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261
发表于 2025-1-28 08: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淮安
gdyy223 发表于 2025-1-25 14:14
布鲁克纳 第5交响曲 切利比达凯 慕尼黑爱乐团
      
每想听布鲁克纳(1824—1896),首先想到的 ...

终于见到楼主开讲布鲁克纳,太好了!
布5还有一个人指挥的也是相当出彩,就是:索尔蒂与芝加哥乐团
金光灿灿,有布鲁克纳那种与日月同辉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2
发表于 2025-1-28 1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祝老师春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3
 楼主| 发表于 2025-2-1 08: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布鲁克纳 第5交响 蒂勒曼 慕尼黑爱乐团

说到布鲁克纳交响曲令人生畏的一面,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到的一则真实趣闻,国外一家餐馆开张生意甚好,然某日招惹得一群小混混,不仅餐后不给钱,且猜拳行令、呐喊狂呼,搅得气氛恶劣、人皆避之,生意日渐冷清。老板甚急,多方行法却收效甚微,小混混们照例每日胡为,偶遇一高人闻之献良策:彼等再来可播放马勒或布鲁克纳交响曲,提高音量,不出三日,定见成效,老板颇疑,然病笃乱投医,也顾不得其它,这日,混混们至,照例喝五吆六,老板依计播放布鲁克纳,不多时,但见混混们颦眉蹙眼、掩耳歪嘴,出痛苦状,大呼关闭,老板绝然不依道“钱可不给,乐必放之”,一日,混混们悻悻,二日,彼等眼目无光,行为大为收敛,三日,已无见踪迹矣,自此,生意日好,兴隆如初。

此等事例真实性无须考,也考不来,但它至少说明对于未接触过布鲁克纳交响乐者,初听却是不大好接受,甚至有时视为“燥音”,既使能接受也多觉不知所云,听后难有余韵萦绕,也就难以勾起再听的欲望,听布鲁克纳,你需要下的功夫,远比听贝多芬、勃拉姆斯要大得多,任何事情,简有简之妙、繁亦有繁之妙,音乐作品同样如此,对切利比达凯版第5交响,你说能接受,但也多感有些章节听后“如雾状”,缕理不清,我看实属正常,再简说几点,看看能否有启发:

一、布鲁克纳音乐的本质在“宗教性”,这在它的交响作品中根深蒂固,他长期在教堂作管风琴师,对天主教具有常人难以想像的虔诚与信仰,对宗教的虔诚与信仰,大量显现于他的作品中,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教会调式”的烙印,可以这样讲:管风琴音乐严整的“音块、音团”特征、与对宗教发自内心的虔诚是他的作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他作品中的“管风琴特性”——透过它的宏大与细微,透过它的“团状与片状”特点,使你往往能联想到管风琴师在操纵管风琴上的音栓,对于他的“宗教性”可以这样理解——他既以仰视的目光表达虔诚,也以俯视的慈祥抚慰众生,更以雄阔开拓的空间勾勒宗教圣殿的巍峨,借以寄托虔诚的心。

二、他崇敬瓦格纳,对瓦格纳的崇拜贯穿他后半生,他的第7号交响含有祭奠瓦格纳的用意,但你细究,他并没有在瓦格纳那里承袭什么,他的音乐创作于瓦格纳的音乐创作完全是两回事,你根本找不到相同的脉落,他只吸取了瓦格纳音乐宽广的交响性和某些和声特点,而内涵内容则完全不同,在两人的作品中,你找不到诉说的相近之处,所以,不要轻信所谓专家的主观臆断,试图在瓦格纳那里找“源头”,很难找到的,徒劳无功,之所以如此,我是想说:布鲁克纳交响作品,完全是独特的、完全个性化的,你能在形式上看到某些承继的端倪,如瓦格纳,如贝多芬,甚至是舒伯特,但在作品结构、表述方式、内容积累上,找不到传承。

