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061
发表于 2024-9-30 17: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9-30 15:51
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两版  罗热&劳伦特-艾马德

帕斯卡尔·罗热&瓦尔特·威勒和LSO的巴托克3首钢 ...

手里最后一套巴托克钢协,企鹅说了,买不起科奇什正价版的可以考虑这个,同样好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多洛霍钢琴 拉特指挥伯明翰城市交响乐团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Dmblest1x4NDr-RcazQCg?pwd=xg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9: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圣桑5首钢琴协奏曲   罗热&杜图瓦

圣桑5首钢琴协奏曲演出机率都不高,这与作品自身与个性风格有关,圣桑是很少靠激情打动听众的作曲家,他的感染力多来自法兰西传统的优雅气息,闪亮的音色与明澈的织体,即使玩技巧也是轻松自如的,你少能听到勇猛的令人目眩的华彩段。另一原因在主题与调性,一般听众较难记住调性(或主题)贯穿不坚定的音乐,能够被人长期铭记的大多始终有调性。

他的钢琴协奏曲尊循传统,早期也具变革精神,至于受众听感如何是否喜欢则因人而异,但统而论之,这里没有大作品所必须的宏大气势与灿烂的壮景,没有具体的意像与逼真的模仿,也没有深刻魅人的情感交替,代之的则是或耀目或柔和的光泽,翩翩的风度和令人心旷神颐的情景,你自然能听出其中的英雄性与果敢乐段,但这些不是他诉说的主体,因而也就不属他的基本风格。相对于同时期德俄作曲家,法国人还是不擅编造大部头,倒不是乐思缺乏,而是在音乐的思想内涵与表情上先天不如德俄有优势,创作技巧灵感颇丰,但也失之于机动性过强,导致主题思想难与深入,调性贯穿不大坚决,难以形成承载优秀大作品所必须的基础。

业内人士对第2号赞誉有加,它录音也最多,其实其它几首艺术与创作技巧并不比它逊色,我一直不明白业内为何独青睐于它,除第一号技巧略显生硬外(但可听性绝不比它差),第4、5号的精湛老辣尤有过之。

第1号作于1858年,时圣桑24岁,作品壮观华丽的基调多少体现出青年作曲家的激情与前卫,钢琴D大调回声般的呼唤带有英雄主义启示性,很顺畅带出快板主题,由第一主题向第二主题过度这一段很精彩耐听,第二主题在3.51分由钢琴以明确的A大调颇具力度奏出,但很快柔软下来为第一主题的基调增加对比,并为展开部让开路径。第二乐章音调优美,但变化与调性转换略显突兀(如2.38分没有充分过度就突然转向降A),但钢琴如歌的多变的亮色与充沛的表情使这乐章很富充盈,它的旋律也易激起听者暇思,第三乐章很有气势,略嫌琐碎,但也坦荡。

第2号作于1868年,应钢琴泰斗安东·鲁宾斯坦之约只用17天写成,当年首演时圣桑钢琴独奏,安·鲁宾斯坦指挥,第一乐章钢琴在g小调一大段充沛的幻想性音乐令人印象深刻,它并没发展幻想而很快以响亮的和弦走向严峻,当乐队以同样严峻面目出现,钢琴一改身姿,悠然自得吟唱出同样g小调的主部主题(1.58分),声调越来越强烈,柔和的副部出现在3.42分,副部虽短小,却开启了钢琴充斥着光泽的琶音和一系列华丽高潮的展开部,这一段逐步向上的音乐气势宏大,走向坚决,确实很不法兰西,此外,曲式按排颇出人意料,第一乐章是少见的Adante sostenuto(持续的行板),这一乐章技巧艰深,幅度广阔,钢琴的华彩会让钢琴家们很喜欢。第二乐章不是惯常的慢板而是谐谑曲,这样的曲式布局即使在当时也属标新立异,足见圣桑并不保守,但听者要适应这样的曲式则需要时间热身,后两乐章至少在语速上显得雷同,尽管它语言新颖又颇具光彩,因而我并不认同专业人士和附和者将它吹嘘的这么好。

