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4493|回复: 1233

从大箱子到小塞子——分享我的耳机发烧之路。(故事已更新,让大家久等了,抱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9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这是我在耳坛第二篇认真写的帖子,另一篇是关于咸菜方向性的帖子。

用这个坛子里的话来说,我是个玩箱子的,不小心撞进了耳机的发烧圈子,成了耳坛的一只菜鸟。

如果以耳坛发烧友的眼光来说,我算是个很古怪的人。

我玩HIFI超过十年,从早年的晶体管机一直玩到今天的西电+Mcintosh 240电子分频系统,从现代喇叭玩到Altec全号角系统与Lowther全音单元,从顶级3件头CD(转盘、解码、分体电源)到LP世界,在国内来说,器材还算是高级。

可我一年前,我的耳机是用什么?Zodiac Palm PDA 播MP3+Sony Q55。各位论坛大大,你们都知道这是什么货色吧。在我的概念中,耳机系统是小孩子的玩具,没什么讲究的,耳机就是路上用来听音乐的。所以我真的买了一个玩具耳机。

话说一年多前的某天,我在香港旺角音响中心看电子管,想顺手买个耳机送给朋友。看到了小三,从此改变我对耳机的认识。

我是个嗜古典音乐如命的人,不可一日无音乐。所以把家里弄得跟个音响店一样(老妈子数落我的原话)。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音乐。而我的汽车,也用了国内能找到的最好的Mcintosh功放推Dynaudio的喇叭,就算OFFICE,我也有一台小型胆机推一对古董号角音箱。对我而言,唯一空白的,就是出差的路上!在飞机上,在火车上,在候机室,我用那套Zodiac+Q55听音乐。

说实话,当初买小三,我对小三的音质一无所知,吸引我的地方是——隔音——我要在路上、候机室拥有自己私人的音乐空间。可是认真聆听过小三后,我开始重视路上那段时间的音质问题了……



小三

小三是个很奇特的耳机,没有高频,没有低频,但他的中频质感,非常难得的有肉味!(当然是在配置得当的情况下。)这让我非常惊讶。要知道,这种味道,在普通的音响系统中,最少要10倍-20倍价格的喇叭才能达到。

其实,喇叭要做出高低延伸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这是个量的问题,可是音质,是个“质”的问题。

同样价格的其他耳机,就像是路边的盒饭,给你很多的东西,一大盒的饭,有大块的肉,有菜,有豆腐,有酱油等等等等,但都很难看、很不卫生、很难吃。

小三选择了另一条路,他只给你一件牛排——中音,东西不多,但做得很认真,很精致,真材实料。

虽然这个比喻不准确,但确实很多人就是因为食之无味,放弃了指标更高的现代喇叭和晶体管机,选择了号角与钴磁喇叭、电子管机的原因。

于是我开始在路上认真地听耳机,除了音乐,还有音质。

另一个东西进入我的视线,那就是——


IPOD photo 60G……


相对于我用的PDA来说,ipod photo 60g有着太多的优点:

超大的容量、无损压缩格式、漂亮的外形、和我的AltecLansing Inmotion喇叭一体化、录音、浏览照片等等。

我知道坛子里,很多人都质疑ipod的音质,就算任何一台MD,都比ipod要好,我非常同意。但我选取ipod的原因是:

1、    对于hi-end系统来说,ipod的声音和MD、Diskman的声音都是消费级的,坛子里大家都认同,与台机比,随身听有很大差距。那么与我习惯的Hi-end设备声音比较,坦白说我个人认为去计较ipod与md的差别并没什么太大意义,不客气说是一个差,一个更差一点点的差别而以。耳机系统对我来说,更大的优势是随时随地可以欣赏音乐的便携性。

2、    从便携性角度来说,60g的硬盘与md比,优势就非常明显了,就算我出差半个月,我可以有一个音乐的宝库来任我欣赏,而无须换碟。

3、    对我而言,ipod photo可以存储照片的功能也让我非常喜欢,可以充当移动硬盘,所以我马上购买了photo转USB的数码相机适配器;

4、    其实,ipod通过lineout输出到耳放,声音是很好的。(为什么会用到这个输出,后面的故事会提到。)

讲到这里,有为ipod卖广告之嫌了。所以我得继续说我的故事——ipod一个不可避免的设计缺陷,让我陷入极端的困惑中……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钢琴——ipod photo不能承受之重!

