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701
发表于 2025-10-22 12: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跟着老师步伐品味Bruckn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2
发表于 2025-10-25 16: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10-20 09:56
名家名盘之28:肖邦篇 版本鉴赏之21:《第11届肖邦钢琴大赛选 CD2》布宁6

唱片: 获肖邦协会许可  ...

WARNER今发行Eric Lu(陆逸轩)曾演奏的肖邦录音,192&48K高码:http://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84675


Eric Lu 陆逸轩    Kevin Chen 陈禹同 均华裔

第十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奖名单.jpg (139.39 KB, 下载次数: 2)

第十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奖名单.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3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9 13: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6 - 几张值得听听的布6-9 之五

克格尔的布交奇异,与主流的通行解释相悖,这样炸裂惊悚的布交,和他身处东德相关,他本事不小,但生前几乎无闻,直到1990自杀后才声誉鹊起,他异于常态的布交风格,是他本人苦旅经历以及矛盾心理的镜像映照,重压之下,往往反弹出奇绝。

布6就是一例,第一乐章在他棒下颇具拔地而起的英雄气概,他的管弦乐显然不那么“精确”,但他能准确扼住“炸裂点”,按捺住起伏脉搏,一类黄钟大铝的粗犷,因而他的情绪浓烈赤热,属大泼墨而非精雕细琢,张扬的黄铜气息、高声大嗓的声部合奏、紧迫的推进节奏都赋于演奏足够强悍的戏剧张力,这样的戏剧性张力与布交并不多见的戏剧性构思相吻合,再听听谐谑曲和末乐章,我之所以欣赏这版布6,就在于他在一个侧面突显了作品——情感表达的直接性和深具勃动感的“附点节奏”,了解布6者会关注这个几乎贯穿于全曲的开声“附点节奏”,包括末乐章。
但他的adagio又能沉下来以足够抑扬顿挫的口吻“诉说”,他的布交总与沉闷无缘,总能整出令人心襟摇曳的波澜,他的“鲜活”给我印像最深,虽若以刚柔相济做为标准来评判,不够“柔”,也“燥”,整体外观的光洁度不出彩,但鲜明的特色足以撑住门面,这样的布交不应被埋没,老布若听到这样“鲜活”的布6也会跳出来击掌叫好。
布鲁克纳自己曾说过,布6是他“最好的作品”,但百多年来一直被低估,既使不考虑“戏剧性构思”,作品自身开拓流畅的调性、完美的结构、平衡对称的曲式也在最优级作品之列,可惜识家并不多,cm这个圈子愈来愈浮噪乏味,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却鲜有真正沉下来专注的内赏者。

布7棚录于1971,其循规蹈矩的风格不如布6特色鲜明,演奏带着德传统的朴实无华,节奏扎实稳健,情趣庄重,虽偶有锋芒,但很快回归,一旦回到“主流”路数,克格尔不具备优势,当然,浓墨重彩的笔墨是少不了的,声音也鲜亮好听,这个不消说。
adagio 内敛而真实,情感殷实持重,我注意到他在深沉中披露出几缕美丽色彩,速度与节奏准确大方,表达也难得的有细腻之风。
德老派几个版本中,此版以厚重和深沉的曲风见长,如他的第二乐章其真挚渗入每一声部小节,耐听,措辞准确。

布8回到了生猛激进的克格尔风格,克格尔若“四平八稳”,他的布交就没有意义,啥意义?——鲜明的力度对比与突强突弱的强大动态范围,并在这样的演奏中展现出独具一格的美学追求和真挚情感。
第一乐章是克格尔风格的具体体现,这里边既有东德传统厚重的原生态风貌,更具克格尔个性真挚、执着、激进的情感表达,比桑德林、阿本德罗西更激进,比马苏尔更直率,他的情感并无矫揉造作,自然而然,自如流泻,听听他的主题呈示,重笔如椽,浓厚炸裂,同时富于层次,特别是超水平的铜管,肆无忌惮,威风煞气,沉则稳撑底部,扬则能大幅带动空间。
重头的adagio 乐章则中规中矩,按部就班,该有的都有,又仅限于此,任何人听之不会失望,因为真挚的抒情性就在那,但也没有惊喜——缺乏老布内蕴的深沉与冥思气质。
末乐章炸裂的动态则是克格尔的杀手锏,铜管尤其功不可没,无忌的喧嚣也正吻合作品所描述的末日惊悚景像,尾声的合奏颇显震聋发聩、混沌顿开。
此版录于1975的现场音乐会,录音不错,平衡恰到好处,但音场的宽阔度不够。

