很有意思的, 而且,有一点,玩前者,除了思想上过坎以外,搭配上面尤其要合适,恰到其分的“糊”才能出的来,我试过不同组合,多半就落败了,过了,要那种正巧恰如其分。

说到这里,正好连着一起说一下,XP1解码耳放,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这个机器在USB 输入的时候,有一个选项开关,可以选择 USB 1.0输入或者是USB 2.0 输入,这个模式在法国米格解码器上也同样有设置。

而最有意思的是,这两种设置在切换的时候,对声音的调整方向,是如出一辙的,但是效果本身,要看个人口味,会有一些差异。

具体来说,就是USB 1.0模式下,声音会更加水润一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柔化,没有那么尖刺。而是润、柔、钝化,增加了润泽。

在米格解码器下,这种润泽我是比较接受的,因为2.0模式下明显感觉会有隐隐的聒噪,在 ONIX解码器下,其2.0模式,我觉得平衡度会好一些,1.0模式我感觉稍微水分多了一点,当然这个也看个人的一个口味以及整套器材组合的搭配。

ONIX的XM5便携播放器和XP1解码耳放,这两个机器的共通特点:
结像比较精致稳定、光滑润泽、清晰。
线条感明确,这种明确也可以说比较硬朗,始终保持张力,而少有变化,波动不大,就像其外观一样。这样就支撑了它,不会有时而的软、糊,而是始终、一贯的保持有顺滑、流畅,可以酣畅淋漓。

不求信息量喷薄,但是希望背景干净、纯洁,表达清新、华丽、顺滑、流畅。
反过来讲,不是质感型、不是纹理型、不是微动态型、不是空气感型、不是水润叮咚型,不是玲珑剔透型,是少阻尼感的油润、光泽、顺滑型,甜度不高,略有偏暖,一切得宜,耐听优美。

再来说说那条小尾巴Alpha,它不是很小,投影面积比七彩虹宽一些,是一些,不是一点,但是外观中规中矩,不如我那紫色七彩虹小尾巴那么魅惑,但是,接通以后,一切就反转了。

这个尾巴的设计,我最爱的一点,要属于那个常亮的蓝色LED,那个色调,在美学设计上,尤其讨我喜欢,这种东西是拿来用的,用的状态才是其真面貌,不用的时候,也没有人会把他当艺术品多看 一眼,所以,工作状态下的样貌,很关键,怪不得灯厂出品,有特殊的魅力,外加显示屏上一个长期动态柔光的五线谱音符的飘动,一开始觉得有点囧,但是看久了,觉得和蓝色LED 灯效果浑然一体,不分不离。

三款小产品,声底高度一致, 区别在于解码耳放块头最大,声音宽裕度高,可做台机音源;

播放器中正、准确,自己搭配周边及耳机来改变效果即可;
小尾巴比播放器多一分润柔,韵味的成分不及解码耳放,解决方案完成度很高,高在音乐包容性强,不苛求,也不容易恶声,能代表品牌声音,性价比一流。

尾巴有 4.4 平衡口,所以除了 3.5 口的对比,我总觉得这些尾巴没有发挥一下 4.4,有点遗憾。

手上的转接线还是 2.5 那个年代的,2.5 确实太纤细了一点,没想到一转眼,行业就矫枉过正,变成 4.4,这个尺寸其实非常好感觉,不大不小,美观大方。
所以我打造了一根特殊的线,用来对应我的有源监听音箱,用尾巴的平衡输出口,之间驱动有源箱,试试能不能接受这个声音。

这根线,自带一个屏蔽环,这个东西有干燥剂的作用,以前 USB线上试过,也是一个方向的改变。

如果加了这个屏蔽环的话,声音会变得有质感,干燥一些。
不加的话,会水润一些。

欧尼士的声音本来的话是偏润泽的,加了这个以后,素质会上去一点点微小的变化,但是立竿见影。

声音方面,ONIX比七彩虹要线条一些,两台机器,音量大小档位都一样,芯片也是一样,七彩虹要更清新、张力一点,ONIX要更干净、柔顺一些。
两者差异并不很大,七彩虹给人的感受,好似会展现一些声线的切面,纹理,而 ONIX则强调线条外观的完整、流畅,不纠结或者不着力在细节面的驻留。

七彩虹会给人一种老式随身听的那种质朴的特点和感动,ONIX坚持英国声,侧重高雅、脱俗、不拘 小节。
七彩虹小尾巴的那个声音,他怎么说呢,和ONIX相比,他要稍微涩一点。
说白了,就是有一点干涩,质感要明显一点,没有那么顺滑,就是更强调那种切面的纹理,质朴未丢掉,就是七彩虹的一个声底根本特性,不论是小尾巴,还是很早很早的那个第一代砖头播放器,如出一辙,专属的调性。

ONIX就流畅一些,听音箱的时候感觉更为利落一些。 它的声底逻辑,我感觉更适合于大系统的演绎。



这两个小尾巴用特殊线平衡直接驱动有源监听音箱,结果是,可以、正常,没有什么奇怪的表现,而且非常方便,直通。
如果硬是要挑出一点不一样,对比大机器,缺一点点意思,声底差不多,但是修饰上面,大系统要阔绰一点的表达。