第3号作于1869年,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稳定而又有幻想性,降E大调,主题由圆号和木管开启,经乐队与钢琴反复变得生机勃勃,很快被铿锵有力的第二主题取代(2.49分),不仅如此,圣桑还按排了缓慢如歌的第三主题来丰腴音乐发展(3.37分),它平静的吟唱,更增加了音乐的幻想性质,并引导出大段美妙的华彩,之后的发展波澜不惊,乐队与独奏先后展开再现三个主题,一切都按部就班。色调朦胧的第二乐章颇有几分美感,这包括弦乐长线条的稀薄光线与钢琴润滑的三连音,双簧管、小提琴群为之的着色令画面如诗如幻,而开始并不清晰的主题经变奏后逐渐清晰起来,但乐句的半音和声多少表现了忧郁情续,不间断进入奋起勇猛又有几分笨拙的第三乐章。

第4号作于1875年,采用循环主题,这给听清听懂它增加了难度,共两个乐章,每乐章实际包含两个独立部分,与他第三“管风琴”交响曲类同。
总得看这首作品恬静和熙,第一乐章第一部分简单明了,由一个主题三段变奏组成,主题恬淡中隐隐有忧郁气色,乐队与钢琴采用多种技法来丰富变奏,即有强劲的和弦,也有小巧灵秀,变奏部分相当自由,第4.20分进入第二部分,调性由c小调转为降A大调,A部主题是5.22分由长笛在高声部奏出赞美诗般的高飘旋律,钢琴辅以前面引子中幻想性旋律衬托,这一部分实为三段体,它的三声中部(另一主题)自然由钢琴奏出来,后面的发展颇为繁猗瑰丽,色调通透,令人心旷神颐。
第二乐章第一部分谐谑曲风格,主题姿态诙谐雅致,发展引人入胜,其间不断闪现前面乐章主题变体,4.11分进入第二部分Andante,继续重复前面主题回声,直到7.09分C大调的Allegro出现,回旋曲式,回旋主题显然是第一乐章中长笛主题的变体,在钢琴请晰呈示后很快以变奏发展它的特性,情绪激昂欢快起来,乐队插句不间断以卡农形式介入,使演奏呈献出交相辉映的洪流,直到高潮。

第5号作于1896年,时圣桑61岁,因第二乐章浓郁的埃及风味标题为《埃及》,这首作品圆熟老辣,有着稳健激烈的情景表达,第一乐章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明朗朴实,它的经过句与展开如春潮般悦耳动听,对比性的第二主题并不引人注目,悄然以d小调出现(2.58分),之后是两个主题的展开部,应该留意再现部第二主题相继由双簧管、长笛与钢琴的再现,不仅优美,而且昭示着d小调的第二乐章,第二乐章开声就情趣陡然,A音上一声强劲顿奏和弦,乐队以切分节奏迎对钢琴埃及味道十足的A部主题,3.47分画面一转,钢琴奏出和熙流利的中段旋律,如春风拂柳、雨露凝滴,调性转为G大调,紧接是带有舞曲性质的三声中部副题,在双簧管等带领下迎声起舞(5.53分),浪漫情调颐人耳目,7.53分回归A部,但情景已无开声时的陡然,如悄然纳入春意。第三乐章托卡塔曲风,展示出圣桑精湛老到的配器技巧,声调悦耳,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当然,罗热与杜图瓦精妙的配合可见一斑,从演奏角度讲,这一乐章相当有难度,但听感上,没有一个声部突出来,也没有一个声部被淹没,作品的平衡与演奏的平衡合二而一。

帕斯卡尔·罗热与杜图瓦1981年DECCA这版堪能当首选,首先得说这套作品可选版本并不太多,5首全录了的还有奇科里尼、菲利普·科拉德、英杰出的新中生一代斯蒂芬·霍夫,而罗热与杜图瓦版从演绎、音色、效果与管弦乐几个方面都属上乘,在钢琴演奏家中,罗热推崇唯美主义琴风,在结构上属精致的精雕细刻类型,这与作品本身结构特点契合,而杜图瓦则是典型渲染类型指挥家,又擅长协奏曲,二者互补性较强,这几首演奏都非常出色,据说《企鹅》评价颇高,这是一套准确风采又具权威性的演奏,罗热对圣桑的理解不仅完全忠实于内容,而且忠实于谱面,作品自身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味精成分,两位艺术家火花四濺而又严谨克制的演奏给我留下好印象,是值得花点心思好好玩味的一套经典版本。

