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桑作品很多,也不乏大部头,但广为人知的多是中小体裁,如《天鹅》《引子回旋随想曲》,如几首交响诗等,特别是《引子回旋随想曲》,通篇光彩四溢无一句废言。他大作中其实不乏佳作,几首钢琴协奏、大提琴、小提琴协奏曲都不错,有评论认为他的作品式样正确但缺乏激情,表达浅显,这个评价是否准确后谈,但就音乐说:最不能少的就是“内容”,你得有真东西在里面,西服革履也好、浓妆艳抹也好,如果包裹的只是躯壳就乏味了。
他一共写了5首交响作品,真正有保留价值的只有作于1886年的第3号,称之为《管风琴》交响曲,此作题献给李斯特(1811-1886),俩人1852年结识遂成为交厚几十年的好友,李斯特的音乐风格对圣桑有影响,在音乐推广上对圣桑有实际帮助,圣桑也投桃报李,以他在法国的影响力,把法兰西音乐从澄明、均衡、含蓄的古典风格引导到类似李斯特瓦格纳那样强烈的浪漫主义洪流中,这首第3可说是其中的代表作,音乐创作中感情一向不大外露的圣桑在这部作品里着着实实的“外露了”。
这部作品貌似四乐章,实为两乐章,这得到了圣桑本人认可,他这样说“第一乐章的发展是踌躇不前的,实际上是Adagio乐章的引子,而Scherzo也以同样的方式成为末乐章的前导”,这再清晰不过了,古典风格的交响作品不会以这样的曲式说话,四乐章的边缘总是清晰的,它们的分界是句号而不是豆号,尽管也有乐章之间不间断进入,但必定是两个独立的乐章。
我曾不理解作品与李斯特有啥关联,听过后才明白他在用这首作品向李斯特致敬,向李斯特所主导的席卷了整个19世纪中叶与下半叶激进浪漫主义倾向的音乐风格致敬,同时,他也在用这部作品向受众表明:法兰西音乐同样可以这样写,否则,你很难理解第一乐章开声与最后乐章为啥与我们熟知的圣桑迥然不同,为啥两个最重要的主题动机都借源于德国浪漫派主将舒伯特、瓦格纳,我相信这绝非圣桑灵感不足,而缘于脉动一致。
音乐结构听久了会愈来愈清晰:即典型李斯特式单主题创作原则(所谓循环主题),第一乐章第一部分的慢引子让人联想到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沈静中略带悲哀,注意其中的木管动机,它在后来音乐发展中大有用场,第一主题也是整部作品最重要的主题在低音贝司拨奏下以c小调面目猝然推出(明希版,下同:1.12分),如浪潮般起伏,如大心脏般博动,夹裹着激动、激越与不安,这一博动的旋律与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有几分相类,但舒伯特是伤感的喃喃细语,而圣桑则更强悍有力,威力更集中,木管很快就以引子中的动机在第一主题上方出现,目的很明确:拉近进而融合引子与第一主题的距离,这即利于音乐发展,又使得作品浪漫主义情绪演变更加集中,这一部分始终以激动的博动感推动音乐发展,夹裹各素材形成洪流般的主题群,四音音型的第二主题(3.33分)并未缓解音乐的紧张感,反而加剧发展形成耀目的高潮,直到平静下来为第二部分Adagio铺垫,仔细听会觉察出第二主题源自引子的木管动机,这样的效果使得作品主题与动机越来越靠拢凝聚。
第一乐章第二部分气息宽广,弦乐群优美如歌的主题在管风琴和弦背景下奏出感人旋律,尤如面对大海沉思冥想,单簧管和长笛的介入增加了温馨色彩,管风琴持续平稳的和弦又让它蒙上一层圣洁光泽,它逐渐向上方飘移,第一个变化在4.08分,小提琴以变奏形式分解A部主题,它的细巧与摇摆给我留下印象,第二个变化在5.35分,大提琴拨奏第一部分循环主题的变体,后又引出A部回归,但回归后半段不协合音让人感到不安情绪的纠结。曲式上应属带有变奏性质双中部的三部曲式,调性并不复杂,主调是降D大调,尾声隐隐出现e小调。
第二乐章第一部分明显是第一乐章循环主题的变体,我甚至感觉这个变体被圣桑赋于几分妖魔化,随后赤裸裸的Presto让人目不暇接,不断转换调性与色彩,扭曲、魔幻、挣拧,如杂耍般无节制的起舞,引发出一个又一个音响高潮,2.19分弦乐上一个对比的新旋律并没安分几时就再一次被扭曲同化了,长线条的半音和声与不协合音程让音乐变形,仿佛人鬼精灵都在魔镜照耀下鱼贯出场亮相,3.57分快速主题再现,音响变的更加激越奋进,正当我们融化其中时,由大号引出一全新旋律挡住去路(5.33分),它的出现让整乐章变了模样,天地陡然一新,尾声再一次出现循环主题的变体,不间断进入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谐谑曲,主调c小调,但调性转换很频繁。
第二乐章第二部分,这一亢奋响亮的乐章不用赘言,通篇焕发着强烈浪漫主义气息,主旋律仍然来自第一乐章循环主题的变体,调性变成明亮的C大调,管风琴在C音上强劲的和弦令人振奋,方整正规大踏步的赋格与卡农式节奏型给整部作品增添光彩,它的模式与和弦方式更接近德国而非法兰西。