如果要试一套系统是否优秀,您会用什么软件?
很多人都会用试音碟,蔡琴、小提琴、鬼太鼓?呵呵……

那些所谓的试音碟,都是器材公司搞出来的,不管你放在什么系统里,他出来的声音,都让你觉得自己的器材是天价器材。
有时候我看到一些发烧友,把自己好不容易攒的钱,都捐给了蔡琴,我真的觉得好笑。

真正的老手只要听两个东西,就知道这套东西的深浅:一个叫基本功,一个叫实力。

基本功就是所谓的声底,放一张你平时最熟悉的唱片,而不是试音碟,一个耳朵训练有素的人,就会知道这套系统的声底怎样了。一套系统声底不行,是没救的,不管怎么换线、换垫材都是浪费时间。

这个世界上,最难放重播的乐器,就是钢琴,如果一套系统能重现一个钢琴,那这套系统就很有实力,如果这套系统有明显的缺陷,那么,播放钢琴的时候,很容易暴露出来。

如果一套系统声底好,有实力,剩下的就是个性问题,很主观了。

所以你到音响店看,他们一般很少放钢琴的CD在店里,如果您到音响店中,坐下来就要求他们放蔡琴放小提琴,他们真开心死了。要是您要他放一张钢琴试试看,他们马上会闭嘴,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行家来了。(抱歉,泄漏了音响行业的天机)。

言归正传,说回ipod。

例行公事的,ipod photo 60g到手后一样要通过钢琴测试。

问题出现了,ipod在播放钢琴时,在某些频率上竟然有杂音。这个杂音是在灵敏度很高的小三上,是清晰可闻的。在背景声复杂的管弦乐作品中并不觉得,但对于钢琴solo这种背景干净的音乐来说,完全不可接受。

期间不断试验与验证的过程略去不谈,最后我在国外论坛中也看到,这个现象不是我这台photo所独有,而是photo设计中,图像信号同样通过耳机jack造成信号干扰,对于低于32欧的耳机,全部存在这个现象,非常不幸,小三刚好26欧,正在这个范围内。(事实上,后来我还买过3台photo,2台mini送人,photo都有同样问题,mini则没有,也验证了这一点)。

当一个缺陷不为人所知时,你甚至不会察觉到他。可是当你知道他的存在后,你就很难和它一起共处。我无法忍受钢琴背后的杂音,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新的东西来到我的面前:耳放。耳放的输入阻抗高达47k欧,甚至100k欧以上,一定不会出现在这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寻找猎物……。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我的发烧观

我觉得还是插入这个话题,再往下写我的发烧故事,对于读这篇贴子的朋友,更能够理解我对声音与器材的理解。

再次强调的是,在耳坛上,我并不是什么高手,甚至连发烧友都算不上。只是以我过去个人在音响的其他领域的经验,带到耳坛来与大家分享。

我之所以写这篇帖子,是因为也许坛子里有些朋友,和我很相似,器材不算太尖端,但热爱音乐,平时在耳坛,看着各位大大眼花缭乱的器材,不知该说什么好,只想好好听听音乐。

如果是这样,这篇帖子就不是为我个人而写,而是代表耳坛的一类人,平时也许潜水得多,发言得少,但一直是耳坛重要的一股力量。

我觉得自己的经历是幸运的:一个古典乐迷,大学学的是无线电专业,让我有机会才是接触高保真音响的设计与制作,之后我成为一个商人,我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有点铜臭味),但正是因为这一点,让我有一点经济能力支持我在发烧路上走一些弯路,这几年,我学习的专业是心理学,心理学很重要的是通过迷乱的行为表征,看到行为背后的动机与真相,让我更真实地来审思音响发烧这一行为。


我的发烧观之——走出音响的专业幻觉

很多人都不愿意直面的一个事实就是:发烧音响只是一个业余爱好。
从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与一些人一生迷醉打乒乓球、打麻将没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一种业余爱好。

我之所以一开始先提出这个观点,完全没有贬低音响发烧友的意思,我也是其中一员。
音响有一个很好的大帽子,那就是音乐,仿佛音响发烧的人,音乐素养就越高,变成专业了。这完全是自慰式的想法。而这个想法产生的幻觉式的自我满足感,很容易让自己不断地追这种感觉,拿全家的积蓄去填海。

确实,很多人因为玩音响而开始接触音乐,但那只是停留在“好听”的程度而已。如果不认真学习音乐知识,整天来来去去就是“流浪者之歌”、“卡门幻想曲”、“四季”这些试音碟,就算玩100万的器材,还是不会走进音乐欣赏的大门。

想像一下,一个人去看一场画展,看完之后只有一种感觉——“好看”,这可不可笑?!我们的发烧友很多不正是这样吗?