唱片首版于1981年,由杜图瓦率英三个管弦乐团助奏,其中爱乐乐团演奏第1、4号,皇家爱乐乐团演奏第2、5号,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第3号,DECCA双张系列,1995年再版。


https://pan.baidu.com/s/1Df3uHswC57rWiTjI_p32bw?pwd=p5x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 09: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9-30 17:10
手里最后一套巴托克钢协,企鹅说了,买不起科奇什正价版的可以考虑这个,同样好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 ...

谢谢!几张协奏曲都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4
发表于 2024-10-1 10: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10-1 09:35
圣桑5首钢琴协奏曲   罗热&杜图瓦

圣桑5首钢琴协奏曲演出机率都不高,这与作品自身与个性风格有关 ...

企鹅移情别恋,最后给了Hough的4※带❀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Saint-Saens, Piano Concerto 1-5 - S...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1tRJNWuJ26eTgIpPFSTKg?pwd=su05


于我,圣.桑很好听啊,从动物狂欢节开始就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5
发表于 2024-10-1 17: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圣.桑的唱片也许这张是编辑得最有趣的,一大二钢三小协,演录没得说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1 马友友大提琴 里卡德钢琴 林昭亮小提琴 马捷尔 普列文 托马斯指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1WnlKkT7xIniIuw2LgqXQ?pwd=qbj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6
发表于 2024-10-2 07: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4-10-2 08:54 编辑

搞错,此贴撤销,抱歉
还是发另一个圣.桑弥补吧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x 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三星带花) 日本JVC XRCD rema...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YjJ5hBkbwPqybn5YXzIqQ?pwd=oq9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0: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圣桑作品很多,也不乏大部头,但广为人知的多是中小体裁,如《天鹅》《引子回旋随想曲》,如几首交响诗等,特别是《引子回旋随想曲》,通篇光彩四溢无一句废言。他大作中其实不乏佳作,几首钢琴协奏、大提琴、小提琴协奏曲都不错,有评论认为他的作品式样正确但缺乏激情,表达浅显,这个评价是否准确后谈,但就音乐说:最不能少的就是“内容”,你得有真东西在里面,西服革履也好、浓妆艳抹也好,如果包裹的只是躯壳就乏味了。
他一共写了5首交响作品,真正有保留价值的只有作于1886年的第3号,称之为《管风琴》交响曲,此作题献给李斯特(1811-1886),俩人1852年结识遂成为交厚几十年的好友,李斯特的音乐风格对圣桑有影响,在音乐推广上对圣桑有实际帮助,圣桑也投桃报李,以他在法国的影响力,把法兰西音乐从澄明、均衡、含蓄的古典风格引导到类似李斯特瓦格纳那样强烈的浪漫主义洪流中,这首第3可说是其中的代表作,音乐创作中感情一向不大外露的圣桑在这部作品里着着实实的“外露了”。

这部作品貌似四乐章,实为两乐章,这得到了圣桑本人认可,他这样说“第一乐章的发展是踌躇不前的,实际上是Adagio乐章的引子,而Scherzo也以同样的方式成为末乐章的前导”,这再清晰不过了,古典风格的交响作品不会以这样的曲式说话,四乐章的边缘总是清晰的,它们的分界是句号而不是豆号,尽管也有乐章之间不间断进入,但必定是两个独立的乐章。

我曾不理解作品与李斯特有啥关联,听过后才明白他在用这首作品向李斯特致敬,向李斯特所主导的席卷了整个19世纪中叶与下半叶激进浪漫主义倾向的音乐风格致敬,同时,他也在用这部作品向受众表明:法兰西音乐同样可以这样写,否则,你很难理解第一乐章开声与最后乐章为啥与我们熟知的圣桑迥然不同,为啥两个最重要的主题动机都借源于德国浪漫派主将舒伯特、瓦格纳,我相信这绝非圣桑灵感不足,而缘于脉动一致。

