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441
发表于 2025-4-29 09: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2
发表于 2025-4-29 11: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5-4-29 11:48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5-4-29 08:18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四  卡拉扬布8.9

前几天 ArmyDreamers 网友提供的SACD即为布9 1960年代录音的2024年混音: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667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3
发表于 2025-4-30 10: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5-4-29 11:45
前几天 ArmyDreamers 网友提供的SACD即为布9 1960年代录音的2024年混音:http://www.erji.ne ...

你不会重复下载了吧。见1405楼:http://erji.net/forum.php?mod=re ... 41&pid=36214944
录音地点和1404楼主EMI布七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4
发表于 2025-4-30 11: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MusicAV 发表于 2025-4-30 10:15
你不会重复下载了吧。见1405楼:http://erji.net/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2327241&pi ...



俺是这样确定是同一个录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5
 楼主| 发表于 2025-5-1 06: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五 - 切利比达克&MP 布7.8


音乐界有一说法,大凡演奏家指挥家到一定年龄,演奏风格会发生一些变化,由追求技术与表情层面转而趋向于恬淡、超脱、天人合一的境界,小提琴演奏家中,许多人都在晚年转向诸如巴赫的《小无》,而斯达克、托特里耶等则钟情于《大无》,钢琴家也同样,巴赫的《哥德堡》《平均律》,贝多芬第30-32号钢奏等成了他们的首选,指挥家们到了指挥生涯的晚年,则惊人一致的将指挥棒指向了布鲁克纳,尤其指向了他的第7、8、9号交响曲,克纳佩布施、瓦尔特、卡拉扬、约胡姆、朱里尼莫不如此,切里比达克亦如此。

切利生前身后都拥有不少拥趸,生前,一批爱乐人士跟着他的足迹到处跑,不惜旅游金钱,只为聆听他的现场音乐会,仙逝后,他的大批录音爆光,又有相当一批人士一头扎进他的唱片围城,陶然自得、沉醉不已.

是什么魅力使这么一大批爱乐人沉醉于他的指挥中?切利终生反对录制唱片,他生前唱片极少,逝世后,大量的现场音乐会录音被唱片界两大巨头瓜分,DG拿到了斯图加特部分,而EMI拿到了更有价值的慕尼黑部分,而真正被切利粉们奉为至尊的正是慕尼黑部分,在我看来,作为一指挥大师,从指挥风格的角度讲,极少有人比切利的变化更大,早年、中年与晚年的他相比判若两人。

早年切利风格锐利激情,我曾看过他上世纪40年代录像,节奏强劲,一付血气方刚的样子,步入60年代风格有所变化,能听出几分“城府”,但激情的底韵仍在,他真正形成我们所熟知的“切利比达克风格”,则是自6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斯图加特以后,演奏风格中的“血气”基本不见,激情开始得到有效的扼制,而内涵的深度、哲理性、精细度、视野的宽度明显占据主导地位,演绎变的有城府,与其它指挥大家的区别越来越大,说句时髦的话:叫“辨识度”越来越高,有些版本不用看封面,一听就是切利,我前两天听他斯图加特版的“勃四”,真有晚秋萧瑟之风,那份飘零感如立于西阳残照之下,很棒!特别是慕尼黑之后(80年代后),完全形成自己迥异于别人的指挥风格,这个时期的切利,仿佛立于云端,视野之高远开阔上少有可及者,特别是他与慕尼黑爱乐团的布鲁克纳,抛开精神层面,合奏声响就像大海——宽阔、浩瀚、有着你在任何一版演奏中都难以觉察到的、平缓如海的特性与持续的震荡,这个时期的演奏,不会顷刻卷起浪头,但持续不断的海涛一波波拍打着你的神经,魅力般激发起你音乐细胞的“持续震颤”,初听可能略显平缓,细听则“内力”源源,绵延而不绝,由此而形成独有的渴望,总能使人欲罢不忍沉醉其中。

