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081
发表于 2024-8-25 09: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玉林市
老肖的小协,近来在韩包发现一个惊喜。尤其是一协第二乐章,颇有金庸笔下的秃笔翁那种一气呵成,以后再也拉不到这么好的感觉,堪称酣畅淋漓。

PixPin_2024-08-25_09-24-50.jpg (25.72 KB, 下载次数: 3)

PixPin_2024-08-25_09-24-5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2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0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这版巴赫第1、2号小提琴协奏曲由特隆赫姆独奏家乐团~穆特兼指挥,该乐团1988年由 Bjarne Fiskum创建于挪威,室内乐团编制,演出活跃,适应性广,从巴洛克到浪漫时期,乃至于探戈爵士现代音乐,无所不能,在欧州获评很高,这是穆特第二次录制巴赫小协,穆特1982年和阿卡多、英国室内乐团在EMI录过一版,获评较高。

这版演奏追求古乐与现代管弦乐相间的那种音色与效果,穆特力图用简单质朴的弓法折射出她对巴赫作品所谓21世纪的新思维,这样新颖的演奏方式值得关注,如那番轻吐的类似于“气息唱法”的轻弓慢弦的演奏。

说实话,巴赫这套曲目演奏不难,演好很难,完全吃透它并表现出纯正巴罗克精神需相当功力,1982年版好在气息稳健、姿态端正又有正确的节奏感,小提琴分句有光彩,慢板乐章情调迷人,而这个2008年版,从总的效果和艺术品质上看没有再超越,这印证了音乐艺术演奏的一个普遍现像——即:第一次成功很难再被自我超越,演绎的特点不同、侧重不同、味道也不同,但整体的优异上则很难再逾越,不是不能,而是很难——再成功的自我超越无异于一场革命。

与上一版比较,此版技术处理上更随性,驾驭更稔数,更显游刃有余,节奏把握突出了快慢之间的对比,快板更快,慢板更慢,但给我感觉快速段落的稳定性与情趣都逊色于1982年版,由于偏快,巴赫音乐中的一些韵致被削减,但同时也应看到,她在推进中也同时显示出自由伸张与稳定脉博间的功力,特别是a小调BWV1041演奏很有特色,可谓出色,BWV1042的第一乐章中间大段稳健的推进也令人着迷,慢乐章不用多说,穆特的强项!也一如即往的出色,极柔媚、可谓是把如歌般的顷诉与抒情性做到了极致。

这张唱片真正吸引我的是古拜杜丽娜的《当下》(伦敦交响乐团~瓦西里 杰捷耶夫指挥),这位俄罗斯杰出的作曲家,和施尼特凯一样,不愧是自肖斯塔科维奇后俄罗斯音乐的传人,此作是近年少有的小提琴杰作,单乐章布局,小提琴一开始就是顷诉般并不断盘桓向上的旋律,打击乐营造出轰鸣震捍的低音效果,协奏的氛围走向怪诞而新奇,独奏则如乌咽般的悲鸣,直至乐队一激荡惊艳的长啸掠过(3.27分),独奏则如一孤魂侠羽游荡于黑暗如漆的夜空之中,穆特与杰捷耶夫以多种技法渲染作品空旷冷寂与荒蛮的场景氛围,内中充满了惊惶、求索、微光、阴森、昏暗、攀升与漫无边际的场景情绪,并不时伴有天鼓般的捶击,中间段落,小提琴由乌咽的音色逐步演变为自由而富于空间感的曲张,触角与情趣也向多维的空间延伸,情感表达复杂,抒情化、细致化、媚态化、又很快转向谐趣化,独奏与乐队一起向富于动态与震惊的空间开拓,空间的维度也愈发开阔,动态如天雷捶击(18.47分)、星际碰撞、地维倾陷,摇人心魄,消隐后,小提琴转入独白,如万物静籁后的凄鸣,在羽管键琴振翅样的伴奏下(24.55分),引起乐队喧嚣骚动,旋即又复死寂样的孤独,小提琴如孤魂游荡蹒跚,氛围更加的暗淡无光荒疏凄落,独奏恰如折翅的孤雁,不断向上的高音冲刺似暗喻其欲展翅欲飞,乐队也不断为之助力,但最终留下的却是一巨大的悬念。

古拜杜丽娜此作属当今不可多得的佳作,你可以把它当作带有宗教执念与启迪的音乐来听,我以为在这个框架下能很容易感觉光明与黑暗、良知与邪恶、善行与恶俗、希望与绝望的博击,作为一部协奏曲来讲,该有的都有,份量很沉,细节极其丰盈,给了小提琴广阔的发挥空间,技巧性相当出色、但又巧妙地蕴含在巨大的场景与情趣之中,正所谓是掩饰的极好,没有陷入为技巧而技巧的弊端,而现代许多作品之所以格调不高,为技巧而技巧乃主要原因,此作是类似于斯特拉文斯基《火鸟》那样的氛围模式、施尼特凯式的“独白”演化、与古拜杜丽娜极富振撼力节奏型的完美融合,定能在多不胜数的现代音乐作品中稳居名品位置。

20世纪新音乐多艰涩,不大好懂,由于创作源多由特定的事由现象(哲学的、文学的、社会的、音响本身的等等)引发,聆听时如不借助一定的背景资料参考就很难听懂,这即是现代音乐巨大发展空间与无穷魅力,却也恰恰是普及的瓶颈,就我个人讲,前苏有几位现代作曲家很为我所欣赏,如施尼特凯、乌斯特沃斯卡雅、坎切利和古拜杜丽娜,它们多生活于专制时期,多受弹压,其作品也就内涵充实、曲委、多充满悲鸣般的长吟与啸叫,音乐创作这东西,说到底不外乎两种形态,一是美于形、二是发于心,而前苏及东欧一些作曲家恰在发于心上优于欧美同时期的一些作曲家。