OV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21: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非得要一箩筐、一箩筐的听来比去,才够爽够过瘾么,线儿弯弯通九衢,线也、路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22: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线的债没有还完,所以就在拢一拢,让它把我再缠一缠,又一次甘受劳苦。
国庆余波,一堆头绪,乱乱纷纷,渐渐梳理,凝结成文。
一堆线材,这次主要是电源线、信号线,间杂USB线,这些线的声音,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几个归纳性的结论,所谓的“结”,所谓的“论”,来自我的妄想。
第一章,不同国家的机线。
各个国家不同的声音特点在于它的文化沉淀,它的习俗,如果这种特点越来越明显,它是一种积累形成的,它就会形成一种典型的特征。
如果把这些特征进行混搭,就会抹杀,就会让他变得好像不三不四,属于一个中间值,但是又没有一个足够的特性,这样的话就是各种杂交和嫁接的一个结果。
但是这样的东西总是位列于其间,或者说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一些微小的调整,实际上已经有一点失去那种比较有意思的味道的感觉。
这也就是基本身体有没有归类的问题,如果他没有一个确切的归类,你就会感觉他没有什么文化沉淀,尽管好像属性很强,融合兼并。
机线,不说什么其他,最主要的特性,就是没有刻意去“调音”,你不管它怎么脏、怎么乱,它没有用心,所以没有刻意后的取舍。
机线,是照见器材本来面目的一面镜子,除此之外,没啥。
很便宜的东西,这种线材,价格便宜投入少,多一些样本量比对,总有好姻缘,摸清脾气,找到合适,是一种发烧线材方面的偏方。
你可以用任何理由驳倒它,但是当你试过它,认真对比过发烧线,知道取舍,明白得失,你就有了一个经验,一个体悟,一个认知,如此而已,其他的都是萝卜白菜。
发烧线,必须必要刷存在感,刷少了还不行,尤其入门线,入门接上去没什么效果,基本后续用户就没有什么期望了,大部分如此,不说全体。
中档位线,比较容易有一个夸张的故事,比较容易任性而不讲理,比较艺术趋向,到了旗舰,需要往素质、往均衡偏一偏,到反而会有更多自洽和归正的倾向。
刻意用心的地方对调音的影响最大,但凡朝那个方向去做,偏差不会很大,或者说就是条件限制下的结果了,发心很重要,比结果重要的多得多,那是愿力,也就是结果本身了。
这种基础电源线,会具备对应国家的声音特点。
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本身是基础电源线,所以它所带来的声音影响不会太偏。
但是他又具备对应国家的声音特点,所以它可以让整个声音的走向趋向于对应的国家的声底。
调整量小,难度才更大,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因为这样的东西不容易得到,微调十分难得。
有的时候系统组合里面多一个放大器的加入,作为前级,出来的声音,都比没有这个放大器,而用一条电源线带来的改变更为均衡、合宜。
因为咸菜的“威力”,专业发烧咸菜的威力,确实很大。
我基本没有什么印象,咸菜不够咸,没有的,哪怕是后面会说到的“单方”咸菜,它的存在感,依旧立竿见影,所以纠偏不易,矫枉过正乃家常便饭。
我买了2根日本古董电源线,一根3插位的川崎,一根8字的平河,名字都很日本,时间都很久远,都是来自垃圾场,成色都有点旧,但是品质是良好的,几十年了,还是那么柔顺,没有什么开裂什么脱皮,龟裂,掉漆,什么都没有,就是陈年老物而已,同时,它们的长相,都让你信心非常稳,不会认为是中国代工的,那就是典型的日本设计。
这2根线,不是故事最炸裂的主角,但是,能够让声音日本化,所以,到后来,都有了它们的归宿,也就是我的心安,如是而已。
8字的平河,最终给了米格的USB解码,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解码器,配的8字线,应该也不是国产的机线,其原配8字电源线是圆头的两插,不是国标那种。
但是我也没有在线上看出明确答案,因为毕竟不像日产线材,插头部位的外观设计,那么日本化
所以,虽然米格配的,但是我也不能定论它是法产。
不过这些不关键,关键是最后我给这个小解码配了日产的平河电源线,只是因为,对冲法国声,做一点“纠偏”,让其更符合我的胃口,而为什么用日产线,很有意思的是,日本声的特性,是站在法国声的对立面上的。
怎么说呢?两国的大部分器材声底,都不是针尖式的结相,而且,都喜欢把结项搞大,这句话我用了两个层次,逐一来表述,换言之,都比较饱满,不拉钢丝,不面积小压强大戳耳朵。
但是,法国声的结项里面,是糊的,是散化的颗粒或者粉尘,把携带信息量的能量,均匀“平铺”在整个结项里面,结项又饱满,让你在感觉上,在听音的空间感上,浸泡在那种氛围感当中。
这些信息“点阵”,就好像稳定的溶液,与听感中的空间,完全混合。
它不像悬浊液、乳浊液,摆时间久了,会飘浮、会沉淀,它是那么的稳定,什么曲子来了,都如此化散开来。
日本声,诉求纯净、纯粹、反过来也就是不混杂,这和它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记得在日本的时候,用餐点菜,完了以后,服务员给你送上一堆碗和碟,组成了矩阵,我挺纳闷,就那么点东西,为什么会有如此数量的碗、碟呢?洗完刷碟子,不累、不烦么?
仔细看了一下,发现它每个容器里面,几乎均存放的是单一种类食物,嚯,这样啊,这样也可以,这个给我挺深的印象。
转回到日本声上面来,其实,最初自己手上实际有过,比较具备日本声特点的,是一副耳机,铁三角AD2000X,这个当年设计来,据说,想和HD600比试一下的机型。
但是,它的属性偏日式审美了,估计在日本,比试能有更好的效果,我听起来,就觉得有点硬、楞,毕竟HD600是典型欧洲声,不说其他,就最大面上,这两乍听风格形态差异迥然,这就不好比了,比者、类比也,这几乎就是两途,但是,当时我没有搞懂日本声,只是感受了日本声。
这回,在纠缠于线的摸爬滚打中,让我对日本声理解更多一点的,不是那台安桥的旗舰声卡机器本身,反倒是它原配的USB线。
说来有意思,那根USB线,1.2米左右,不是很长,我用起来可能不够,所以我就想用Prolink的USB线来替代,但是原配的线很旧了,灰头土脸,灰色线身,有点发硬了都,我无法辨识它是不是日本产的。
Prolink的USB线,声音特点,结项凝聚,核心有线条感,周围泛音充分,有点像艺雅的CD机的那种表达形态,是一条不错的机线,均衡,可惜后面好像停产了,东莞生产的。
外插一句,之前还探索过山业的USB线和网线,帖子前面也都说过,他家USB线插头镀金,线身做工很棒,包装全是日文,声音比Prolink更加厚润,也是很均衡,但是,你最终在线身上发现中国制造的字样。
这个线,没有日本声的声底,也是因为这个,我推测安桥解码原配的USB线是日本产的,为什么?
然后,最炸裂的事情发生了,然后,我老老实实用回安桥声卡原配“灰头土脸”USB,再无其他非分只想,因为我要的是一份日本声底,如果组合起来把这个特性的大部分搞丢了,选择那么多,我还折腾它干嘛,无外乎完成我世界各国主要声底的“收集”罢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你用安桥原配USB线的时候,没有对比,你不知道它声音有多么日本声底,但是整体比较纯净。
安桥的调音,在日本声当中,按名气HIFI排不上号似乎,但是鼎盛时期,声卡等电子方面,是很辉煌的。
安桥声卡,这个声卡大概是在WINDOWS7那个年代的顶级配置,你就单从遥控器就可以看出它是有多么的奢华。我们购买非常非常贵的音响设备,乃至 6位数的,他的遥控器都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个效果。
它的声底,反而乍听,不是金嗓字,第一极品那么日本的声音,就好像我之前黑胶自动唱机,选了一个不是很日本声的SHARP,换个说法,就是没有太个性,均衡一点。
那种很日本的声音,让人想起国产那种传统胆机、那种搭棚焊接的老头乐的审美,同样有一群疯狂的爱好者,不过年纪大也几乎不在耳机圈。
然后,换上Prolink的USB线,哇塞,你会感觉,就好像一个空屋子里面,忽然摆满了家具,饰品,各种东西,琳琅满目,而且错落有致,就好像毛坯变精装,这些东西哪里来的?一个念头在我脑子里面浮现
然后,反过来,反向的,我宁愿理解为,原配的USB线,很大概率是日本产的,因为它具足了日本声的典型特质,推导而来的结论
同时,日本声的理解,我也更进一步加深,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不求来解释,但是如果也正是解释,也无妨,那就很妙了。
比如彩虹,彩虹是由7种颜色构成的。
但是如果用日本的USB线的话,它最里面的/最主要的那个颜色的占比可能过大,或者你可以理解为,自然释放的能量,没有进行人为干预,本身组分多、占比大的信息量,就让他占比大
就比如说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紫色是主要的信息量,假设彩虹宽度是定量,每个颜色平行线条,宽窄不一,紫色,它的这个线条的宽度,的“面积”,就偏大。
那赤橙黄绿青蓝,就会被压缩,这样主旋律、主基调,就显得突出、纯粹、独立、纯净。
那其他的内容,被“压缩”,都还有,但是感受变化了变为“其余”的类型,发挥空间受到限制,受到限制在感觉上,表现有3:
①隔靴搔痒,就是变得无足轻重,对主旋律隐约有所帮衬,但是不唱主角,不明显,小股份存在,配角属性明显,被限制住,被规范住,被限定住;
②听感上,泛音减少或者不那么任性、放肆、狂飙、张扬、奔涌,“脏”的感觉减少,背景纯净,结相光滑/光洁/光润;
③信息量其所类属的能量变化,也就直接带来信息量本身转化为境界耳的不同,这里个人差异更为明显,就好比有的人,听话会听“音”,一点信息量,就知道、感受到对方的真实意图,有的人要“钝”一点,你要多说两句,他才能“听懂”。
调音也是如此,这里不限于日本声,线材、乃至器材,都是能量的梳理,归类和每一类的展现形态,匹配每个人的“受用”,达到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目的。
所以,不要小瞧能量梳理,它就是一切调音的本质,日本声重主略次,纯净是当然的,突出也,但是既然突出,单一,就多少楞一点,完整的主旋律,且,一定要把它完整了才行,一板一拍,严格遵守,匠人风格,流畅感(因为主旋律占比大,其余信息量发挥受限,声音整体过渡感打折扣)、整体画幅感(因为主旋律突出)下降,优点也即是缺憾,手心手背,因果并存。
不比较没啥,比较起来,别的器材唱歌,它就有点念词,似乎要走完一个音符,才走下一个,这是一种幻觉,声音是连续的线,并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珠子,结相是线条的剖面,但是,感觉,感知构建的意境,发烧,就是烧这个“东西”,确让你体会如此。
但是,钢琴吧,日本声确实表达很高妙。那晶莹剔透,大珠小珠落玉盘那种感觉,一级棒,够刚,够润,够光泽,听不够的欢喜。
凄凉、孤僻又纯粹,日本声,会带给人那种独一味的感觉。
3插位的川崎电源线,我本来想用在艺雅CD机上面,代替原配英国机线,日本的电源线感觉太过于刚了,也就是说它整个结项里面太过于纯净,纯净导致的楞,让有一种刚过柔不足,流畅、顺滑缺失的感觉,艺雅那个CD机本来就素质够硬,还是老实用英国线化解去了。
最终3插位的川崎电源线,用在羽商11.2这个传说中各方面都挺均衡,素质也够好,就是没有什么味道(我可以说是甘淡渗利么,真还有点那个意思,乏味也)的国产单端耳放上面,再接驳安桥声卡,一套组合下来,不论耳机、还是音箱系统,我得到了所追求的,完整日本声底,同时,很唯美的表达,得到了组合的最终沉淀。
第一章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第二章,单方、复方、辅助、主持。
近段时间,较为频繁的对比线材,听多了以后,于是乎有这么一个感受,线材似乎可以这么样来做一个归类、划分,以便引导使用。
有的线材,调整方向趋于单一,维度好似单一,很像单方的药品,实质也不单一,所以用了很多软化措辞的辅助词,只是说,感觉上,已经很像,接近单方的效果,觉得这样的线,似乎是比照着机线来调音的。
不要小看单方线材,定向变化其实不容易做到,定向且定量,这方面的高手,高手中的高手,日本人,那种近乎执着的匠人精神,诉求“高纯”。