我个人以为,这个时期的切利从技术角度看,与他70年代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控制最强音与强调最弱音,控制最强音在于尽力避免某一个局部发出过强的音压,而将强音压分配于整个声部乃至合奏,你可听听这个时期慕尼黑爱乐的铜管,沉着、开阔,毫无燥感,强调最弱音则在于尽力将每一个细节“做”清晰,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环节,在沉静中将细部“拉到”空间与以强调,因此,这个时期的许多演奏,是均衡中孕育着汹涌,不动则平、平中见“凸”,动则天翻地覆,整个舞台随之一起摇撼震荡,如海浪越过堤岸,奔涌而来。切利演奏布鲁克纳的录音多是录于1994-95年,这部第7交响即录于94年9月10日,可以这样说,这个时期的切利精神世界与想法与布鲁克纳特别一致,他晚年对佛学的探究与布鲁克纳对上帝的崇拜在灵魂上是相通的,那就是对自然的力量,对原始宗教图腾、对天国图影的憧憬与向往,布鲁克纳在上帝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切利则在布鲁克纳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灵魂的升华与回归,而这版第7交响曲就是切利在灵魂的升华与回归路途中迈出的第一步坚实的脚印。

在所有布7版本中,此版速度最慢,却非常虔诚,一份对上帝感恩、顺从、匍匐、仰视的心态支配着整个演奏,但另一点,慢而不散、慢而不拖、慢而不绝是此版一大特点,合奏的“持性”极佳,管弦乐的凝聚力相当好,听不到因为慢而漏掉的弊端,特别是弦乐很报团,其二是演奏的“长气息”,从表相上看,切利的布鲁克纳有别于其它版本的一明显标志,就是他的长气息——慢速度、缓节奏、均持力、而气息绵延不绝,如平缓的大江大流,浩浩东去,而管弦乐的色彩则如阳光之下的涟滟波光,但透过平缓的音乐,我们所看到的则是切利比达克“天人合一、我心即佛”的从容面象与超然心境,同时也勾勒出宗教圣殿的巍峨、沈穆与沉静,诠释布鲁克纳是需要接近上帝的,你不必是信徒,但在此时、你不能不想到上帝、不能不接近上帝,第一乐章幕尼黑爱乐的铜管,那番下压与略带黑色的音色,总能让我联想到圣殿的威严,切利以绵延不绝的长气息、密不透风的合奏将圣徒的虔诚、超脱与上帝宽灏的慈悲令人信服的连于一体,从而达到了他所需要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而第一乐章的尾声正是这一思想密接合应般的高体现。
第二乐章更慢,演奏充溢出巨大的、直入心扉的情感力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切利明显淡化了两主题之间的对比,这是开创性的思路,一般的演奏都是在强化对比,既使不是有意强化,也多保持着主题鲜明的比性,在我听过的版本中,唯有切利比达克是有意将其淡化的,仅此一点就非比寻常,演奏完全归于灵魂的净化与情感的统一,既稍稍淡化了悲痛,使之转向超脱,又集中了情感,使之以优美的姿容向天穹飘浮,这两个主题的缓慢、拖曳与铺陈,在切利棒下凝聚成无比的虔诚、厚重与温暖!反向思维的结果,则增加了情感空间的容量与厚度,同时让织体变的软化、和熙,慈详的目光完全符合布鲁克纳的精神状态,切利在描绘布鲁克纳的同时、实际也在勾勒着自己,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晚年思考与精神状态,临近生命暮年的大师,以超乎常人的心灵感应、极其稳健扎实的合奏、表现出了迥不同于其他指挥家的独到处与发自内心的感慨,在这里,演奏的技术含量无关紧要了,当精神的力量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时,所有其它的因素都会退居次席,第二乐章尾声给我更深刻印象,管弦乐灏翰的宽度、惊人的动态、圆号与长号“启示录”般的肃穆声响,都令人过耳难忘。第三乐章谐谑曲非常好,我们可感觉出切利在把握动态时的魅力——整体均衡的“动”而层次分明,因而动态是“立体的”,以动静取胜而不以音压取胜。