音乐结构听久了会愈来愈清晰:即典型李斯特式单主题创作原则(所谓循环主题),第一乐章第一部分的慢引子让人联想到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沈静中略带悲哀,注意其中的木管动机,它在后来音乐发展中大有用场,第一主题也是整部作品最重要的主题在低音贝司拨奏下以c小调面目猝然推出(明希版,下同:1.12分),如浪潮般起伏,如大心脏般博动,夹裹着激动、激越与不安,这一博动的旋律与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有几分相类,但舒伯特是伤感的喃喃细语,而圣桑则更强悍有力,威力更集中,木管很快就以引子中的动机在第一主题上方出现,目的很明确:拉近进而融合引子与第一主题的距离,这即利于音乐发展,又使得作品浪漫主义情绪演变更加集中,这一部分始终以激动的博动感推动音乐发展,夹裹各素材形成洪流般的主题群,四音音型的第二主题(3.33分)并未缓解音乐的紧张感,反而加剧发展形成耀目的高潮,直到平静下来为第二部分Adagio铺垫,仔细听会觉察出第二主题源自引子的木管动机,这样的效果使得作品主题与动机越来越靠拢凝聚。
第一乐章第二部分气息宽广,弦乐群优美如歌的主题在管风琴和弦背景下奏出感人旋律,尤如面对大海沉思冥想,单簧管和长笛的介入增加了温馨色彩,管风琴持续平稳的和弦又让它蒙上一层圣洁光泽,它逐渐向上方飘移,第一个变化在4.08分,小提琴以变奏形式分解A部主题,它的细巧与摇摆给我留下印象,第二个变化在5.35分,大提琴拨奏第一部分循环主题的变体,后又引出A部回归,但回归后半段不协合音让人感到不安情绪的纠结。曲式上应属带有变奏性质双中部的三部曲式,调性并不复杂,主调是降D大调,尾声隐隐出现e小调。

第二乐章第一部分明显是第一乐章循环主题的变体,我甚至感觉这个变体被圣桑赋于几分妖魔化,随后赤裸裸的Presto让人目不暇接,不断转换调性与色彩,扭曲、魔幻、挣拧,如杂耍般无节制的起舞,引发出一个又一个音响高潮,2.19分弦乐上一个对比的新旋律并没安分几时就再一次被扭曲同化了,长线条的半音和声与不协合音程让音乐变形,仿佛人鬼精灵都在魔镜照耀下鱼贯出场亮相,3.57分快速主题再现,音响变的更加激越奋进,正当我们融化其中时,由大号引出一全新旋律挡住去路(5.33分),它的出现让整乐章变了模样,天地陡然一新,尾声再一次出现循环主题的变体,不间断进入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谐谑曲,主调c小调,但调性转换很频繁。
第二乐章第二部分,这一亢奋响亮的乐章不用赘言,通篇焕发着强烈浪漫主义气息,主旋律仍然来自第一乐章循环主题的变体,调性变成明亮的C大调,管风琴在C音上强劲的和弦令人振奋,方整正规大踏步的赋格与卡农式节奏型给整部作品增添光彩,它的模式与和弦方式更接近德国而非法兰西。


几个版本,明希与波士顿交响乐团1959年RCA我推为首选,它的演绎极富张力,最正确也最富光彩,简洁直接,干净利落,没有貌似的深沉与犹豫,更没有故弄玄虚,因而对音乐结构的解读非常清晰,织体透澈,速度与节奏的掌握具权威性,在速度与节奏上,我是把此版做为“标尺”来听,另一听点在动态上,明希对作品高潮段落的表现强悍而不遗余力,再加上极干净的管弦乐处理,听起来很过瘾,表情上,他的Adagio没有任何“添加剂”,仍不乏感人魅力,A部主题的线性相当出色,弦乐与木管的分奏恰到好处,适度的管风琴丝毫没有破坏管弦乐音响的整体,我特别留意Adagio中A部回归段,笔触清楚富于层次,整个演奏灵动鲜活。录音上尽管是1959年产品,并不逊于后来的数码录音,RCA最早搞立体声,它50年代录音多有佳品,这个时期的RCA只管买,错不了。