克格尔布9现场于1975,仍是“爆炸"式演绎思路,遇到强奏乐段就不遗余力,速度偏快,视野狭窄,气场更狭窄,气息则显出怪异,第一乐章演奏很不布鲁克纳,其精神距布9精神气质相当遥远,特别是很无章法的木管,颇显“异端”,这样的“异响”只能添乱,甚至达不到“及格线”。
谐谑曲仍快速度,但节奏的“点”踩的算正确,因而并未“离题很远”,尽管A段与B段的对比并未拉开。
adagio乐章似稍好,但步伐紊乱,尽管演奏精神力图靠近布鲁克纳,我仍质疑其管乐部分,包括音准欠佳的圆号,都显得苍白,这明显是排演不足,再陈述部分之后也未见明显改观,措辞含混、语句不清,音乐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动态的峰值段并未驱散演奏本身的持疑,展开部后半部分,随着喧嚣的铜管而渐趋向好,但也仅限于“外观”层面,精神气质是散乱的、神经质的。



克伦佩勒1964.11.金斯韦大厅EMI的布6很受佳评,尤其cm人看到企鹅三星推荐后一路顺风,第一乐章克伦佩勒表现出的固执、凝滞、同时大开大合气质,再衬以透明录音之下层次清晰的架构,的确给人以好感,其实呈示部开始的三连音速度不精准,但同时,克伦佩勒不紧不慢、大大方方的步伐,特别易于构筑结构,这是一位高明“建筑师”棒下的布6,极清澈的动态和弦美不胜收,声部的个性也时有彩头,他以和声带动旋律律动的技法特色鲜明,而宽缓的节奏又能将音乐徐徐展开,显出胸有成竹,受到专业机构和部分cm人欣赏并不意外,必须指出,这样良好的效果,也受益于高超录音,声音实乃毫无尘埃,合奏的斤两尺寸一览无余,这样的特点在第三谐谑曲乐章同样出色,而满堂生辉的第四乐章能给大部分听客带来能量。
我赞美他的adagio乐章,严峻、不乏温暖又徐疾有度,弦乐出色的线条与凝聚力给我印像,这让他的抒情性附加了令我信服的美学价值,当情感与艺术叠加,它的效果是惊人的,而克老仍不满足,他调度的“勃动节奏”如大心脏喷射的血液,他不是宽缓平稳,而是紧缩跳动,你不能说这样的adagio"正宗”,更非范本,但它个性且够艺术。
客观的看,这样“亦步亦趋”的布交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它以损失流动性为代价,如果结构功力不足,搞出来的布交会很难堪,横向与纵向的平衡从来都是指挥艺术最难解的“方程式”,功力老到的克老有时也难免跌跟头,但这版布6不错,够简化,也够艺术,值得一听。

克老(1885-1973)留下几版布7,EMI此版1960.10.录于金斯韦,当然还是他的亲兵爱乐乐团。
我首先关注克老的速度,若对比1964.11的布6,明显是提速了,这让我满意,但另一问题出现了,音效糟糕,尤其中低音域臃肿浑浊,声音如云雾笼罩、比上面清透的布6差太多,看封底是1988再版,我没听过首版,不知问题究竟出在哪。
演奏值得欣赏,难得准确的速度让演奏走在“正确”轨道上,再加上他本就擅长调度声部位置感,他棒下的声部一般不会“乱码”,第一乐章“乖孩子”般安分守己,我甚至觉得它太“乖”了,小心翼翼的有些保守,而节奏与听客的预期“合拍”,你只须放心品味,因为“正确”的布7会如一幅历史长卷在你眼前徐徐展开,除了音效,其它我感觉没啥可挑剔。
adagio 更“正确”,“正确”到最挑剔的听客也无话可说,想“咬”几口的评论家很难找到下嘴的地儿,我绝非是赞美,说它有多棒,有多么难以企及,而是克老竟出奇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起来,这与我心目中的克老形像迥然不同!对不上号,演奏则完全彻底的反璞归真,完全彻底的“普通化”,或更直白的说——标准化了。
当然,此“普通”非彼“普通”,就像约翰逊马路骑单车,只所以惹眼就因为他曾经的不“普通”,这样的身居高位却瞬间回归“路人”,因而这样的“普通”就带有几分光环,但也仅此而已,我曾瞥过几眼一篇写克老布7的商吹文章,什么恢宏啊、什么巨人啊!就这版布7而言——瞎扯蛋。
第四乐章值得深究,我喜欢它的解释性,演奏脉络被克老理捋的十分清楚,有心的听客若想添加“句逗”会容易一些。

华纳的这版布7(与4)于2024.2由华纳(Warner Classics)根据EMI原录音重新编辑发行,我主要关注新版重新编辑的声音效果,果然大为提升,老版的浑浊与臃肿全然不见,特别是清晰度与平衡几乎涣然一新,这就更容易咀嚼出克老布7的本来面目与真正价值,对比两版的弦乐与铜管,特别是弦中低音声部,音效之改变一目了然。

