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2-8-2 12:34 编辑
指挥家对速度自然变化的理解问题:
对比了几个非一流指挥家的马勒第一交响曲,以及其它比如贝多芬交响曲。感觉还是放不开,不敢越节拍雷池一步的那种效果。听上去有点呆呆的感觉,缺乏灵动。比如朱利尼的音色是意大利式的,但自然度还有点节拍器味。对比匈牙利指挥家索尔蒂的录音,节拍器味比朱利尼还要明显。匈牙利音乐家的音色和浓厚韵律古典味都很不错,但这是从一些匈牙利四重奏组方面得到的印象。李斯特在力度角度是钢琴界的一个流派也有直系传人,有风林火山味。李斯特n代直传弟子波格莱里奇的钢琴演奏风格,堪称鹤立鸡群一骑绝尘的宗师。于无声处听惊雷仅此一家。
再去听阿巴多的就灵活多了,令人感觉自然的空气在流淌。仔细听速度都是有变化和超越固定节拍的。其实速度问题本身音乐是演奏给人听的,而人体本身全都是有平均节拍速度的,比如平均心跳,呼吸都有平均值。遇到一些激动情景的时候就会加快,遇到无事休闲的时候就会放慢。对此的理解,可以按照正常的自然感受,加上指挥经验就可以做好。很多现代指挥家在这个问题上不是太迟钝,而是表现的太激进。说明早已经不存在这种底线问题了。说明在1990年代,新一代学子的音乐大学阶段,应该已经引入了心理学课程。但是在1980, 90年代的活跃的一些老一代指挥家录音里还有这种问题的影子。但在最知名的老指挥家的录音那里就好很多。
英国著名指挥家加德纳在一个视频里也讲过,正常的人都是有平均情绪节拍的。所以指挥家要想表达音乐中的情绪,就要对人的情感速度有自然的表达。这里他不点名的只出了一些指挥家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比如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一定要搞得速度很慢,邦,邦,邦……。那么,命运的冲击力如何展现呢。是站在远处展现和描写遥远的历史现象,还是让听众直接进入贝多芬想要表达的氛围。
还是风林火山。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自然速度为好。人法道,道法天,天法自然。道理最大,而自然排在第一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