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 第5交响 蒂勒曼 慕尼黑爱乐团
说到布鲁克纳交响曲令人生畏的一面,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到的一则真实趣闻,国外一家餐馆开张生意甚好,然某日招惹得一群小混混,不仅餐后不给钱,且猜拳行令、呐喊狂呼,搅得气氛恶劣、人皆避之,生意日渐冷清。老板甚急,多方行法却收效甚微,小混混们照例每日胡为,偶遇一高人闻之献良策:彼等再来可播放马勒或布鲁克纳交响曲,提高音量,不出三日,定见成效,老板颇疑,然病笃乱投医,也顾不得其它,这日,混混们至,照例喝五吆六,老板依计播放布鲁克纳,不多时,但见混混们颦眉蹙眼、掩耳歪嘴,出痛苦状,大呼关闭,老板绝然不依道“钱可不给,乐必放之”,一日,混混们悻悻,二日,彼等眼目无光,行为大为收敛,三日,已无见踪迹矣,自此,生意日好,兴隆如初。
此等事例真实性无须考,也考不来,但它至少说明对于未接触过布鲁克纳交响乐者,初听却是不大好接受,甚至有时视为“燥音”,既使能接受也多觉不知所云,听后难有余韵萦绕,也就难以勾起再听的欲望,听布鲁克纳,你需要下的功夫,远比听贝多芬、勃拉姆斯要大得多,任何事情,简有简之妙、繁亦有繁之妙,音乐作品同样如此,对切利比达凯版第5交响,你说能接受,但也多感有些章节听后“如雾状”,缕理不清,我看实属正常,再简说几点,看看能否有启发:
一、布鲁克纳音乐的本质在“宗教性”,这在它的交响作品中根深蒂固,他长期在教堂作管风琴师,对天主教具有常人难以想像的虔诚与信仰,对宗教的虔诚与信仰,大量显现于他的作品中,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教会调式”的烙印,可以这样讲:管风琴音乐严整的“音块、音团”特征、与对宗教发自内心的虔诚是他的作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他作品中的“管风琴特性”——透过它的宏大与细微,透过它的“团状与片状”特点,使你往往能联想到管风琴师在操纵管风琴上的音栓,对于他的“宗教性”可以这样理解——他既以仰视的目光表达虔诚,也以俯视的慈祥抚慰众生,更以雄阔开拓的空间勾勒宗教圣殿的巍峨,借以寄托虔诚的心。
二、他崇敬瓦格纳,对瓦格纳的崇拜贯穿他后半生,他的第7号交响含有祭奠瓦格纳的用意,但你细究,他并没有在瓦格纳那里承袭什么,他的音乐创作于瓦格纳的音乐创作完全是两回事,你根本找不到相同的脉落,他只吸取了瓦格纳音乐宽广的交响性和某些和声特点,而内涵内容则完全不同,在两人的作品中,你找不到诉说的相近之处,所以,不要轻信所谓专家的主观臆断,试图在瓦格纳那里找“源头”,很难找到的,徒劳无功,之所以如此,我是想说:布鲁克纳交响作品,完全是独特的、完全个性化的,你能在形式上看到某些承继的端倪,如瓦格纳,如贝多芬,甚至是舒伯特,但在作品结构、表述方式、内容积累上,找不到传承。
三、布鲁克纳交响作品的结构基本是“静态”的,在这一点上他有独创性,贝多芬的交响作品充满动态美,这不用多说,勃拉姆斯的结构依然是“动态”的,尽管他靠线性重叠来构筑结构,但他庞大的展开部仍然是将主题、动机与以“动态性”的展开,因此,主题之间的戏剧性冲突,是贝多芬、勃拉姆斯交响作品的主体,布鲁克纳不同,他的结构基本是——陈述、模仿、模进、反复,展开部分更是如此,顶多是将主题分解详说,繁多的主题之间多靠调性、形状对比,而不具备戏剧性冲突,他的结构基本是:陈述-变形-再陈述,在这个过程当中将这些音乐素材充分交响化,延长时值、开拓幅度、提升动态、造成恢宏神圣的外观,所以,他的交响作品被形象的喻为“伟大的中世纪大教堂”。也正是从这个特性上讲,切里比达凯、约胡姆、卡拉扬、朝比奈隆、克伦佩勒等一些晚年的版本在精神气质上更为接近布鲁克纳。
当然,何事也不要绝对的看,这是我一贯的观点,克利斯蒂安·蒂勒曼(1959-)这个2005的第5交响版本就让我眼前一亮,演奏颇出我意料,我所看重的、正是为一些所谓专业人士垢病的——缓慢的呼息感,我以为:蒂勒曼的演奏忠实于布鲁克纳此作特有的“呼息感”——较慢、较沉、色调暗淡、步履沉重,但同时兼有挺拔、开阔与雄大,是整体的宏大与细部的柔美、开阔的幅度与柔软织体的中和,蒂勒曼幼学钢琴,大学毕业后曾任卡拉扬的助手,这对他以后成长起到了关健作用,但他对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同时有深刻体会,仅就这版来看,显然宗法于切里比达凯,甚至于尤有过之,我惊异于他能有效把握住这样铺陈庞大的结构,既能不失于整体性的完整,又具有精细的、内在的解读能力,演奏无论是外观还是内涵均能保持完好。
演奏布鲁克纳最与切利比达凯相似的就属蒂勒曼,第一乐章的合奏保持着慕尼黑爱乐团浓郁温厚气息,颇为近似于切利版,特别是整体均衡的动静与“下沉式”的动态特征;第二乐章美妙的双簧管与切利版如出一辙,整个木管声部都很动人,副部的C大调主题很温馨,听得出完全发自内心,展开后魅力尤佳,蒂勒曼在情感性与管弦乐恰当色彩的把握上很见功力,不管作品本身如何演进,演奏的基调始终不变,显示出优异的定力与对布鲁克纳稳定的理解,这样勾勒出的布鲁克纳很为我所欣赏,在我看来,布鲁克纳就是这个样子,身披甲胄、威风八面的不是布鲁克纳,或者准确地说并不接近布鲁克纳,蒂勒曼的诠释,尽管还达不到切利的层面,但已深喑其道、得其神髓,在中生一代版中,能把布5演奏到这般水准,并不多见。
第三乐章你仔细听就能感觉蒂勒曼与海丁克、慕尼黑爱乐与皇家音乐会堂乐团之间不同的声响与魅力,一个强调韵律、一个强调色调,一个是美妙的弦乐与带有巴伐利亚黑森林气息的管乐声响、一个则是精准的节奏律动与北欧冷煞气色的、极富于金属味的铜管组合,各臻其妙、各有特点,一个不动则已、动则声如春雷、振感如在脚下,一个则在动态中展现了斑勃美妙的光影效果,以色彩占优,这就是版本之间的不同,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人为的排斥、取舍就很难体味出版本之间的妙处,第四乐章真可谓是“密不透风”,营造出这样的氛围与声响需要相当的功力,第二赋格组与尾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不再详说,我由这版布5记住了克利斯蒂安 蒂勒曼。
现场录音,录于2004年11月,节目时间82.34分,尽管正价,仍物超所值,再加上演奏够精彩,可视为新版翘楚。
01.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1.Introduction_ Adagio - Allegro
02.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2. Adagio-Sehr langsam
03.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3. Scherzo-Molto vivace
04.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4. Finale-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链接: https://***.com/s/1bT1IU-zgTYEhkvJPXv4ptg?pwd=pm4k 提取码: pm4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