三、布鲁克纳交响作品的结构基本是“静态”的,在这一点上他有独创性,贝多芬的交响作品充满动态美,这不用多说,勃拉姆斯的结构依然是“动态”的,尽管他靠线性重叠来构筑结构,但他庞大的展开部仍然是将主题、动机与以“动态性”的展开,因此,主题之间的戏剧性冲突,是贝多芬、勃拉姆斯交响作品的主体,布鲁克纳不同,他的结构基本是——陈述、模仿、模进、反复,展开部分更是如此,顶多是将主题分解详说,繁多的主题之间多靠调性、形状对比,而不具备戏剧性冲突,他的结构基本是:陈述-变形-再陈述,在这个过程当中将这些音乐素材充分交响化,延长时值、开拓幅度、提升动态、造成恢宏神圣的外观,所以,他的交响作品被形象的喻为“伟大的中世纪大教堂”。也正是从这个特性上讲,切里比达凯、约胡姆、卡拉扬、朝比奈隆、克伦佩勒等一些晚年的版本在精神气质上更为接近布鲁克纳。

当然,何事也不要绝对的看,这是我一贯的观点,克利斯蒂安·蒂勒曼(1959-)这个2005的第5交响版本就让我眼前一亮,演奏颇出我意料,我所看重的、正是为一些所谓专业人士垢病的——缓慢的呼息感,我以为:蒂勒曼的演奏忠实于布鲁克纳此作特有的“呼息感”——较慢、较沉、色调暗淡、步履沉重,但同时兼有挺拔、开阔与雄大,是整体的宏大与细部的柔美、开阔的幅度与柔软织体的中和,蒂勒曼幼学钢琴,大学毕业后曾任卡拉扬的助手,这对他以后成长起到了关健作用,但他对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同时有深刻体会,仅就这版来看,显然宗法于切里比达凯,甚至于尤有过之,我惊异于他能有效把握住这样铺陈庞大的结构,既能不失于整体性的完整,又具有精细的、内在的解读能力,演奏无论是外观还是内涵均能保持完好。

演奏布鲁克纳最与切利比达凯相似的就属蒂勒曼,第一乐章的合奏保持着慕尼黑爱乐团浓郁温厚气息,颇为近似于切利版,特别是整体均衡的动静与“下沉式”的动态特征;第二乐章美妙的双簧管与切利版如出一辙,整个木管声部都很动人,副部的C大调主题很温馨,听得出完全发自内心,展开后魅力尤佳,蒂勒曼在情感性与管弦乐恰当色彩的把握上很见功力,不管作品本身如何演进,演奏的基调始终不变,显示出优异的定力与对布鲁克纳稳定的理解,这样勾勒出的布鲁克纳很为我所欣赏,在我看来,布鲁克纳就是这个样子,身披甲胄、威风八面的不是布鲁克纳,或者准确地说并不接近布鲁克纳,蒂勒曼的诠释,尽管还达不到切利的层面,但已深喑其道、得其神髓,在中生一代版中,能把布5演奏到这般水准,并不多见。

第三乐章你仔细听就能感觉蒂勒曼与海丁克、慕尼黑爱乐与皇家音乐会堂乐团之间不同的声响与魅力,一个强调韵律、一个强调色调,一个是美妙的弦乐与带有巴伐利亚黑森林气息的管乐声响、一个则是精准的节奏律动与北欧冷煞气色的、极富于金属味的铜管组合,各臻其妙、各有特点,一个不动则已、动则声如春雷、振感如在脚下,一个则在动态中展现了斑勃美妙的光影效果,以色彩占优,这就是版本之间的不同,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人为的排斥、取舍就很难体味出版本之间的妙处,第四乐章真可谓是“密不透风”,营造出这样的氛围与声响需要相当的功力,第二赋格组与尾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不再详说,我由这版布5记住了克利斯蒂安 蒂勒曼。