听音乐就听音乐,玩音响就玩音响,混在一起就累了。



我的发烧观之——玩物还是被玩

我大学开始玩音响,我老妈子说:你可别玩物丧志啊!这是很多人经常用来形容发烧友的词。

刚开始玩音响,很少不“丧志”的,呵呵……沉迷其中,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好声之道,是苦也是乐!

可是无论你怎么“丧志”,都不能不知道:音响者,玩物也!

想像一下,一个人家庭不和,事业失败,学业退步,健康不良,财务破产,您音响再发烧,又有什么价值?这个人,被“玩物”玩死了。

对我而言,音响是我欣赏音乐的工具,也是我的大玩具(我LP说我的原话)。是让我的生命更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添乱的。其他的意义,对我来说都是投射而已。
(抱歉使用这个心理学的专业名词Projection——一个人会将自己生命经历(包括他缺乏的、未被满足的部分),投射到他所看到的事物上。比如一个从小觉得自己没有艺术细胞的人,会把自己的价值感投射到有艺术感的音响上,从而觉得自我价值中的艺术感部分加强。)

我们这一代是缺乏童欢的一代,小时候缺乏玩具,到了物质丰裕的年龄,各种玩具都出来了:音响、汽车、户外、高尔夫、家装、服饰甚至古董,都在满足小时候未被满足的东西。

看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玩音响”这个“玩”字非常重要,玩要轻松快乐,如果玩变成了苦追不舍,甚至摆脱不了而产生依赖感,就变成音响玩人了。


我的发烧观之——从Hi-Fi到Hi-end(1)

坛子里不断地朋友提出什么器材更接近现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另一个问题——玩音响玩什么?

大家都知道,音响上有两个词:Hi-Fi和Hi-end,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到底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只是大概地说,Hi-end就是比Hi-Fi高级。高级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

我不知道耳坛上玩摄影的人多不多,我玩摄影,也收藏摄影器材。

一个玩摄影的人,一开始追求什么?——拍出漂亮的照片,这些照片很清晰,色彩很漂亮,对比很强烈,细节很丰富。

我们经常听到当地赞叹就是——
哇,好清晰啊!
哇,好鲜艳啊!
哇,层次感好强啊!

这像不像我们发烧友常说的——
哇,高频延伸去得好尽啊!
哇,低频潜得好深啊!
哇,音场好广阔啊!

甚至说蔡琴阿姨这次拍的其中一张照片,背景有几只青蛙都数得出来。
可是一个摄影发烧友这么拍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这样的照片一开始可以让自己过过瘾,可是始终登不了大雅之堂。一幅作品,只是拍得清楚、鲜艳、层次感强,太肤浅了。于是,你开始寻找这些表面的东西之外的让人感动,让人震撼,让人沉醉的东西,拍出属于自己的有思想的作品。

这样,你就从Hi-Fi走向了Hi-end。


我的发烧观之——从Hi-Fi到Hi-end(2)

Hi-end的器材,就是除了那些所谓的音响多少要素外,拥有自己独特的对声音的诠释,一种风格,一种个性。
Hi-end发烧友就是一个发烧友在器材上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声音,一万个人有一万种声音,这才是真正发烧音响的世界,这也是为什么发烧音响如此吸引人的地方。

我有一次带一个女孩子去一家音响店,店家通知我,他们到了一对Lowther PM4A单元,让我去听。请注意,这个Lowther只是一个喇叭单元而已,还没有装箱。我请他们把它摆在一对音箱的顶上,用音响杂志垫起后面的巨大磁钢,用一对300B单端机推它,当这个裸体小喇叭唱起来时,那个女孩子抓住我的上臂,说她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感动!