这版布8和他的布5、7、9号一样,同样展示出他把握庞大结构超群能力,他把这部作品最大限度的细化了,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人将布8做如此细致入微的解读,条理同时精力充沛,别忘了,这是现场音乐会录音,这么庞大的作品,能巨细均达完美程度,甚而完美到无可挑剔,真乃少见,与卡拉扬1989版比较,尽管老二位一生针锋相对、风格迥异,但他们演绎的布8却有共通之处,首先是自信,由自信而产生的安详,进而是舒展与浑圆,我特别想强调“浑圆”这两字,这是诠释布鲁克纳晚期作品的最高境界,约胡姆也能称之为“浑圆”,但索尔蒂就达不到“浑圆”,切利演奏的尤如老僧坐定祥云罩顶般的沈穆,又显得举重若轻,其次是整体的大气度与大手笔,绝无鸡毛蒜皮、小里小气而又故作惊人之笔的弊端,本身朴实无华、却透着令人难以追随的神韵与气度,显得扎实而稳固,两版区别在于:切利的演奏更具亲和力,更具宗教的安祥气息,又能在安祥与浑圆中显示出广博的胸怀与宽广的幅度,卡拉扬则以起伏跌荡见长,他在丰满而又巨大情感力量的摇曳中,营造出发人深醒、密不透风的雄大与庄严,两版同样具极强的震撼力,“惊悚度”是一样的,同样给人以天崩地裂之感。

演奏本身不再赘言,面对这样精妙大气的演奏,语言显得多余,特别是后两乐章,百听不厌,而第一乐章第7.18分这一段,能觉察出切利把握细部有多么鲜明,从小提琴的轻微颤音开始到木管,每一声部都清晰有魅力,一步步稳定地向空间延伸,再听由10.22分开始的这一段,当铜管接过去时,音压、音色控制的多好,整个的音压分布那么均匀,气运如流、满台生辉,这样的乐段比比皆是,而且越到后面越好。


切利与幕尼黑爱乐团的布8有三版,1、1993.9 EMI幕尼黑版,2、1994.4 AUDIOR里斯本版,3、1990.10的ALTUS版。都是现场录制,都选用1890年诺瓦克稿本。
这三版,论家中有重里斯本、宠东京,轻幕尼黑版倾向,我则不以为然,文字计,道理不细说,只提及一点:入主慕尼黑爱乐团后的切利比达凯,早已禅宗入脑、老僧坐定,一副任凭风云变幻盔然不动样,布8更乃早是烂熟于胸的成熟剧本,尽管时间场地不同,但“剧本”只有一个,差别当然有,甚而很明显,但多在微枝细末,无关优劣,听家能感受其中乃至理捋享受已是幸事。

这三版中,慕尼黑版相对最稳健均衡(包括主题与高潮段落的展开过程),切利比达凯的符号特征也相对最鲜明——它的情趣、织体浓密度、呼息感、宗教柔软的应力与布鲁克纳精神最为神似,EMI选择的专业性与制作的专业性勿庸置疑,虽音响与声部的突凸感觉不具优势(第二乐章尤能看出两版差别),但整体的看,技术水准、布局与艺术含量更具代表性,后两乐章尤其显出无可替代的炉火纯青。

东京版只所以受到部分听者宠爱在于它更有起伏,更突出激情,后两乐章又相对紧凑,演奏的铜管效应很鲜明,而弦与管的同质性很好,这是深受鼓舞的一点,于平坦中平添起伏,这就让它丰富且生动起来,但它并未提升题旨,外观尚属完整,此外录音很棒,清澈的背景与出色的聚焦感无疑是增分之举。若与慕尼黑版比较,他的声音凸突,在动态上突显出效果,但这样凸突效果在柔版乐章不具优势——多了惊撼,也相应少了宗教柔软的冥思,第四乐章威风八面,但前半段精神过于紧绷的演奏略嫌表面化。