常听烧友说日本线材,是高级机线,大致就是这个原因。其他国别,没有日本这个意愿,没有这个文化倾向,对于纯粹、净洁有如此高诉求,也就不怎么出这一类产品。
这种类型的线材,它并不讲故事,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具备单一缺陷的器材组合,使用这样的线是契合的。
但是如果本身均衡的声音,使用这样的线会产生单一维度的偏向使用后的典型效果,就是又爱又恨。
爱是爱偏向后的不同,恨嘛,爱生恨起,无需解释,造作就是这样,对立统一,唯独在对立统一面很直观的时候,更为明显。
这样的线材,用来纠偏么?不一定,也很有可能矫枉过正,其使用,是没有定论的,全看搭配,一切未知,但是,有那么一点,这类的线材,你有了以后,不用嘛,可能会心里痒痒,用了嘛,没多久可能又想换掉它,好似跷跷板一样,可能,不是稳态,诉求对冲。
单方器材的对面,是复方线材,也就是所谓的复杂调音线材,“故事”线材,“解码”线材。
这就是传说中所谓的“欧洲线”,其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一台解码器,的作用、的效果,觉得这样的线,似乎是比照着作者心中的理想国来调音的,不达目的不罢休。
某种意义上,如果玩线材的话,要想效果发挥出来,不见得是价位上、定位上、品牌上的事情,更多是搭配上的圆满。
搭配要互补,比如素色均衡的科学机,搭配一条情感表达复杂的故事线,就相当于加持了一个解码PLUS,或有不错的效果。
但是如果本身器材声音就很有特色、很复杂,搭配了一条单方线,可能就把原来的微妙平衡给击破,换来一个怪诞的效果。
抑或是这样的器材,搭配了一条故事线,东邪西毒,不知道会化合出怎样的结果,开赌石一般的刺激。
但是,还是但是,发烧就可以这么细,也可以那么粗。
比如,米格的USB解码,它有一个套装,你看评测可以知道,套装里面的那个耳放,是一个素质感强的机器,做声音的人知道调和,这就是一点蛛丝马迹。
所以,反过来,就映衬了3个问题:
①米格这个USB解码,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完整解决方案,它没有考虑到如果下工序不纠偏,它就有可能软、糊过了头,所以把它看成半吊子设计,也行得通,就是不一定可以独当一面;
②按照①的结论,这个机器的用线,就很有意思,可能更好搭配出成效,因为本来机器就存在不缺的诉求,比那些能够自圆其说的完整平衡器材,要更受用外来加持;
③线的声音特性,如果按单方、复方分类,那么器材也类似,米格USB解码就是一个例子,有的个性强,有的个性弱,所以线可以看作机器,机器也可以看成线,那都是一个相,界限和障碍拿掉,并且脾气摸清楚,才有可能在有效正向搭配中作回主。
那么这样的线材,为什么会让人感觉到比较复杂?
因为它有自我的找补,它自己在调整过程中,针对矫枉过正的情况,做了反向对冲,自己找补自己,形成自洽,而且不止一个维度。
所以你听起来,会觉得,比如说,嗯,润了一点,饱满了一点,但是作者又想办法,巧妙的控制了厚度,不会太堆积、太浓稠,淡化了一点。
总之,就是你如果用单一维度形容,自己会觉得不够妥帖,线的调音,整体自圆其说。
这样的线,是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它的脾气也很浓烈,你需要很尊重它的存在,它的意见。
把它放在系统重要的位置,不要排名位列于三大件等的之后,乃至要把它捧起来,放到核心点,这样,你会得到惊喜,线的价值得以完整发扬。
在单方线和故事线之间,是最广大发烧线材的存在,日本的拿手好戏单方,欧洲的复方线材,当然,这只是不靠谱的大致模糊划分,有例行就有例外。
这些东西,最好能亲自听到,不论现场还是云上,因为线材的调音,幅度,远比器材夸张,非简单言语所能表达,常见的单一维度描述的拼凑,无法准确描绘全貌,用通感类比的方式,好一点,但是也不够准确、形象、具体。
美国线,有一部分,够不到复方的门槛,但是却又不单方,其音响性较强。
所以,还有一个理解方式,就是这是一条打辅助的线,还是一个做主持的线,前者拿来调音,后者用于成就一个特色的声音,把握了这个其实很模糊的分水岭,有助于完善搭配,呈现美妙。
那么,也说一下,我听的几条线的声音:
紫色欧亚德L/i50,很久以前的产品里,柔弱无骨的手感,声音自然也感觉偏柔了一点,拍子慢下来了,变得柔润了一些,让整个声音亢奋减少,偏向阴性,类似于上火,用的好,吃对药,清热解毒,用不好可能会导致寒湿,有肌无力之感。
②SunShine的这根线,黑色,看起来不在意还以为是机线,因为插头也是机线那种,额。