如果用低音潜得多深、音场有多宽来形容Lowther喇叭,就如用唱得有多大声、Key有多高来形容卡拉丝的演唱,这是对她的侮辱。(如果用这个标准,Lowther喇叭的得分还不如日本几百块的小书架箱呢)。她们有超越指标的东西,直触我们的心灵!

玩音响玩的就是自己的声音,如果要和现场一样,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无味的。
音响,追求的本来就是您心中的声音,与现场何干?这个问题,我在下一张帖子,还会接着涉及到。

也希望耳坛里少一些八股的评论,总是高频、低频、音场啊,表面看一堆的字,其实篇篇都差不多。其实不管哪家大厂的耳放,都有他们对声音独到的见解,真希望这个坛子以后多讲一些你对器材的感动,对音乐的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我的发烧观之——从人云亦云到心中有剑

我不知道坛子里有多少朋友换器材就像换衣服一样快的,我过去就是这样。
换器材之前,我们有多少朋友是看了坛子里或杂志上说这个东西比你现在的好,然后就冲过去买的?

香港有个最有名的写手,名字叫:陈X光。他的杂志在香港大陆应该是最畅销的。

每个月的总编重要通告,都会推荐一到两个产品,不管是机、线还是音箱。这个月,他会告诉你,这个产品,是有史以来最好声的东西;到了下个月,他又会告诉你,另一个东西,又是地球上最好声的东西。如果你听他的,那就惨了。

杂志是干什么的?陈生家里那40几万一台的西电前级是哪里来的?当然帮厂家说话才能赚大钱呀。

问题是,为什么还那么多人信?

因为许多普通发烧友,并不知道自己心目中想要的声音是什么。权威说好的声音,就好!

前一段时间,家电论坛上有人发了一个帖子,问:为什么国产音响好料不好声?

原因很简单:国产的设计师有多少真的有欣赏音乐的修养。国人的电路设计水平,绝对不差过国外(指这种普通的低频电路)。可是,音响偏偏是个感性的产品。

国外的艺术气氛与我们中国,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我们看世界知名的乐团就知道。国外的设计师在娘胎里就听着他们熟悉的音乐,好的音乐厅、好的乐团、好的艺术家接触的机会也比我们的设计师多得多,他们知道他们要追求的声音是什么,只要努力去实现。

而我们的设计师,总在模仿别人,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要什么,听说用Halco电阻好声,就下重本用Halco电阻,听说用西电油浸电容好声,就用西电,听说用镀银线提升解析力,就全部用镀银,搭棚好声,那就搭棚。这么一大堆好料,能炒出一盘什么菜来?

我们玩音响也一样,今天某人说这个耳机好,我就上这个,明天某人说这个二房好,我又上这个二房,后天某人说换个线,我又跑去换线。

问题是:您知道自己心目中想要的声音是什么吗?

如果您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那么您就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让你的系统一直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进步,最后形成您自己独特的声音。

比如说:我一直追求的是宽松、自然、饱满的声音,那么,我会一直往这个方向去。我现在用的UM2高、低频不错,规模感也满强,但中频缺乏圆润的感觉。那么我就会用耳放补救中频的圆润感。所以,我不会人云亦云选择SM3,而是通过比较后选择了中频更有味道一些的Portaphile V2^2。这样搭配,声音更合我的口味。

我拥有的第一台西电6V6后级,完全是一场邂逅。我在香港一家音响店,听到在播放,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我一听就知道那是我要的东西。我从走进那家音响店到刷卡付钱,还不到20分钟!从此堕入西电苦海。

我现在连结Altec 817B双15寸低音号角的线,是一条比筷子还细的西电布线,卖价:7元/米。上号角之前,我用的是5位数的线。可是,7块钱的线的声音是我要的,万元线的声音不是我要的。

耳朵收货,可以帮我们省很多的钱,走少很多的弯路!这就是我所说的:心中有剑!


我的发烧观之——从追求完美到活在当下

我过去也相信,音响的最高境界就是100%还原现场。为了这个目标,我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也花了不少的钱。直到有一天,我才改变我对音响系统的调整方向。

几年前我的喇叭从Altec A5换成几天的817B,从单15”变成双15寸,低音箱足足大了一倍,低音量感也增强很多,结果听音环境出现了驻波。

正好有一位朋友来访,这位朋友过去是香港一个乐队的吉他手,步入中年后开了一个录音棚,专门录摇滚乐。我正好跟他请教说:如果不希望大改听音环境的话,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驻波?

