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桥卧坡的古典CD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8: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是迄今我最喜欢的一版平均律,怎么说呢?它就像一本编辑优良的书,将巴赫此作的方方面面——乐感、技术、精神、宗教因素,大至结构脉络内涵气息,小至细部细节隐约线性,都交待的明明白白,且正宗不走样,我尤其叹服她架构上的功力,结实清晰,又绝无僵硬感,于一览无余的架构中透着隽秀与生机,细论起来,以结实的笔触将架构立起来不难,难在同时辅之于血肉,让它活起来,因为有血液在流动,才会脉络畅通,演奏才不死板,这构架才是活的。

这版演奏富于内在蕴含与张力,不要被第一号舒缓温馨迷惑,既使它语调亲切,筋骨感仍很强,演奏的并不松,反而是结实,这从第二号c小调上更鲜明体现出来,于自然中透出岩石般的坚挺,接下来的赋格与升C大调弹的多棒!那种铮铮的声音极有博动感,让人感觉到琴弦的“紧绷”,简洁的笔触有点类似书法中的瘦金体,透着结实的筋骨,而你又能分明觉察出几分令人着迷的木讷与伶俐,接下来的音色阴沉沈郁,尽管笔力简洁,但声音延伸如脉落之伸张,升c小调给我第一印像就是适度,并未完全沉溺于精神层面中,而是兼顾了乐感与构架,由此彰显出巴赫此作的雄健与开阔,听她演奏,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

图雷克在不损害织体原型的基础上,能有效发挥现代钢琴在力度强弱与音色变化上的优势,特别是弱奏,尽量与以乐句与“恰当”(功力在此、魅力亦在此)的力度音色变化,使演奏活起来,借此更深一层挖掘出依附于每一调性之上更丰盈的内涵与不同调性色彩,因此,同样的曲目总是听她的感觉更丰满、更有味道,她的轻吐尤让人印象深刻,眼光也并未停留于表层,而能透过音符看到里面更多东西,找到别人容易忽视掉的微末细节,在我听过的平均律中,图雷克在细节上可谓独具慧眼,她的演奏,以对细部的充分挖掘和与对情感因素淡然处之这两点上极出色,升c小调和降e小调的演奏,都以超脱淡然的笔触来应对被人们认为“充满神圣与崇高诉说伟大高贵情感”的绵长乐章,越是如此淡然就越迷人,正所谓浓则以淡之、淡则以浓之,对深具情感的乐章,笔触适当淡然,其实反到拉开了更丰富的想像空间,图雷克高明地将这空间余地留待聆听者自己去想像填补,她已经以简洁的笔触、适度的情感色彩,预留出明晰的行走路径,然后以这耐咀嚼、音断意不断的声响、引领听者共同沐浴于如天光般的普照之下,这才是真正的神游!这才是高明的诠释。

听图雷克有时让我联想到古尔德,特别是快速段落轻脆利落的琴风,古尔德与之颇有几分相像,俩人都有敏锐的节律感,但细品在键感上还是有着明显差别,古尔德更轻灵,弹性更好,图雷克则沉浮有度,弹性足够好,但同时注重指键下压与力度微妙的变化,因而在重拍上比古尔德更丰腴,古尔德演奏的巴赫提供出无与伦比的层次变化与精湛的均匀度,图雷克的平均律则构筑出如造影般的清晰结构与方正工整的规模布局,演奏充盈而又充满活力,俩人各在自己的擅长与风格特色范围内,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平均律,情感上,图雷克已属淡然,但与古尔德比较,还是深入地多走了一二步,因此若论深入,图雷克愿意更自觉追寻巴赫内里深层次的精神气质,全部48首听起来,图版较之情趣更为和缓圆通伸张自如,色调上更显出丰盈多彩,当然,这绝非优劣,而只是风格不同。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gbBMlTAgoFUVaYR9i3pgw?pwd=mko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24-2-28 19: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24-2-28 19: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卢湾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8 18:47
这是迄今我最喜欢的一版平均律,怎么说呢?它就像一本编辑优良的书,将巴赫此作的方方面面——乐感、技 ...