布9录于1970.2,你不能指望已85岁的克老始终精力充沛,第一乐章感觉管弦乐动态调控峰值有所保留,音乐强度有所减弱,音准的精确性也欠佳,但雄阔的气息仍在,铜管依旧给力,老大师“花岗岩”的结构依旧坚硬,作品的历史厚度和壮伟的体质仍在。
节奏陈缓是他一惯的,听克伦佩勒听的就是他的个性——慢、冷、硬、这是他风格的极性特征,但我感觉并未很过份,自然,声音有生涩,木管不够圆熟,步伐也露出几分蹒跚,我则欣赏副部主题虽过慢但流露出的凝望与不舍,尽管它有点刻意,我个人以为,这类版本宜更多关注指挥家晚年情怀,若从这个角度切入去听,在克老铺陈、迟滞、凝视、震颤的演奏中,外观的、悬浮于乐队上空的末世情怀是我个人乐见的,他略嫌迟钝的音乐步态与同样濒临死亡的布鲁克纳精神类通,对这样带有大轰大鸣“丧钟”式的演奏,我不会再去苛求技术层面——达意即可。
我也不否认,指挥与调度在技术层面有缺失,爱乐乐团合奏水准有待商榷,若单论音符和分句的精确性、以及运筹调中心磁性回旋的这个庞大工程,克老多少显得力不从心——分句因过于宽缓而有形散之处,音乐的调性感觉也略嫌朦胧。
我也赞赏谐噱乐章“利落”的句型与节奏,它甚至让我惊喜。
克老末乐章仅倾注的巨大情感、并动用全部管弦乐手段来塑造就令我尊敬,演奏的严正肃穆,一丝不勾,他“僵硬”的句型形态与一些版本生动且鲜活的分句形成对比,但他粗笨且庞大的结构里有真的灵魂游荡,尽管它不会多么有魅力,却与作品精神吻合,过于小觑此版未见得客观。

布8同样录于1970,克老1973死后发表,生前为啥未发表?因为有争议——争议在于克老对第四乐章的大幅删减,同时,演奏自身的负面评价较多,有专业论家以“沉闷、糟糕的令人难以忍受”来评价,既使持肯定态度的论家,也多有保留意见。
第一乐章乖砺、突犟、生硬,甚至令我怀疑乐团的专业性,呈示部这一长大段落“错误”频频,音准欠佳,合奏“生硬生涩”,这无须为尊者讳,尊重客观是对艺术负责,但奇怪的是,演奏气脉气运却并未让我很失望,我认可它的节奏与速度,织体的棱角与延持顿挫的旋律特征我也能接受,因为这与克老晚年特征与理解相关,至少我听来并非那么“不堪”,而谁也否认不了克老流露的真挚情感,展开部后木管鲜亮的音色也讨喜。
谐噱曲则太“糟糕"了,无任何说服力的“拖曳”使作品韵致荡然无存,演奏颇显老态龙钟,步履如痛风般蹒跚挣扎,想让克老“利落”已免为其难,随演奏时间推移,思维逐渐老化凝滞,固化一旦形成,“提速”就没有可能性。
adagio 的开端让我看到了希望,两个主题呈示全方位的“正确”,又都显出温情净化,新爱乐乐团回归于应有水平线,比如大提与小提纠缠而向上盘桓这一段不错,我只所以保留这个争议版,主要就在adagio乐章,它基本未见“驼背伛偻”,音乐形态基本正常,与前两乐章比较有所提升。
末乐章又回到类似谐噱曲那样的“固疾”,这样的“慢不可耐”对每位听客都是考验,人们反倒对删减乐段的探讨失去兴趣,至少从听的角度讲,一损俱损,节奏改变之后,作品内容与质地完全变味了,它再一次印证了——速度(节奏)是音乐的生命线。
其实演奏本身称得上坚实有效,管与弦均可,但删节后音乐的硬性“断裂”清晰可辨,比如第9.18分的第一删节段,能听出音乐是折断的、拼接的,再比如第16.26分的第二删节段也同样,内容且不说,味道就大减,这样的“硬伤”,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链接: https://.com/s/1zwMgjLhWGYIGSXaWO5xAbA?pwd=rahs 提取码: rah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4
发表于 2025-10-29 18: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盘锦
感谢楼主精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5
发表于 2025-10-30 09: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10-29 13:46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6 - 几张值得听听的布6-9 之五

克格尔的布交奇异,与主流的通行解释 ...

高兴看到老师又一篇精彩的布鲁克纳,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6
发表于 2025-10-30 09: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7
发表于 2025-11-1 01: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5-3-28 23:19
给楼主请安~

乍暖还寒!帝都今天是春天里最后的冬日。

又一套老肖15交全: Shostakovich-The Symphonies Nos.1~15-Noseda+LSO live [192] 2025

从2016年开始录制到今年。前几年已陆续收集,手中只差今年底最后要发行的几首,合订本比预告的提前放行了。
LSO live从2017年开始采用DSD256录音,刚看了下PDF,除S5是2016年采用DSD128外,其它都采用DSD256。DSD256转flac192K码率要比转仅DSD64的SACD高很多。看看LSO会不会出192K、5.x多声道的蓝光Audi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8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4: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29:肖邦篇 版本鉴赏之22:《两首钢琴协奏曲》基辛
唱片:RCA 红封印 BQ2 68378  源自前苏 Melodiya唱片公司1984年现场录音, ADD录音,德米特里·基塔恩科&莫斯科爱乐乐团。