声音走典型的“嫩化”的路线,是一根“薄”声走向的线,好比新鲜的豌豆尖,鲜嫩欲滴,稍稍用力,就能摘下。
嫩,是一种感受,它并不只是单独的柔,不是完全的柔,密度降低了,能量转移了,透明度上去了。
但是会有点虚,同时,嫩,听久会觉得有点听感饱和,有点隐约的吵,下盘欠沉淀。
这两个区别比较大,紫色欧亚德L/i50取的是柔的路线,黑色的SunShine取的是薄的路线,紫色可能会更强调剔透,但是黑色可能会更强调晶莹。
③相位传真,最新的3条电源线(旗舰、第二梯队2个选手)和信号线(新、旧旗舰),相位的线,可以申请试听,这里就说一下我的感受,若有意,还是那个建议,一定要自己听
他家这么些年来一直在做线,在琢磨,一路上变化不少,最初的类单方线材也逐步变化成了如今能有故事线的产出。
尤其是24款的旗舰电源线,做工质地比较像进口发烧线,而脱离了手搓的那种单薄,声音和他家的解码DAC1相近,丰满、水润、相对从容、柔和、温暖。
换句话,发挥好的DAC1安置在系统内,和这根线接入系统内,效果几乎异曲同工,也印证了作者的调音取向,并没有推翻当年的DAC1,而是回归那里,很有意思,这兜了很大一个圈,经历了好多好多产品迭代。
其实在变迁的道路上,相位传真的一些比较具备典型特点的线,可以保留配方,长期销售,作者也是这么做的。
就是我觉得还可以再加载几款,就好比歌德耳机一样,SR80、SR125、SR225…一路走来,经典的就像里程碑一样立着,是能够经历时间考验,也能占据市场定位。
他家的线材,重视情感传递、密度、饱满度、清晰度、张力,是属于相对厚声取向的审美,特征为韵味、浓醇,不是飘渺、魅惑、空灵的那一类。
相位的其他电源线,各有各的脾气,也相互对立,有自己的取舍,在平衡点上与旗舰电源线有一定的差距。
两组信号线,因为都是旗舰,新老旗舰,表现都不错,各有千秋。
不过,没有旗舰电源线那种,大一统,集大成的感觉,但完成度,个人觉得位列于另外两条非旗舰电源线之前。
④美国线世界的电源线造型非常奇特,介于单方与复方直接,因为定位偏入门,没啥特别出彩,就是干净、凝聚、清晰,多的故事没有。
以上,就是线,也差不多了,线和线的故事,不过,故事里面,支线剧情多于主线剧情,要本分,就别玩,要多彩,必须不能拒绝,之前的都是起步,烧线才是真烧,才能深入,才算深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安桥u55gx旗舰声卡(古董)补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安桥声卡补遗:
这个小东西,给了我一个解决方案,在几乎已经堆放不下任何器材的器材架上,怎样增设一个日系声底的执念,它做到了,刀片式摆放,巧妙的完成了安置。
遗憾的是那个看上去很猛的遥控器,只能在X32的windows系统下发挥,所以也就变成一个摆设,一个纪念。
很早很早以前,组装台式机的年代,我曾经拥有过一块安桥的90声卡,板子上大大的电容,分立、矗立于电路板上。
独立的声卡,帮助我打开了“脑放”,但是却没有打开“耳放”,满怀欣喜的安装好后,没有发现和板载有什么大差别,模糊的记忆力,似乎就是柔和了一丢丢,hi也不hi,fi也不fi。
事隔多年,在找回法国声,购入米格USB解码的同时,想想,干脆补齐算了,不就差一个日本声么,找来找去,发现最终的选择,不是天龙、不是力士,却是安桥。
结果也没让我失望,不是一个典型的,昏黄模糊的,那个时代老录音专用的播放器。
它有着日系声底,纯净、纯粹、能展现日系的那种独特孤寂、凄美的声色,也能让你听个沉醉。
话说听音时长,呵呵,日本声有个点,就是如果听习惯了,那种纯美,不聒噪,能一听很久。
虽然矜持,虽然不那么热情抓耳,也不那么规则、精准、框架、流畅等等等等,不具备那些种族的属性,虽然有点高冷,但是,它不闹,不惹事,所以耐听度反而很高。
好听、耐听,不一样,各有各理,但是有其一足矣,两齐备,则甚为难的。
发烧,瞎折腾,回首凭心而论,能有几回听到真的美
对我来说,要的主干,就是如此,进一步细分的特色,不那么固执了,那些纷繁,放走分别心,让它去吧~
不过,也说一下,细分别的部分,安桥的这个物件,调音不很传统,传统是相对那几个日系HIFI大牌而言。
它能相对少一点楞、硬、板正的表达,付出的代价是少了晶莹,仅剩剔透,不是那种凝聚、光洁、圆润,粘合一体的饱满大圆珠类型。
在我所感受到的“原理”来说,安桥调音,结相中主干与泛音,信息量中主次之间的那种联结、过度,不是那么紧致、绵密、环环相扣的衔接,没有构成那种晶体一般的坚固质地。
而是化散一点,微微宽松,舍弃了坚实的固态,有点半固态的那种特性,看似晃晃悠悠,但是也能保持相对阵型,散而不乱。
所以纹理表达更好一些,多几分朴素唯真,少几分唯美,也所以还是日系的纯净、纯粹的感受。
而不是对立面,法国声的那种直接拉开点阵。
有的是质地,而不是氛围,依旧矜持,而不浪漫、任性。
还有,补充一点,u55gx旗舰声卡,作为数字架构的播放设备,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没有显现出来,数码系统的躁、不安定,说白了,不露马脚,不难听,不会让你挑出毛病来,觉得数播不好,不若CD,用起来会安心、舒适。那么,它真的就那么好?
我不知道,因为我做功课的阶段,听到的也是安桥的器材在数字架构下的声音,而不是CD版本的录音。
另外,上述描写安桥的声音特点,里面有一个隐含量,它的声音和传统日本hifi器材有所不同,而不同的表现以及猜测原理,似乎,就是CD和数播的分野之处,呵呵,我还是猜,因为我没有日系CD机或者转盘,来给我一个日系声底的数字输出做印证,但是,我会告诉自己,基本就是如此。
日本声底的本性,从底层表达特性上,就具备了一定的“掩盖”数码特性的特质,就好比棕色外观的昆虫,在树上看起来更为隐蔽一样,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说完声音,说说解码的信号输入实践,正好手上器材多,免不了一轮实验。
用艺雅CD机数字输出给安桥声卡:声音的力度就上来了,声音听起来,就要比YBA的数字输出下,要寻常一些,还是搭配的问题。
线条感比较明显,质感纹理清晰,那种结相光洁的效果,要去掉一些,解析力上来了。
密度方面,中间结实,整体还是偏瘦,不够饱满,但是因为结项精细,它能够容纳更大的场面,如果乐器多,它不会乱。
但是缺水润,然后偏瘦一点,但是声音不薄了。
瘦和薄有点区别,薄是有稀薄的意思,瘦的话就是留白留得比较多,线条感强,有一点点像专业器材的钢丝声线。
安桥声卡,自己的USB线,接iMAC,声音非常的好。
整个声音,饱满而又纯净,比两个CD机的数字信号加持,都要妥当,是自己一套西装的声音。
声卡毕竟还是声卡,还是在干老本行。
发出典型的日本声,只要它饱满起来,一切都解决了,饱满纯净,非常爽,尤其是钢琴。
我把安桥用我那几个界面,接了一下子,int204接上去,声音信息量会多点。
虽然日本声干净,但是204接入后,信息量的“增长”,听感上,你会感觉它很“小心翼翼”,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没错,就是觉得听的如履薄冰,因为它信息量多,它就很容易出毛刺,信息量他把它逼出来以后,就这样,感觉就要,但是还没有,踩在临界值上面,所以心慌慌。
另外,这个界面接上去,播放过程中,偶尔会有杂音/破音产生,应该是设备兼容性问题。
如果用Hydra,它就会有一层韵味,说白了,有一点雾霾的感觉,不是那么通透,但是呢,那种韵味,让你可能觉得有一点感觉,有一点味道,这是Hydra的拿手戏,安桥作为镜子,照出了Hydra的特征。
Hydra界面接入,也会偶尔有杂音/破音产生,只是表达上说没有204那种隐约毛刺感,但是兼容性,同样存在BUG。
我又拿英国老头Graham Slee的Bitzie解码器,用同轴输出给安桥,感觉要好一点,好在中规中矩,但不是很出彩,Bitzie的同轴,不止在安桥,在不少解码上面,都充分体现了英式“中庸”。
所以,上面这几个搭配都不行,不出彩。
后来用文杰VIBRATO Net-Work HD蓝牙解码器的数字输出,这时候,如果用莫伽米的同轴线的声音就感觉太细了,因为文杰的蓝牙解码,他的数字输出声线非常的细。
我改用了一条英国的机线,韵味就上来了,形成了除了自身USB线外,第二个欣赏平衡点,也挺好听。
文杰的蓝牙,数字声线细,对玩线的考验和空间,都很有发挥的余地。
比如声线细,空间感的发挥空间很大,可以通过换线来缩放,韵味的渲染亦然。
说白了,这种特殊形态,某种意义上,不是一个完成度高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适合DIY的花盆,灵活度很高,但是,也就变成线染形态,线的特性合而成为声的一部分。
用英国机线接驳后,安桥,就不那么具有日本声底的那种调性了。
它有一点像英国声,有一点点,相对还是比较干净(虽然不是一套西装的构成,解码本身还在“苦苦支撑”,中流砥柱,保持本性),只是说它没有那么透明了(所以日本声底特性就感觉削弱),透明度要下降(如果用Hydra界面,透明度就进一步下降)。毕竟嫁接,不是纯种。
不过呢,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蓝牙解码器,出来的这个数字信号,它在整首曲目当中,它不会有因为兼容性导致的破音BUG,这点是很有意思的。
哦,安桥声卡,哦,日本声,那般理想国里独有的美,我记住了你的样子,然后,一切消散,归回梦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法国老情人~Micromeg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法国的机器特别喜欢使用三个角钉的支撑模式,米格如此,YBA也是这样,就连米格这种长条形的解码器也不例外,照理来说,这种长条形的解码器应该老老实实的用4个脚钉,可是他还是只用了3个。
结果就是,三个角钉时间放久了以后,居然发生了神奇的事情,它自己融化了,让机器直接看起来好像比原来矮了一点。
脚钉粘在下面的接触面上,只能拆下来。不过还好,整个脚钉就是一坨软软的胶,直接就拿了下来,但是就再也不能使用了,整个材料已经崩溃,必须要更换其他的脚钉。
新一代的米格USB解码似乎用的一样的材质,虽然颜色不一样,但是气味、手感都是很接近的,而且最关键的,因为这个机器也已经有12年的高龄,白色的塑料外壳经过时间的沧桑都已经开始泛黄,做旧的感觉是那么的明显,所以他的脚钉也开始发粘黏,似乎有一点变软的趋势,估计也要不了太久,他也会融化,然后退役
相比之下,米格 Duo长条形老解码器,虽然经历了数十年的时光,但是依旧棱角分明,身板显得十分的硬朗,精神,美观度很高。
那个机器有一个很特别的结构,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而是一个类似于抽屉式的结构来构成,这种特殊的设计也只有法国人比较擅长使用,法国人总是有一些出其不意的设计思路
米格这个牌子应该算是法国的一个常青树品牌,在如今的市场情况下,他居然没有倒下,还在存活,也颇为不易,而且这个品牌作为法国生的代表之一,在二手市场上有大量的存量,那就说明当年他有很多的出货量,是一类大众型的产品,法国其他的品牌当中还有这样的就很少了,所以说,法国声器材,某种意义上,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品牌,缺少真正的大样本量沉淀。
米格DUO解码,当时买来,不懂法国声,以为米格才如此,氛围感是浸入式的,但是,听了一阵子,发现似乎不够抓耳,但是也还行,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太满了,太浓了,留白少了点,喘口气的位置没了,所以我认为是芯片太老,没有意识到法国声大部分,多少有这个取向,就送走了。
再入米格,我也考虑了一番,毕竟我已经研究过一轮法国声的云视听,也曾经有DUO的经历,同一个品牌,照理来说,不爱不应该二进宫。
但是,我希望新一代解码器用新芯片,能够在声音的素质上比老的一代解码器有所提升,不那么糊,那么浓。
可是,如意算盘没有成功,米格USB解码,同我的预期相比,违背了
它比我那台长条形的老的米格解码器的声音的糊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芯片先进在什么地方呢,哦,先进在,它除了可以支持USB解码以外,支持更高码率的音乐资源播放以外,它更加糊了,糊的更加细腻了。
虽然更换了芯片,但是他的素质感并没有提升,这也说明米格的审美方式,在于完全放弃了对线条感、刻画的追求。
它根本不会去考虑有几分硬和几分软,而是全部都是软,散的和糊的,百分之百全部的化散,创造一个极其强大的氛围。
同时在这个氛围当中的表现还相对来说偏柔一点,又散又柔,会显得非常的糊和粘稠,让听者会深深地融入其中,融入到一个好似没有什么音响性的荡漾里面。
对于法式审美,有足够密度感并不关键,因为它不强调凝聚。但是填充方面,他做的是非常的好,信息量爆棚,它一点不会让你觉得空旷,不会让你觉得空荡荡,不会让你觉得硬。
只会让你觉得非常的满,他也不会让你觉得鼓胀,他会让你觉得没有什么想象的空间,一切都已经安排好,够浓稠,也够厚度。
从这一点来看,法国机器确实口味独特,如果全部按照他的脾气来走的话,那会比较考验你的口味,因为它不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形式。
法国文豪这个品牌,它的审美是介于YBA 和米格之间的,他没有米格那么柔化,也没有YBA那么素和写实,而是结合了两者的特点,在法国式的素质和韵味当中再次取得了平衡点。
但是,你把它拖出来,跟其他地区的机器PK一下素质,他比较容易被斩于马下,对素质有要求,选择法国声需要谨慎。
即便是选择YBA也是一样的,因为它的素质,在法国声里面,虽不是短板,但是法国声的表达方式不是常见的类型,所以可能会发现素质达到了要求,但是并不是自己的菜。
米格这个解码器同时可以用同轴进行输入,包括光纤,也就是说可以接受外来的数字信号源。