他一听之后说:“这还不简单,用EQ咯,我们录演唱会,哪个体育馆没驻波,用EQ衰减那个频率,把响应曲线拉平直不就行了”。

EQ就是均衡器,我一听马上反应:“不行,simply is best!音响系统增加任何一环,都会影响对录音100%的还原。”

我朋友就笑了,他说:“Simply is best是广告拿来骗你们这些消费者的。你以为买到的唱片就是录音现场听到的吗?哪个不是经过EQ调过的?我们还经过压缩器、激励器一大堆东西呢。声音好的东西加进去,录音就会更好声,东西不好加进去,当然就不好。另外现场那种能量感,你10只喇叭也重现不了!我录的时候,监听的喇叭听得都不像现场,你怎么还原?!”

我再想想也是,当年我刚开始玩音响,把合并功放换成前后级,只觉得声音更好了,也没觉得“多只香炉多只鬼”呀。再说了,历史最伟大的录音师,DECCA的威金逊,不是也是名大师吗?

这段对话给我带来三个好处:
第一个是我买了一个Mcintosh MQ104参数均衡器,搞定了驻波;
第二个好处,怎让我开始关注Pro audio的东西,又有了新的玩具;
第三个好处,则让我开始思考,既然录音与现场之间,已经加了录音师的创作在其中,那么我要把我的什么东西加进去呢?

这段话真的彻底超渡了我。我终于知道过去以为音响是一个有标准的东西,其实音响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没有一定之式。既然如此,我可以慢慢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不断完善我喜欢的声音,因为不再着急,音响反而变成我一个终身的爱好。

我现在玩得非常随缘,偶尔听到好的器材,确实是所需,才会考虑购入。硬件上投入的时间少了,软件上投入的时间就多了,音乐听多了。

而器材,过去我总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也终于慢慢学习到,欣赏它的优点,同时也接纳它的缺点。世界上音响既然没有标准,那么所谓的完美也就没有意义了。

当年我欣赏300B的高频,却觉得要是中低频有2A3那么厚就好了。西电的6V6声音绝美,8w小机,却缺乏澎湃力度。

现在我开始懂得,正因为300B牺牲了低频,才有今天的高频;正因为6V6功率小,才不至于粗声粗气。
我现在用6v6推一只Lowther喇叭,来听一些小品,或用6V6推GAUSS 4000高达120db的中音号角,用Mcintosh 240推低音和超高,中频质感与力度同时兼得。

当我们开始欣赏手头的器材,而不是看着别人碗里的,你会感受到,这些器材前所未有的好声。

而近年来我还发现,这些音响上的观点,正在慢慢改变我对人的看法,我开始欣赏别人的优点,也接纳别人的不足。自己变得快乐很多。

国内的论坛能人很多,但与国外论坛比,分享气氛不足,火药味则要多少有多少。争吵的目的不外乎你错我对,我的系统才是最完美的。

发烧本是一件轻松快事,发烧更无止境,欣赏自己的系统,也欣赏别人的系统,在别人身上学习,发烧才有乐趣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邂逅PA2V2

我的耳机系统从中午1点30分开始,终于有了表现机会。把车停在广州白云机场的日夜停车楼后,我就戴上了UM2。在空客330飞往北京的万米高空中,我一边听着由ipod photo+PA2V2耳放+UM2出来的老柴的钢琴三重奏,一边敲打这篇帖子。偶尔地突然耳朵里没有了低音,吞一下口水,哈哈,又有了。

回到ipod的故事,我开始寻找合适的耳放。

搜索资料——从耳机大家坛一直到Head-Fi,几个通宵不眠不休。我的目标很明确:

1、     通过耳放的输入阻抗,解决photo低阻耳机的钢琴杂音问题;
2、     一定是便携式耳机,我在各种场合都有音响设备,耳机只是在路上才可能用到。所以必须小巧便携,并且使用电池;
3、     便宜。当时我觉得以小三一个1000块出头的耳塞,配个3千块的耳放不符合经济原则。