评介:叶甫根尼·基辛近年也沉寂了,少小时炙手可热,而他红透半边天就源于这张唱片收录的莫斯科现场音乐会,这个当时12岁的小芽子,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熟、完美的技术应用与远超这个年龄的乐感与理解力演奏了肖邦两首钢协,特别是1988年受卡拉扬提携演奏老柴第一钢协和1990年获得巨大成功的卡内基现场音乐会,他被公认是“20世纪后半叶最惊人的钢琴天才”。

肖邦的两首协奏曲技术与表情都难驾驭,成熟的大牌也很难处理好其特有的伸缩速度、弹性节奏与大幅度琶音,更别提能完美表现慢板乐章深隐其间的诗意与幻思,但这个小芽子在这里的表现是优等级的。

他的e小调第一乐章力度惊人,我怎么也不相信小小年纪竟能发出这般坚实宏亮的重音和弦,接下的整个第二呈示部与展开部都弹的令人信服,无论是快速音阶与起伏不定的华丽音流都处理的大气稳健,这样精湛的钢琴技艺与成熟心智,似乎只有天分两字可以解释!否则无法解释他所表现出对作品难以想像的驾驭力,再听听第二乐章对诗意与夜曲般幻思的刻画,意境与音色的雕琢能称一流,而第三乐章与强大乐队的竟奏也毫不示弱,弹的果断而精神抖擞。

基辛是典型的钢琴神童,据说11个月大时就能哼唱出他姐姐弹奏巴赫的赋格,两岁就已经能在钢琴上弹奏一些大型曲目,他在少年时期所展现出的音乐天份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有资料说他七岁就已经演奏了很多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这实在难以想像,因而小小年纪就能演奏出如此成熟的肖邦也就顺理成章。

肖邦第二号协奏曲先于第一号写成,写作时19岁,时正爱恋他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却没有勇气表白,他把刻骨铭心的感情凝结成了这首百世留芳的协奏曲,因而作品在细腻委婉的情感表达上超过第一号,基辛当然还不如伊万·波格雷利奇弹的光灿夺目,但他第一乐章仍然大大方方表达出青年人内心激荡的感情冲动,再听听小基辛处理肖邦为康丝坦莎·格拉德科夫斯卡画像的第二乐章,浓淡相宜、饶有意趣、弹的有姿有韵。


链接: https://***.com/s/1BnsmSboEaMpzaV-zz1VXBw?pwd=j9ti 提取码: j9t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4: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Shanshangzhiyun 发表于 2025-10-21 15:53
在豆瓣的一篇评论朱里尼和维也纳爱乐团布鲁克纳第九交响的文章中,作者对其中的一个错音大做文章,看着老 ...

计划中,以现在蜗牛的更新速率,啥时谈到不好说,但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0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14: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5-11-1 01:20
又一套老肖15交全: Shostakovich-The Symphonies Nos.1~15-Noseda+LSO live [192] 2025

从2016年开始 ...

这版没听过,下来择时听听,谢链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1
发表于 2025-11-1 19: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2
发表于 2025-11-2 13: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 14:50
计划中,以现在蜗牛的更新速率,啥时谈到不好说,但会。

老师多保重身体,看您的文章,跟着您听已是有幸,更新不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3
发表于 2025-11-2 21: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 14:29
名家名盘之29:肖邦篇 版本鉴赏之22:《两首钢琴协奏曲》基辛
唱片:RCA 红封印 BQ2 68378  源自前苏 ...

当年在音像店里,看播放早期那种大的LD影碟:一个腼腆的小孩儿从台阶下走到舞台上,用手拉起来坐在椅子上的卡拉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4
发表于 2025-11-4 17: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6-8 13:32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4 -  《布交全集 巴伦伯依姆&CSO》

DG前几天再发行Bruckner-10Symphonies-Barenboim+CSO DG-4868033 2025  10CDs
暂没找出和之前的有啥区别。这套主要在70年代末的录音应该有从模拟母带上重新提取的高码。

Bruckner-10Symphonies-Barenboim CSO DG-4868033 2025.jpg (176.64 KB, 下载次数: 4)

Bruckner-10Symphonies-Barenboim CSO DG-4868033 202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5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7 08: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11-17 09:33 编辑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7——洛夫罗·冯·马塔契奇

与克格尔一样,洛夫罗·冯·马塔契奇(1899-1985)同样是布交少有人知的重磅指挥,不同的是: 他的布交更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大、专业的正统气息较之克格尔要浓厚。