现场录音,录于2004年11月,节目时间82.34分,尽管正价,仍物超所值,再加上演奏够精彩,可视为新版翘楚。


01.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1.Introduction_ Adagio - Allegro
02.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2. Adagio-Sehr langsam
03.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3. Scherzo-Molto vivace
04. Symphony No. 5 in B flat major - 4. Finale-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链接: https://***.com/s/1bT1IU-zgTYEhkvJPXv4ptg?pwd=pm4k 提取码: pm4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4
发表于 2025-2-1 20: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5
 楼主| 发表于 2025-2-2 07: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布鲁克纳 第五交响曲 海丁克 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布鲁克纳交响曲大多令人望而生畏,第5尤其如此,一是篇幅长大,一般演奏需要80分钟左右,两部作品的容量,二是作品本身浑厚、繁缛、笨重,“搬动”它需要相当精力,作为普通乐迷,听懂它不亚于攀登一座高峰,作品除第三乐章爽利的A部与轻快的兰德勒舞曲外,大多凝重诲涩,三个乐章的展开多源于首乐章的引子,其中动机音型、繁多的主题、主题片段循环往复,既似曾相识又难于分辨,听一二遍很难理清头绪,而听布鲁克纳倘理不清头绪就更觉诲涩难懂,恕我愚钝,这是一首需反复聆听、反复品味的作品,弄懂它、需要下一番比听贝多芬、勃拉姆斯等更大的功夫。

从易于接受的角度讲,海丁克~皇家音乐会堂1971版值得推荐,海丁克(1929-)一直为我欣赏,我把他看作上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指挥家中在平衡性上最有特点的指挥,如果把旋律比作一条条横向的线条,把和声比作一道道纵向的构架,海丁克在横向与纵向的均衡上做的最好,在这两点主要的要素上,他不突出什么,他既不像朱利尼那样倚重于旋律、也不似索尔蒂那样热衷于节奏,他恰在两人中间,在指挥家中,不偏不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作品本身总是有所倚重的,在一部作品上做到容易,在众多作品上都做到很难,而海丁克恰是后者,一般的说,平衡性好的指挥家容易出范本,较难出精品,更难有特色,但海丁克则不然,他指挥的布鲁克纳、马勒、肖斯塔科维奇以及甚多的管弦乐、协奏曲作品,既是范本,也是精品,这版布5就如是。

第一乐章引子部分同样得到了强调,这是高明之举,因为它是整部作品之纲,但主部处理相对要利落些,从第一乐章的演奏就能看出这是一版相对清爽的布鲁克纳,海丁克既关注到了浑厚与虔诚,也同时注意到对线条的刻画,在线性与节奏上,尽可能地摈弃掉一些不必要的繁缛与缀附,既使在处理布鲁克纳这样的大部头,他也注意不失旋律与结构上的均衡,另一需要提及之处是,“布鲁克纳休止”在这里被大为淡化了,这样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凝滞感”的消失,布鲁克纳变的利落了许多,提升了音乐性、减负了沉重感,提炼了节奏性、减负了笨拙感,第二乐章同样,一开声就干净,速度适中但织体清爽,海丁克用相对明确的笔墨,来描述布鲁克纳赋于此作丰繁的内心体验,情感上并不失分,但演奏清晰易懂,声部之间的层次与布局一目了然,演奏也就多了亲近感,因此我说,首次接触布鲁克纳,听海丁克更易于接受,当然也需要同时说明,在我看来,与切利比达凯比较,演绎在深刻性与气息的宽广上稍逊一筹。

第三乐章节奏处理更为紧凑,令人意外的是他并不强调动态,而强调色调的明澄与织体的清丽,从而带给人以不同的光影效果,而真正的动态是要留给第四乐章,这乐章值得好好听听,皇家音乐会堂乐团在音准与管弦乐色彩上的特色能给人以较深印像,这是一个在弦乐、木管、铜管声部都出众的乐团,铜管很浓的金属气息尤其醒目,嘹亮又显得冷煞,尤其它的音准在几大乐团里首屈一指,由门盖尔贝格历经50多年所培育起来的卓越的合奏声响,已经形成乐团不变的传统音色,上世纪60年代海丁克接棒后,演奏风格更趋向于均衡、生机与鲜活,而音准上似更加突出,合奏也总是具有悦人的艺术美。演奏上,后半部分有的段落,在稳健与建筑感上略有一丝不满足,但尾声同样振聋发聩。