于是,PA2V2就来到我面前。选择它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Head-Fi上一面倒的夸奖,主要是夸Gary这个人,于是我就写信给他,果然如此,一般来说,他一个小时之内就会回复,有问必答非常客气。我到现在还很好奇,我们白天他是晚上,他不用睡觉吗?不买都不好意思了,呵呵,于是$60+$12的运费,10天左右,PA2V2从加拿大来到我手上。

在PA2V2出现之前,我觉得有必要作一个声明:
上个礼拜,我申请成为个人商家,有可能会在坛子上卖PA2V2(我还在犹豫中,主要是没有时间)。我不希望这篇纯分享的帖子带上任何商业的色彩,要做PA2V2的广告,我会到卖场去做。所以我不打算在这里太多地为PA2V2说好话,虽然PA2V2是我的第一个耳放,在这个故事中不可回避,但我会尽量用客观中立的立场,来描述PA2V2的缺点和优点。也恳请对PA2V2有兴趣的朋友不要在这个帖子里跟帖,这完全是一个耳机爱好者发烧经历的分享。

PA2V2带给我最大的观念改变是:即使效率再高的耳机,都需要好的耳放来推。

PA2V2也彻底改变了我对小三低频的看法。

这有点像当年玩JBL音箱的感觉。JBL喇叭最低也超过95db,甚至超过100db,这样一个高效率的音箱,很多人都觉得用个几十瓦后级就可以推得很好。其实,JBL易推难控,给个小功率的功放,声音出来是很大声,但完全不凝聚——散的。所以很多人都说JBL是美国声,粗犷豪放。其实,JBL箱子,就算是给个几百瓦,也一样气定神闲,不过,大功率功放中,不粗声的又有几个?!所以害死JBL,给他一顶帽子——粗犷豪放。其实,推得好的JBL,非常细腻、敏感,既可以虎虎生风,也可以千娇百媚,美感十足。

小三也一样,过去总觉得不但没高频,也没低频,就剩个中频。网上之所以把小三作为ipod标配,除了颜色般配外,现在看来,ipod的中频散乱,完全是功放部分缺乏控制力造成。小三独步武林的中频,多少都可以为photo遮遮羞。

PA2V2,可以说把小三的低频给挤了出来,过去小三总给我一种闷闷的、干干的感觉,现在的小三仿佛呼出了胸中的一口闷气,音乐中开始带有湿润的水分。这种感觉,是目前我所接触过的其他两款耳放都不能给到的。

原来耳放那么好玩,我开始不满足于目前的状况,并找到新的玩具——PocketDock、SM3和Portaphile V2^2.


来了PocketDock,送走PA2V2

通过随身听的耳机接口输出到耳放,中间有一个非常多余的环节,那就是随身听的功放。如果通过台机接耳放或者功放,我们会用Line out取得最好的音效,可是如果用CD机的耳机输出到功放,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原因是:
1、原机耳机放大效果很差,造成污染;
2、阻抗也不匹配,电流负载变成了电压负载。

于是我从德国订了两个PocketDock回来,当初的想法是两个可摊低运费,现在看来非常必要,因为其中一个已经被我拆得七零八落剩个尸体了。

PocketDock就是一个小接口,接到IPOD的屁股上,输出ipod的Line Out。

Ipod耳机输出,就像是透过城市的天空看云一样——灰朦朦。
通过PocketDock输出到耳放,我的感觉就是在云南高原上,看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透明了、清晰了、干净了!

在ipod音质普遍为人诟病的今天,pocketdock多少为ipod扳回了几分。

新的问题出现了,PA2V2是一个高增益放大器,用耳机输出没问题,用lineout输出,则电平太高了。基本上,把音量放在1点钟位置,已经大声得受不了,基本上音量无法调整。就这么忍受着听了2天,我受不了了。拿到二手交易区卖给了一位深圳的朋友,他用小四,刚好补到低频,非常满意!

