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8-3 22:44 编辑
很多例子说明,必须有上位升华观念才能更好的视野。视野谁都知道,但具体的很多地方还缺乏贯通。通达和审视,只有在一开始有了明确思想定位,才能做到上下结合的理解。所以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在理念上去探求终极角度的思维方式,就是要解决思想定位问题。
比如电脑修图,有了很多工具就可以做。但最后才会发现,根本还是最好不去修图,一开始拍摄环节做好了是最好的。所以很多知名的超级相机硬件支持,以及拍摄角度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就更重要。构图光线时间之下的光影效果。
再如何,先天的自然状态也是最直接的,比后天加工更重要。后天加工只可能是在一个前提之下修修补补,绝对不可能超越本源的来源。但很多情况下会产生妄想,认为可以在后天环节超越先天。
有时候做电脑修图多了会产生妄想,但如果从更高的高度反过来看,你就是再修图也不可能比原来一开始就搞好的好,因为一放大到像素,就能看到细节上的修补痕迹,修图最多只能是大面上能改善一点原有的明显瑕疵。如果脱离开一个图像照片,能全部人工做出任何图来吗,那只能是人工绘图。还要有很强的美工基础才能做出自己熟悉的绘画。不熟悉的也不不行。
比如欣赏数码唱片文件的时候,如果看不到前面环节的关键之处都会有模糊认识。就会认为后面的环节可以实现很多超级效果,甚至超越来源的现场。
如果没有具体分析简单定论的话,就容易产生颠倒妄想。有些名词一把就给例子罩上来,好像是谁一开始有这个明确的定位。其实根本不可能,只能是对人的下意识潜意识妄想现象,由清醒的评价第三方给出的定义。包括对自己以前的很多模糊认识同样适用。但凡一个人能够有了明确的问题定义,那他就能做到直接洞察和改进了。否则就是根本不知道在干什么,用什么前提条件去做理论假象。但明确和觉悟很难,特别是现在一个狭窄的时空里的活动和思维条件下。网络社区林子很大人来人往,都是社会现象的案例。
如果站在全局去看高档音乐播放问题,任何机器再现都是被限制在唱片录音这个环节,不能仅仅是概念。自己播放的东西直接取决于播放的拷贝。这个拷贝都会比原始拷贝的音效而言,最大在理论上要差,在通常的现实里都是更差的。有时候从未做过全局定位,单纯在末端的某一个环节去动手,于是脑子里就会产生很多假设。哪怕在同类里实际动手作比较,都比不动手纯粹的假想要强。
再比如,一些人会认为人工播放可以超越来源,一些人会认为器材不可能超越来源的现场。但是,如果只有单线索评价标准,就是这些简单PK思维的通病。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具体实际情况的话,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新的领域的出现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非有了原始的纯粹自然就能取代后面人工方式的不断高级进化。
现场的情况,有自然本源声音要素不假,但有很大程度上还有更大的多媒体,甚至人的身体感受的信息干扰。因为至少在音频和视觉信息角度,视觉信息占了百分之70多量比,可以直接干扰掉很多对声音要素30%的的关注。这就是耳机为什么能比音箱使人更加聚精会神。因为耳机本身能隔绝很多干扰,包括行动自由也是一种干扰。耳朵屏蔽环境声,直接全面关注音乐播放也是一种聚焦效应。至于现场的信息干扰因素,比房间音箱播放音乐的干扰更大。还不算观众的一些超越礼貌的噪音和动作。
所以,只要认真对环境要素条件加以仔细观察和理性分析,就能做出很多正确的认识。对任何生活环节的现象,给出合理的定位和位置观念。每种现象都有自己的存在条件和效果,不能作一维空间纯粹比大小。
交响音乐表演领域,只有出现了录音和最早的唱片的时候,艺术家们才能看到自己做过的指挥有什么问题,就好比注意到和发明了镜子效应以后,人类才更加明确的知道什么是美。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於水而镜於人。镜於水,见面之容;镜於人,则知吉与凶。’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有了对既往行为的再现工具,指挥家才可能看到很多问题。