我用我所有的数字信号源都试了一遍,我希望用那种声音比较薄的,信息量比较寡淡的,或者说是线条非常纤细的数字源,去对冲米格这个解码器本身的属性,得到的结果只有两个大类:
一类是会让他的声音变得更加粘稠而且坚硬,更加密不可分,施展不开,那一类的数字源,本身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或者线条密度足,比如 204、Bitzie。
另一类和这个解码器的组合,能够发出相对中规中矩的声音,但这样的声音好像也没有什么意思,因为它中规中矩,他仅仅只是从有个性变成了中规中矩。
它并没有做到矫枉过正的那样的状态,中规中矩本身也并不是目的地,因为没有什么惊喜,只是完成了个性的修正,这些数字源,比如说老欧的 Violin 界面,或者说是文杰的蓝牙界面。
他们一个强调干净的背景、清淡的声音,一个强调纤细的线条,能够让声音的空间感得以释放,但是他们遇到一个解码器以后,都臣服于其强大的个性,而没有把自己的个性可以更多的凸显,没有达到股份占比超过50%以上的强势,还是被米格的个性所收走了。
米格USB解码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他在USB输入的时候有一个选项开关,可以选择 USB1.0输入或者是USB2.0输入,这个模式在 ONIX 便携解码耳放上也同样有设置
这两种设置在切换的时候,对声音的调整方向,是如出一辙的,但是效果本身,要看个人口味,会有一些差异。
具体来说,就是usb1.0模式下,声音会更加水润一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柔化,没有那么尖刺 而是钝化,增加了润泽,在米格解码器下,这种润泽我是比较接受的,因为2.0模式下明显感觉会有隐隐的聒噪,在 ONIX 解码器下,其 2.0模式,我觉得平衡度会好一些,1.0模式我感觉稍微水分多了一点
总之,有这种模式选择的机器,总有一个档位,踩的平衡点,让用家更偏爱一些,这是结论。
这个解码器他没有一个笨重的外置电源,这么小的机身正好是一个CD的投影面积,把电源也做在机身里面去了,外面只要接一根电源线,使用上的便利性要高一些,但是这种设置在小型机器上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几乎所有的小型机器都带有一个大大的外置电源。