演奏本身之精彩自不待言,杰捷耶夫与穆特的对作品的感觉精细而准确,将小提琴精美线条、悲伤的氛围、鲜明的细部与强劲的动态有机溶于一体,即使再过数年,此版的权威地位也难以撼动。从整体性上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整个运行的脉落、分配、幅度与力度比、细部刻画都堪称出色,创作上,由于古拜杜丽娜参照了穆特的特点风格,演奏时会占一些便宜,作品的特性与演奏者的特性相符,比如,较多地运用了长乐句,这正为穆特所擅长,在长乐句的运行中充分显示出穆特锻造修饰上的功力,当然,她在低音区域仍显的粗一些,雕琢不够。

此版录于2008年,同年由DG唱片公司首版发行。


https://pan.baidu.com/s/16IxevGoBR88sdqhmwDxbWQ?pwd=orn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3
发表于 2024-8-27 09: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4
 楼主| 发表于 2024-8-27 12: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8-27 12:24 编辑

满庭芳  酒后偶感

庭院深深、青灯残壁、管它争宠犬侯。
千姿百态、凡事有来由。
堪笑天涯狂客、心意短、欲揽九洲。
何似我、孤独静默、支笔写春秋。

人情薄似纸、情在古乐、复此何求?
正凄风飒飒、花没新愁。
仍慕东篱陶令、踏径处、夕照晚舟。
待休矣、纷繁尽去、还作神仙游。


后记:在这块土地,丑陋从来都是群体性的,看看过去,再看当今,各行各业,一目了然,因而n多年来我从不涉足于群体,在哪都一样。群体性的低俗与群体性的庸俗,再配上群体性的狂欢,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浅薄的可怜!所以,我从来以为,回归自我才是最高的大自在,我从不辱没任何人,也从不臣服于任何人,安安静静的听,孤独静默的喝,足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5
发表于 2024-8-28 08: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gdyy223 发表于 2024-8-27 12:23
满庭芳  酒后偶感

庭院深深、青灯残壁、管它争宠犬侯。

一种清孤不等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6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5: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拉赫玛尼诺夫因二钢而名声大噪,其实他还有许多有价值作品,拉三钢艺术性就比之更优异,但怎么也不行,人们还是更喜欢它,它尤其为初涉古典音乐爱好者所青睐,我n多年前刚接触古典音乐时喜欢的不得了,每每听得如醉如痴,啥东西一旦入迷就容易出昏招,这首拉二钢着实费了我不少银子,一版一版买不停,近些年随鉴赏范围扩大,对此类以旋律见长作品听的不多了,CD静静躺在架上蒙了一层灰,前几天上传斯蒂芬·霍夫圣桑钢协时想到了它,找几张有特点的唱片传上来。

拉二钢之所以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在它的抒情性,且它所抒之情又非个人,而与俄罗斯民族忧患意识姻联,在表现此类情感上,拉赫玛尼诺夫找到了亲民又富于感染力甚至带有蛊惑力的音乐语言,我不晓得是否有人听音乐时会激动至流泪,反正n多年前听第二乐章乐队回归A部乐段偶会觉出眼眶潮湿,可见它有点催泪弹作用,不夸张说,把它列入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不为过,附带结果是:版本多的令人咋舌,且由于它旋律性的特点使理解与演奏难度均大为降低,谁弹都差不到哪去,因而版本选择是个难题。

此前在评价斯蒂芬·霍夫版拉二钢时我曾说过:“拉二钢”属于那种表现俄罗斯民族魂的作品,什么能代表俄罗斯的民族魂呢?一是俄罗斯黑土地上那绵延不绝的山脉,二是莫斯科东正大教堂,拉赫马尼诺夫酷爱表现教堂钟声绝非偶然,这在第一乐章听的很清楚,演奏“拉二钢”一定要把这些内涵信息清楚地释放出来,表现出俄罗斯黑土地的沉重气息、辽阔无垠的壮观景色与东正大教堂的巍峨庄严,换句话说,演奏“拉二”一定要长线条、浓墨重彩!最忌鸡毛蒜皮、小里小气,最忌重音色而轻力度、重节奏而轻线条,重细节而轻气势。

若从这个角度选择版本,范·克莱本1962年与莱纳的录音能提供一版味道正宗的演奏,它并非弹得最好,也并非最好听,技巧应用也不很理想,走键也略嫌紊乱,但他在两个关键的点上,与作品本旨精神吻合,首先是线条感,钢琴的长线条恰好对应作品的恢宏大气,他的气息感接近拉赫精神,就这点说,它甚至比一些俄钢琴家还亲缘,包括莱纳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管弦乐合奏豪迈殷切,你可以指出克莱本钢琴在细节有缺憾,但他又似乎本就不着意于此,他属絵画中的大泼墨大写意,听他浓烈壮键的琴音仿佛能嗅到俄罗斯黑土地的气息,其二在音色,克莱本的钢琴始终发出如黄铜样亮丽的光泽,从而便于直奔主题,这非常重要,也正是音色处理与别家不同反而让他轻车熟路般勾勒出最醒目的主线。他与李赫特属两种“底色”,他不像李赫特那样提供出丰富的节奏感觉与强弱明暗的层次,但有所舍也会有所取,在表情上克莱本更加恳切,诉求更富于激情,单纯也更发自肺腑,其实拉二钢并不需要伶俐多变,反而防止弄巧成拙,有些地方,大拙反而大智,在我听来甚至连莱纳的合奏都有直与拙的成分,这是我之所以推荐此版之所在——技术有弱点,但精神类通。
这张唱片同时收有克莱本异常精彩的老柴第1号钢协,非常值得一听,50-60年代的克莱本(20多岁)耀目于欧美,发展前景一派光明,后来不知何故走下坡路,买过他70年代的几张唱片,但风华已全然不在。