布3是84岁高龄时与爱乐乐团1983.7.23在BBC逍遥节的录音,做为现场,演奏却棚录般标准,气息浓郁有活力,节奏够利落,速度偏快但有序,其步履之坚定、解读之传统、运筹之清砺很不似出自一位高龄指挥之手,呈显出高能高效的掌控力,无论技术还是情感、包括和声线条都很有效果,声音清晰,方向感明确,不含混、不糊涂。
稿本使用1877稿,即布鲁克纳本人1877亲自指挥的首演稿——亦即修改后的第二稿,此稿较之1873第一稿要简洁的多。
演奏则内敛、紧凑、坚实,理性至上,即使激情充沛段,马塔契奇也以控制为主而非“放达”,如第一乐章展开部自9.41分开始的这一段,声部与情绪控制很严密有效,我很认同这类不以动态博彩声的指挥家,他们极强的理性与平衡往往更易于触摸到作品内核,精炼但面面俱到,稳健的结构与有层次感的诠释尤令我满意,往往被人忽视的第四乐章在马塔契奇棒下则少有的大方光彩,演奏壮丽辉煌,可以说,第四乐章因马塔契奇而改变。
录音一般,平衡不错,但清晰性、聚焦和空气感有限,特别是有限的音压明显限制演奏之精神传导,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老帅的布3手里还有两版——1979.5.16与布达佩斯交响乐团的现场版和1982率VSO的现场版,都不错,布达佩斯版厚实,气势颇足,但主线的鲜明与线条感不如83版清砺简明,相对而言,1982的WSO版更入耳些,速度与音律感接近杰出的83版,老帅与WSO多次合作,演奏清朗与内蕴俱佳,互动更默契。


布4我推崇爱乐乐团棚录于1954.10-12.13和11-11.12的大T版,这是英的乐团首次录制布交作品,得以传名(见1345楼)。
而1962米兰RAI广播交响乐团版惨不忍睹的管乐给我留下印像,第一乐章“五音不全”的邮号简直令人涕笑皆非,尽管我不怀疑马塔契奇对作品大格局的把握,气势与张力也够牛逼,但此版演与录都难称人意,木管七进八出的拙劣随意,特别是音效,糟糕之极。

FKM的1974.6.13WS现场版亦有“毛糙”之处,这类小公司有时很难保证质量,第一乐章的邮号很难称之“精准”,这类主导性的吹奏若不精准,它会影响“观瞻”,准一流的WS肯定不会闹RAI广播交响那样的“笑话”,至少外观不会有毛病,但它的单薄难令我满意,连带的主部呈示都稍欠厚重,但节奏处理与推演情绪的拓展过程值得肯定,变化灵活、行进敏捷,因而味道正宗,德奥乐团的布交一般不会走样。
andante同样正宗,尽管笔力不深,但亦步亦趋的速度非常准确,你的心动能随之唱咏,情怀随之升腾,“阐述”乐段也算严肃认真吧,这就够了,虽单薄了些也没啥。
谐谑曲仍然“简约”处理,声部够精准、合奏够热闹,但不够刺激,蓄势与峰值动态都差口气。
录音平衡太靠后,明显影响到音场与聚焦,导致声效不佳,因而像末乐章这样依赖于音响效果的段落味道就大减,如开声从降b小调回归主调降E大调(第2.16分)这个精湛且牵心动魄刺激的转调过程,效果明显“出不来”,它被“闷”在里面,颇为遗憾。


布5我曾推过他1970.11.2-6的 Ch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版(见1345楼)。

其它几版,1967率NHK SO的现场版很值一听,马塔契奇几版布5速度都有变化,而1967NHK的速度我满意,特别前两乐章;管弦乐比较,除弦乐组稍给我以“电声感(特别是小提琴组)”外,演奏没啥问题,但这样的“电声感”更多来自乐器本身,价廉的弦乐器多见;节奏跟的很稳,演奏也足够深入,但稍嫌“刻板”,这样的“刻板”,有时会有损音乐的流畅,因为它的停顿与休止会显得不自然;而前两个主题的速度比1970的CPO版还要“正确”,这样的节奏设计与执行,我相信大部分听家不会有异议,慢、但精准,稳稳当当的重音很扎实,布5的味道出来了。
听过adagio乐章,我才明白难怪马塔契奇对NHK SO是如此满意,1965首次合作就确立了两者日后长达19年的亲密合作关系,演奏完全是布鲁克纳式的,神形俱佳且游刃有余,这也是NHK立团以来首次演奏布5,却毫无亚裔乐团处理德奥作品常显露的违合感,尤其是齐整化一的合奏,没有一丝“毛刺”,的确训练有素,不仅马塔契奇,约胡姆、万德等大牌指挥也是NHK SO的常客不是偶然的。
后两乐章不尽人意,我遗憾谐谑曲A部主题的速度,太快了,迅雷不及掩耳,显得过于随意,险些将前两乐章累积的稳健结构冲垮,而这样稳健的架构是诠释的布5必须——不能或缺,既使追求现场效果也不宜如此草率,典型不按“套路”出牌,而末乐章前半段开始正确,但赋格则过于“爆烈”,纹路也不清晰,再加上快慢无常的速度,给人以突兀感,其实第二赋格的稳健挺拔可谓又整又立(始自6.53分),铜管主题尤如“定海神针”将这条最主要的主题牢牢定在“扉页”上,如果没有它,末乐章就很难说成功,当然,此版还有这样或那样不妥,比如,在不稳定速度之上、NHK合奏的定力很难有出色之笔,诺瓦克稿本尾声的镲也属画蛇添足,但作为带有“爆演”性质的现场,“骨架”性的东西大差不差,也就可以了。