里斯本版是切利最后一场布鲁克纳,演奏隐现出明显老成通达气息,对于一些老大师晚年的布8,我是最看重这点——即:精神世界的通达,合奏中平坦的情怀与黑色的氛围直擒人心,这样完全的“精神之旅”已与指挥技术性轨道脱钩,听者与演奏家们都沉浸于无垠无际音流中,演奏的方向感与合奏技术不再重要,你只需在这浩瀚的音流中“随波逐流”,切利则以圆熟心境,把个性、晚年境界、对门道学识的精读,了无痕迹融合于柔板乐章和末乐章中,“拿捏”那叫一个妥妥!1990东京版那样的起伏紧凑和激情全然不见,仿佛离天穹更近一步,不知别人,到了我这年龄更容易瞥见切利眼神中晚霞之余晖,心思一旦沉寂,视野便会无限开阔,艺术尤当如此,而切利此版则属一难得注脚。
当然也无须避嫌,论结构之精湛、音准节律之精确与整体的完成度,1993慕尼黑版更妥当,这同样在后两乐章尤能看清。


布7.8 - 切利EMI版
链接: https://***.com/s/1EAxnewwrqubGln43cXNCPA?pwd=uryf 提取码: uryf
布8 - 切利 东京&里斯本
链接: https://***.com/s/1eKllctbjsYr8IcmSa1fs7g?pwd=pta1 提取码: pta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6
 楼主| 发表于 2025-5-1 06: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一篇切利比达克的布7.8待审中,规避掉我以为所有的“陷井”字眼,删除掉所有的激进观点,尽量的让文字像个“老人”,仍然逃不掉,发明民感字可谓是村里对地球文明的巨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7
发表于 2025-5-1 08: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gdyy223 发表于 2025-5-1 06:47
一篇切利比达克的布7.8待审中,规避掉我以为所有的“陷井”字眼,删除掉所有的激进观点,尽量的让文字像个 ...

这种现象大约追朔到2010年开始有心人开始用错别字或一个字拆分开来代替,阅读者心领神会即可。例如 兵——丘八,枪——木仓,简中圈特色!全球全宇宙独一份,别无分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8
发表于 2025-5-1 08: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
本帖最后由 丽音 于 2025-5-1 08:21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5-5-1 06:47
一篇切利比达克的布7.8待审中,规避掉我以为所有的“陷井”字眼,删除掉所有的激进观点,尽量的让文字像个 ...
以后你也试着用错别字或拆分或拼音等手段共上,不然,我们就读不到你写的好东西,别一根筋了,没法子!
  再祝假期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9
发表于 2025-5-3 09: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Haitink的布7。每次听都想起当年因出差忍痛送出他来沪的布7音乐会票子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1 海廷克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TOWER PROC-2248
链接:https://***.com/s/1SdnkYzFaXbQQTThWvU9Y6g?pwd=g1v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0
发表于 2025-5-3 14: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wpx426 发表于 2025-5-3 09:45
Haitink的布7。每次听都想起当年因出差忍痛送出他来沪的布7音乐会票子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1 海 ...

巧了

Bruckner-S7-Haitink RCO PHILIPS-434155-2-PM .jpg (181.58 KB, 下载次数: 4)

Bruckner-S7-Haitink RCO PHILIPS-434155-2-PM .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1
发表于 2025-5-3 18: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2
发表于 2025-5-4 14: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3
 楼主| 发表于 2025-5-5 06: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六 - 切利比达克&MP 布6.9


