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楼
楼主 |
发表于 2024-3-3 21: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第15 G大调:真好!运动自如、灿亮如日。
第16 g小调:不得不敬服李赫特对音色的锻造,听他的琴音尤如大师余叔岩的唱腔,极耐咀嚼,声音经经“千捶百炼”,有神有形。
第17 降A大调:漂亮极了,给人以难得的美感,左手键的重拍“立地成型”,又荡出去很远~~,
第18 升g小调: 四声部赋格 弹的非常坚实,低音部声宏如磬,如层层构筑。
第19 A大调:回归柔和,恍若梦般。
第20号 a小调:音体若钢筋铁骨,而快速段落又非常敏捷,难得李赫特如何将其融合,赋格更为出色,集方正与纵横交错于一体,而音色不改,灼灼如阴寒之冬日,有一丝暖意,又冒着寒光、
第21号 降B大调:快速涌动与分散和弦结合,如一石激起层层追逐的浪花~~。
第22号 降b小调:每当演奏这样如“圣咏”的歌调,李赫特或若横空出世,或轻柔温和,前奏曲十分恬静,赋格仍如经文歌般,自信、笃定,如圣僧端然于圣像前的诵咏,风雨如磐,不为所动。
第23号 B大调:典型创意曲风格,一遍遍在不同声部叙诉主题,赋格给人以深刻印像,真佩服李赫特左手键的深沉与力度,浑圆而又激荡,“大家”绝非是凭空而来的。
第24号 b小调,李赫特将此首大大拓展了,演奏时间长达15.20分,但听下去并不显冗长,前奏曲多采用“顿音”, 一音一顿,非常柔和,经过反复,愈加柔和,赋格在这一套曲目中结构复杂,听时需仔细分辨主题在不同声部的呈示,因为它非简单的呈示,而是在不同声部与不同主题交叉,因而复杂,演奏它、需要精密的大脑。
附带说一句, 选用波森道夫而非斯坦威真是明智之举,波森道夫的古旧色彩与李赫特宽阔的幅度、精湛的强弱明暗对比可珠联璧合,如果用斯坦威对李赫特来讲就可能“过”了,控制也不如波森道夫得心应手。
“第二卷”演绎的思路与温度设定与“第一卷”不同,趣于内省,情感明显沉了下来,有意规避过于张扬,也缩小了对比的幅度,似乎在向巴罗克风格接近,体现出不同于“第一卷”的情趣与思考。
唱片:RCA 金封印 录音:ADD、4张。节目总时间:4小时27分。第一卷录制于1970年,第二卷录制于1973年,1992年再版。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TbYGsVVfSmeWn1AIzNEYA?pwd=13x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