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841
发表于 2024-7-17 09: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杭州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7 09:25
你看看置顶的都是什么贴子吧,两个锁了,一个没什么人光顾,这里置顶没意义。

所以我才想辙怎么才能置顶啊,之前我给那俩版主发过信息希望置顶,后来想想不对,他不会理我的。我是IP律师,根据我的认知,运营方不不会冒这个风险把带下载链接的好帖置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发表于 2024-7-17 13: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不要紧,我们每天来人工置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3
发表于 2024-7-17 13: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tenijrewww 发表于 2024-7-17 08:55
如果用foobar2000,软件有设置播放增益功能。

可惜Mac系统下用不了foobar2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14: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肖交全集版逐渐多起来,除了老一辈的穆拉文斯基和康德拉辛,海丁克以不再是唯一选择,迪米特里·基塔连科&科隆古兹尼希管弦乐团(即:科隆歌剧院管弦乐团)、2005年在Capriccio 出版的《肖交全集》自然走进人们视线,这套唱片12CD,录制水平与唱片的同质性令我满意,同质性是说:由同一乐团演奏而非一些全集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乐团,这样的好处是乐队风格、诠释设计、演奏意趣相对统一,特别在诠释上更易于控制,一般不会出现差别较大的录音,但另一点应予以明说:演奏肖交,科隆歌剧院管弦乐团在某些方面有点“不够份”,说实话,肖交难度太大了,其难度比马交尤甚,该乐团声部能力和运转的应力我有点耽心。

肖1演奏的并不机敏,尽管速度适中、合奏客观、风格质朴,这版肖1虽不在最佳之列,演奏在前两乐章并未能勾勒出作品的灵魂与灵气儿,合奏也稍显僵气与持缓,但总得说客观且中规中矩。
建议不熟悉肖1的cm听听老肖19岁的创作,水平之高令人咋舌,古典的外包装中包裹的则是先锋而新颖奇异、引人入胜、天才般的旋律与节奏型,天赋这东西,真不是努力就行的,19岁就已经奠定了老肖后几十年交响创作的基本样式与风格,而又与传统音乐模式妥妥划出一道明晰的分割线,如果不明白啥叫交响作品的动机在几个乐章中内在的有机联系,就仔细听听第一乐章的动机主题(0.19分 单簧管吹奏)在后三乐章中是如何“显影”的,实在是天才之作。
肖3在演奏的“忠实感”上没啥可挑剔的,精神气质吻合于历史感的老肖(23岁),明显带有那个“地域”浮华浅薄的喧嚣特性,基塔连科对这一历史特性的阐述令我满意,快板段落普遍演奏的鲜活生动,但他对作品的音乐性并未有意识的深入开掘下去,尤其是慢板乐段,显得浮浅。

肖2与肖3一样,都属单乐章交响曲,出版时由编辑按速度再分段,基塔琴科的演奏机警锐利,织体遍布敏锐神经,合唱部分由布拉格爱乐合唱团提供。
肖5的演奏有瑕疵——斧凿痕迹过重,你能明显听出指挥对乐队合奏的机械推动,而乐队自发的流泻被抑制,这会咋样——第一乐章很刻板,是一段一段僵化的“表演”,而非全部由内心激发的自然阐诉,这样的演奏显然不理想,钢琴介入后的段落稍好,但仍不很理想,乐队似乎对应对这样复杂的乐章准备不足。
第二乐章渐入佳境,看乐队演奏一个重要指标是看:是乐队自发性的合奏还是靠指挥在推,两者区别极大,好的演奏会显出如行云流水,而若准备不足或操作不得法,就会听出机械断裂,严格的说,这个乐章的合奏亦非出于自然流泻,仍显出机械而免强之态。
基塔琴科的第三乐章情感“正确”,织体时有的浓密触及到了作品之魂,而木管的独奏又清澈着织体,让出自作者内心的旋律更为感人,基塔琴科好在对速度与节奏的掌控大大方方,节奏感与大方向正确,就似一棵主杆,主杆良好,枝叶自聚芳华,所以,我不想再挑毛病——尽管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肖4我将之列入这套中最佳之列,既使在肖4诸多优秀版本中,此版也必然名列其中。
第一乐章宽缓而激烈,结构具有良好的立体感,合奏的舞台效应极佳,这同样依赖于基塔琴科设计出超棒的速度与节奏类型,这样“合适”的速度和节奏组合,无论你如何组织和声的轻重、长短,它都不会“拖后腿”,和声聚焦的力度就会得心应手,你再听听这里有“机械断裂”么?一切都乃油然而发。
听听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呈示时那番“千军万马”的气势,那番在四方小节奏中横溢出的舍我其谁的高扬的气度,棒极了。
再听听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一步步陡峭的紧张感、和大提琴触手可及的肃穆面容,其它的,勿须再多言,有句词叫“天设地造”,正能应此版肖4,基塔琴科的高能,合盘托出。