链接: https://***.com/s/1LHqTFGKePvfiqCpEJraPaQ?pwd=xmef 提取码: xme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6
发表于 2025-2-2 16: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徐汇区
上个戴花版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DG 476 7097
链接:https://***.com/s/1ITCoYigopPDUj9O74uaFew?pwd=h39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7
发表于 2025-2-2 20: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8
发表于 2025-2-2 21: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2-2 07:52
布鲁克纳 第五交响曲 海丁克 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
      
布鲁克纳交响曲大多令人望而生畏,第5尤 ...

感谢,继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发表于 2025-2-2 21: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5-2-2 16:35
上个戴花版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DG 476 7097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0
发表于 2025-2-2 21: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鄂州
各位新春佳节快乐~~拜个晚年

学习了~~听过好几遍布8,其他的都半途而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1
发表于 2025-2-3 14: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西兰
谢谢楼主,接着听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2
发表于 2025-2-3 18: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美地区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5-2-2 21:25
各位新春佳节快乐~~拜个晚年

学习了~~听过好几遍布8,其他的都半途而废~~

想起网上一个听Bruckner的笑话。侯宝林有一个段子武松打虎,说的是那天扮演老虎的醉酒了,本来和武松打过照面后,武松把他按在地上比划几下将他打死后起身一亮相,戏就结束了。没想到他醉了搞不清状况,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又站起来了,害的武松又来回演了多次终于打死了老虎。那位说听Bruckner也有此感,本来觉得音乐该结束了,没想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又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3
发表于 2025-2-3 19: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鄂州
wpx426 发表于 2025-2-3 18:52
想起网上一个听Bruckner的笑话。侯宝林有一个段子武松打虎,说的是那天扮演老虎的醉酒了,本来和武松打过 ...

妙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4
发表于 2025-2-3 21: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祝楼主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5
 楼主| 发表于 2025-2-7 10: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2-7 10:07 编辑




布鲁克纳 第5交响曲 丁特纳 皇家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

代表布鲁克纳交响曲最高成就的是他的第5、7、8、9号,有些作品在评定上达到了如何评价也不算高的程度,因为它们在精神上所触及的高度与宽度难以仗量,总能不断的被人们琢磨出新东西来,也总还有未被认知的东西浸含在里面,艺术上的边缘再宽广也有限度,而一些大艺术作品精神上的铺盖与延伸则往往难与估量,每聆听总能咀嚼出来新东西,而又总觉意犹未尽。

第5篇幅长大,但结构并不复杂,第一乐章呈示部由引子中几个动机和两个主题组成,这几个动机片断形成后面几个乐章的“主干”,它们由开始的慢引子逐一呈示,开声低音大提琴低沉的倾诉引出铜管雄壮嘹亮的宣鸣(0.54-1.35),这一主题片断在整部作品中“举足轻重”,它构成整部作品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并形成首乐章与末乐章连接的桥梁,它同时也是第四乐章那个重要赋格段落的主题,第一主题在2.29分出现,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呈示,在加以演化和强调之后,在3.12分确定,之后开始第二组音乐素材,第二主题始于3.59分的弦乐拨奏,4.19分引出小提琴及弦乐组低沉的歌唱性旋律,这条旋律带有几分思念与哀叹的味道,经由木管反复“着色”后,弦乐将这个思念主题加以强化,并不断引向深入,幅度与力度同时增强,演奏逾来逾趋向“交响化”,展开部始于乐队回到开始的慢引子,它以第一主题为中心展开,并吸引出其它的主题片断,与之交织成宏大的交响音流,在形成一个合奏高潮后进入到再现部,再现部则以第二主题为开端,它主要再现了与第二主题相关联的音乐素材,但在第一主题强大的高潮中结束。需要说明的是,有专业教科书认为第一乐章包含三个主题,但我感觉不到另一个清晰稳定的主题在哪里,我以为,不可以将主题片断与主题相混淆,这在展开部与再现部看的很清楚。

