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名盘之13:肖邦篇之6:《夜曲&波罗乃兹》哈拉谢维奇
唱片:PHILIPS 442 266-2 DUO 双张系列 分别录于1961-1963年,1994年再版
评介:波兰钢琴家亚当·哈拉谢维奇(yadm Harasiewicz 1932-)1955年获肖邦大奖赛冠军,他以后还多次担任该大奖赛评委,但之后的艺术成就并不很高光,本应是起点的大奖赛冠军也就成了其演奏生涯最耀眼的“终极奖章”,他的主要成就在肖邦,演奏领域偏窄,还有几位冠军大致与其类似,如加里克·奥尔森(1970)、邓泰山(1980)李云迪(2000)。
他录了肖邦钢琴作品全集,这套philips的《夜曲》名声不大,但演奏不差,他的演绎基本是传统的,与现在一演奏肖邦夜曲之类的“沙龙音乐”就故弄玄妙、大玩情感的现代风格相距甚远,他仍然保有着传统古典风格中节奏端正、走键严谨、和声亲切的内省风格,演奏不甜腻,更不馋媚迎合,兼顾音乐性与戏剧性。
速度掌握在十几版名家夜曲中属较为中庸,不慢不快,这样的速度肯定不适于“玩情调”,因为音符时值能给你留下“玩情调”的空间余地不大,但音粒的色彩不错,音色圆润清脆,对弹性与伸缩的拿捏自如,想像力虽一般,但疏密和谐的布局与强弱得当的力度很能让听者的听觉神经既敏感又松驰,这点足以弥补,op.9和op.15 这6首在结构上很考究,音粒打磨的精炼灿亮,音程之间又非常干净,op.9.no.3 和op.15.no.1-3 的演奏都以其筋骨洗炼的三声中部和筋脉铮铮的质地堪称为优秀,这样的《夜曲》同时具有欣赏与收藏价值。
速度并非都是中庸的,自op.15.no.3(第6号)后速度开始宽缓,随着作品戏剧性的逐步增强,触键与节奏也呈现出更为开放有力的姿态,哈拉谢维奇在力度与幅度上的优势也就显示了出来,演奏逐步的偏移于向戏剧化方向发展,节奏的伸缩与弹性更为自由,一个男性的、伟岸的的肖邦形像被哈拉谢维奇以有力的笔墨勾勒出来,当然,随之的呼息感也趋于宽松,听起来有的旋律有“断点”之嫌,连接不很顺畅,真可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在一干伟大作曲家中,演奏莫扎特和肖邦的钢琴音乐技术上相对容易,但最不容易演奏好的恰恰就是莫扎特和肖邦,莫扎特别说了,肖邦的钢琴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虽弹好极难,但也不大容易“翻车”,波罗乃兹就不同了,不仅弹好了难度极大,弹“翻车”的并非个例,钢琴家们一般不大愿意碰它,除了录全集绕不过去,敢录制单曲的并不多,即使斗胆儿录了,能被叫好的也寥寥无几,而亚当·哈拉谢维奇这版《波罗乃兹》是我最欣赏的版本之一。
他的基本设定与演奏方向与“强硬派”鲁宾斯坦、波利尼有异,但却有相当的艺术说服力,我很赞赏他对《波罗乃兹》的深思熟虑与可控的键盘行走,我以为至少在节律感与力度上他的演奏更接近肖邦——不一谓的敲打键盘,而偏重于波罗乃兹的节律特性,从而回归于音乐自身,这需要胆量,也需要艺术,我不会因哈拉谢维奇而轻视鲁宾斯坦和波利尼的版本,但哈拉谢维奇的这版《波罗乃兹》可以长期听下去而耳朵不累,他也许正是为年代久远的岁月朋友而准备。
轻描淡写的op.26.no.1 很合我的胃口,第2.35分开始降D这一大段落的韵律感很漂亮,被冠名以“西伯利亚”的第2号op.26.no.2 并无过于沉闷与压抑气息,也无过于激烈的键盘动作,他是以速度来带动紧张气氛。op.40.no.1"军队“这首若以鲁宾斯坦版为参考值,键盘力度显得不足,但触键坚韧,节奏紧凑,织体遍布弹性,演奏落落大方,颇显韵律昂扬。op.40.no.2 这首听的就是演奏家对低音线条的塑造和对作品情感变化的把控能力,哈拉谢维奇弹的气韵自如,变化于无形之中而又能面面俱到,且没有含混不清,真有点举重若轻的功力。
第5号op.44 的低音区因左手重音力度的关系,略微有一点点浑浊,但无伤大雅,固定音型的重复段既注重了韵律感又不矫不燥,第二段玛祖卡部分没有刻意去摆弄情调,属点到为止,为的就是保有作品重点段落的鲜明与整体性的均衡。但第6号 op.53"英雄”,至少我听还是有一丝不过瘾,我满意中段固定音型的紧张感,但A段速度偏快,有些苍促,倘若再稍微慢一些,重音和弦肯定会更稳重,就更完美。
早期的几首极富乐感,哈拉谢维奇弹的珠玉般清脆,作品肯定没有后期那样艰深的内涵,但它的韵律感出类拔萃,颇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反到更为我所喜爱。
PHILIPS DUO 双张系列 分别于1967年9月和1970年1月录于荷兰埃因霍温的 Het Wapen van。
链接: https://***.com/s/1f3KMUlWn47ldhFrL_nfzsw?pwd=d2v3 提取码: d2v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