卡拉扬1982年与柏林爱乐团DG版中规中矩,对作品主题揭示有所欠缺,有点煞有介事,主题揭示不清晰是败笔,模糊、力度不够,作品由于采用循环主题,后面段落多属循环主题的变体,对主题勾勒尤显重要,判断版本此点是第一要素。
第一乐章有着良好的气势与力量,但引子中弦乐拨奏偏轻,第二主题(3.28分)呈示略显随意,给听众对作品辨识带来困难,演奏仍有偏重音响倾向,主题却并不突出,Allegro moderato部分从演绎角度讲略显模糊,Adagio管弦乐部分很不错,特别是弦乐太棒了,很富于表情,但奇怪了,管风琴在哪?管风琴太轻微了,这是明显的失误,没有宏大管风琴的撑持作品的本意就差了一层,拨奏仍是老问题:速度慢音量轻微,慢到“断点”,这一乐章与明希比较相形见绌,第二乐章走在正确轨道上,大号那个重要的主题吹奏缺乏形象感,但整体不乏听感,Maestoso部分乐队竭尽全力,气势与动静推进有力,唯管风琴小一号。
这版演奏卡拉扬不擅细节的习惯有所放大,音响性不错,但演绎模糊,管弦乐对比不错,但作品的层次并没随之变得清晰,当他缺乏对作品深入了解时,他的演奏至少在节奏上总是僵硬。

艾申巴赫与费城管弦乐团是2006年的现场录音,性价比较高,虽音乐表达软了些,但演绎的清晰优于卡版,这首先源于正确的理解,同时良好的线性与均衡的布局让演绎有了层次,正确的速度又让管弦乐语言有条不紊,但音乐“软”则是个问题,它导致第一乐章音响略微沉闷,缺乏些光彩,高潮段落的动态能量释放不足。接下来他的Adagio部分很能让人如醉如痴,大提琴线条无可挑剔,艾森巴赫擅长抒情,又不是一味的腻,又有层次来保证情浪一波波恰到好处,又能不损伤演绎自身,玩情调玩到这个境地着实不简单,我对整个Adagio部分都满意。
谐谑曲很利落,运转很灵动,乐队和声层次处理清楚,每个声部都能清晰入耳,快速之下表现了高超控制力,不足在于对主题之间戏剧性冲突表达不够,上半部分灵动的有点“过”,未能将“邪恶”充分演示出来,后边就缺乏了“参照物”,形态上差了一层,Maestoso部分精神抖擞,管风琴也能放开手脚,听着够过瘾。

帕雷与底特律交响乐团水星版录于1957年,诠释正宗,简明扼要,唯管弦乐在色彩上稍嫌单色,动态与光泽感与明希版有点差距,但听听帕雷第一乐章动机与主题清晰的呈示,就会明白卡拉扬版的语焉不详,尽管仍与明希有差距。
音乐演奏首先要把该说的话以清晰的口吻说出来,特别是主题与重要动机绝含糊不得,谱面咋样演奏就咋样,这一点必须吻合作曲家的意图,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必须符合作品要求,然后再论其它,“大舌头”不行,其二,音乐上,我崇尚一句话就是“大道至简”,只有二流演奏家才会不厌其烦弄许多零碎来填充,演奏也同样,音乐是有“魂”的,摒弃鸡零狗碎,以清晰的笔触展示音乐之魂永远是诠释的要素,当然可以加“味精”,但啥东西都要适可而止,味精鸡精类若冲淡或影响主料的原汁原味就本末倒置了,我只所以欣赏明希与帕雷版正是从这个角度参考,而卡拉扬的败笔也正在于此。
对比下第二乐章Presto部分帕雷与艾森巴赫在细节上不同处理很有意思,速度差不多,同样的灵动机智,但帕雷加了“狠劲”在里面,他更强调节奏的重拍与半音和下滑音,这样弄出来的形象与艾森巴赫有所不同,棋高一招,也更符合原意,而Maestoso部分非常精彩,赋格段落方整挺拔如仪仗队,又无比的坚实,而不仅仅是赶噱头要掌声的“爆棚”,帕雷与底特律交响的硬派风格可谓淋漓尽致。