肖6同样是我听过几版中最“正确的”,合奏之标准如教科书,第一乐章凝重、严肃、稳健,指挥对乐队声音的控制与调配可以写进管弦乐合奏指南,弦乐、管乐和打击乐器被磨去了所有锋芒,又都以最恰当的声音组合发声,声部搭配的浓度、音压、彼此的衔接、音色的量化比例、如同天枰斤两般秤过,妙极。
诠释的设计布局与众不同,哪里不同?——基本的措词是在内敛的,有限度的、严肃的措词中追求条理化、低限化的叙述风格,内蕴丰腴,但语言简炼,不是“简约”,是“简炼”,是把音乐语言高度提炼后的简明扼要,但出来的东西,是一个郑重、明确、清晰、合度的文本,不张扬、不夸张、也不掩饰,但却大气端庄,给我印象极深。
第二乐章仍见其妙,一付“斜风”正吹的堂堂风度扑面而来,指挥没有让音乐的古怪幽默牵着走,而是将之完全纳入基塔琴科预设的轨道,什么都存在,但经过基塔琴科的过滤,音调陡然“正经”了。

肖7当然也属一流的演奏,他在主部主题上陡峭的呈示仍能给我印象,但不似肖6那样能溢出新意,“插部”主题在几个声部的进入上是循规蹈矩的,并无新颖,合奏的介入同样乏善可陈,四方步短促的小节奏形态很明显属于因循守旧,没有创新。
至于第一乐章演奏本身无须多说——绝对一流水平,我想说的意思很明白:它不像肖6那样,给我解释上的新意,做为新千年后的演奏版本,已经有了开放的思维解释空间,演绎若无吐露新意,意义就不是很大,当然,没人能否认演奏本身的精彩,这四个乐章,仍然是整体性与平衡甚佳的演奏版。

与肖1比较,肖9演奏就机智敏捷多了,在对乐团的调校与调度上卓有成效,尤在乐谱的忠实感、指挥设计、管弦乐演奏这三点上达到高度融合,演奏不在“规避”那番高度幽默气色之上的所谓斯拉夫气质,这样,作品的味道出来了,为啥?——指挥与乐团灵感达到了互激互动的巅峰状态,当然,仍难免哪些地方可能会有点“过火”,但在一个高水准的层次上,合奏的整体无可挑剔。听听第三乐章谐谑曲,狡兔般敏捷,不仅如此,合奏的整齐化一亦令我叹服。


https://pan.baidu.com/s/1ivawOw77Sw1xr42wATtiLQ?pwd=vpk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14: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4-7-17 14:05
肖交全集版逐渐多起来,除了老一辈的穆拉文斯基和康德拉辛,海丁克以不再是唯一选择,迪米特里·基塔 ...

基塔连科这套老肖交响全集分两部分评介,这是之一,之二后续。后面的几套全集版都分两部分介绍。

谢谢几位层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发表于 2024-7-17 14: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7-17 14:09
基塔连科这套老肖交响全集分两部分评介,这是之一,之二后续。后面的几套全集版都分两部分介绍。

谢谢 ...

楼主辛苦了!