鲁宾斯坦在RCA录有两版拉二钢,一张1956年,一张1971年,各有侧重不同,技术角度上56年版占优,此片同时收有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录于芝加哥交响乐团大厅,由拉二钢老专业户莱纳执棒芝加哥交响乐团协奏。人一旦扬名立万自主意识会更强,面对任何作品都不会以淹没个性风格为代价,他会在作品与个性风格上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这版拉二钢与克莱本迥然不同,和声果断,力度非凡,它是强烈的气势、器大声宏的音型与精美触键的结合体,首先技术含量高,听听他的第一乐章,在弹性速度之下钢琴自如的伸缩和音粒浑圆,高音区快速段落如夜空中一道灿亮耀目的流星带,鲁宾斯坦完全不去在意钢琴线条的长短,它似乎把拉赫玛尼诺夫的乐谱重新过滤,演奏始终对应于自己内心的音乐感觉和由音乐感觉激起的情感流泻,听来很过瘾。
第二乐章A部有助于了解鲁宾斯坦是如何抒情的,这是我对鲁宾斯坦很敬服的一点,他的许多唱片之所以久听不厌,或者说他之所以能成就一代宗师,就在于表情处理绝不会“滥”,和海菲兹一样,不滥情是他标志性的抒情方式,更不会小家子气的玩情调,即使抒情,他也是荷马与彼特拉克的结合体,娓娓道来中浸润着诗意,珠圆玉润中自有丹田沉积,因而很耐听,演绎上看,属偏倚技术特性的版本。
第三乐章乐队合奏显得怪异,开声短线条的操作缺乏“正确”的隽永气息,鲁宾斯坦的钢琴听来也有点“别扭”,但展开后两者的“对话”足够精彩,其实第二乐章乐队与钢琴就不是很“合拍”,独奏与乐队演奏的“点”并不融洽,但面对这样两位大师,你很难直言不足,我只能说这版演奏更鲁宾斯坦而非更拉赫玛尼诺夫。

从演绎角度看,1971年版演奏更妥贴优秀,线条更流畅鲜明,也更容易理解,特别是第二三乐章,明显超越了1956版,84岁高龄鲁宾斯坦在力度与技术上并未明显收敛,健盘灵感与音色雕琢并不比15年前褪色,但我却分明听出老大师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演奏风度,听听他摇曳心扉的第二乐章,音粒依然筋骨浑圆,节奏的“尺寸感”尤其出色,而相对稳健的琴风反而成全了深度,此版出自RCA红封印100系列,尤金·奥曼迪\费城管弦乐团助奏,奥曼迪的乐队部分烘托是“合适”的,致密无缝隙,有自我的“份额”,但无喧宾夺主之嫌。
同张唱片收有埃里克·莱因斯多夫携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老柴第1钢协,录于1963年,一版摇山撼岳又颇具新鲜感的演出,莱因斯多夫整动态有一套,乐队锋利如刀,笔直如峭壁,而第二乐章又木訥纯朴的可爱,苛求原典的论家会认为它不正宗,但难以否认如神来之笔样的新颖靓色。

菲力普·恩特雷蒙与伯恩斯坦这张唱片转自LP,背景噪音较浓重,具体录音时间不详,应该录于1958-60年,CBS1973年出版,纽约爱乐乐团助奏。
熟知者或会记得这位法藉钢琴家,他在50-70年代颇富盛名,后来转身指挥界名声渐陨落,免强算得上欧美二线指挥,指挥上有多张唱片出版,影响力一般,但这版拉二钢值得称道,至少我本人听后为之惋惜,这么好的钢琴水平为啥分心向指挥发展,听得出钢琴基本功扎实,走健颇显钢筋铁骨,音体的密度与弹性俱佳,演奏略失之于第一乐章伯恩斯坦有效果但不够节制的烘托,节奏的重轻律布局有待商榷,音乐的流畅性明显不足,我听伯恩斯坦的协奏曲难免小心,指挥界若也有浪漫派与古典派之分,他绝对属浪漫派当中的浪漫派,一旦激动的跳将起来你不知他能蹦多高,和声齐奏时几乎把钢琴吞没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往往不明白控制与节制对指挥家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潜质,世间啥事都差不多,音乐尤其是:豁出去易、控制住难,放出去易、收回来难,这版演奏因伯恩斯坦过于激进的演奏而显得过头,旋律推进过程人为的干扰太过明显,但瑕疵尚未掩全璧,仍能属一版较为杰出的演奏,因恩特莱蒙钢筋铁骨的质感而耐人咀嚼,演绎风格上,恩特雷蒙放大了作品跳动的脉搏同时提升了血液流动的温度,这样的诠释我个人以为并不失原义,不足则在于这版拉二钢并未形成一套有说服力的钢琴风格。