巴伦伯依姆&芝加哥交响1976版和明希一样,同样是上佳选择,演奏激情四溢,精彩纷呈,他浓郁的笔力和清晰的和声效果有着惊人的穿透力,之通透、沉重、激进、张力和富于透明的平衡不逊于明希,盲人管风琴家加斯顿·利泰兹 (Gaston Litaize)有着令人欣慰的宏大声响,,,,文字不少了,听吧!听才王道。


https://pan.baidu.com/s/1-UvyvqHKKpUE2hEckoonvw?pwd=tcs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0: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10-2 07:49
搞错,此贴撤销,抱歉
还是发另一个圣.桑弥补吧

JVC的,和RCA一个录音?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9
发表于 2024-10-2 11: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石家庄
谢谢 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0
发表于 2024-10-2 18: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10-2 10:30
圣桑作品很多,也不乏大部头,但广为人知的多是中小体裁,如《天鹅》《引子回旋随想曲》,如几首交响 ...

是同一个录音,JVC用他们的XRCD技术remaster的。知道你要放RCA Living Stereo的版本给你留着位置呐,但好象被关禁闭了,看封面你的也就普通版,这里给你补上SACD版吧,连同姨母的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x 巴伦博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DG UCGG 9002 SACD,...等2个文件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pU-vtaJivy4WSAQjpk2WA?pwd=4jf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 07: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补圣桑第3交响曲5版本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pjtU9BtUEbuh-mQl-EnuQ?pwd=y1p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2
发表于 2024-10-3 08: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3
发表于 2024-10-3 09: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圣桑交响曲全集,法国人自己的演绎,其中的第3也很好,包括了15岁时写的A大调。个人觉得圣桑的音乐都很养耳,听起来无压力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5 The Five Symphonies - Gavoty, Mar...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QdZZqinyqso5hTe8DGxDQ?pwd=ux1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 11: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有句话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用在斯蒂芬·霍夫身上合适,这位难得的钢琴才子硕果累累,却从不见他得瑟作秀,这套《圣桑钢琴协奏曲全集》录于2001年,转年即获《留声机》大奖,2008年更获得为纪念《留声机》大奖30周年专门设立的“特别奖”即:30年最受欢迎唱片大奖(黄金大碟),我对这套唱片早有期待,传上来以饗知家。

霍夫只所以屡获《留声机》大奖,除出色钢琴技术外,严谨的学养与个性是一大因素,他这个人理性冷静,对曲目选择有独到眼光,当年他以非黄钟大铝风格录制拉钢协全集,我就对其刮目相看,而录制圣桑钢协全套者不算多,也少有人听,霍夫却大胆选择而且一录就成就一套带有鲜明个性的精品。

演奏风格与罗热不同,罗热准确,它是纯法式的,演奏家风格与圣桑作品完全相融,你很难分清火花四溅是来自罗热还是来自圣桑。霍夫则注入新意,它给我第一印象是现代感,而这种现代思维的演绎以更激昂、更响亮、更爽利、强化气势与和弦为特点,它并不总是留涟回味法兰西的优雅,但霍夫却有本事化解有可能偏离的风险、并由此形成自己独到的个性化语言。

我一直以为第一、圣桑的钢琴协千万不能“擀”,它经不得你从中注入所谓忧患意识,把它诠释为忧国忧民而趋于娇柔造作,比如第一号,纵有英雄性在里面也不宜过份夸大,不能把它演奏成贝多芬,演奏成老柴或拉赫,二、圣桑虽属浪漫时期,虽推崇李斯特,但它的根究竟在法国,不可能完全脱尽均衡、悦耳、明澈这些法兰西音乐传统,钢琴家们尽可以从中整出点动静,况且作品本身有“动静”,从第一到第五号都有激昂乐段,但你不能撑破古典风格这把伞,从演绎角度讲,准确是最高也是最基本标准,没有它,所有的花哨都是无源之水。