马塔契奇布7有四个版,Supraphon1967.3.27与Czech PO演奏版最具经典价值,和约胡姆、卡拉扬等经典录音比较也不逊色,首先它有稳定的速度与“正确”的节奏排列,这至关重要,唯赖于此,才能很好控制与揭示出音乐内容、张力与气势,并能使之在不温不燥中做到徐疾有度、巨细无遗,开声无论是小提的颤音还是大提的主题都无比的清晰“正确”,木管的第二主题同样,Czech PO不愧名列十大交响乐团,特别是弦乐组,在这里的表演是无与伦比的,要丝滑有丝滑、要齐整有齐整、要力度有力度、要情感有情感,力透纸背的穿透力直抵人心,这条大提琴主题的呈示和后面的拓展都给我很深印像,经典演奏的基础是由这老哥俩奠定的,其它几个声部亦都相当准确,包括尾声小鼓的滚奏,轰鸣作响,很有效果,却深隐其间,绝不“露脸”,高手!
adagio乐章无须说,由准确速度与节奏连带出清雅而准确的情感表达,我甚至愿意冠之以“精准”,只有胸有成竹的大家才能调度出这样“精准”的速度力度,并由此营造出自如流畅的旋律进行和丰腴悦耳的管弦乐效果,马塔契奇“这幅画”虽不事铺张、淡若水墨,却独具其响,篇满天下,听听他尾声的高潮,既清透见底、又能同样以威风八面示人。
谐噱曲火花四溅却也恰到好处,朗朗上口的A段我相信没有谁能挑出毛病,而B段又能拉满情绪,末乐章的松弛与明快既吻合我的预期,而管弦乐超群的弹性、从容的节律感觉与精美的细节又在我预期之外,可见马塔契奇出色的整体能力。

DENON这版布7价值在于深沉的气质和披露出的晚年心境,录于1984.6,它既是马塔契奇指挥生涯最后的天鹅之音、也是斯洛文尼亚交响乐团存世的罕见录音。
经典产生的首要是内在品质,此版以深沉厚重的气息与细腻的心灵刻画见长,表达出了老帅晚年新的理解、新的处理方式与人之将去的单纯而又纯粹的情感,第一乐章天鹅绒般柔软的弦乐给我留下印像,而对应咆嚣的铜管同样具备“启示意义”,如暮如苍的暗晦色彩和深沉的流泻水乳交融,构成独到的声音特性,n多年前我首听此版就曾对 Slovene Philharminoc Orchestra 的水平和高贵品质产生兴趣,很关注的寻觅过一段时间,惜再未找到它们的录音,第一乐章我感觉稍微“散淡”一些,也并不以“强度”为标尺,但它们在马塔契奇棒下很熨贴温和,用着很“顺手”,很好传递出老帅指挥意图和晚境心声,弦乐、木管、铜管都具备不俗水准,乐团的平衡也不错,在“较劲”乐段,我听不到免强或峰值失真。
adagio开声的“下沉”气息非常浓厚,也更为宽缓,这显然是调动情感的需要,而弦乐出色的流动性又把音乐拉回魅力无穷的感人境地,织体虽浅淡但耐人寻味,这一上一下的流动性有效的“摇曳、牵引”着我的听感神经,木管与邮号浅淡无形的发声精确的、恰如其份的表达出马塔契奇晚霞心意,他将adagio“编织”的圣洁高雅、美仑美幻,这里没有“悲哀”,也没有“不舍”,却到处一派天堂之色,这样齐奏出来的高潮给我难以磨灭的不朽印迹。
合奏既使技术处理也没啥大的不妥,谐噱曲A段的“拍感”有几处略显松弛,跟的不紧凑,其它没啥,这年龄的老帅可能会有几小节专注力的下滑,速度也有所妥协,但整体与架构分布仍算得上准确无误。