早逝的J·卡琴1958年与索尔蒂合作版由伦敦交响乐团协助演出,DECCA1996年再版片,卡琴属学者型钢琴家,这版拉二钢诠释上多了细腻的成分,第一乐章开端他很注重旋律的起伏与音的轻重变化,意在表现作品知识分子的敏感与易激,通过对音符时值拉长与收缩来让旋律演变的亲切,这样个性化的尝试非常有效果,它给俄罗斯黑土地与绵延山脉披了一层秀美的外衣,再加上索尔蒂的弦乐群提供出如锦缎般的背景,都使听感上大为增分,当然,它们在激情乐段也不遗余力,但更有效果的还是细节的细腻的表达,由圆号吹奏开始的尾声部分尤其美妙,大提琴群与钢琴尾声的对话给我留下良好印像,从而对第二乐章产生更多期待。
这版演奏钢琴与乐队都以细腻见长,卡琴的细腻在我意料中,而论家一提到索尔蒂就说“大轰大鸣”,很少有人注意他精致的一面,听听这里他对硬派的伦敦交响乐团弦乐群的改造,这样富有成效的提炼与快速乐段超干净利落的合奏,伯恩斯坦和卡拉扬都弄不来,正因为此版提供出较多丰满的细部,包括钢琴与乐队每一个声部,才使演奏即鲜明又殷实,才有可能嚼出作品自身更多的味道,音乐魅力往往来自细节,任何一版演奏,只要不被细节拖住,丰富总比简单好些,必须得补上一句,卡琴的钢琴实在是棒!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录于1959年,阿德里安·鲍尔特与伦敦爱乐团助演,与拉二钢风格大类相同,都是与以精巧细化的分句处理,卡琴细如发丝的琴音的确富于感染力,尽管小巧了一些。
唱片同时收录E·多纳伊“儿歌变奏曲”,主题来自莫扎特钢琴曲“小星星”,但开头序曲严峻阴森的出人意料。

拜伦·贾尼斯与多拉蒂在水星分别于1960、1961年录制了第二、三号,拉二由明尼阿波利交响乐团协奏,拉三是伦敦交响乐团,贾尼斯一炮而红的作品就是拉二钢,凭借拉二钢他15岁开始职业生涯,算得上诠释拉赫玛尼诺夫专家,他的拉二钢与克莱本一样都属贴近作品原旨的版本,初听似乎与卡琴相像,其实两者差别明显,贾尼斯也很注意旋律线的起伏,但他没有过多在细节上展望,因而他的诉求与渲泻要利落的多,其二,他显然有所放大作品悲愤的情绪,但这样你就必须辅以更强悍的力度来实现它,所以第一乐章高潮段落演奏家们演奏更为率直有力,钢琴坚若钢筋铁骨。当然也能感觉出贾尼斯的理性,这样的钢琴家不会被激情与炫技所迷惑,因而高音区一些技术段落弹得异常清晰,不足也有,第二乐章A部贾尼斯处理略显平淡,有些平和乐段过于轻描淡写,此外,明尼阿波利交响乐团并未特别优异表现出这部协奏曲的交响性感觉,音压够强大,但管弦乐分部不够鲜明,彼此也少了些交响性应和。
拉三弹好很难,仅钢琴的工作量就比拉二大得多,它就像个工匠在键盘上不停的弹奏,因而杰出版本并不多,如果说贾尼斯的拉二还有所保留,这版拉三就无可匹敌了,杰出演奏的一个特征是演奏与作品本身融如一体,你难以撕扯开精彩来自作品还是来自演奏,这就是这版拉三的特点,贾尼斯双手在键盘上毫无阻碍的自如滑动,所有音符都如在心田炼造后倾泻而出,透着逼人的清亮与魅人的自由速度和节奏感觉,真是胸有成竹又炉火纯青的演奏,我甚至以为比他老师霍洛维茨弹的还好,非常值得推荐。

美国钢琴家E·怀尔德与霍伦斯坦合作版由皇家爱乐团协奏,怀尔德的演奏直逼克莱本,精神气质彻底拉赫玛尼诺夫化,色彩氛围尤释放着那个时代的气息,只有集中精力着意于作品的演奏才会真正打动人心,这里没有一个音符为表现怀尔德自己,却音音韵韵证明着怀尔德,音乐演奏就这么奇妙,你越刻意于表现自我就越易失去自我,反之亦然。其实这部作品技术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要把握住气氛,而把握气氛除了表情,无非就是看音色与节奏,怀尔德第一乐章开端就是满分的弹奏,音色与力度俱佳,低音区的震荡恰到好处,听过的几版中,以克莱本与怀尔德装饰音运用最少,也没什么细腻的细节,但却最接近作品神髓,可以这样说:怀尔德以简洁的方式演绎出最恰当的拉二钢,霍伦斯坦的乐队好极了,鲜明生动,温暖致密,一样在音色与节奏感觉上出彩。
在后面拉赫玛尼诺夫钢协全集版中还会推荐怀尔德的全集,不多谈。
这是一张富于传奇色彩的唱片,于1965年5月录于伦敦金斯威大厅,Chesky出品却由Decca肯尼斯·威尔金森操刀,难怪录音这么棒,可谓是演录俱佳,唱片同时收录拉赫的《死亡岛》。


克莱本版:https://pan.baidu.com/s/1QxjlvyheX21dN-f_C8C_Hw?pwd=4gtv

鲁宾斯坦1956版:https://pan.baidu.com/s/1MCzg19VNQIbDeZaR_RNg_w?pwd=oa5n
鲁宾斯坦1971版:https://pan.baidu.com/s/1LahQcoOnujI27h6uTvpkdA?pwd=nivx

恩特莱蒙版:https://pan.baidu.com/s/1DZQdqfQ9jhTscJYAXq0YBQ?pwd=bs83

卡琴版:https://pan.baidu.com/s/10iQR1Ai8w9xamj6s-uR4xg?pwd=drpo

贾尼斯版:https://pan.baidu.com/s/1WtlEcLqzvlI0bZtszoBR2Q?pwd=t1h2

怀尔德版:https://pan.baidu.com/s/1HYcx6Jrcekr6K5vbnVUTow?pwd=vkd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7
发表于 2024-8-28 15: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8
发表于 2024-8-28 17: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8-28 15:16
拉赫玛尼诺夫因二钢而名声大噪,其实他还有许多有价值作品,拉三钢艺术性就比之更优异,但怎么也不行 ...