正因为如此,这个小家伙,也能安置在我那已满库的器材山堆之上,成为各国声音版图的一块构成,一块属于法国声的独占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法国 YBA CD430 MKⅠ铁锅炖形态的使用体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21: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缘来的时候,是那么隐蔽,开始只是念叨法国声,做了一些云视听,归纳了一些感想,接连着,就有了试听的机遇,还未等这个机遇到来,中途就杀入程咬金,于是乎,就有了一面之缘。
挺好,我还凑了一个米格解码器的热闹,搭配YBA的CD 430,一起比划比划,夹杂着一系列线材,安桥声卡等等,混乱作一团。
听的好累,翻来滚去,所以,也不是很好,造作太多,招集太多苦,该收敛收敛。
哔站上看视频,有个号名:老韩试听,拍摄了无数耳机对比,发心把耳机的差异,都呈现给烧友。
各种传说中的发烧耳机们,在视频里,就是一堆堆,一摞摞,一叠叠。
老韩的拍摄录制,相对体系化,确实对耳机声音的把捉,对不同耳机,同品牌耳机不同型号、年代机型,很受用。
有一段彩蛋类视频,一小段追尾视角的走访记录,这种摄影角度,效果是立刻回归现实,回到过日子,讲老韩自己的心声,里面有那么一句,问自己,还要不要这么发烧。
呵,就是这样,烧友,入戏又出戏,一念之差,就又回到那个因为所以,各种条件踩踏支撑的,无尽轮回循环里。
曾几何时,iOS上有个游戏,无尽的剑,画面在当时,挺绚丽,玩的入迷,手机都差点没有脱手飞出去,后来才发现,无尽的剑,关键在于无尽,自己上了个老当,还有滋有味。
代工的产品,我接触过的,有歌德的GR10单动铁耳塞,高度风的EQ7、8还有它的一个晶体放大器,另外,就是法国的YBA 430CD机,这些东西,都是代工,日本代工,中国代工,特点总结下来,就是“非常有职业操守”,为什么这样说?
就是因为做什么,像什么,虽然异地代工,但是异地的特性最小化的混入,做出来的东西,还是那一门、那一派的。
这个不像餐饮,一地特色在另一地的复制就总是打折扣,除了水土之外,商业上也要估计当地习俗,HIFI不同,代工就是代劳,调整务必保持,目前为止,代工不像的,我印象中还找不到,我除了用过的,听过的也不少,都感觉惟妙惟肖,代工其实完全可以放心,比复刻靠谱太多太多。
何以得知呢,接触过本土生产的产品就可以对比而知了,当然,要最纯的味道,理论上还是100%本地生产,不过也不尽然。
YBA的430 CD机,就是山灵代工的(如果,我说错了,这段文字相关的内容,就都失去意义),机器上写着设计在法国,实际用过以后,我对它的旗舰签名款机型,产生了一定好奇。
本来想找对比录音,后来发现线上有签名版全套的录音数段,既然是全套签名版,那么就更加极致、品牌属性聚焦,很少有用户如此粉丝,多半是组合拳,既然有这样的全套西装录音,自然用心感受一下。
结论有2个,因为我熟悉山灵自己的声音,所以我开始时候,有点怀疑430是不是渗入了一点山灵的灵魂,才是这么一个声音特点,听了签名套装后,我立刻把这个念头抛到九霄云外,因为旗舰签名套装,更是如此,所以山灵是负责的,负责代工,更负责来传神。(如果YBA的签名系列,也是山灵锻造,那么这段相关,就可以当做废话了)
第二个结论,就是CD 430,声音和旗舰签名套装的走向非常一致,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品牌,我发现这一点后,更仔细的反复听录音,还是有一点区别,就是YBA的那种审美格式,进一步强化了,结项点阵化,更加明显,通俗来说,就是“干燥、分离、爽利”
也就是更犀利形态的YBA,毕竟签名套装,应该是极致的风格,结项点阵,点与点之间,是没有任何水分的,没有任何黏着,完全分离、分立,各是各,清清楚楚,毫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很干脆,自然自在,终极的YBA。
如果再做一个比方,就像红豆薏米粥,那样的配伍,除湿的效果,看看都很明显,汤是汤、米是米,豆是豆,虽然液态,各各组分分明,完全没有其他粥的那种粘稠,一丁点也没有,就是这样的一个感受,分离,不一定要远离润泽,具备干燥的属性,液态之中,也淋漓尽致。
430相对而言,无法比较,因为套装有放大环节,430只是音源,必须要经过放大,而他家没有耳放,所以无解,但是就我接驳高度风放大器的效果,就已经很贴近签名套装了。
而且,耳机发烧,贪着大系统效果,那种执念,概率比较高会翻车,毕竟超近距离聆听,温柔一点长久,具备耳机本身的自洽,才能恰如其分,什么鲁迪、SOLO这些以小博大,以柔克刚的故事,放到什么时候,对应合适的驱动对象,都能有传奇的一席之地。
纯本国制造的机型,乃至于所有的配件,那些收回来的古董破烂,里面的配件,比如电源线,USB线,不论再脏再破,我都当做宝贝一样擦拭干净,至少用起来试试效果,正因为它破旧,才能说明是那个年代的,而那个年代,极大可能就是本国所生产,那才是全套的原味,原汤化原食。
HIFI掌舵人至关重要,品牌的灵魂,调音这个东西,多半是一言堂的,而且如果换架构、换配方,要再把控好,还是的始作俑者出马。
因为记录下来的,都是固定的,必须要进行负反馈闭环,作者才能再次校准,否则即便配方不变,但是原料批次变化了,都不一样,所以有的品牌特别强调出厂时候,由专门的看门人试听把关,这一点就尤其珍贵。
反过来,也不是这样,我所接触到的2个声卡,外置的,都是批量生产的货,出货量比HIFI器材大得多,一个创新的gc7声晰飞技术,一个安桥的u55gx旗舰声卡。
它们声音都很棒,前者令我感慨的那种似乎没有器材存在感的声音,后者非典型传统日本声,但是可以靠调配,出典型日本声,玩法多样,自身USB界面完成度很高,这些东西,都是工业批量。
好声音,没有什么固定的道理,唯有当下偶然的结果,一切如梦如幻,如露亦如电。
那么关于YBA 430这个CD机,它是MK1的版本,2017年的产物,虽然和现在MK2外貌一致,仿佛克隆,但是芯片和性能有差异,我不知道MK2的声音对比MK1如何,也没有那个意义去了解,但是,我听了一段很有意思的云视听。
这个试听,又3个元素构成,一个是MEZE的耳机,一个是superfet的耳放,一个是YBA CD 430 MK2的CD机,这三个当下相对热门的机器,凑在一块,也恰巧是我都有听过的产品,那么感受是怎样的呢?有二:
第一个感受,如果就是听的话,直接听,不加分别,去想其他的,则声音可以,歌挺好听,听到一定时段,也有不那么好听的环节,总之不去评判,随之而去,就是这么一个感觉。
你没有把东西拆开,也就没什么好讨论的,内容听的清楚就行了,这个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你会想起来这里面的3件器材,因为都有过印象,也都听过。
你仔细听,这3个东西的属性都能听出来,各是各,都能听得很清楚。
你开始“看”声音里面的东西,就能够听出来。
可以听出MEZE耳机的典型声音特色,在这个试听链接中是最明显的;最后感知到的是放大器的特性,老欧机器特有的特点,相对比较隐藏;YBA CD机的特性,位居其中。
这说明什么,说明不了什么,也无意去研究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意识构成境界,非常复杂的缘起,与其琢磨是脑放塑造了声音,还是声音激活了脑放,或者两者互馈,琢磨这个靠思想不靠静定,那只会越来越乱,胡猜瞎想。
说回到430这个机器,因为试听的时候,杂糅了太多内容,所以思路也不好梳理,干脆使用铁锅炖的形式,把点滴都杂糅摆出来得了,一念念,拼在一起,也就是完整体。
①机器做工,并不是那么那么的精细,不知道MK2如何,但是85+分可以,苛求不行。
但是,设计上面有法国人的浪漫,背面那些接口位置,居然来了一个镜面设计,一般来说严肃的机器不会用这些东西,但是430两者兼备。
机器三角支撑,且,两个脚是全铝,一个脚是橡胶,额,这是什么逻辑,有点玄了,它家机器电路里面,也喜欢在原件上面,做一些材料“贴片”处理,看来调音,有特别的考量。
还有一点,机器是分为两层结构,下面那个很厚的黑的板子是单独的一块,总之,机器避震设计独到,我是没有看懂。
话术艺雅的那个CD,也有一点特别之处,虽然没有YBA这些独特的设计,但是当你把它放在不那么平整的面上,开始时候,你会发现四个脚钉不能同时“着地”,你正想着要垫点什么的时候,它却“自适应”了,而且很稳,你按压四个角,没有发现哪个脚钉有“虚触”,都很稳实,哎,都是高手,搞不明白的避震,哈哈。
②YBA音乐味道是比较充足的、弥散的,凝聚性和硬度是缺少的,不是美国那种类型,宽松质朴,声音丝丝入扣,不是细腻的风格,但味道填充的很满,整个氛围,整个空间都很满,全是氛围场,素、正,这是最初的感受。
③这个CD机取名为passion(激情),但是我感觉没有激情,应该叫理智、客观,浪漫哪里去了?
这个机器有一个特点,比较素,比较客观,在描述时,主观加成的那种感觉偏少。
比如说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会说这是几点发生的事情,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但不会去评价这个事情,觉得好还是坏,这些不谈,YBA给我的感受,是这个样子的。
它比较正,并不抓耳,但是,声场却填的很满。
如果是寻常的模式,它会让你觉得很粘、很抓耳,又很满。但YBA并不抓耳,没有粘度,是干燥的,分离的。
如果拿Graham Slee英国老头的声音对比的话,英国老头比它骚,勾引、挑逗、传情,YBA呈现什么就是什么,公正、客观、朴素、大方、沉浸,同时,色彩并不偏黄,当然也不是白晃晃那种。
④YBA的戏份里面,有一个叫做米格USB解码的东西,这是陪衬、也是宾客,目的就是用YBA的数字输出,加持米格解码,来对比一下和CD机本来声音的差异。
在价格上面,两个机器不一样,但是,这些和声音没有关系,实际听起来,很简单的区别,一听就可以描述,脱口而出。
米格抓耳、柔、流行表现更好,这就是最初的感受,也是最终的感受,再听,没有变化,就是这样。
具体一些来说,YBA比米格的话要“刚”一些,没有那么柔,结相散化为颗粒,细沙,而不是粉末,米格近乎粉末,所以要“柔”,同时米格要暖色调一点。
米格细腻,YBA 工整,米格比 YBA感性,但是素质没有那么硬,不显得那么满,同样是法国声底,那种结相逻辑,为何如此?
原因是,米格感觉起来,周边有柔化,但是这是假的,米格不是周边有柔化,而是整个都柔一点,自然边界处也柔,它的表达逻辑,等于YBA,但是表达手法,要粉末一点,没有颗粒硬,如此而已。
米格没有YBA自身解码那么认真,说的那么清楚,分离度没有那么高,也没有那么严肃,还有那么公整的刻画。
YBA结项硬一点。描绘得工整,米格的话,要有一点粘性,听人声的话,米格已经足够了,反倒YBA有一点冷淡,米格叫激情,可能更合适,但是我更情愿把米格定义为浓情。
比如说,同样是布一个场,有的人就是该摆的东西摆上就行,有的人呢,要先把这个场地扫干净,角落全部清干净,然后再摆,还要拿着尺子量,这就是不一样的一个做法,就是有时候要随意一些,有的要规则一些,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就是这么一个感受。
米格这个解码配合YBA做转盘,比配合艺雅CD机要强不少。
果然是法国兄弟的相互扶持,用艺雅的数字输出,感觉有点太规矩了,就是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认认真真,不难听,但泛音就没有YBA数字加持那么到位,看来还是原汤化原食。
米格于YBA之间,就好比羽商 11.2这台耳放,没有什么味道,但是短板少,那就是YBA,到了英国老头Graham Slee 的放大器,充分的感情表达,但是在素质上有很多为人诟病的地方,那就是米格。
很有意思的是,羽商 11.2 这个耳放的作者,曾经在一次采访当中提到过(记得是出现在放大器说明书的文字部分),器材也需要一些能够欣赏乐器/古典音乐的属性,需要有一些认真和执着。
不能完全妥协于听感,要有一点或者一定量的还原能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1.2这个放大器,音响性足够全面,偏素淡、略雅但是不主打雅致,前述结合起来,它的声音不冲,但是个性很淡,唯一一点个性点,偏上盘,略显清丽。
羽商作者表示,自己比较欣赏的知名品牌其中就有YBA, 我当时看到这段采访的时候,我就直接在线上试听了YBA,然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很素描,确实属于那种比较理性和客观的声音。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对它的表现形态做仔细的研究,就是表现的这种风格给我比较深的印象
YBA也由此和羽商的审美理解上,形成了关联,因此也没有必要对430 CD机的素质“感”,有所担心,基本上YBA在法国声器材中,具备了最过硬的素质和音响性。
这个机器没有什么所谓的细腻或者不细腻的感觉,它这种表现形态不会让你朝着这方面想问题。
细腻就是在光滑的表面上多一点点纹理,纤毫一般,就会觉得很细腻,这是一种感受,一种意境。
YBA整个它都是弥散的,那些化散的颗粒,都是齐步走的,都是矩阵、方阵,没有单独的一个人站出来,没有突兀,或者说全部突兀。
它都是同进同退的,所以,你不会觉得它动态差,也不会觉得它动态好。
它就是该什么的时候,就立刻形成那个形态,而不会说,有一个先头部队,有一个带头的,后面再跟上。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直接整体就推过去了。
所以评价细腻,即便强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态。
YBA是法国声底的基本的逻辑构架,结构就是这样子,就好像德国声特别强调框架、定位一样。
⑥YBA的声音是充满空间的,它没有留出什么空隙,画是一张纸画满的,就像油画一样,油画一般都会感觉整个画幅都很满,就不像国画,它会空大半,留白的部分。
在充满的情况下,是为了氛围,但是,同时又比较素,不抓耳,这个声音怎么去形容呢?
就是它没有那种催化的作用,没有科技与狠活,很直接,现榨的果汁,就是原味儿。
⑦据说机器的作者提到,打开机顶盖子,在那样的情况下,播放CD,会更好听。
实际测试,是有一点点,非常微小的差异,就是声音感觉要“嫩”一点了,就是敞亮一点,就是就像窗子推开的感觉,一点点一点点,所言不虚,是个隐藏技能。
但我不知是心理暗示,还是实际的,反正就是相对没有那么结实,没有那么凝聚,但是呢,就是要宽松、化散,但是,只是非常少的一点点。
YBA和艺雅声音相比,大多是结相形态上的不同,除此之外,两者声音风格很接近,都很客观和理性。
就比如一个人,穿一件黑衣服/穿一件白衣服,就这么一个区别,就是说,这个人本身没有区别,但是衣服有区别。
艺雅CD机结相比较凝聚,因为如此,它相对来说有一种线条密度感,密度大了以后,它有一种【安定感】。YBA则是一种【稳当】的感觉,什么叫稳呢?
举个例子,比如在一杯水里头撒了一些沙子泥巴,水会很浑浊,放着放着沉淀下去以后,水会变清,这个不叫稳。
什么叫稳定?就像果冻里面的那些悬浮的东西,永远都悬在那个地方,再也不会动了,这个才叫稳定。
就是一种东西,渗入另外一种东西,在其中存在,并且是稳定的,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它不会有沉淀,也不会有混淆,它的存在是稳定的,YBA的声音,是这样的稳定感。
⑧YBA感觉不到艺雅CD机的那种线条蚀刻的硬,但也没有那种明显的,晶莹剔透的感觉,不过,它这种所谓的化散,和数字播放架构,还是不同,毕竟是CD,再化散也是“刚性、安定”的化散,数播还是“柔、糊”一点。
YBA用USB做解码,你可以通过调整电脑的音量来调整它的音量输出,相当于一个数字前级一样,这个比较方便。
这里如果用Prolink的USB线,感觉就和CD声音整体“观感”很像。但是,有一点不一样,这个经历,我之前是没有的,CD机带USB输入,两者声音差异的对比,还是第一次。
USB没有CD那么理所应当的感觉,这样说可能完全无法通感,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换一个说法,隐隐的不如CD播放那么顺畅,我用同一个曲子测试,得到这么一个结论,乍听类似,再听不同。
个人觉得最主要的,还是CD的“刚性、安定”,数播的“柔、糊”,导致在流畅度方面,USB信号输入,要显得略微有点没那么光洁、顺滑的缘故。
YBA的USB并没有设置讨巧的一个特点在里面,没有刻意的去调,这里有个麻烦的地方,并不是不可以调。
因为,CD机带的USB,其实是一个附属的功能,如果反客为主,或者审美有露出不一致,就严重不和谐,电路成本那些,另说,这里是主义的事情。
那些非常著名的USB的解码器,数字年代那些东西,他都是在USB上面做足了功夫的,他也不会和CD机合并在一起。
CD带的USB解码,当然也可以听,也没有问题,一旦习惯了,问题不大的,只是CD机要更清晰、明朗、流畅、欢快一些。不能说USB会硬一点儿,或者是有数码味,但那种数码声,浅浅的影子,它是隐含在里面的。
补一点信息,使用线世界的USB线,对比Prolink的USB线,YBA这个430 CD机做USB解码,出来的声音,会显得纯净度很高,和CD播放的整体“观感”略有区别。
但,从另一个方面趋近CD播放的声音,就是显得安静少躁、少吵一些,但是那个定字也是没有的,数播系统是这样,线世界USB相对于机线Prolink,有减“脏”的效果,也有点小副作用,就是硬了一点。
CD直接播放,没有这些线材的发挥余地,只有USB解码模式,可以按照个人口味,做点找补,让声音更臻于完美。
⑨法国人的机器还有个比喻的方法,就像鸡蛋一样的,美国人的机器就像鸡蛋,你打在碗里,里面有蛋黄,有蛋白是分开的,蛋黄大与小的无所谓,有两个蛋黄也无所谓,三个蛋黄也无所谓,但是他至少有蛋黄和蛋白。
法国人的机器,就是用筷子把这个鸡蛋搅了,然后的话就蛋黄蛋白混在一起,就变成这样一个模式,所以说比较满。
而且的话,你既然已经把它打过了,它就不会重新又回到原来那个状态了,它就一直是打过的状态,所以也比较稳定。大概也可以像这样来理解这个事情。
⑩安桥声卡,用YBA的CD机数字输入:锋利的声音,比较薄一点,犀利感比较重,比较纯净,突出那种纯净的感觉,一板一拍地做出这种分离感,但是的话,不像YBA自身声音这么化散,是典型的日本声,金石之声。
YBA CD机给数字输出做转盘用,对于安桥来说,这个声音是有一点薄的,薄于“均值”,所以不算是十分平衡,不是良好搭配组合。
再换个说法理解,感觉就是有点像有一些细沙,就是说白了,它的粘度,它的凝聚性不够强。
因为YBA数字输出本身就是化散的,结相的形式被数字信号传输出来,碰到安桥解码,被放大化了,但是八字不合,骨架被放大了,但是血、肉没有跟上。
YBA的泛音,关于泛音,要注意中国的字,那个泛字,是不是有三点水?
那就说明,要水润,才有泛音。
YBA的声音里面,水相关的气质不多,不是重水属性的那一方面,也不是重空气属性的那一方面。
因为它是齐步走的化散,既不稀,也不浓,各个维度,都是处于中间,在做过程量的中间值,所以说谈不上泛音,或者和细腻度那个话题一样,是别样的泛音,也可以理解为,全是泛音。
啊哈,法国声,我不要再和你纠缠,你留下一个种,最终,一个米格DAC在我这里,熄灭一个痴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09: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另辟蹊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7: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一个机缘,接触到吉利银河E5这个车,配置了WANOS全景声的版本车型,扬声器造型让我立刻联想起了B&O,结果发现是魅族,再后来发现魅族被吉利收购了,那个传说中的Flyme系统用于车机上面,也支撑了WANOS全景声的演绎。