第二乐章相对简单,两条主要的旋律对比鲜明,一条由双簧管演奏,随后在2.03分、对比性旋律在温暖的C大调上以浓郁的形状呈示,它由温馨渐发展至庄严,变形、扩展,并引至崇高,再回到双簧管主题,这一乐章情感深厚、涵盖极丰,充满虔诚,甚至带有几分“苦行僧”般的艰辛与苦中作乐的味道,最后却是宗教圣殿般的巍峨壮观。

从易于理解的角度选择,丁特纳&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的演奏可以听听,他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走“从众”的路线,并没有强调什么,既没强调色彩、也没强化音符时值的“延伸”,而是采用“淡处理”的方法与以诠释,他减降了乐句中浓郁的色彩、大为弱化管弦乐合奏中的“浑厚性”,而将合奏混响的时值缩短,借鉴室内乐清透明晰的笔法,从而突出了管弦乐线条的清晰,这在第一乐章演奏中能看得很清楚,再比如第二乐章,你可以听到乐句尾音自然的下落,这是“不强调”的征徽,这就与一些指挥大师追求浓郁浑厚的传统风潮明显不同,如果说所谓的变化,丁特纳的变化是在这里体现的,他的诠释思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点:一、减降浑厚与重量感以换取明晰的节奏性,二、减降浓郁的管弦乐色彩以换取线条的清晰。在听众们熟悉或习惯了布鲁克纳交响曲演奏中厚重雄浑、放慢速度、强调幅度、超大型管弦乐配器等演奏模式时,丁特纳能以清澄明晰的演奏、简洁的合奏声响、清晰的线性为我们带来一个“别样”的布鲁克纳,他的这套全集,除了所谓的“总谱版本”外,价值是在这里的,因为很少有人这样尝试过,至于能否形成一套“固化”的演奏模式、能否为大多数专家和受众所接受,则仍需接受时间的验证。

从理解上讲,布鲁克纳的交响作品渗透着“宗教性”,如果说巴赫作品的宗教性是自然的,布鲁克纳的宗教性则是“刻意”的,他对上帝的信奉“刻意”的出自内心,他所有的交响作品或多或少都与宗教乃至宗教信仰有关,因此,你可以把巴赫从宗教的神坛上“拉下来”,而并不损伤他音乐的本体,就像古尔德,但却不可以将宗教性从布鲁克纳的交响作品中分离出去,就像你不可以将“生与死”的哲学命题从马勒的交响作品中分离出去是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因为那是作品“灵魂”之所在,仅仅将布鲁克纳、将马勒,或将作曲家的作品过份乐理化,都只是看到了音乐作品的一个侧面,它还远远不够!因而是不完备的,乐谱只是承载思想与情感的外在形式,作品的内涵是有灵魂的,这是作品赖以传世存活的根基。

第三乐章是交响的天堂,曲式上很明显是三段体,第四乐章实际是第一乐章引子的继续,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整个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就这部第5整体看,我个人以为丁特纳的处理与诠释都还恰当,演奏总得看具备一定水准,骨骼庞大,质地坚硬,虽苏格兰管弦乐团的实力对指挥意图的实现有所限制,但演奏并未有明显的令人失望之处,特别是铜管组给我留下不错印像,当然,与超一流版本比较还是能听出差距,如一些走句略显得生硬怪异,打击乐稍嫌夸张,整体的流畅感一般,演奏少了些浑然天成的具像感,再如第四乐章尾声在气势、推进过程、幅度与推力上都还差“一口气,总得看,他力图走出传统模式的髁臼,却能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止住,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布鲁克纳变的优化而清爽了,但该有的还有,该在的还在,他稍微改变了布鲁克纳作品的解读与措辞,但并没有改变布鲁克纳音乐的本体,如果说有啥明显不足,那就是: 味道略微淡了。