这套唱片精彩,《留声机》黄金大碟不是白给的,但若吹毛求疵,我对第二号第一乐章略有微辞,首先奥拉莫对乐队层次处理不及杜图瓦丰富,杜图瓦在乐队的起与伏轻与重上充满灵动,随之带出管弦乐的色彩感,诗意与迷人的节奏感也是从这里出来的,而奥拉莫的伯明翰城管弦乐团则略显单一僵硬,这就很难让管弦乐色彩灵动丰满起来,效果自然差一层,这在第一号也有所察觉,听得出来,霍夫不甘于前人窠臼,他想有所变化,但对圣桑你只能变得更精确更具光泽才好,听听第一号第一乐章从引子到整个第一主题呈示这一段落能看清两版诠释定位的不同,霍夫版开声速度较快,效果是什么?在光彩不减的前题下,增强了力度与气势,这样处理绝不违作品原旨义,更无不适当,而罗热版不同,较慢的开声对圆号作用及明暗有所强调,你顿觉视野开阔了,又从中注入了诗意,从引子到主部主题它在逐渐加速,带出来的力度并不差,但这个过程罗热与杜图瓦处理显得更有弹性,含韵更丰富,也更法兰西,这样微细差别在两版中间有存在,无论钢琴还是乐队罗热版都显得圆润从容,即使响亮的和弦或段落,两者也有侧重区分,出来的效果不同,我并非着意于比较两者优劣,而在于通过此你能看出两者的定义以及他们想强调什么。

第2号第一乐章霍夫开声势大力沉,但势头有些过猛,声音有些“直”,不如罗热来的张弛有度,g小调这一段似乎不大像圣桑,乐队则缺乏柔软的应力相与衬托,木管音色生涩,好在弦乐给与上佳表演,有力度,够机动。第二三乐章足够水准,霍夫手指灵动起来不让任何人,敏捷生动的触键配得上伶俐的乐队。

第3号霍夫个性演奏风格与圣桑作品特性就如水乳般相融了,声音充满活力,霍夫本就是色彩大师,只要方向正确就绝对差不了,第一乐章尤其表现了他精细的触键与擅长细节的风格,这时的木管也变得朗润如风,更别说颇具光彩的弦乐声部,听听第二乐章尾声的大提琴群,悦耳动听,而乐队与钢琴合力让本来略显笨拙的第三乐章润利了不少。

我尤为欣赏第4号,霍夫对作品脉络勾勒非常清晰,不仅仅份量很沉,第一乐章对内涵与音乐性的表达都有所丰富,好钢琴家都有自己独特魅力,他的演奏总会让你信服,即使开始有所不适应,也会很快陶醉于他的艺术氛围中,听霍夫的演奏我们会深切感悟作品诠释无止境,精彩也无止境,非常棒的版本,百听不厌。

第4、5号都表现出钢琴高超的驾驭力,对音乐所有细节了如指掌,听霍夫的第5号,你想到的第一个词汇就是:纯熟,速度稍快,但毫无羁绊,你能听到独奏与乐队灵动四溢妥帖无隙的音响,钢琴斑驳多彩的音色与乐团迷人的音响很符合作品的东方气息,演奏充斥着难以扼制的主动性,大胆而自信,艺术家们天才坦荡的挥洒让并不流行的这几部协奏曲魅力十足,也使作品深深刻印上了霍夫标记,我相信在今后的新版中它很难被超越,当然,我也期待能出现与之比肩或超越的唱片,毕竟还有一二位钢琴新锐有这实力。

此版录于2000年9月,2001年9月Hyperion唱片公司出版,由萨卡利·奥拉莫率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助奏。


https://pan.baidu.com/s/1mXxEO4PISBcyR_Ecb_Dgtw?pwd=m60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 11: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10-3 09:19
圣桑交响曲全集,法国人自己的演绎,其中的第3也很好,包括了15岁时写的A大调。个人觉得圣桑的音乐都很养耳 ...

马第农的地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6
发表于 2024-10-3 12: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10-3 11:30
马第农的地道。

那再听听法国班的大协。不知是先入为主还是录音的问题,我还是觉得马友友的养耳一些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2 BRUCH Kol Nidrei; LALO, SAINT-SAË...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1WXzhUEutR7QvNA4c2big?pwd=7kv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7
发表于 2024-10-3 12: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4-10-3 11:26
有句话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用在斯蒂芬·霍夫身上合适,这位难得的钢琴才子硕果累累,却从不见 ...