我每周利用上下班途中时间听肖交,勉强可以听完整套全集。楼主短短一两天要听完整套并写出鉴赏、评价文章,辛苦强度可想而知。若非喜爱,万难持之以恒。再次表达对楼主的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7
发表于 2024-7-17 15: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07: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汉内丝·米纳尔(Hannes Minnaar)荷兰青年钢琴家,曾以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获得世界声誉,后又把目光聚焦在更富于挑战性的老肖《24首前奏赋格》,并分别于2021.12.22-24(1-12)和2022.5.1-3(13-24)成功录制。

整个的演奏风格相对稳健,而CD2在触键艺术、技巧、多样性上强于CD1。

CD1的前12首钢琴声音圆润亲切,琴风并不显得老练,但有一股新颖的新鲜感和老肖作品很清纯的音乐气息,这一点给我很好印像,键盘功力并不很显深厚,在连续走键中沉性的筋骨感与内在张力感也不突出,音粒的颗粒性和光泽的聚焦一般,在表现力上尚不很全面。

我对这版演奏持肯定态度,特别是CD2。CD1除了我上述指出的弱点之外,在音调、声音、速度选择、节奏处理上都表现出一定合理、客观和恰当的理解力,比如第3和第4号两首清晰的对比,在张扬与含蓄之间的技术处理与情绪选择都准确,赋格的节奏力度也令我满意,她身上没有一些青年钢琴家喜欢玩技术、玩情感的弊端,尽管功力有待提升,但走在“正确”的路上,第5号赋格的节奏所组合出来的明快给我印像,当然,若在音色的明暗、轻重、和力度变化的合理性上处理的更精到就更好了。

演奏的稔熟程度较高,说明对作品很有研究且在逐步深入中,第8号慢板赋格弹的稳健,不同音区的平衡处理不错,与此相仿的还有第9号,能听出对键的感觉越来越精到,包括音色的层次处理也渐入佳境,当然,快板处理普遍好于慢板也是青年演奏家的通质,慢板乐章一是并不很深入,其二则是情趣的连续性不突出,比较下第12号的前奏曲与赋格,赋格演奏就更好一些。

汉内丝·米纳尔的CD2很注意对音乐微妙细节的展示,如第14、15号前奏曲,都在走键的力度与微妙的情趣抒发上有精彩处理,赋格弹的干练利落,一气呵成,给我感觉自第14号始,触键的艺术性与心智妥妥上了一个台阶,并开始关注触键的多样性,听听第16号降b小调的大段慢板赋格,对演奏情趣的把握显示出蕴致,再听同样是慢板的第20、24号,弹的淡然而丰腴,走键也显出浑圆坚韧的力度,而快速段落仍保持着明快愉悦的味道。


https://pan.baidu.com/s/1UFLEsr2sCLz5INeqYdKacg?pwd=0c37 (感谢原发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9
发表于 2024-7-18 08: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发表于 2024-7-18 08: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南京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8 07:57
这位钢琴家,到底是男是女啊?

我搜索不出介绍。看索尼精选上的介绍,是用的“他”

是“他”。
Hannes Minnaar brings many positive assets to Bach’s Goldberg Variations. His superb finger independence helps vivify and characterize the contrapuntal writing at any tempo, abetted by varied articulations and imaginative yet discreet use of the sustain pedal. The pianist clearly enjoys modifying voicings, amplifying textures, and shifting accents on the repeats (which he observes in full, including the Aria da capo), not to mention unfettered and creative ornamenta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1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0: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8 07:57
这位钢琴家,到底是男是女啊?

我搜索不出介绍。看索尼精选上的介绍,是用的“他”

是“他”,看封面以为是“她”,未搜索细究,我判断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12: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怀念逝去的风 发表于 2024-7-18 12:11
哈哈哈,不看脸,光看身姿,是有点女性化的撩人。

我就曾经把一位女小提琴家,看封面发型极像男性,只看 ...