卡琴的拉二再推荐这版。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PAKM 035 Rachmaninov - Piano Concer...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LXd7vCyyXFTgqdfM9_IEg?pwd=a4mu

这个单声道拉二录音和楼主的Decca版的其它2个录音,Decca也出过一张唱片,避免重复就选了这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9
发表于 2024-8-28 18: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
又见楼主百忙中推荐唱片,谢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0
发表于 2024-8-28 22: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英国 Coventry
gdyy223 发表于 2024-8-25 07:53
刚看到一位朋友要撤号离开绿坛,内心五味杂陈,想在帖中劝几句,却是难言半字,这年头,想真心干点有用的事 ...

长桥先生,看到您的这条消息,一直潜水的我五味杂陈!还记得第一次关注您是2011年在百度博客,我当时叫“757032592”(还是什么其他数字来着)。那个时候我才十七岁,您就是我古典音乐的启蒙。自豪而略带羞愧的说一句,您那篇“钢琴木制感”的文章,当时就是为了回答我这个充满好奇又脑袋空空的入门小伙子的问题。您还与我讨论了图雷克的唱片稀少等问题。那时您给我写的邮件,我到现在都保留在自己的邮箱中,关于胡适、鲁迅以及诗词的交流。后来您辗转到了新浪博客,我们也一直没有再联系过。2020年在微博上给您发个消息说自己要出国了,您让我保重。现在在这个论坛发现您,想要告诉您,其实无论离开与否,您在我心中点燃的古典音乐的热爱和学习一直都在!我自学了曲式学、和声学等作曲初步,也开始弹起了钢琴。我很感激您对我的启蒙和帮助,我会一直都在关注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1
 楼主| 发表于 2024-8-29 08: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longtengfei 发表于 2024-8-28 22:05
长桥先生,看到您的这条消息,一直潜水的我五味杂陈!还记得第一次关注您是2011年在百度博客,我当时叫“ ...

高兴在这见到小先生,尤其看到你自学曲式和声并习弹钢琴,更觉欣慰,依稀记得你是数理化专业毕业,有数理化根基搞起乐理来更有优势,和声与数学,本就有着密切的姻联关系,盼早日见你出成果。

我来这里偶然,发文更因偶然,不过也好,年龄大了,有个事牵着,生活添了点意思,否则除了那四小时的所谓“工作”,顿顿泡在酒里,除了长肉,精神意志和那点所谓的“知识”全方位下滑,所以,只要有时间,我是仍然摆弄古典,延缓衰老是其中原因之一,还会继续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2
发表于 2024-8-29 10: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鹧鸪天·观忘年缘】

网海茫茫遇此缘,忘年情谊暖心田。当年博客初相识,今日论坛再续篇。

传古韵,授新弦,琴音袅袅绕心间。旁观亦是情难尽,共祝前程似锦年。


观两位先生情谊有感,在这里班门弄斧,献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4: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罗斯特罗波维奇肖交全集之二:伦敦交响乐团等

肖2.3均录于1993年,老罗率伦敦交响乐团演奏,肖2标题《十月》创作于1927,受前苏宣传部委托,为庆祝十月革命10周年而作,时年老肖21岁。
对于这样充斥着陈词滥调且和声混乱的作品,除非录制全集,否则没有谁为之录单张,而老罗和他棒下的LSO却能异军突起的让演奏变得兴奋,却掩盖不了作品的平庸,听听开声在低声部丑陋的杂乱无章的“引子”,包括在乐队上方带弱音器的小号、木管和下潜跛行的巴松管,无须文字,但我又不得不赞赏老罗竟能演奏出强有力进行曲般的“主题”,同样,也不得不赞老肖在这波快速进行曲前半部分的配器,他能把这波庸俗杂思遍布的混乱织体,弄得像个样,有点听感,就够了,其它,如平庸且无丝毫艺术性的“合唱”,可谓不忍卒听,它再一次说明:在变异体制的弹压下,任何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成长都不会轻松,包括伟大的老肖。
肖3标题《五一》,创作于1929,和肖2一样,同属应景式描述历史事件作品,音乐在本质上与肖2没啥大区别,亦属单乐章形式,一般在演奏时将之划分为六段音乐连续演奏,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肖3在曲式的组织上稍显条理,至少我听不出“混乱”和粗鄙的配器,且有了点音乐自身的气息,听听开声单簧管独奏转小号接快速主题这一段,调性与情趣尚都稳定且锐利,大提琴与小提琴、包括管乐组之间的对话,都具备鲜明新颖的活力,转入慢板的抒情性亦可,此作的精华部分在具有充沛活力的快速段落。