马塔契奇的布8见过几版,其中在Altus与NHK SO的1975和1984现场版都可听听,各有千秋。
1975版更合我意,演奏气息我认可,是布8的味儿,NHK SO严肃也可称之为严谨的姿态值得肯定,第一乐章挑大梁的铜管和弦乐组表演都说得过去,推演过程够狂爆,但音乐行走的稳健我亦挑不出大毛病,这有益于布8,只要不是“偏心眼”,专心鸡蛋里挑骨头,这样的布8在阐述性与表现力上都有可赞,之处。
不足也有,旋律的稔熟性能——包括句型节奏的弹性与伸缩不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演奏尚未达到完全“门清”后那番自如自由的样儿,管弦乐略嫌单薄,诠释的深度亦不足以襟夸,就我个人讲,我在这两点上对NHK SO也没有多大的期待,作为亚州乐团,能把布8的骨架结构“有效”搭建起来,不散,并辅之以足够味道的流动性,从而揭示出布8精神就足够了,欧美那些准一线乐团的布8又能怎样呢?也就这意思,有些乐团的管乐组还不如NHK,听听第一乐章理性清透的尾声,再看看马塔契奇删繁由简、主线明确的有效布局——指挥与演奏员脑瓜都很清楚,清楚到连谐噱曲都在“压”着,而非自鸣得意以“招摇”的节奏感博出彩,这就大为限制了出错概率,我到是认可这类小心为上、宁差勿“过”的现场思路,这就很难得,它们具备这样的气质,对任何一家乐团,失控都是危险的。
adagio开声的主部主题声音略显“浑”,原因在于内声部未能突出层次感,到后面上行的大三和弦节奏不够鲜明,同样层次不够,但速度控制非常稳,以我看,NHK演奏这样伟大乐章,弦乐组的实力还是稍差火候,它可以把力度整上去再让织体柔软下来,但表达内在的、连续性的蕴意则有点力不从心,我还是那句话:大模样或架构性的东西大差不差,这就很让我满意,在那个时期,亚洲乐团能达到此点的少之又少,马塔契奇与NHK都功不可没,你能实实在在感觉出他们的“用心”,他们的真挚与执着精神颇让我满意,因而演奏在“神似”层面没啥可挑剔,但合奏的技术细节尚有待“雕琢”,它推演过程的一些分句就难免显得“突兀”,而非水到渠成式的“浑圆”。
末乐章的表现力更好一些,多少有点表面化,但演奏的方向感始终明确,爆力的铜管和震悍的峰值动态很有“画龙点睛”之妙,你能预料它每次出现令人抖擞的奇观,尾声震聋发瞆。

1984版无论理解还是管弦乐处理更显得心应手,节奏与力度的轻与重、力与柔掌控更稔熟自如,演奏员的主动性与机动性很棒,指挥与演奏员尤有心灵感应般的默契,一副完全“熟透”的样儿,铜管的表演能上“星级”,吐纳随性,游刃有余。
两版的线条感与情感尺度明显不同,我赞赏1975NHK的“认真”与长线操作气质,尽管它相对略嫌生涩,但这样的东西被84版完全的成熟气质和超然的伸缩自如取代,听听“春风得意马蹄轻”的前两乐章,起承转合分毫不涩,进退有序度量自如,演奏的毫不费力,真漂亮。
这样的演奏气息在adagio 乐章依旧尽情挥洒,NHK无愧于马塔契奇近20年悉心调教和几位指挥大师鼎力栽培,举手投足已经尽显“中年成熟”的范儿,听听无可挑剔的主题呈示,75版那番唯恐有失“紧崩”的劲儿全然不见,合奏的舒达朗润,小哥几个的adagio 已经“油”了,尽管绝非“油腻”,他们似乎更多关注于合奏技术层面,技术性的优异的确涣然一新,75版“执着”的探寻精神退居次席,但演奏依旧能触动我,它触动我的,是声部间了无痕迹的自如的衔接和默契的声音组合,再听听它的弦乐组,至少没有了生涩与刻意,但在整体效果上,两版各有优势,我很难无视75版,也很难独钟84版。

1967与布拉格广播交响乐团现场版是我最心怡的布8之一,唱片另有老柴第6交响,都灵广交演奏。
演奏超缓慢,几乎一字一顿,尤如负重拖行的十字架,雕刻般的沉重,第一乐章撕裂性的曲张力和异于众家的冷煞给我深刻印像,他的炸裂气息与东邪西毒气质类似克纳佩布施,不听则以,听则拍案而起、立地封神,可惜的是这样一版神演,录音很糟糕。
马塔契奇独到的速度处理堪为特色,别管他的速度如何演变,他的推演永远是气韵生动的,他绝不会被其牵制而落入速度“陷井”,他掌控的速度与节奏尤如他手里的“提线木偶”,再加上声部之间极出色的平衡能力,总能整得活灵活现,击穿人心,再听听慢悠悠但神采飞扬的谐噱曲,谁还能说它“沉闷”?
adagio 乐章之深沉与冥思精神令我肃然静听,他演绎出来的神髓与效果,并不逊于卡拉扬1944那版著名的残缺版,听来没有一条分句“空泛”,依旧起落生动、连环绵延、扣人心弦,听听第15.17分小提与大提沁人心脾的心灵应答,而后面毁灭性的峰值动态排山倒海般吞噬着人们的听感神经,听至此,有经验的听客会对更为炸裂的末乐章寄与厚望,看看马塔契奇的管弦乐还能掀起多么惊悚的狂潮。