我的问题是,听上图雷克后,把古尔德弄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24-2-28 20: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淮安
wpx426 发表于 2024-2-28 19:47
我的问题是,听上图雷克后,把古尔德弄丢了

你这是听来听去还是停留在钢版上,没有进入羽键版,几乎是原地踏步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7: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演奏家(包括指挥)中争议最大的有俩人,一是卡拉扬,一是古尔德,俩人虽作古多年然争议未消,卡拉扬另说,在古尔德这争议有两点,一、有评论说他的巴赫异端,分为两点:1、完全摈弃精神(宗教)因素,2、演奏过于机械,二、认为他的唱片有偏倚于录音技术的倾向,甚至有愤愤认为古尔德唱片是“录音拼接与多番剪辑”的结果,几乎完全否认古尔德这个“人”演奏本身。当然他俩也同时得到极多人追捧与偏爱,这个不消讲。

这两点都可商榷,音乐作品抽象性本身就为诠释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越是经典作品,可供多种风格诠释的空间就越大,多种风格演奏同时取得成功在乐界屡见不鲜,我多次说过:没有一个诠释者、没有一种演绎模式能“通吃”。古尔德的巴赫不能说完全,但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摈弃掉巴赫身上的神性与浑厚沉积气息,但他成功之处恰就在他的大胆“摈弃”!他在摈弃的同时、却以前无古人的方式展现出巴赫作品中音乐性一面,他指下的巴赫,你几乎听不到神学气息,却清晰再现了复调音乐的精髓,我还未见有其他演奏家能这样清晰再现巴赫的多重线条,本能揭示它的音乐属性与复杂的对位技巧,同时又充斥着难以言表的幻想与神游气息。

至于演奏的机械要看怎么说,古尔德有着精辟的力度表达,而且持续力度与均匀度天下无双,他的座姿最低(一把座了几十年的低矮小破椅子),对键盘几乎施展不了下压力,因此指键的力度几乎全凭指关节的弹性,而均匀持续的力度又正好与巴赫独特的理性化细微详解一拍即合,又正好清晰地演化出作品复杂的线性与纵横交错的空间迷局,我恰认为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也正是他指下巴赫的与众不同处,这版平均律就是一极佳的注脚。

巴赫是深具赋格向心力作曲家,他的平均律尤然,因此从本原上讲,如何清晰表现线性?如何将左手的低音和声部分与右手的主线部分(当然是变化而非固定的)合理交插布局,同时清晰展现,对每位演奏家都是巨大考验,任何一位演奏家也绕不过这一点,脱离开赋格与对位,就不是巴赫,我从不否认巴赫平均律里博大的精神世界,这也同时为我所向往,但问题是,那只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方面,并非全部,而且几十年来鲜有演奏家真正从另一角度重新诠释解读,人们太习惯于宗教神化的巴赫,而鲜见音乐的清爽的纯粹的本原的巴赫,而古尔德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的删繁就简,重新做回巴赫的本原。

这版《平均律》在我听过版本中最快,比稍快的埃德温·菲舍尔还快,但总的看并不显匆忙,何也?菲舍尔是快慢结合,古尔德则多是匀速,如何均匀的表达历来是古尔德演奏思路的一基本考虑,可以听听前几首线条与对位之清晰,左手部分与右手一样得到强调,毫无一些演奏重右手而轻左手、或右手清晰而左手含混的弊端,可以这样说,他最优异解决了在右手主题变化行进过程中、左手低音线条被忽略的不合理现象,图雷克均衡性也不错,她也注意到左手键的“上提”,不同则在于:图雷克的右手键未能有意识的“下压”,因此解决最彻底的只有古尔德,听他演奏,你能感觉多重线条的清晰,有时却较难分辨出左右手,因为比重一样,才难与分清,他的《平均律》以充分大键琴化的模式、至清至简的音响色调、重新打开了巴赫此作最初的原创本意。

当然,古尔德绝非完全摈弃掉精神,他只是最大限度地将其简化了,能与以一定的空间神游即可,这在第4号升c小调与第7号降E大调的序奏听的很清楚,而第8号降e小调前奏曲没有任何人这样弹,太多的断音让人费解,他几乎剔除了被人们普遍认同的高贵情感部分,代之以断续般的“吟诵”,然却又将赋格部分演奏完全连成一线,脉络畅然通顺,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句逗,清瞿但神游色彩不减,这时的古尔德一如继往的旁若无人,只在意于自己的神思飞扬,线条血脉通畅,然音粒则挟裹情愫一个个端然跃出,除非对他抱有偏见,否则,他独特的表情方式同样具有独到魅力。第10号e小调我很欣赏,在左手持续低音伴奏下,右手的主奏更显情趣盎然,然后是左右手同时在两条线上“主奏”,真漂亮,第12号f小调前奏曲弹的孤漠淡然,比图雷克还淡然,而这淡然的支撑,又是古尔德独具的神游色彩,因而不乏味道。