链接: https://***.com/s/1Np7L8q_M3JfxnD9oMVV5cA?pwd=rhyr 提取码: rhy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6
发表于 2025-2-7 10: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三明
新年又有新文章,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7
发表于 2025-2-7 12: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2-7 10:06
布鲁克纳 第5交响曲 丁特纳 皇家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

代表布鲁克纳交响曲最高成就的是他的第5、7、 ...

感谢您的讲解与分享,入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8
发表于 2025-2-7 12: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9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1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第5交响曲 -  约胡姆4版

听听20世纪三位指挥巨擎的几版布5,先推荐几版约胡姆。

尤金·约胡姆(1902-1987)与布5渊源很深,一生留下多个录音,著名的有四版,分别是1958在DG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1964在Philips与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1982在EMI率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版,1986年在Tahra与同样与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的现场版。

约胡姆是老一辈中将布交演绎宗教化的代表人物,这里面即有德奥厚重的文化传统,也有朝圣般虔诚的宗教情绪,并以乐句之间恰当的“布鲁克纳休止“表现出来,这样的风范,早在DG的1958版即已定型,第一乐章呈示部是庄严的,又是蘸满情感的,他的启示意义显而易见,尽管速度有点忽快忽慢,行走稍欠稳定,但他的诉说仍然令我信服,我个人对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向有好感,这是个弦乐与管乐平衡甚佳的乐团,木管尤其带有德国中部大森林的原野味道,它们在合奏的即兴与声音的共鸣上颇见魅力,声部的个性似乎比柏林爱乐团更有特点,做为50年代版本,我唯一质疑的是时有并不稳定的速度掌握,这与布鲁克纳作品精神并不吻合。
这样情形在第二乐章小有改观,尽管并不彻底,两个主题的阐述都恰当——朗润与温暖,并恰当的走向庄严与崇高,它在宗教情感上的表现力并不难感知,背负沉重、措辞恳切,若以现代眼光看,诠释稍微单调,但他解释的穿透力与指向性依旧一流,我不怀疑这一点,他思维的厚重与管弦乐的”简化“思路,既使放在当今也有标杆意义,听听鲜活清爽、气势如流的第三乐章和骨骼清奇、节奏生动、音响清透的末乐章,尽管尾声对速度突兀的改变很难令所有听家都满意。

Philips的1964”修道院版“和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联手,很被人襟夸,此版因编辑于1964.5.30-31两次现场录于奥托布伦修道院的演出而闻名,也许与演出场地有关,演奏有一股莫名的专注与幽闭,但合奏声音清澈响亮,是皇家音乐会堂管弦乐团一惯的味儿,其实,乐队声音并不是很舒展,甚至略显衿持,比如第一乐章的展开部,显然未能达到浑然天成之境地,但架构层次之清晰特别令人愉快,强力的和弦颇有气势,提供出与1958版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约胡姆在理解与指导上无须置疑,无愧于元老级德奥大师,尤对速度掌握强于58版,演奏绝对称得上一流,特别是时而出现如虹的色彩能把情感与音响紧密联在一起,比如第二乐章,约胡姆在犬牙交错中的有条不紊足够老道,功力炼达、设计明智,再比如开声孤独的双簧管所传导的心声,尽管弦乐拨奏的平衡靠前了,有些扰耳,但它与C大调的弦乐主题仍是匹配的,我们能听出这一乐章的杰出。
第三乐章能令所有人悉心倾听,音乐会堂乐团演奏这样带有奥地利轻快舞曲风格的音乐很有把握,它的清澈与透明具有穿透力,不会有人报怨主题一次次的反复,末乐章与1958版比较显得巍哉伟哉,这一改善足以令我欣慰,任何能把末乐章累积出庞大结构与伟大气魄的演奏都值得赞许的掌声,约胡姆忠实再现了布鲁克纳心中巍峨雄阔的大教堂景像、和此起彼伏的如圣教合唱团一波波如潮般的众赞歌壮景,皇家音乐会堂乐团没有辜负约胡姆的信任。