客观来说,PA2V2不算是一个非常高级的音响产品,有经验的人一听就知道,他声音里缺乏一种贵气。但作为进入耳放世界的第一台耳放,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机型。特别是当你的耳机偏薄,或者如小四、A8本来就不缺贵气者。

可是,PA2V2出手了,我得开始寻找新的耳放……


UM2的出现

事实上,IPOD的钢琴干扰声在中频,中频越突出的耳机,死得越惨!如:小三。在寻找耳放前,我尝试购买几个中频较弱的耳内式耳机,试图避过干扰的频率,其中包括苹果的耳内式耳机,效果就不说了。

另一个是SONY的EX81。如果有人要购买一个很便宜的耳塞,我可能会推荐这个型号。
我一般来说,不接受日本的音响产品。除了对日本民族的反感外,我过去的经验中,日本产品的走向基本是轻薄透明有余,韵味力度不足,日本的东西可以做到低音轰鸣,但你居然还是觉得薄,原因还是一个——中频发虚!

EX81依然中频发虚,却以400米的价格,它的高频居然有点贵气,而低频,也给你足够的量感,虽然这些贵气和低频量感,全是假的!不管你的前端是什么,它都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如果我们可以想象一个400米的耳塞会配一个怎样的随身听,你就会同意,这些贵气与低频,对音源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最后我的选择是UM2!

当UM2响起来时,我眼珠子都快掉了下来!小三与LS3/5A真的很像!小三的粉丝一定会很喜欢我这个比喻——几乎截断的高频;低频嘛,如果不喂饱它,也是出不来。只是那迷死人的中频,让你觉得1000块的价钱买这个中频就够了。

UM2绝对不像LS3/5A,而有点像Altec 515低音号角+288中音号角再加上一个JBL 075超高的感觉。高中低全有了,而且是那种一次给够你的感觉。听钢琴,那种空间感与能量感不可同日而语。同一首钢琴,用小三听,像是一个立式钢琴,而用UM2听,像一个大三角钢琴,空气震荡,甚至连胸腔都能感觉到共鸣。

UM2也有缺点,说好听点叫全面、透明,说得不好听就是——平淡。力道上UM2是大,味道则不足,对声音几乎没有任何修饰。如果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前端,或者是一个非常优质的前端,UM2不是问题。可是如果前端不是那么好,想靠UM2来补救,那您会很失望。IPOD photo中频发虚,高低频发散的缺点,在UM2里听的清清楚楚。

这时候,我订的两个耳放SM3和Portaphile V2^2来到我的面前,救星终于出现了……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占位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好文!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从大开大合,到4良拨千斤。这就是玩物意境的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Re:从大箱子到小塞子——分享我的发烧之路。

200%赞同用钢琴来试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UP,真理性的文章,没人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Re:从大箱子到小塞子——分享我的发烧之路。

強人出現了
ps.那是ipod 3g之前的bug,播放高bit rate mp3 ,背景安靜的音樂會有失真,現在應該沒有這問題了
又或者是壓縮軟件太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9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Re:Re:从大箱子到小塞子——分享我的发烧之路。

下面是引用pkshan于2005-09-09 18:44发表的Re:从大箱子到小塞子——分享我的发烧之路。:
強人出現了
ps.那是ipod 3g之前的bug,播放高bit rate mp3 ,背景安靜的音樂會有失真,現在應該沒有這問題了
又或者是壓縮軟件太差

您说的是另一个bug,在一首曲子的开头宁静的部分会有几秒钟的杂音吗?据说那个问题是由于读硬盘数据进buffer引起的。不知道您讲的是否这个问题。


但我说的问题在我的photo 60g上还是存在,没有被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来这里不长, 但发现iPod几乎总是被贬. 说实在不是很理解. 个人现在也用iPod Photo 60G+E4C, 感觉这个迷你系统的表现十分出色. 另外, 音乐格式要用无损的Apple lossless, 听起来与压缩的MP3完全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天津市
PHOTO仔细的听过
和NH1有素质的差别
而且也太笨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Re:从大箱子到小塞子——分享我的发烧之路。

楼主米人,文章也写的有水平。

问楼主一个题外话,理解古典音乐的程度和所谓的正确性对于器材是否有比较严重的依赖性。

说白了,就是有些人认为只要你的系统不好,就不会正确理解音乐的内涵。

还有发烧的目的是什么?能不能说没有发烧器材(当然也不是很烂的),一个人可以说就不能真正理解音乐。

楼主对此有何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哈哈,强帖占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海南省儋州市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痴痴为你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强贴,期待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9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南汇区
难得一见好文,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3-29 06: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