肖6录于1994,国家交响乐团(华盛顿)演奏,第一乐章大提琴与小提琴两条截然相反旋律能让所有听者听清楚,但他随后的演奏反而让我感觉有点怪,未能切准演奏的方向感,措词的层次感欠佳,诠释陷入了“重围”,直到5.15分主题再现才解决了“混沌”状态,这一乐章,管弦乐声音很清晰,但老罗的解释有迷雾,也就是说:清晰的管弦乐语言并未与清晰的主题解释同步。
第一乐章真正走上清晰的“主题之路”是在中提琴震颤音背景下、英国管吹奏一条b小调(主调)的平行四音型:6 61 6(第6.51分)开始的,其实这个乐章的哀婉情绪正是由木管几次吹奏“平行四音型”(包括在它基础上的变化音型)所引领,之后才由弦乐组深入的着色演化,理出这条脉络,题旨与音乐的发展立等清晰。
老罗的谐谑曲乐章更迅疾一些,他强调飞掠如阵阵旋风的古怪感觉,似乎要把首乐章的哀婉情绪一扫而空,又如是傲人的古怪精灵之舞,末乐章与此一脉相承,而小提琴够清晰的层次和灵活生动的节奏感,可见老罗对弦乐敏锐感觉和调度能力。
肖12标题《1917》,与伦敦交响乐团录于1995,首乐章生涩粘滞的引子并不理想,快速的主部主题够利落,但音场宽度不足,而低音管的第二主题又忽视了给予演奏以足够的音压,均导致这一乐章缺乏明确的交响性和宽阔的交响视野,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显然有录音因素,如果考虑到这一点,老罗在快速段落的演奏并无足以垢病的不妥,但缺乏均衡的录音对演奏有所拖累。
第二乐章“拉兹利夫”更是暴露了录音上的瑕疵,情感表达、织体密度、声部的表现力都有明显不足,也就很难流溢出摇曳人心的感染力。演奏与录音很多时候是一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兄难弟,这就像一杯酒,再好也必须辅以足够的酒精度,52度以下的酒很难全部激发出酒体内脂的醇香,更别提38度了,我为啥从不喝50度以下的酒?——喝着像水,没啥酒味。
你再听听第三乐章“奥芙诺拉巡洋舰”,同样的问题,音压与宽度明显阻碍了作品精神的传导。

肖10与LSO录于1989,它与肖8一样,都属于史诗级别重磅作品,创作于史太林死后的1953,若认真听过你会明白:这时的老肖胆肥了,他更是敢于卸除掉脚镣,剑锋直指“核心”,这也是他时隔8年后再创作的一部交响曲,此曲曾经众说纷纭,但1972出版的《见证》中,老肖的解释一目了然:“作品表现史太林时代,第二乐章谐谑曲是一幅史太林画像”,对这部交响曲的结构与内蕴我曾经有过分析,不赘。
老罗棒下的第一乐章没啥可报怨的,他深喑那个时代,洞晓专制对人民的摧残,他的解释带有深厚的人文色彩,但录音失衡是个较大问题——音压音量过低,旋大音量钮的改变很有限,演奏被焖在里面“出不来”,换句话说:因为音量过低、导致对作品凄凉惨淡气息的“还原”不理想,压榨与反抗所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被“弱化”了,且整版录音均如此,令我遗憾。
引人入胜的谐谑曲演奏在合奏技术上挑不出啥来,老罗对速度的掌控、节奏力度的拿捏、快速段落小提琴群精细的细部、铜管俯视的、下压性的吹奏,包括整体的起伏都是一流的,唯以我的习惯看:声音还是不够棱角尖刻,合奏的张力仍有所欠缺。
第三乐章小快板 allegretto 老罗给予演奏超稳健的步态,从而能激发出这个沉思乐章以更多的含蕴,带有田园色彩的圆号不仅尤为悦耳,它还有把思绪引向深远之处的效果,很棒的一个乐章,尾声的戏剧性和静观消逝均无可挑剔。
末乐章在我听过的版本中其解释属较为丰盈踏实的,特别是Andante 部分,很有味道,转入快速主题后结构精湛、声部衔接紧密,演奏步伐姿态昂然、气势如虹且节律分明,很不错。

肖14由老罗之妻维什涅夫斯卡娅和男低音马克·雷舍丁担纲主唱,莫斯科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旋律公司1973出品。
这是一部具人文关爱和对种种非正常死亡具探索精神的作品,表现出老肖反对暴力和社会各种不公的正义态度,全部15段音乐为女高音、男低音和乐队而作,只是将其定义为交响曲我以为有些牵强,实际它更接近于康塔塔。
此版听点在于作品对于死亡新的思考和尖锐辛辣的讽刺,也在于女高音维什涅夫斯卡娅和男低音马克·雷舍丁高超的演唱,听听第3曲《洛列莱》,俩位歌唱家声声入耳的歌喉与乐队丝丝入扣的演奏很具蛊惑力,维什涅夫斯卡娅在高手如云的女高音中不算出奇,但在前苏很有名气,这版演唱虽算不上顶尖水准,但她对各种情绪都有准确的把握。

肖15录于1989,在老罗这套全集中我最欣赏此版演奏,首先是合奏具有自发的外溢的音乐性,出色的乐感与平衡颇带给我赏心悦目,节奏与起伏在恰当的速度之下始终表演良好,同时对结构的搭建又稳健又坚实,既能欢欣鼓舞,又能响亮利落,音压不强,但穿透力甚佳。
第二乐章 Adagio,铜管的圣咏和大提琴的独奏段落均无可挑剔,都极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向葬礼进行曲(由长号开启)的过渡你听不出人为斧凿痕迹,非常的自然,颇给我一种“熟透了”的感觉,它的展开宁静中扣人心弦,内向、奇异、凝重、回溯肃然而又畸形难言,演奏精彩极了。
第三乐章引人入胜,你难以捕捉到老肖创作此乐章的真实内心,平淡但奇特,它能始终牵引着你的听觉神经。
末乐章同样在奇特、神秘中追求凝炼自达的境界,音乐似乎在其间来回往返关照,就如在阴松林与白日间不断地净化自我,但又奇怪的阴晴难定,固定低音区的巴沙加牙舞曲赫然提升了精神世界,老罗的演奏紧紧扼住了脉搏与灵魂,宽松、依附、丝丝入扣。



https://pan.baidu.com/s/1X10oNh_F6-aL2b4lw4iENQ?pwd=jth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4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4: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ejack 发表于 2024-8-29 10:01
【鹧鸪天·观忘年缘】