第二卷演奏与第一卷一脉相承,情感与技术均无明显分界,如第13、14、15号就将古尔德指键精妙的弹性、两手无与伦比的均匀度表露无遗,意趣盎然。他的不足在我看来某些乐段显的过于简化,由于情感空间被压缩,听感上少了一些味道。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rcWXSablGESc79Cov0xQ?pwd=rnm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24-2-29 08: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24-2-29 09: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不错,谢谢几位的感受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24-2-29 10: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品鉴大佬的分享,获益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24-2-29 21: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朝阳
感謝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24-3-1 10: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卢湾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9 07:44
演奏家(包括指挥)中争议最大的有俩人,一是卡拉扬,一是古尔德,俩人虽作古多年然争议未消,卡拉扬另 ...

不怕贻笑大方也谈点个人感想。很羡慕象楼主这样的弹琴高手(也许是专业人士)能从技术上感受不同演绎带来的变化及其原因。本人不会弹琴,只有不同演绎进入我这榆木脑袋后的总体印象,这就差档次了。好在一钢琴家(当然非著名)朋友多年前教导过我,听/弹巴赫嘛,首先线条要清晰,并在钢琴上演示”线条“是怎么回事,我赞同楼主说古尔德的线条是最清晰的,这点俺get到了

我笨脑袋的总体印象是图雷克更”古朴“更符合俺榆木脑袋里对”巴洛克“的刻板印象,而古尔德比较”现代“(现在还有更”潮“的演绎)。当然现在来看无所谓好坏,只是你喜不喜欢。联想到现在演莎士比亚都穿现代服装了,歌剧舞台上奥赛罗带着贝雷帽腰系武装带别着小手枪,古尔德算小巫了。只是俺入不了戏,俺特佩服能同时欣赏穿铠甲和带贝雷帽的奥赛罗的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13: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羽管键琴噼里啪啦的声音为很多人不喜欢,它在力度与音色上的表现力无法与钢琴相比,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表现复调音乐的层次上它比钢琴有优越性,钢琴左右手的力度如果弄不好、或指键与脚踏板配合不佳容易造成音染,换句话说:高、中、低音区有可能被遮掩,这在演奏主调音乐时无大妨碍,有的钢琴家还特意要这个音染效果,但演奏复调音乐不行,复调音乐在本色上就要求层次清晰,表现不出对位的精准与复调的线性会背离巴罗克音乐的精髓,遇有这样的演奏,我一般会称之为距巴罗克或巴赫的精神偏远,平均律名版中,李赫特、尼古拉耶娃、索科洛夫都如此,都有甚佳的艺术性,又都在复调的层次上有所不足,而古尔德、图雷克、古尔达则胜在层次清晰,他们的演奏更贴近复调音乐的神髓,至于个人好恶是另一回事,我同样也欣赏李赫特的“重新洗牌”和“浓墨重彩”。

羽管键琴在表现声部层次上的优势恰恰源于它在音色与力度上的弱势,因为手指下压在力度上的反映微小才反过来不会对音区互为侵染,也才不会遮掩其它声部,说它所有音强度都一样不确切,它的变化微乎其微但不是没有变化,听习惯了羽管键琴仍然能感觉出在力度与明暗上的变化,这显而易见,当然,听这种乐器需要更加的专注、更加的精心,前题是:或者你真心喜欢,或者你真心研究,二者不居其一,很难有耐心将大键琴全版听下来,更难于在几个版本中精心分辨其中的差别,大略的听,它难免不“噼里啪啦”。

键盘演奏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对音乐的表达并不仅限于力度与音色变化,音符与乐句的布局、对作品的理解、技术应用,乃至于速度、弹性、表情、层次等,可供欣赏处颇多,兰多芙斯卡与瓦尔哈都是巴赫专家,但他们羽管键琴版的平均律反差很大,一个追求在精神纯正思维下的气魄与力度,一个则是内敛框架下的柔和与理性,可以感觉一下兰多夫斯卡如何控力度的强弱、音色、明暗效果和音符的时值变化,再听听瓦尔哈乐句与音符的端正,规范的就像一循循善诱的教师,他体面的处理每一音符,力争使之与巴赫精神相符,再听听第4、8首,听听俩人不同的低音和弦,以及如何处理宗教情感,如果你认为它是宗教的。