哈哈,是的,这位Hannes Minnaar我曾经看过他在B站的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22号,当时还不知道他有老肖的《24前奏赋格》,不咋感兴趣,划了过去,当时就认定是“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基塔连科这版肖8,与他这套全集总的设计一致——节奏缓慢而激烈,但你听起来并不很拖,更不絮叨,演奏与作品的创作精神达到“人曲合一”之程度,第一乐章时长29.38分的听感很实、很有效,直到A部形成掷地有声的第一次高潮(14.25分)后,转向脍炙人口的B段快板(17.06分),我是很欣赏基塔连科这样带有方整感的不太快的 Allegro , 听起来来就似一列训练有素的仪仗队和铁甲战车方队,与前后两个A段深厚的人文气息形成对比。
基塔连科中间两乐章谐谑曲并不在意于是否“爽耳”,稍宽缓的速度调的非常“正”,以利于构筑音乐结构,我之所以高赞基塔连科这版《肖交全集》,就在于其与诸多名版不同的构思与立意,这样的肖8具备相当个性的艺术梳理,尤其在结构上铺的开、站得稳,又有特有的、水银泻地般、无孔不入的细密流畅,这样的肖8,越听越觉蕴致无穷,听听第三乐章那番独有的、魔煞般的尾声是如何转到第四乐章悲怆的巴沙加牙前奏曲的。

肖10的演奏类同肖8,也是一个比其它版本宽缓的moderato 引子,它哀婉的沉思意有所指,指向何我不想说,单簧管的第一主题(3.17分)与展开的悲楚情绪和长笛在低音域吹奏出“缓解药”般的第二主题(7.48分),这两主题,基塔连科所给予的呈示都非常清晰,再听听他同样表述清楚的展开部(10.37分)、由克制转向激烈的过程,这个过程清晰的令人发指!在基塔连科棒下,长大的“篇幅”无一句废言,而科隆乐团合奏水平之高不由让我点赞,听听弦乐组在第二乐章精细如发丝的精湛表演,再听听基塔连科怎样把诠释从众多版本固态化的“凶狠表情”勾勒、转向具像化与音乐性兼优的布局设计是多么高明,这样高明的处理,再过多少年都不会被遗忘,因为它是“音乐性”的,做为听家你必须得懂:任何时效性的东西都不会长久!别管它在推出之时有多么“正确”,1953年的老肖显然是在给***“绘图”,这毫无疑问,但他借助的工具是“音符”,因而演奏就必须符合音乐的本旨与特性,基塔连科是深得其味的,这是他的高明。
基塔连科棒下的第三乐章的小快板令我涕笑皆非,它是机敏灵动与固态僵化、圣洁恒升与陈词滥调的大杂烩,没有人能完美解释它,基塔琴科聪明地放大了其中的荒诞元素,让人们看清楚,当荒诞盛行思维扭曲,这个世界是何等令人不知所措。

肖11写于1957年,标题为“1905年”,G小调,四乐章不间断演奏,写作题旨与背景无须说,有兴趣可网搜,我想看的是作品的精神和音乐意义。
第一乐章标题:“冬宫广场”,描写沙俄治下圣彼得堡的阴暗场景,三段体。动机型引子过后,由定音鼓和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A部主题,之后有类似教堂圣咏效果的和声演奏,在一段悲苦旋律过后,由长笛在5.39分演奏降A大调的B段主题。
第二乐章标题:“1月9日”,作品的中心乐章,自由形态交响诗,开声就是漩涡般的主部主题,它在不同的调上连续翻转,并以迅猛的形态发展,描绘1月9日人群向冬宫进发的过程,随之第一乐章慢板主题再现,并与聚集主题交缠发展,11.35分的打击乐揭开另一“画面”,并做赋格式模进展开。
第三乐章“永恒的悼念”,慢板,葬礼进行曲,三段体,中提琴演奏的A段葬礼进行曲,来自列导师喜欢的革命歌曲,9.13分呈示的B段音色明显变化,再现段较短,不间断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警钟”,回旋曲式。