听了他的整套老柴钢协开始注意他,后来见到他的唱片都是收下再说。hyperion的浪漫钢协,小协系列精品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8
发表于 2024-10-3 20: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4-10-3 21:21 编辑

韩裔美国美女小提琴莎拉张(Sarah Chang)13岁时的录音,虽然圣桑在这张CD上并非主打曲目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Paganini VC #1, Saint-Saens Havanai...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YP2m1JtlQPFfbsgFZZvKQ?pwd=8n4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4 10: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斯蒂芬·霍夫与利顿&达拉斯交响乐团2005年录制的拉钢是大胆演绎,比如拉二,经过多位大牌钢琴家演奏在人们心目中基本定型,另辟蹊径有较大风险,霍夫却敢于另起炉灶,尽管诠释与作品精神有距离,钢琴的存在感有时不在“主位置”,但却显示了霍夫自己的个性理解与风格。

就全集而言,抛开钢琴技术层面,他的拉二钢在我看来有些谨慎,这既是理解问题更是个性风格所致,霍夫钢琴风格与拉二作品特质有些距离,再加上开声没有把握住恰当的速度(模拟教堂钟声的前四声速度快而飘),很难表现作品的浑厚大气,这部作品的开声和呈示部,非得演奏出“大风起兮云飞扬”那样的气度才够味道,如果在这点上“不够味儿”,我一般不认同过于关照细节,细节上若乐道于琐碎,极易捡芝麻丢西瓜,除非你天然具有足够强大的结构功力,说实话霍夫的呈示部,音色与键感都非常漂亮,但速度偏快,钢琴线条偏纤细而短促,和声的沉积空间与重量稍嫌不足,少了点浓墨重彩与气沉丹田的坚实,但展开部的整个段落无论精神气质还是情绪、键感都很精彩,气势如虹而又精湛自洽。
第二乐章失在乐队的单薄,烘托的气氛不够浓郁,带来的效果给我感觉是对深度上的挖掘不够,其实这乐章很感人,霍夫这样颗粒感纤细的钢琴先天不占优势,利顿的助奏则未与以足够的对应的增效效果,他的乐队未能扼住音乐之魂。

拉三在风格上适合霍夫,繁茂似锦的旋律恰对应了霍夫指键与音色的长处,但问题在于霍夫奇快的速度减降了艺术感染力,音乐这东西很多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空间来品味,无论演者或听者都如此,第一乐章只用了15分钟,2-3分钟的时间差的确有点恐怖,快速度会增加技术难度,但与此作品在艺术上就未见得有益,整体的看,我不认同第一乐章一些段落的速度,但由于作品本身不似拉二钢承载过多民族忧患意识那样的沉重负担,它本身适合技术型钢琴家,霍夫在技术上如鱼得水,比如第二乐章反倒弹的恳切真挚。
这版可列入上佳版本,也的确体现出钢琴家优秀的技术,听听第三乐章华丽灵动的技巧。

第一号演奏尚好,但与阿什肯纳奇的精神百倍和光彩四溢有差距,不知是否录音问题,钢琴略显沉闷,少了点光彩和舍我其谁的气概,第一乐章在表达青春激情与抒发情感时多少受到限制,当然,演奏仍然出色,霍夫的功力与专注精神不容小觑,这尤其表现在第二三乐章,他在音色与触键上一般不会输分。

第四号对主题的着色以及主题意念的解释都未达让我非常满意的程度,但我不否认霍夫在两个主题上清晰明辩的弹奏,也许是现场原因,也许是音乐堂录音与录音棚有差距,也许速度过快而略显草率,我只是提出对主题的“曝光”略有不足,这样后面的展开就很难以给人深刻印象,你听听是不是这样即可,而第三乐章的轻松流畅、对复杂结构美妙的梳理和诙谐的笔调都让人击栉叫好。

霍夫&利顿《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有光彩,平衡掌握甚好,技术无可挑剔,节奏锐利、音色灿丽,不失丰盈之细节,又毫不沉溺,上佳的几版之一。


https://pan.baidu.com/s/1MtMZC4PdZjVhaH3Og0_WLA?pwd=4mz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4 1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4-10-3 20:10
韩裔美国美女小提琴莎拉张(Sarah Chang)13岁时的录音,虽然圣桑在这张CD上并非主打曲目

通过百度网盘 ...

萨拉张我有好感,谢谢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23 18: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