但这个问题在绘画界、文字作品界是不存在的。这些直接的平面视觉载体本身就是一种即时再现环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即时的观察,看到问题加以改进。哪怕是学童学习也是一样。但这些在声音领域以前没发明录音之前都是不存在的,也没人对此做过信息再现效应的总结和对比。但是自从1910年前后发明了录音和录音载体的多样性,特别是贝林纳的原盘刻槽记录法诞生出来的唱片的时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比如托斯卡尼尼对当时交响乐团的情况发现了严重的不足,乐团成员在相互配合上一片混乱自由散漫,还自认为这是一种传统。老托提出要整齐划一,提高整体效果。遭到过很多乐团成员的抱怨和反对,以至于老托为了达到目的就想各种办法修理这些人。于是在传播界就有了暴君指挥家的名号。其实结合很多历史事实来看,尤其是之后的指挥家都是在老托的思想效果之下,逐渐认识到乐团在演奏上的配合无痕,消除演奏员个人独特音色才是最好的水平。所以的后人才可能通过观察到指挥界招聘乐团成员的面试要求角度,看到指挥家实际上是一个演奏家,乐团成员不能是独奏演员,而只能是乐团这个大乐器的一个零部件。这就是古代交响乐团里,人人都把自己定位在独奏艺术家的定位效果,被以后证明的错误之处。
如果横向类比就能知道。比如铅字和印刷体为什么不是书法艺术,本质上只是一种桥梁,人人都能验证。比如当你看一篇文字的时候,思想上和心理感受上都是内容的效果。而不会去注意文字外形本身。相濡以沫,不如自由的忘情于江湖。只有这些文字的字形太怪的时候才能感觉不舒服。直接跨越一切桥梁,直接品味内容带来的感受,这样对阅读才有最好的效果。反过来平面艺术家,只有打破字形的规整和绘画的自然现实所见所得的感觉,才能在艺术上不断前进。因为艺术只能是人的个体活动,把毫不相关集体活动凑合在一起那不叫主流艺术。
那么回到交响指挥角度,只有把乐团看作一个整体才有好的效果基础,这就是托斯卡尼尼奠定现代指挥风格的伟大贡献。指挥家是一个演奏员、整个乐团是一个乐器的时候才能出更好的效果。这个认识随着托斯卡尼尼的思想和实际效果,以及在唱片产业越来越发达,在指挥界有了普遍的认识高度。
放宽到任何团体活动都是同样道理。不论是孙子兵法还是商业公司经营,都要有整体整合度上的高度追求。所以,最高的领导境界就是领导者水平的高度要有更高站位。一般水平的的领导人那就差远了。而高级领导人不但要有认识高度,还要有对下属的指导和教育训练水平。在企业界有一种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但在东方的文化里教育型组织是个传统,只是这种传统断绝了很久。很多国内企业都是把重点放在积极捞人上,同时又被别的企业挖走。但新兴产业的企业不是这样的,自然会有教育型企业的发展效果。
这在指挥界的效果上,一看视频就能看到。不行的指挥家,对乐团成员特别是独唱演员的驾驭失控,从选人的时候就不具备选择条件。凑合来了的歌唱家也都是各行其是,演出的效果缺乏配合度可言。反过来再去看一位指挥大师,不但在业界有青年时代就已经具备的效果条件和唱片公司的支持条件,在业界本身的影响力也是有口碑的,所以在选择演出成员角度就是来者高手如云,能进来被选上就是人生的提升机会。这种条件下,还要有大量排练中的全员不断提高的过程,最终的演出和信息记录的视频唱片等,才有前所未有的效果。
但是有些人只是听了几张唱片,就跟着一些同样的人在网上抱怨,二战前那些大师全都消失了,现在基本没有那样高度的大师了。现在的指挥家都不行。但实际上的情况只能证明孤陋寡闻的情况,只能是自己还没观察理解到足够程度。错过了大师的时代。比如阿巴多晚年也曾来过中国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过,但这个时候很多人连遍历浏览录音对比都没做过,无法辨认哪位才是大师。必然要错过和大师面对面的现场交流机会。
理论源于实践,再反过来指导实践。
这里面的环节很多,不是单从表面上就能理解的。理论源于实践,是很多文化留痕的高人以前做过的,通过文字和记录流下来,经过后人整理传播形成理论。最常见的就是教育体系,个人自己在生活过程中也会总结一些东西,企业教育社会教育都有。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从前人留下来的记录以及现在的网络学习直接看到一些东西,就比自己用生命去摸强很多,高端认识也不是每个人的水平都能通过耗费时间去摸能达到专业高度的。社会有分工,知识也有分工之下的高人们传下来的经验。但这些参照其实仅仅是参照,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劳动去验证,才能形成一些领域里或者宏观普遍的认识。