肖12创作于1961年,题献给伟大导师列宁,D小调,第一乐章标题“革命的圣彼得堡”,开声引子属动机性音型,肯定在D小调上(6  1 7 2 6),这无须说,经转调后,由木管呈示快速的第一主题(1.53分),它的发展快如旋风,惊心动魄,第二主题第4.58分由大提琴呈示,仔细听,两个主题均来自“引子动机”,第6.17分进入展开部,基塔连科的调度无须说,特别是弦乐组灵活的运转,给我留下深刻印像,尾声在小军鼓伴奏下,管乐组再次吹奏出如圣歌的引子动机。
第二乐章慢板,标题“拉兹利夫”,拉兹利夫是伟大导师列宁的居住地,音乐完全是歌颂性的,听听0.45分的圆号,A部主题与第一乐章引子有联系,我们对歌颂性的音乐不会陌生。
第三乐章谐谑曲性质,三段体,标题“奥芙诺拉巡洋舰”,A部主题由定音鼓击打出它的节奏型,再由弦乐拨奏接过去,然后予以卡农式展开,(记住这个主题,它是第四乐章的灵魂主题),B段出现在1.59分。
第四乐章奏鸣曲式,标题“人类的黎明”,F大调(D小调的平行关系调),第一主题脱胎自上乐章的A部主题,第二主题1.20分由小提琴奏出。

肖11、12演奏是这套全集最棒的演奏之一,基塔连科的演绎与作品精神完全契合,情感、深度,清晰性、合奏声音都无比杰出。
这两首作品,包括他的后几首,写作技巧的应用与影响力显然不及他的第4-10号,但却是全面了解老肖、全面了解老肖交响音乐中嘲讽与犬儒性质兼有不可不听的作品,这两部作品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他“犬儒”的一面,也看到了他在世界观与认知上难以跨越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看到存在于他身上令人敬重的人文关爱精神,我一向对宏大叙事的作品持谨慎态度,原因在于这样的作品很难去除“官样”、很难免于陈词滥调,但同时,对于这样伟大的作曲家,对于这样一位交响巨人,既使宏大叙事作品,它的音乐性与创作技巧、包括配器,亦属一流。

肖13创作于1962年,根据叶甫图申科诗而作,声乐贯穿各乐章,包括男低音独唱、合唱与乐队,男低音:阿鲁特琼·科奇尼安(Arutjun Kotchinian),布拉格爱乐合唱团,同样,若对创作背景与作品诸多掌故有兴趣可去网搜,这里从略。
第一乐章“娘子谷”,柔板,降b小调,带有回旋曲特征的安魂曲,乐队引子过后,男低音唱出理性、悲伤、事件回顾诉说的声调,回旋曲主题即开声乐队的引子,几个插部由人声部分构成,若这样梳理,乐章的结构就清楚了。
第二乐章“幽默”,小快板,C大调,谐谑曲并具进行曲性质,作品含义丰富,似乎在表达不屈的抗争,
第三乐章“在商店里”,柔板,带有对平民生活的礼赞特征。
第四乐章“恐惧”,广板诗篇性质,集中表现百姓在特殊气氛中的的生活状态,低音大管的指向无须一言。
第五乐章“功名利禄”,嘲讽与歌颂兼有,无须再言。

第14号交响曲,作于1969年,共14乐章,音诗性质,每一乐章都对应着相关标题诗的旨义,题现给本杰明·布里顿,这样的作品必须首先得去读诗,否则旨义难懂,我这就免了,否则得堆积大量文字,与我初衷不符。

第15号交响曲,作于1971年,四乐章。
第一乐章 allegretto(小快板),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童年自画像,中间段落插入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旋律,基本音调鲜活、生动,激情四溢。
第二乐章,Adagio - Largo - Adagio - Largo,慢板,葬礼进行曲氛围,开声是铜管平行三度的主题(1 7 1 2 1)动机,然后是大提琴自述措辞吟咏予以应答互动过程,演奏沈静但深刻,音调令我肃穆,经过部分是铜管吹奏与小提琴的对话后、开启的葬礼进行曲,但两者的应答贯穿始终,情绪上流露出一种看穿后的豁达,演奏挥洒但有限度,而又归于空旷之中的孤僻沈静之地,这乐章,甚合我意,是我喜欢的境界,人至老年,大抵如斯。
第三乐章 allegretto, 三段体,类似一首小提琴协奏。多变的节奏与音色如乱花迷人眼。
第四乐章 Adagio - Allegretto ,不规则的变奏曲性质,变奏主题类似瓦格纳“众神的黄昏”中的音乐,听这样的音乐,很让我想起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肖固然还不到死之境,但情绪“灰色了”,无论后面再咋折腾,冥府候补的号牌拿到了。



https://pan.baidu.com/s/1aOagJj2x_gREMPVhmDOsvA?pwd=42w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4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8: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篇基塔连科肖交第二部分审核中,看来,我乃重中之重的审核对像,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5
发表于 2024-7-21 12: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
发表于 2024-7-21 18: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4-3-8 10:36
贝多芬三重协奏曲多版本鉴赏

在贝多芬协奏曲中,这首三重协奏曲被轻视,创作于1803—1804年,迟至 ...