兰多夫斯卡(1879-1959)此版于1949-1954年录于她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克维尔的家中,用时长达5年,你很难想像七十多岁的兰多夫斯卡还能弹奏出这样刚劲的力度、刚强的结构、并在这样的宏篇巨制面前始终保持稳定的速度,这肯定不同凡响,听听颇有振聋发聩作用的第1号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能在羽管键琴上发出这样宏亮的琴音,不仅需要指键力度,更需要精神指导,这样的解析与措辞方式,与本真派的“回归巴赫”也许并不吻合,但却吻合于她的精神,符合于音乐发展的创新方向,她很清楚,这是她留给世界最有价值的音乐遗嘱。

每当想到羽管键琴的巴赫平均律,我首先想听的并非吉尔伯特、莱昂哈特或平诺克,而是这版兰多夫斯卡,它多姿多彩的音色、丰腴乃致丰富的多释性、刚健宏伟的气魄、清晰逼人的层次、令人敬服的强弱比性、无不令我赞叹近而爱不释手,其次,就是上传的这版风格迥异而又并不逊色的1961年瓦尔哈版。

此外,这架为兰多夫斯卡特制Pleyel琴真棒,其声音的确能在音乐厅与现代三角钢琴一较高下,铸铁架而不是木制架上的琴弦拉力会更强,更坚韧,弹出来的声音与变化能力是木制架弦比不了的。

音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rKYjJ9BgykcNFZTBot6Uw?pwd=o3tk
提取码:o3t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13: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oXq9VBirOwrWErB3eZkwg?pwd=zql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24-3-2 13: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lqh 于 2024-3-2 13:59 编辑

我是外行看热闹。对羽管键琴 确实 听不大入耳。平铺直叙,激不起我的一点心绪。
个人其实不大喜欢 复调音乐,感觉上就是“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乱糟糟,吵吵闹。包括 重奏乐,两重奏,三重奏,五重奏。
也许 今后 会习惯吧。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学会欣赏,也不对吧。
谢谢楼主的分享。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24-3-2 23: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24-3-3 13: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卢湾区
一套A Birthday Offering献给图粉们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1aoqccSC-4K74N9QKR6CQ?pwd=q4k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21: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李赫特这版平均律几乎被各评鉴机构一致看好,演奏注入较多情感因素,也注入较多个性处理,内涵丰富容纳甚多,但诠释距巴赫精神偏远,我甚至认为是重新洗牌!他将巴赫的平均律植入自己的创作头脑,重新与以过滤润色,经过了李赫特润色的平均律不再清砺而趋于繁富;不再简洁明快而趋于浓墨重彩;不再单色而趋向于朝辉晚霞;不再低限而趋向于无限触伸与开拓。

他的演奏激情率性,设计浪漫且强调幅度,大大拉开轻与重力与柔快与慢之间的对比,柔则尽柔之,而力则又跃然而起,威风八面,如第1、2首的C大调与c小调,完全不同的效果,明显是有意强化对比的结果,李赫特并不太在意层次,他在思路与技术上重点关注二点:一、气息通畅;他将其置于首位,听罢图雷克古尔德再听此版尤为明显,二、讲究音粒的圆润饱满,因此,他的平均律能带给你宗教般的威严与宗教气息的重重回声,尤如打开一扇圣殿之门,内里所有的情感、蕴涵、步态都笼罩在一帷圣光之下。

在我听来,李赫特淡化了此作固有的巴罗克对位元素,而代之以现代的、宗教的、情感的三元化特征,并以此为支点,向四维纵横开阔处大胆触伸,他没有“限度”,他把巴赫与巴罗克都拉回到了20世纪,他以刚强而富于激情的笔触,赋于平均律以雄健的步伐、宏伟的气度与鲜明的时代图影!只是这时代图影是俄国的而非德国的,它如巍峨雄阔的莫斯科东正大教堂、而非巴赫崇尚的相对清瞿的路德新教。

权威评论都认为他的演奏效果极好,不失为真言,如第8号降e小调,这样的大开大合与雄阔无边,菲舍尔、古尔达或图雷克都难与染指,再听赋格,低咏沉吟,与前奏曲恰相反,如圣徒在空旷宗教大殿下匍伏低语、喃喃感恩,非俄罗斯学派一般不会给与这样鲜明的对比幅度与这样清晰的“图影”。

演奏的特色之一在于强化对比,特别是强化前奏曲与赋格之间的对比,从而使两者呈现明显不同的面貌,要知道,这样丰富的对比并不吻合于巴赫精神,巴赫作品基本是理性、稳健、均衡的脉博跳动,他的雄浑与博大通过细微详解与层层叠叠的组织细部构筑而成,过大的起落差与过于丰富的对比非巴赫的本质,但大家只所以成其为大家,就在于他总能在作品与诠释中找到“自我”,并予以具有艺术说服力的解读。