在EMI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版录于1980,人说指挥家70岁之后风格会发生明显变化,我在很多指挥家的晚年能看到这种变化,约胡姆也不例外,此版布5,演奏变得更为宽缓凝重,音符的时值也相对趋于延持拖曳,”布鲁克纳休止“运用较之更为明显,交响视野则更加开阔,我个人以为在约胡姆几版布5中此版更具代表性——它代表了老大师对布5完全成熟的理解和完全熟透了的管弦乐效果运用。
每听此版布5,我总是不屑于扬教授独尊切利比达克而视其它布鲁克纳版本为草芥的观点,此类所谓专家之所以如此幼稚,不仅仅在于肚子里的干货太少,更在其热衷于”反潮流“的病态恶俗心理作祟,热衷于在大船上”折筋头“,借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又急于”立言“,不出笑话才怪。
第一乐章无可挑剔,呈示部太稳了,大气、浑圆、磅薄,什么叫老僧坐定、百世如磐?听听极稳健的引子和这两个主题,再听听无一丝毛刺的管弦乐声响,声部之间出色的平衡,包括速度与节奏、混响与共鸣中开阔又嘶鸣有度的铜管,亦包括情感的柔软与强度之间的比,无一不佳,管弦乐色彩与气质完全是布鲁克纳式的——两者一如命运共同体,晚年的约胡姆,出离脱逸、恍若出世了。
再听听令人心襟摇曳的第二乐章,听听宁静如月的双簧管主题和温馨若怀的C大调弦乐群主题,难能不令人心生感慨,面对如此庞大的 Adagio - Sehr langsam,约胡姆把控之熟稔、拿捏之从容,布局之合理、响动之恰当,都令我折服。
谐噱曲凌利与厚重兼得,细部的微妙与推进的直率感都不错,兰德勒并不轻快,但它引导出的捶击效果恰到好处,反复推重的比能让画面显得丰富多姿,末乐章无可挑剔,速度掌握不偏不倚,很忠实的实施了“moderato”,大赋格的气势仍在,其“堆积”效果在强度上不如1964版,但这是重视细部与强化对比的结果,它的模进过程一览无余,同样在尾声累积出震憾人心的雄大,尽管它的演进过程在速度与强度上略显突兀。

Tahra版1986布5时,约胡姆已年界84岁,但宝刀不老,他对作品完全的清晰有力的把握令我吃惊,又是现场,却没有丝毫倦怠之处,推演有条不稳、风景油然而生,老大师在细部细节上更为铺陈,铺陈到令我心生敬意,这是完全“度化”了的标志,速度比1980版还要宽缓平坦,第一乐章引子的渐强过程棒极了,铜管和定音鼓宣言式的小高潮,显然为后面的动态和弦撑开了空间,而行进步伐可谓是又稳又整又立,风潮漫卷与禅诵经吟兼而优之,听听如海般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全优级,听吧,这样能充分铺陈开来、充分宗教布道化而又虔诚的情感化的布5,无须再多言,我极少看到有谁谈论到约胡姆的布交和他的布5,而他的布交唯有认真听过才知其确得真谛,再听听陷荣辱而不惊、处风烟而不乱、稳如泰山的末乐章,我在想,切利等辈不知在这汲取了多少养分,,,,,待后再叙了。


链接: https://***.com/s/1ejiOyvNtWijyVkeAFyEytA?pwd=rmgq 提取码: rmg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0
发表于 2025-2-11 12: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2-23 03:4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