几个版本,明希与波士顿交响乐团1959年RCA我推为首选,它的演绎极富张力,最正确也最富光彩,简洁直接,干净利落,没有貌似的深沉与犹豫,更没有故弄玄虚,因而对音乐结构的解读非常清晰,织体透澈,速度与节奏的掌握具权威性,在速度与节奏上,我是把此版做为“标尺”来听,另一听点在动态上,明希对作品高潮段落的表现强悍而不遗余力,再加上极干净的管弦乐处理,听起来很过瘾,表情上,他的Adagio没有任何“添加剂”,仍不乏感人魅力,A部主题的线性相当出色,弦乐与木管的分奏恰到好处,适度的管风琴丝毫没有破坏管弦乐音响的整体,我特别留意Adagio中A部回归段,笔触清楚富于层次,整个演奏灵动鲜活。录音上尽管是1959年产品,并不逊于后来的数码录音,RCA最早搞立体声,它50年代录音多有佳品,这个时期的RCA只管买,错不了。
卡拉扬1982年与柏林爱乐团DG版中规中矩,对作品主题揭示有所欠缺,有点煞有介事,主题揭示不清晰是败笔,模糊、力度不够,作品由于采用循环主题,后面段落多属循环主题的变体,对主题勾勒尤显重要,判断版本此点是第一要素。
第一乐章有着良好的气势与力量,但引子中弦乐拨奏偏轻,第二主题(3.28分)呈示略显随意,给听众对作品辨识带来困难,演奏仍有偏重音响倾向,主题却并不突出,Allegro moderato部分从演绎角度讲略显模糊,Adagio管弦乐部分很不错,特别是弦乐太棒了,很富于表情,但奇怪了,管风琴在哪?管风琴太轻微了,这是明显的失误,没有宏大管风琴的撑持作品的本意就差了一层,拨奏仍是老问题:速度慢音量轻微,慢到“断点”,这一乐章与明希比较相形见绌,第二乐章走在正确轨道上,大号那个重要的主题吹奏缺乏形象感,但整体不乏听感,Maestoso部分乐队竭尽全力,气势与动静推进有力,唯管风琴小一号。
这版演奏卡拉扬不擅细节的习惯有所放大,音响性不错,但演绎模糊,管弦乐对比不错,但作品的层次并没随之变得清晰,当他缺乏对作品深入了解时,他的演奏至少在节奏上总是僵硬。
艾申巴赫与费城管弦乐团是2006年的现场录音,性价比较高,虽音乐表达软了些,但演绎的清晰优于卡版,这首先源于正确的理解,同时良好的线性与均衡的布局让演绎有了层次,正确的速度又让管弦乐语言有条不紊,但音乐“软”则是个问题,它导致第一乐章音响略微沉闷,缺乏些光彩,高潮段落的动态能量释放不足。接下来他的Adagio部分很能让人如醉如痴,大提琴线条无可挑剔,艾森巴赫擅长抒情,又不是一味的腻,又有层次来保证情浪一波波恰到好处,又能不损伤演绎自身,玩情调玩到这个境地着实不简单,我对整个Adagio部分都满意。
谐谑曲很利落,运转很灵动,乐队和声层次处理清楚,每个声部都能清晰入耳,快速之下表现了高超控制力,不足在于对主题之间戏剧性冲突表达不够,上半部分灵动的有点“过”,未能将“邪恶”充分演示出来,后边就缺乏了“参照物”,形态上差了一层,Maestoso部分精神抖擞,管风琴也能放开手脚,听着够过瘾。
帕雷与底特律交响乐团水星版录于1957年,诠释正宗,简明扼要,唯管弦乐在色彩上稍嫌单色,动态与光泽感与明希版有点差距,但听听帕雷第一乐章动机与主题清晰的呈示,就会明白卡拉扬版的语焉不详,尽管仍与明希有差距。
音乐演奏首先要把该说的话以清晰的口吻说出来,特别是主题与重要动机绝含糊不得,谱面咋样演奏就咋样,这一点必须吻合作曲家的意图,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必须符合作品要求,然后再论其它,“大舌头”不行,其二,音乐上,我崇尚一句话就是“大道至简”,只有二流演奏家才会不厌其烦弄许多零碎来填充,演奏也同样,音乐是有“魂”的,摒弃鸡零狗碎,以清晰的笔触展示音乐之魂永远是诠释的要素,当然可以加“味精”,但啥东西都要适可而止,味精鸡精类若冲淡或影响主料的原汁原味就本末倒置了,我只所以欣赏明希与帕雷版正是从这个角度参考,而卡拉扬的败笔也正在于此。
对比下第二乐章Presto部分帕雷与艾森巴赫在细节上不同处理很有意思,速度差不多,同样的灵动机智,但帕雷加了“狠劲”在里面,他更强调节奏的重拍与半音和下滑音,这样弄出来的形象与艾森巴赫有所不同,棋高一招,也更符合原意,而Maestoso部分非常精彩,赋格段落方整挺拔如仪仗队,又无比的坚实,而不仅仅是赶噱头要掌声的“爆棚”,帕雷与底特律交响的硬派风格可谓淋漓尽致。
巴伦伯依姆&芝加哥交响1976版和明希一样,同样是上佳选择,演奏激情四溢,精彩纷呈,他浓郁的笔力和清晰的和声效果有着惊人的穿透力,之通透、沉重、激进、张力和富于透明的平衡不逊于明希,盲人管风琴家加斯顿·利泰兹 (Gaston Litaize)有着令人欣慰的宏大声响,,,,文字不少了,听吧!听才王道。
https://pan.baidu.com/s/1-UvyvqHKKpUE2hEckoonvw?pwd=tcs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