布6录于1991,由于作品被轻视,切利的版本同样被轻视,其实演出水准在这套布交中足以名列前茅。
第一乐章适中的速度可喜,由于没有啥必须要拖曳的音乐材料存在,切利明显是提速了,相应的气势与音乐高峰的强度也跟上来,第一乐章的“高声大嗓”与作品的英雄气质相符,音色固然比不上索尔蒂&芝加哥明亮,切利既使“提速”也不及其“利落”,但他的浑厚与浓密、气势与强度是“自成一景”的,你可能不欣赏他“固态化”的演奏模式,但威风八面、音响逼人,所有铜管参与的和弦都光焰四射,特别是尾声段。
也许是尝到了音响强度的“甜头”,第二柔板乐章明显加强了合奏的音响性,加重了管弦乐的“笔墨”、增强了“面容”的表情,既使一些本应微弱的乐段,也与以鲜明的着色,以我看,效果上了个台阶,感染力自然也上了台阶,可见,切利一旦整起表情牌,也自有套路,而这样的套路遇上谐谑乐章,正好大显身手,切里的MPO也的确身手不凡,不仅是重量感,还能“揉进”机敏与即兴的小细节,同时不失MPO的庄重朴实风格,不错,不足则是三声中部还是有些刻板,老大师就是老大师,偶而趟个“少林拳”也整的有来有去,但绝不改太极与禅宗的浑厚功底。切利赋予第四乐章的强度与流畅把这个乐章的内容清透的展演出来,的确是出色的布6版本。

布9录于1995年9月,转年8月切利去世,它的告别意味与中世纪宗教图腾和花岗岩坚硬庞大的宗教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听罢第一乐章主部的呈示部,这样的图腾影像就愈发的清晰,既然是“图腾”,就不会“一闪而过”,就一定会以庄重稳健的步伐大张旗鼓的“合盘托出”,因而,切利的“慢”在这里找到了令人信服的注脚,我丝毫不会置疑切利在这里的速度,他有承载慢速度的超群能力,因而,既使慢,他的呼吸感仍然是恰当的,你觉得他“过于慢”有可能是因为你还未能走进他的“世界”,但也须指出,织体偶有发散之处也是事实,若速度过于慢,想要一丝不“漏”是极难的,好在切利统辖的声部衔接恰当,声波未见有“断流”,更可贵的是,他在这里营造出的“庞大”绵延无际、软硬兼备、颇显震聋发聩,为演奏大为增色。
能够把第一乐章演奏到如此庞大而又神形兼备,且宽缓有序,是很难的,其中气息与声部衔接至关重要,而这又有赖于指挥家的控制力与始终如一的方向感,这需要超强内功,我一直敬服切利在斯图加特时期、特别是慕尼黑时期超然的音乐个性,他这个人本身未必开悟,否则就不会如此“管不住嘴”,但他的布鲁克纳绝对是彻底开悟了,具备了独特而又颇有艺术说服力的演绎风格,这样的个性风格特别在布鲁克纳这里无往而不利。
第二乐章同样表现出切利的个性,他几乎是重新“组装”了谐谑曲,剔去了作品自身的“魔幻气息”,代之以方整团状的节奏与和弦,以表达布鲁克纳所熟知的莱茵河流域憨厚与朴实的乡村色彩,效果如何则见仁见智了,就我个人来说,虽并不有失于严整,但在节奏上,它的“锤击性”似乎少了些齿轮机械般的逻辑感。
我超赞赏切利第三乐章开声那条由大量半音组成的难以“读谱”的主题,它在切利棒下变得清晰可读,包括句型的延伸、直到爆发的E大调高潮,它句型的清晰与迟钝木讷的管弦乐发声特点,都非常恰当的反射出布鲁克纳自省的矛盾心理,这样缓慢的心理揭示导致第二主题5.32分才出现(卡拉扬是4.48分),而切利为更加缓慢的第二主题平添了美丽元素,让心境变得如此宁静超然,节律的缓慢和句型的清晰与飘浮不落精神、是如此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它的内涵和解读的指导意义颇为我赞赏。
但就这样来理解切利棒下的布9显然不够,布9本身为诠释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与选择,它在心理上、宗教上与音乐上的“最终解决”,仍然有一个自身挣扎的过程,而对这个“过程”的演绎,切利&MPO的表演是杰出的,听听从10.34分开始的展开部与再现部分,它的雄浑庄严和情感表达的诚恳与激荡都令我信服。