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推荐一个法派全明星阵容。演绎与传统德奥很不一样,但也别开生面。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_6LYbm5EeERDD69_ZOZ7A?pwd=n72i
提取码:n72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7
发表于 2024-7-21 23: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亚太地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7-21 08:50
基塔连科这版肖8,与他这套全集总的设计一致——节奏缓慢而激烈,但你听起来并不很拖,更不絮叨,演 ...

非常感谢楼主分享迪米特杰.契达申科指挥的肖交全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8
发表于 2024-7-22 02: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virgo_bottle 发表于 2024-7-21 18:10
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推荐一个法派全明星阵容。演绎与传统德奥很不一样,但也别开生面。
链接:https://pa ...

没错 Ferras 是法比学派代表人物,运弓优雅 声音柔美
Heidsieck 也是细腻 内省的风格 音色不是非常明亮但也是清晰有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9
 楼主| 发表于 2024-7-22 11: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斯特拉文这首D大调小协写于1931年,被专家帖上新古典主义创作标签,不知根据是何,我是丝毫听不出它与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同质性联系,相反,它坚决果断的擦弦与阐述方式更类似巴洛克协奏曲,也就是说,在写作的精神上,它模进的措辞方式更巴洛克。

听听第一乐章,标名“托卡塔”,这显然不似古典主义的标签,听听那个在D调上引人入胜的第一主题(动机性的)  1712 1111  1712 1111,它还有一个对比性的主题,在属调A上,但它不是一个“成型”的对比性主题旋律,而更似于一个缓冲的节奏型(注意这一点,对划分类型非常重要),居于统治地位的,就是在D上这个顿挫有力的前冲旋律,为何说它是“动机性”的?因为它贯穿于每个乐章。免强可将其按奏鸣曲来听,也有一个免强可称为“展开段”的段落,但它却在F大调上进入(第1.12分),很奇特的写法,但展开段则颇为令人着迷。

中间的两章“咏叹调”都是三段体结构,都富于歌唱性,三段的结构很清晰,不会让听家“混沌”,你再听听他的第四乐章,纯属“节奏推动类型”的音乐,有属于古典风格的标签么?

我欣赏穆洛娃,与其它女性小提琴演奏家比较,她的琴音格外有迷人的气质,这版斯特拉文斯基演奏够精彩,她的“点”找的很准,又能不温不燥、恰到好处,即体现出女性的细腻与妩媚,又能跳出女性圈子,表现出英气逼人的推力,抒情段落时也能含情脉脉,仿佛要把心胸敞开而一释情怀,而第四乐章在艰难的技巧面前技术性的表达又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的弓弦力度很是有魅力,细节“吃”的很准。萨洛南无须说,对斯特拉文斯基此类音乐颇有心得。
此作属技术型小协,穆洛娃、穆特、甚至哈恩的版本都不错,并不见得逊于斯特恩、帕尔曼、格鲁米欧的版本。

相对于斯特拉文斯基较稳定的“节奏型”,巴托克作品更有难度、更难驾驭,把握住那种飘忽不定而又变幻丰富的复杂走向和委婉曲折情感之间的平衡需要相当功力,穆洛娃的演奏足够精细,脉落走向与情感表达贴近作品的原意,技术上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力度稍差,这“力度”还不是简单的加力就可以的,而是内在的张力不足,小提琴足够柔媚,细品又觉得少了点什么,特别是对慢板的处理,她力图繁中求简,但巴托克有时恰恰是不能“简”的。洛杉矶爱乐动静相宜,很干净。


https://pan.baidu.com/s/1Ra3PlJTEvIybWgbjY6YTfg?pwd=fnf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发表于 2024-7-22 12: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24 15: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