布9是马塔契奇保留曲目,这个1958与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版在老马版本中录音最早,前东德厂牌Weitblick出品,这版布9我最青睐,我欣赏他独具的刻印般的浮雕性结构,这样的演奏超有“记忆性”,精湛而个性化的速度带着马塔契奇特有的重拍惯性,和声动态清透、兀立,姿肆的喧嚣冷剑热血般疯狂无忌。
录音一般,峰值部分小提琴有些燥,管弦乐合奏在技术上存在小瑕疵,比如第一乐章推进就不那么“顺”,别管是录音关系还是其它,也的确燥了一些,但铜管的气质很有“建设性”,在确立风格上举足轻重,锋利如刃的演奏具一流品相,整体看,我以为瑕不掩瑜,结构性与流动性总是一体两面的,而老马的结构张力带着强烈的奋然不顾的前冲力与刺激感,再如谐噱曲的三声中部虽偏快,我并不反感,因为这与风格相关,他与“慢伙计”朱利尼的安然如歌属冷暖迥异的两个世界,不在一个维度上,你不能用精致于否来框架它,它本就非属于“常规系统”,它就是粗犷的,包括他的音准,而我看重的恰是他卓然独立的宏大与兀然特征,他的布9刻印了鲜明的马塔契奇烙红印章,听听他的adagio乐章,如大风长啸、千山摇曳、甚巍然壮观,令我肃然起敬。

1980.12.4-5与Czech PO布9亦值一听,许是年龄关系,风格与58版比较有很大差异,平添了柔和阴冷,分句处理相对精致,演奏远无58版的暴力,这样中和后的布8,艺术性有所提升,但个性(暴力美学)明显减弱,我个人略有挽惜,怎么说呢?——尤如抽去了魂。
第一乐章四平八稳,该有的都有,但明显降低了能量,演奏明显趋于理性,但我们若抛开刻意于58版对比,你会发觉演奏依然“优等”,平稳的阐述中,动态爆发与声部之间的平衡都是马塔契奇式的,与卡拉扬或海丁克比较,它仍属于“野路子”,仍带有不规则的“野性”的刺激与冲击力,比如谐噱曲,不仅节奏与力度分布非“正规”,“牙齿”亦是张开的,而圆号的晕色调与小号的“张牙舞爪”相辅相成,给漫长末乐章注入“续命”的生机与活力,演奏出的情感仍真挚而感人。

马塔契奇1963.1.29在香榭里拉剧院的现场布9是与ON RTF(法广交乐团)合作,Altus出版,这张唱片很不为人知,原因在于人们不相信法的乐团能演好布鲁克纳,也的确——一个根深蒂固的洛可可传统,一个向心力坚硬固执的宗教图腾,这中间的距离偏远,尽管我并不赞同这样的固态观念。
演奏气息宏大疏旷,笔墨虽沈重,音感并不集中,甚至略空泛,他拉开了“宽银幕”,但我感觉“填充物(密度)”不够,有些“大而空”,几个声部中,弦乐(小提大提)的份量和表现力给我好印像,够扎实的演奏给合奏铺奠了基础。
谐噱曲声音密度有所强化,飞掠的快节奏符合现场要求,听来没啥不妥,但效果跟不上。
马塔契奇对速度掌握历来不错,稳健的驾驭能保证演奏的方向感始终“正确”,因而,我很欣赏他的adagio,这是必须肯定的,音乐的“软处理”很精细,圆号木管自然悦耳,尽管有点洛可可,但整体的强度依然不够,这就难于完满揭示出巨岩般巍峨壮哉的宗教属性。
录音一般,音量很大,但问题在于缺乏层次,除了末乐章,声音略显“含混、笼统”,不佳的定位与聚焦性能很难留住细节,甚至形成细节“扭曲”,当然,一些扭曲与神经质的声音部分来自演奏自身,实力不足或控制欠佳的声部在峰值时很难保持完整性。


链接: https://.com/s/19loYk-XGwVy_e5xZVwhsDw?pwd=fy74 提取码: fy7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6
发表于 2025-11-17 17: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7
发表于 2025-11-17 21: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河东区
本帖最后由 寒山暮雪 于 2025-11-17 21:39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7 08:12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7——洛夫罗·冯·马塔契奇

与克格尔一样,洛夫罗·冯·马塔契奇(18 ...

终于轮到博主介绍Matacic大师指挥演绎的布鲁克纳了,在我心目中,马大师指挥捷克爱乐的1967版布七堪称极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8
发表于 2025-11-18 08: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大师保重身体,跟着您的步伐,慢慢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19
发表于 2025-11-18 0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 14:29
名家名盘之29:肖邦篇 版本鉴赏之22:《两首钢琴协奏曲》基辛
唱片:RCA 红封印 BQ2 68378  源自前苏 ...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20
发表于 2025-11-18 15: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11-17 08:12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7——洛夫罗·冯·马塔契奇

与克格尔一样,洛夫罗·冯·马塔契奇(18 ...

1715楼终于放出来了。昨天中午来,从外面看,能看到最后一个发帖的楼主名字,但进来看,却看不见楼主发的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20 04: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