链接: https://***.com/s/13VpuiOZQOQMzHfxBi3gSew?pwd=ejf3 提取码: ejf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4
发表于 2025-5-5 06: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年多来,跟着老师的贴子,有所学、有所得,感谢授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5
发表于 2025-5-5 07: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这么早,感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6
发表于 2025-5-5 22: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ape时代初听切利感觉就是速度过于慢。传说穆特(好像是,记不太清了)由于他指挥太慢,限制了她激情发挥,不合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7
发表于 2025-5-5 23: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8
 楼主| 发表于 2025-5-6 08: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8:肖邦篇之1《肖邦 夜曲全集》


有句话说“没有聆听过阿劳演绎的肖邦,等于你还从没接近过肖邦”有夸大之嫌,但说:如果真喜欢肖邦、真喜欢《夜曲》,阿劳此版不可没有,更不可不听,我以为准确。

《夜曲》版本很多,名版也不少,哪个版抓来听大都能激起内心共鸣,此类右手旋律、左手分解和弦的曲式本身就优美如歌,再平添了夜静与凝思,演奏上可作文章的地方很多,变化的空间也广,肖邦的作品,最容易演奏出不同的,夜曲是其中之一,练习曲较难,不管怎样,你最终要把它当成练习曲来弹,马祖卡也较难,因为无论是空间还是曲式特性,相对于夜曲,此类作品本身能容纳变化的余地不大,夜曲不然,所以,有多少版夜曲就有多少版不同的肖邦,你听去吧!所有这些版的夜曲,各个有说道,各个有讲头,各个有品相。但也奇怪了,听来听去,在我看来最有标志性(也可说代表性)的版本无非三个(只说我听过的).一是鲁宾斯坦,一是皮雷斯,再就是阿劳,鲁宾斯坦的“夜曲”哪都有,由于最易懂也就最普及,懂鲁宾斯坦的肖邦者都知道,他是从一派沉溺的法国沙龙式肖邦中杀出来的大将,他的出现,一改肖邦“病怏怏”的样子,而赋于其男性的阳刚,他的“夜曲”涵盖丰盈,即有“弹破月光”(这四个字被人们说烂了,也就失去了新意)、又有着阴沉的诗意、又并无沉溺感,他是荷马与彼克拉特的结合体,说他是正宗的肖邦应该接近事实,但不知咋,近年也颇受非议,有首歌叫“女人善变”,而我们有些cm人更善变,像孙悟空,而皮蕾斯的“夜曲”实在太美,可以说集了此曲美之大成,她以女性超人的细腻与敏感刻画出一个女性眼中的钢琴诗人,在她的指下、夜曲就是夜曲,没有任何“添加剂”,所有与夜有关的美在她那里都可以找到,涵盖稍窄但“图影”真切,着实令人喜爱,然又有人说话了,说她的肖邦是“法国式沙龙音乐”的代表作,其实只要认真听听就知这说法不准确,评论唱片总要先听,至少完整听一、二遍再说话,听个开头、或根本不听,从书本里网络里搜得几句就说开去,焉能准确?焉有个性?皮蕾斯的夜曲极美,但却与法国沙龙无干。

阿劳的“夜曲”颇费思量,这是一版需要你一边听一边思索的演奏,它与诸版不同处在于:阿劳削减了其中的一些流动性而注入了较多的纵向感觉,他以重音为基点,拓展出比任何一位演奏家都宽阔的纵向空间,然后与以细腻的、丰富的逻辑思考与情感表达,换句话说,他将肖邦的夜曲史无前例地丰富了,无论是曲式还是内涵都丰富了,然精彩之处在于、所有这些又都被框架在严谨而又结实的构架、丰盈脱俗的情感、晶莹剔透的音色雕饰之中,演奏非常干净、一尘不染,体现出如冰清玉洁般的体质,听他演奏,总让我联想到冰雕——用滤去了所有浮质的水制做成的冰雕,重音处理尤其令人惊叹,就像一块巨冰突然爆开,挟带着冷沥直入心扉,速度显然偏慢,却在出神入化般的节奏处理中,追求情感的沉积与浮起,颇有缓慢沉思、意境浓密之境,因此,不管它是否被《企鹅》看中,我个人很喜欢,可以这样说,在阿劳演奏的肖邦中,这版夜曲最突出,最个性,最有想法,他全面地体现了阿劳身上不可磨灭的大师气质。