其实以前发明语言以后,就等于文明有了发展的载体。只不过这种载体的传播角度有可能会出现误传问题,也难以在一个族群之外发生影响力。但仅仅对本族群就是很大的文明助力了。文字,只是对族群之外的交流有帮助。比如家里的用品用具就不用写谁谁的名字,但是到了公共场合,人一多就需要把自己的矿泉水瓶上贴上自己的标记。这就是文字使用的最初来源。
所以文字的产生只可能是出现了族群交流,尤其是商业活动标志一些东西的区别,才会产生和大量使用。并且在使用中逐渐会发现文字传承带来的更大的积累再发展的益处。比如欧洲交响乐的发展就是一个新的证明。只有发明了记载方式的线谱方式,各种音乐创作的经验才能被记录下来和留给后人借鉴,以及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为什么要研究和争论文明的产生和标准。尤其是文化传播角度的文字,是文化产生的最重要的标志。
总之,推而广之是有了记载和传承,人类才能积累并汇总每一位前人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只需要关注新的发展和积累,然后再传给后人。这样,人类的整体水平就能突飞猛晋,呈现指数等级的发展。特别是对记录的传播方式的进一步认识,在科技时代就比记载方式更加有文明进步升级的速度和效果。特别是网络信息传播出现以后,人类的进步直接是前面物质传播时代的指数增长之上的指数增长。人类的进化程度跃迁,从语言发明,到文字发明,再到纸张发明,再到网络光速传播。
那么,研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思维是不是一种离开音乐欣赏的胡思乱想,欣赏音乐是不是只能在细节上去学习乐曲构成的专业成分才是深入理解?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才是愚昧阶段里才可能出来的胡思乱想。专注不必要的细节,不是上位思维的君子所为,只有发现全局的道理,才能确定哪些细节需要观察,哪些不必要。就好比做老师哪怕是幼师,也要有更高的五六个等级的知识水准才能下来指导小孩子基本的教育。如果仅仅是大班孩子去带小班娃,小孩自己追寻自己喜欢的那些东西,那明显就不叫高度。没有更高的上位资格是看不到自己是什么情况的。
比如老爸教育儿子的时候,儿子通常是难以理解的。除非是有水准的爸爸从小带出来的孩子都适应了道理教育,那么这个孩子那就相对懂事。所以有些老爸自己不行,孩子也不懂当爹的就容易走暴力路线,把自己带的蠢笨孩子教育的体无完肤。古代的私塾老师就是这样,因为有的小孩正路不理解歪的斜的全都在行。
因此,不去关注高度,人生就是一种失败。
这里面有马太效应。不管是正面因素还是负面因素,都是积累叠加相互影响的。这里面,首先有个人体内部默认的思想行为计数器和加减法计算器。为什么要慎独精神自己的思想行为,就是怕负面近墨者黑的东西接触练习多了,给自己带来潜意识影响。而且马太效应还有更厉害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种加强加权效应。好的东西积累多了就会引发指数等级的增长;反过来坏的东西接触多了玩多了,也会引发指数等级的增长。
一旦进入了潜意识的肌肉记忆,那就直接体现在下意识不自觉的行为上,那这样就很难改了。所以人为什么要修身慎独,不管在人多人少的地方,自己都要给自己建立一个思想行为准则和修习的约束。因为马太效应这个达莫克里斯之剑永远是悬在你头上的。人和人之间,人的差距都体现在马太效应上。自己和自己以前的差距也有马太效应。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关注一时的短长和眼前利益获取,那么就必然会失去长远的价值。鲲鹏和蓬间小雀固然都有存在的自由选择,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只有和全部大自然贯通到一起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