网海茫茫遇此缘,忘年情谊暖心田。当年博客初相识,今日论坛再续篇。

谢谢,鹧鸪天不错,有味道,这个词牌我喜欢,既有律感,又比七律随性,曾写过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5
发表于 2024-9-1 18: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xxiv24 发表于 2024-8-25 09:28
老肖的小协,近来在韩包发现一个惊喜。尤其是一协第二乐章,颇有金庸笔下的秃笔翁那种一气呵成,以后再也拉 ...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6
发表于 2024-9-1 20: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7
发表于 2024-9-2 13: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8-25 07:53
刚看到一位朋友要撤号离开绿坛,内心五味杂陈,想在帖中劝几句,却是难言半字,这年头,想真心干点有用的事 ...

LZ千万不能撒号离坛,否则,你好不容易辛辛苦开的这些乐评帖子,也会随之不在而消失,那就太可惜了,不值得…
要知道,我还在等着看你的布鲁克纳听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8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07: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拉二三手里单张很多,本着宁少勿滥原则,n多年前全集只买了阿什肯纳奇与普列文版和怀尔德&霍伦斯坦版,当时所以选择它是看中了阿什的深厚功力和普列文与伦敦交响这套黄金组合,普列文经典录音都出自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这套也不例外。

与拉二钢协比较,精彩的拉三都难望其项背,更别说拉一四,拉钢协全集版只所以远低于单张,低至不成比例,就是因为拉一四扯后腿,钢琴家们对演奏它似乎没大精神,听众即使听老辣精彩的拉四也盲然不知所措,分神打盹肯定影响“票房”,版本少也就在情理之中。毫无疑问,拉一四“受听”的程度大大低于拉二,这是不争的事实,既使如我辈想推荐拉一四,也不必虚赞浮夸,漂亮脸蛋谁都会多瞅几眼,这无可厚非,我只想说:在顾盼西施的同时也不仿转眸瞅几眼平夫人,说不定照旧能品出艺术美来。

拉一钢,升f小调,OP.1,作于1890年,时拉赫玛尼诺夫17岁,应该说做为拉氏第一部作品算是佳作,创作大胆又有灵感。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号角齐鸣的引子引出钢琴华丽又不失力量的分句,0.47分忧伤的第一主题来的恰到好处,这样悠长的线条明显带着拉赫特有的DNA特征,对主题的展开充分也有想象力,包括随后细碎化分解的快速音群,3.08分带有希冀呼唤般的第二主题仍在升f小调上,它的出现并不莽撞,钢琴之前已有所铺垫,展开部始于喧嚣过后的片刻宁静,由第二主题开始,钢琴与乐队对引子与主题展开处理的相当自由,第二主题由于其特性明显会给人留下更深印象。这一乐章预演了拉氏以后创作的基本风格——果断的和弦,悠长的线性,绵延起伏的悠长旋律等等,这样的风格一般不乏听感,这个乐章的不足并不仅在于两个主题都在一个调上,而在于两个主题性格太过相近,正因如此,它带给听者的“记忆性能”不足,奏鸣曲式的功能效果之一就在于它的对比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十八般武艺各显其能,音乐的丰富性即在于此,我们能听出来在展开部引子与两个主题都有明确涉及,但听家很难分辨出对哪个主题的记忆更深,也就是说,奏鸣曲双主题的对比性不够鲜明。
第二乐章D大调,单部曲式,自由曲风,主题在情趣上与第一乐章第二主题有所关联,展开的非常充分,一旦充分到远离主题时立刻出现主题回声,并以此方式来构筑结构,音乐中段有深情的倾诉,它的深情影响到后面段落,给整乐章情感性着色描上了浓浓一笔。
第三乐章仍属升f小调,三部曲式,迅捷激烈的A部与缓慢悲情的中段对比鲜明。

拉四钢作于36年后的1926年,题献给同样流亡国外的前苏作曲家尼古拉·梅蒂纳,梅蒂纳在苏俄属重量级,创作水准很高,但他的作品由于基本属现代风格,传播率很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有大量这样的作品不为人知,实属可惜。许是考虑到题献给梅蒂纳,拉四钢或多或少有点现代感,至少它与我等熟知的拉赫创作风格大相径庭。
第一乐章g小调,奏鸣曲式,现代风格,开声音乐形象的粗呖喧闹显然不大讨喜,简短喧闹的序奏引出钢琴噪动不安的笨拙主题(0.11分),但它很快就走向精细,钢琴以主题分解的形式介入,背景木管和声之下与钢琴的交集都使得音群结构异常精细,第二主题由钢琴在降e小调上优美唱出魅人的歌(2.05分),圆号的背景铺垫使之蒙上一层夜曲风味,而英国管双簧管的介入又有几分异域色彩,发展部始于弦乐回到第一主题(4.08分),音乐骤然变得厚重,如乌云密布,暴孽风雷,形成全乐章最大高潮后进入再现部。这一乐章音乐结构的密度与紧凑罕见,需全神贯注才得捕捉到关键信息。
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C大调,A主题带有些许抒情色彩,但内里有惊惶不安成分,三声中部骤降霹雳但很短小,但重回A部已全无开端的宁静。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g小调,带有中段的自由回旋曲式,乐队引子动机如霹雳中一道闪电,钢琴奏出g小调快速奔跑主题,引子霹雳般动态和弦的断句与主题狂烈迅急的奔跑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主题先犹豫后奔跑的形态让人忍俊不禁,这章写作技巧相当高超,主奏与合奏、主奏与管弦乐分部的纠缠都是大家手笔,新颖乐思(插部)层出不穷,钢琴技巧艰难繁杂。