这个车型是一个相对经济的车型,这个音响给人印象很深,试听不一会,我就关掉了它,因为不需要继续了,已经证明足够OK,各种桥段都能演绎的很好,样本量够了。

这个配置确实是一个亮点,而且是一个比较突出,给人印象深刻的亮点,虽然车载音响本来是一个小众又小众的群体的发烧对象,也不被烧友所在意。

但是,有的忙碌的人,听歌、听曲的时间,也只有移动途中,花一些功夫,打造一个好的场景,创造一个美妙的境界,非常有意义,因为属于他的其他境界中,是无缘音乐欣赏的。

所谓WANOS全景声,按照销售顾问通俗的讲解,也就是杜比立体声的类同产物,杜比的名声大一些,就方便客户认知,说白了,这类东西确实很多,电影游戏都用滥了。

但是为啥还提这个效果声?因为效果好,无它。
用在车里,是另一个思路,车载音响,受制于场景,音响效果的发挥有很多的限制。

就像BYD的车载丹拿Dynaudio音响,你对比非丹拿配置的车型,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非品牌音响,偏“脏”、糊,没有骨架感,柔化而缺少梳理,低频一来马上混成一团。那用上丹拿Dynaudio系统呢?有变化的,有形体感,丹拿的味道有了,声音质感得以强化,整体感觉立起来了一些,音响性进步了,hifi了,BUT