这是一版需静下心来、静静的聆听、品味、揣摩的版本,如过你听惯了阿什肯那奇、皮蕾斯等,听此版可能需要“热身”,而一但入进去,其内在的丰韵会横溢而出,让你欲罢不能,也许会有听家认为阿劳过于倚重“重音”,听起来不那么顺,显得拖曳磕绊,这是事实,也是此版引起争议之处,但我会习惯于将此看做是不同理解、不同风格所致。

古典音乐评论上有一奇特现像,一般的、或有弱点的演奏你会“有话说”,你也大致能用语言说清楚,而越是精湛的、伟大的演奏就越是“无话可说”,想说,但你找不到能与之相匹配的语言与表达方式,演奏的境界太高了,达到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境地,语言就显的苍白了,而在我看来,阿劳的这版“夜曲”正如此,很难再说什么了,如果真听进去,内涵之丰蕴与演奏之妙难以言表,节奏、力度、速度感与乐句配合拿捏的真好!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音符、乐句是“空”的,句句体现出夜之美与情之妙!

阿劳是一位倚赖重音的演奏家,与其它演奏家不同的是,他多靠重音构筑结构,每一个重音都尤如一根支柱,重音下去,必然向纵向延伸,也就同时横带出更为宽阔的纵向空间,如果仅仅是此,不足为奇,但阿劳的魅力在于——他在横拉出的空间中,既能与以巧妙的、出神入化般的轻与重、力与柔的比,使之起伏跌荡、意韵横生,又能从中注入细腻的、丰富的逻辑思考与情感表达,使之充满理性与感性交融时高扬的境界美,同时又能以恰当的时空延时,注意不将横拉出的空间填满,从而带给听者以更加丰富的想像空间,的确,他演奏较慢,但慢中的丰盈、扎实也无人能及,能把重音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很难找出第二人,他的“夜曲”既充分浪漫化、又充分理性化,既有夜之美,情之灿,又有深遂的静思与悠远的冥祷~~~,这是一版内容很丰富的“夜曲”,而不仅仅是愉悦于感观,所以我说:阿劳的夜曲、颇费思量。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MY2e359YZOVZ32iHQx8VQ?pwd=vct2 提取码: vct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9
发表于 2025-5-6 10: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0
发表于 2025-5-6 12: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5-6 08:30
名家名盘之8:肖邦篇之1《肖邦 夜曲全集》

阿劳弹奏的肖邦夜曲是听得最多的,胜过其他人弹的。放的最多的那版也是最早下载的就是楼主分享那套。文件夹中Booklet全,正好我这缺,收了。
常在晚上由于不能开大音量听管弦乐,就听钢琴吧,什么呢,夜曲,谁的,阿劳的。我都怀疑放阿劳的肖邦夜曲那地方的硬盘磁道被我磨出茧子来。
前年分享夜曲时,就有楼主说的那三位 http://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19780

PHILIPS50周年纪念碟也选了阿劳的肖邦夜曲,封面写的是96/24转制的。正好硬盘在身边,刚上传了。
分享里面还有些其它的,见-> https://***.com/s/1mFg64Y4do-7az42XN6fCAg?pwd=erji
PHILIPS小双张也有这套,和4首即兴曲组合的。之前硬盘小,ape被我删了,只留下图片。



Chopin-21Nocturnes,etc-Arrau PHILIPS-4646942-PM2 1.jpg (230.81 KB, 下载次数: 7)

Chopin-21Nocturnes,etc-Arrau PHILIPS-4646942-PM2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5-22 18: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