拉氏四首钢协以写作技巧、钢琴难度与配器上论,拉三四最杰出,特别是拉四通篇显得老辣精炼,更符合音乐自身的审美需求,如果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交响、第二钢协、第二钢琴奏鸣曲固定了在你心目中的音乐形象,那么这首拉四会颠覆它,它虽没有足够的能量让人们刮目相看,但若剔除入世与矫情这些世俗教化因素,它既有隐蕴的内涵,也不失音乐的精湛。


版本上以全集角度看,没有谁能说胜过阿什肯纳奇&普列文LSO版,我曾说过阿什肯纳奇属典型的国际派,演奏曲目之广在钢琴家中不多见,且钢琴与指挥“通吃”,指挥上似乎成就更大些,他的钢琴技术超一流,特别是非常娴熟的指键功夫,他这套拉钢追求堂正风度与浪漫气质的表达,弹奏既出色勾勒出拉氏特有的线性特征,又演示了出色的指上功夫,我尤其赞赏他的分句,明亮、端正、且蕴含丰满,总能耐人咀嚼,细腻段落音色如天鹅绒般平滑,但他又不畏惧大开大合的幅度,因而他的大刀阔斧又总能表现出惊人的幅度。同样值得赞赏的是普列文,他的浪漫气质融入了他的指挥风格,伦敦交响在其棒下幅度宽广,充满情感上的跌宕起伏,穿透力与韵致很足,他以潇洒帅气、富于激情的指挥与阿什肯纳奇气息堂正的琴风,为唱片史留下一套在气质上无可替代的拉赫玛尼诺夫,值得推荐。

第二号速度偏慢,演奏充满诗情画意,二位音乐家属“勾勒”能手,若把它形容成一幅画,它属于能挂在中堂的那一类,无论下笔还是着色都透着大气,第二乐章演奏出了销魂的效果,乐队回归A部这一段很难找到其它演奏能提供出这样丰沛感人的表情。

第三号呼吸感非常从容,游刃有余的指法给作品以新意,往往让钢琴家透不过气的抓狂音符量是那样轻松悠闲的在阿什指键流过,他赋于演奏更多的自由感觉,当然,与强大的贾尼斯版比较,它缺少惊骇与直击人心的力量,第一乐章前半段落有点松散,显然玩悠闲有点玩过了,但越到后面越出色,越来越贴近作品气质,包括第二乐章的狂想特质与第三乐章大段连奏与复杂的节奏类型等等,在伦敦交响充满光彩声响的照耀下,指上功夫也越来越耀人眼目。

第一四号版本不多,阿什肯纳奇的绝对错不了,我把它作为权威版本来看待,哪个方面都有无可挑剔的光彩,它给这首拉一增加了份量,第一乐章开头力撼千钧,精神百倍,这既得益于普列文棒下伦敦交响的硬派风格,也得益于阿什强劲的顿奏与击键和弦,他的演奏与作品涌动的青春激情甚为合拍,第二乐章中段演奏尤其抓人,浓密的氛围具有强大的吸力,使听者犹如陷入情感旋窝。这套拉钢全集若让我排列,以第一、四号演奏最精彩。

DECCA分别于1970-71录于伦敦金斯韦大厅,1972年首版,音响效果不错,2014年再版。


https://pan.baidu.com/s/1GkAjNYWMdwHjekpkT3JmxA?pwd=jrm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9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08: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simplerbt 发表于 2024-9-2 13:50
LZ千万不能撒号离坛,否则,你好不容易辛辛苦开的这些乐评帖子,也会随之不在而消失,那就太可惜了,不值 ...

谢谢!不会,但直到现在我仍为这位朋友婉惜,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事。

这三帖完成需相当漫长时间,估计得6年左右,发帖疏密也得看个人精力与时间分配,我只需要宽松的环境,其它无所谓,自会继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0
发表于 2024-9-3 09: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9-3 07:47
拉二三手里单张很多,本着宁少勿滥原则,n多年前全集只买了阿什肯纳奇与普列文版和怀尔德&霍伦斯坦版 ...

最早知道阿什是从傅雷家书父子俩的讨论,听到他的唱片是以后的事了,一直以为他就是钢琴家,直到后来听到他指挥的老肖才知道他也弹而优则指了,感觉是学他的死党姨母。个人觉得姨母的指挥家成就超过了其钢琴家,而阿什未必,虽然也有很多指挥的名录音。这套录音二嫂出了SACD,追求音效的不妨对比。
新录音,不妨听听这个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Warner 63675-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6GxIWqxD98JRB5riEZHMw?pwd=1l7e


还有一套更老的,拉赫自己弹的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RCA 61658-2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TvVqvYa4pdo455YQs6UYA?pwd=8zl9


都是企鹅追捧的,4※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9-17 14:3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