切换到丹拿Dynaudio的一开始,我没有听出它的优点,那一霎那,正好播放是DJ歌曲的低频冲击部分,我还是觉得,即使是丹拿,低频砸下来的时候,还是混了一点,虽然,比BYD基础配置的要好一点,但是好的不多,没有好到临界点,解决掉车身内的混响难题。

当然,我也听过JBL、BOSE,柏林、B&O这些还没接触。就听过的那些,感觉是声音能正一些,不紊乱,达到及格线或以上,已经很不错,车身内能有一个接近室内的听感,接近一点,多一点,或者,再多一点,知足了,也不影响聆听

那么吉利银河E5的这个WANOS全景声,好在哪里?
它的冲击力,来源于它的思路,它换了赛道,换了解决问题的维度。
车内环境不是对hifi不友好吗,它就自己制造一个场,不仅仅是单纯发声端来考量,当然其实也是一种形态的发声,只不过外带了场的效果。
就好比下雨打了伞,伞下的光景就不同于暴露雨中了,独立起来,可以自在发挥,宽松、悠远、荡漾、自在

虽然效果声,但是你诟病它之前,你要琢磨一下它的取舍,最大的优点,莫过于清晰、分明、不混不乱,音乐能够气定神闲的表达出来,境界能够稳固的住持,这比具体频段的质感、纹理、定位等,在车载空间中,显得更重要,框架比枝节更核心,核心的东西不容易脑补,反而核心的东西不妥,容易牵走思绪

所以,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挺惊喜,能够带来愉悦,自己适应以后,就能在小空间里面,得到欢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7: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哈尔滨
经典之中,还的确有一些内容,可以和发烧,建立起有意思的关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13: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论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之一,涉猎面十分广大,在其二十章节当中,涉及到文化、艺术的相关部分,仔细品味,与音乐乃至发烧,有少许点滴有意思的关联,采摘如下,记录心迹。
①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作为开篇首句,耳熟能详,解释也有不同版本,如果按照一种版本的解释,把学习来的知识,实践运用到生活当中,是一件快乐的事。
那发烧的确是这么一回事,且说的颇为形象。
没有缺少信息的发烧,发烧都是建立在信息、经验、推断的基础上,来回捣鼓、琢磨、比对的实践过程。
②为政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两句,也是发烧的必经过程,重点在后一句的“思”字,运用得当,能够明辨是非,发烧本是多维度是非聚焦集态,倘若明辨之,可以免不少弯弯路。
③八佾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巧笑倩兮,笑的那么俏皮,还带点诱惑性的;美目盼兮,漂亮的眼睛已经够魅惑,还外加流露出“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味;素以为绚兮,白底子上画了很漂亮的图案;绘事后素,绘画完成后,才能显出素色的可贵;
这里关联的重点,就是绘事后素,素,本色、平淡,由绚烂归于平淡,器材的审美是这样的,多年过去之后,各个品牌都在国内市场上摸爬滚打一番以后,不少夸张、妩媚的牌子,都淡去了身影,虽然这仅是品牌消亡的一个因素,但是回头找的时候,就感触深很多,过于花哨,比所谓的科学机,消逝的或更快,市场也渐渐忌惮这样的任性,产品也归于同质化。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音乐开始的时候,好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轻轻地舒展,慢慢地发声,由小而大,但是很纯、很正,到了高潮部分,激昂慷慨,或者非常庄严肃穆,最后结束,还能余音缭绕。
现在这样的音乐罕见了,器材水平高超之后,素材水平确下滑了,动次打次,轻薄刺激有余,温柔敦厚不足,有悖于安神而益于亢奋。
④公冶长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这里我的认为,发烧的人,是有内自讼的,而且还并不少,讼完或有悔,亦或有得,因为发烧,是一个高集中度,反复琢磨,思维+感受的过程,自己的选择、判断,少了内自讼的环节,也就无法成就发烧经验。不过,孔老夫子这里重点指的是做人,而非玩物,做如是解,就另外一说了
⑤雍也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可以说是论语里面,对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论语当中,与发烧关联最为深刻的描述之一。
文化的差异,哎,非经过不能有切身体验,确实非常深刻,但是,并不尽然要踏上彼方土地,虽然那样会更全貌,商品也无不充分流露着差异特性。
如果有2个或者多个接触点,则通感就能迅速形成,那种文化调性,就能有更深的贯通式体会,举个简单例子就是餐饮,因为这也是最容易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气息。
文化底蕴,体现在生活中的花样上面,底蕴厚的区域,花样多且有彬彬之感,通俗来说就是敦厚、柔和、雅致、美化,反之则会觉得直、纯、楞、冲。
曾几何时,欧洲器材与美、日器材的派别划分,是那么势不两立,这固然也有其原因,但并非尽然,器材表达的文化底蕴,最好的方法是从结果来看,而不是从过程去推,去画圈设限,经过品味、感受、对比,自己自               
然会逐渐有更明确的定位与心得,对不同文化派系下的作品有进一步认识。
就算在同一阵营中,文、质也就是音乐性、音响性能做到良好平衡的器材,也耐得住时间检验,这并非是好听与不好听的单纯判别,而是几乎无法言语表达的美妙,对比之后,你能明白哪些器材审美里面更有料一些,哪些更为简单而可以被纳入科学机或者类科学机,哪些更有料,有意思一点。
在我一堆器材里面,勉强要点出几个文质彬彬的物件的话,芬芳的鲁迪,传情的SOLO,氤氲的hydra,端庄的柏林,不多,经手那么多,这几个勉强能站一下台,虽然也各自有所诟病,但是不影响也正巧成就了它的“君子”特质。
⑦泰伯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一句也是关联度很高的一个地方,其实论语里面大部分内容,怎么会与发烧有关联,但是扫描一遍之后,发现确实还是有那么一点,且挺有意思,就记录一下。
这里兴于诗,着重指语言文字的表达,如今也泛指诗、词、曲、赋、小说等有明确形象、概念的文艺表达形式。
立于礼,指的是立足在礼上,中和艺术,把握好合宜点,是一种文化约束,有助于扶正、提炼对于的艺术内容。
最有意思的是成于乐,这可是孔老夫子自己说的,把乐摆在最后,也就是最终演变成的形式,赋予了很高的地位,看到这里还有点激动,传统文化这么认可乐的艺术地位。
最后的完成在乐,不是文字、亦非图像,可惜《乐经》失传,我们的乐也衰落下去,惯常认为的高雅,相当一部分是西洋的东西,古典、交响、编制,国乐、民乐衰矣。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看似无关,其实有所关联,要换一个角度,就关联上了,关联在发烧容易空想,思维挂空挡,怎么理解?就是没有实际听的时候,在那里不着边际的琢磨,没有耳根运用的空转,这如果用于研讨、分析也就罢了,如果自处的时候停不下来,而且一个类似乃至同样的念头隔一会出现一下,反反复复,就有点失控,有点费电,有点昏乱。
⑧子罕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一句有一定关联,重点在发烧者的固执,会限制发烧在一个很局限的范围内开展,遇到问题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选择,也充满了局限性。
如果能做到绝四,当然很可能也不发烧了,但是如果能薄四,就足以自在很多,具备很多方便,发烧的喜乐也能增加不少。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棣开的花朵,好像是反偏在一面的情形,因此引起一时的感想,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有些事物所以一时看不清楚,都是因为它太亲近,反而是自己受到蒙蔽,其实,道理就在你的面前,就像在你家里一样,只有多多精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
这一句重点关联在于观察、觉知的能力,发烧充满大量能够障碍自己的信息,怎么样能分辨清楚,认清本来面貌,就反复品味一下这一句,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判别,思考一下思考本身的对错。
⑨乡党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这里说的是吃的规矩,多个方面的规矩,这些规矩保障了很多过失不发生,引申到发烧,这事情,容易上头,容易过头,伤及皮囊,如果能也有一些好的习惯,方可长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23: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一段发烧缘,即是一段人、物间的快意恩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5 12: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