他以多角度的视角(如第5-10首等),给与作品色彩风格各异而又丰韵的演化,从而大为提升演奏的味道与品质,你听第12号f小调,又回到宗教圣徒般沉吟中,赋格语调柔和,只不过吟诵变成了问号般的求解,朝向上帝,充满虔诚,威严来自自上而下的摄力与笼罩,使你不得不溶化在这威严而又柔和的重重回声中,再听第14号升f小调,引领你的不是声音的诱惑,而是威严的精神传导,是令你身不由己的意念与光环,是由于自身缈小而面对伟大与巍峨的敬畏!此时,李赫特的演奏是否贴近巴赫已经不重要,因为“它”足以击撼你的心灵、近而贴近你的心灵,出自心灵——仍抵达心灵,已经足够了。

技术特性无需多说,李赫特以对节奏与音色的双重敏感而著称,他属于那种在变化中展现自我魅力的演奏家,因此,当他在中速或中快速行走时非常精彩,此版些许不足在一些较慢乐段,有时偏慢,有些过于拖,如第4号升C小调,情感并未深入,似乎有意留涟于表层浅吟,赋格虽开始向深处探寻,但速度偏慢,速度太快,有些东西出不来,但太慢又容易散掉,影响凝聚与结像,此首演奏,多与以倾诉,而未能给人以宗教圣殿般的仰视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21: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第15 G大调:真好!运动自如、灿亮如日。      
第16 g小调:不得不敬服李赫特对音色的锻造,听他的琴音尤如大师余叔岩的唱腔,极耐咀嚼,声音经经“千捶百炼”,有神有形。      
第17 降A大调:漂亮极了,给人以难得的美感,左手键的重拍“立地成型”,又荡出去很远~~,      
第18 升g小调: 四声部赋格   弹的非常坚实,低音部声宏如磬,如层层构筑。      
第19 A大调:回归柔和,恍若梦般。      
第20号 a小调:音体若钢筋铁骨,而快速段落又非常敏捷,难得李赫特如何将其融合,赋格更为出色,集方正与纵横交错于一体,而音色不改,灼灼如阴寒之冬日,有一丝暖意,又冒着寒光、      
第21号 降B大调:快速涌动与分散和弦结合,如一石激起层层追逐的浪花~~。      
第22号 降b小调:每当演奏这样如“圣咏”的歌调,李赫特或若横空出世,或轻柔温和,前奏曲十分恬静,赋格仍如经文歌般,自信、笃定,如圣僧端然于圣像前的诵咏,风雨如磐,不为所动。      
第23号 B大调:典型创意曲风格,一遍遍在不同声部叙诉主题,赋格给人以深刻印像,真佩服李赫特左手键的深沉与力度,浑圆而又激荡,“大家”绝非是凭空而来的。
第24号 b小调,李赫特将此首大大拓展了,演奏时间长达15.20分,但听下去并不显冗长,前奏曲多采用“顿音”, 一音一顿,非常柔和,经过反复,愈加柔和,赋格在这一套曲目中结构复杂,听时需仔细分辨主题在不同声部的呈示,因为它非简单的呈示,而是在不同声部与不同主题交叉,因而复杂,演奏它、需要精密的大脑。

附带说一句, 选用波森道夫而非斯坦威真是明智之举,波森道夫的古旧色彩与李赫特宽阔的幅度、精湛的强弱明暗对比可珠联璧合,如果用斯坦威对李赫特来讲就可能“过”了,控制也不如波森道夫得心应手。

“第二卷”演绎的思路与温度设定与“第一卷”不同,趣于内省,情感明显沉了下来,有意规避过于张扬,也缩小了对比的幅度,似乎在向巴罗克风格接近,体现出不同于“第一卷”的情趣与思考。
唱片:RCA 金封印 录音:ADD、4张。节目总时间:4小时27分。第一卷录制于1970年,第二卷录制于1973年,1992年再版。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TbYGsVVfSmeWn1AIzNEYA?pwd=13xi

richter_副本.jpg (54.27 KB, 下载次数: )

richter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2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3-3 13:30
一套A Birthday Offering献给图粉们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1aoqccSC-4K74N9QKR6CQ? ...

好东西!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22: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3-1 10:43
不怕贻笑大方也谈点个人感想。很羡慕象楼主这样的弹琴高手(也许是专业人士)能从技术上感受不同演绎带来 ...

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24-3-4 09: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28 00: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