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181|回复: 2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DSD带来的困扰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20-5-30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suoxie1 发表于 2020-5-30 06:59
玩过几次DSD文件,没觉得比CD机出来的声音好听。

贫僧也一直纳闷这一点。
按说普通CD采样频率44.1K已经足够覆盖人耳频响了。
再高的采样率,原则上讲人耳也是听不到的。
为啥还要一再追求高码率呢?
如果说为了保真,那买正版CD就足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20-5-30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michael_kg 发表于 2020-5-30 14:08
CD还有收藏价值。很多正版碟的包装和盘片就是艺术品。正版DSD买来的就是几个文件,加一组PDF/JPEG封面和 ...

这是实话。因为CD毕竟是实体啦。
但是抛开这种人为的收藏价值,单说音质。
如果不考虑CD碟片在压制过程中的失真和损耗,贫僧真是不太能理解更高码率的数字文件有何必要。
现在常见的DSD母带文件,难道真的是原母带1:1复刻来的?用的什么复刻手段?1个bit都不差?
如果真是这样,那DSD从保真上讲,确实能达到无失真的还原。这一点普通CD还是无法做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0-5-3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michael_kg 发表于 2020-5-30 15:32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我当时在买之前也很困惑,仔细读了一下专辑的说明,如下。其中红字部分比较有参 ...

LZ专业,点赞。贫僧也觉得问题的关键就在于DSD的制作上。如果制作的技术上能够使得失真更低,那么相比于普通CD而言,DSD就更接近于母带。
另外,也如LZ之前所说,现在有一部分人玩CD也是冲着收藏去的。一张头版、绝版、银圈CD可以炒到几百、几千元。这在DSD音频文件就很难想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0-5-3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bass0411 发表于 2020-5-30 16:05
花花,才子等才是研究唱片的专家。好听感和高格式无关这点可以多请教论坛里这么多大佬们

听感和素质本身就是两码事。
我们讨论的是高采样和新格式是不是一定可以带来高素质、高还原度。说的确切一点,高采样和新格式是不是一定能更逼近于母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0-5-3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lovebj 发表于 2020-5-30 17:54
看看亚马逊的流行专辑价格,好多也就折60RMB一张,印刷啥的比国内的同价位的精致多了。
我觉得买数字文 ...

是啊。不考虑买碟的成本以及听歌时换碟、切歌等带来的操作上的“繁琐”,其实听CD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
另外,贫僧一直觉得,数字源采用CD,相同的投入下更易出好声(性价比更高),声音也比一般数播更加耐听。
但是现在CD已非主流,玩的人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0-5-30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alex_to 发表于 2020-5-30 18:14
那是因为你把数字录音采样率等同于记录的声波频率了,这个误区已经成为了曼德拉效应,原因无外乎奸商作祟 ...

DSD具体是怎样一种操作贫僧不懂,不敢妄下结论。
但是CD的采样率和所听的声波频率是有关系的呀。人耳的听力范围最高也就是20K,按照香农定理,AD的带宽至少要40K。

Sony和Philips规定采用44.1K的标准,这才有普通CD的格式。
平不平滑和带宽是没有关系的。如果由于采样导致频带混叠了(AD带宽小于40K),你后面对数字文件再怎么升频,升上天,也是枉然。
这是很基础的signal processing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0-5-30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本帖最后由 李卵镐 于 2020-5-30 19:22 编辑
alex_to 发表于 2020-5-30 18:48
抛开DSD,CD是PCM格式吧?384/768KHz的PCM格式是卖给蝙蝠的?

嗯嗯,可以这么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5-30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本帖最后由 李卵镐 于 2020-5-30 22:59 编辑
头领科技 发表于 2020-5-30 19:36
384/768k采样率的文件本身对音乐播放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如果说一定要给个意义,我们行业内只能认为这 ...

认同。所以贫僧一直觉得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实际听到的音色,高码率数字文件都不见得比CD好。
CD的技术很成熟,也很好理解。如果不考虑录音时的干扰,实际影响CD声音水平的就是制作(压制)技术。而一般正版碟片压制工艺相对都是很考究的。
相比之下,DSD等高码率文件一般人不太好理解,因为涉及到太多编码、压缩等DSP技术。也搞不清这些处理技术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像施主你说的,母带文件本身就是96/24格式的,那这些高码率文件真的是变着花样来圈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0-5-31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michael_kg 发表于 2020-5-31 00:30
我可能跟镐兄一样,喜欢收藏。很多年前读书的时候,我不知道买过多少CD,因为学生穷还买了大量的打口碟。 ...

收藏贫僧一般般啦。以前比较喜欢什么首版、银圈什么的,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碟。
现在不那么讲究了,只要是正版就OK。而且收藏特殊版本太费钱,其实音质差别也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0-5-31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michael_kg 发表于 2020-5-31 11:45
镐兄指的应该是奈奎斯特准则?确实是大三专业课《数字信号处理》的内容。当时跟老烧们讨论运放的输入阻抗 ...

具体44.1K的选择可能是Sony和Philips为了方便后期的存储和处理,这个不好说。但是高于40K是必须的。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原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0-5-31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michael_kg 发表于 2020-5-31 13:24
感觉烧友们讨论下来,DSD的水还是很深的,很需要专家指点一二才不会被坑。否则,在自己不确定的情况下, ...

其实关键在于DSD文件的“制作”上。用了什么处理技术,为什么用,等等。这些问题讲清楚了,DSD有没有优势就能够客观评价了。
但是,如前面一位施主说的,如果母带录音就只有24/96,那贫僧真是想不出DSD有何必要。当然,这里只是从文件信息量的角度来评价,并不考虑播放时DAC对各类文件的敏感性。
即便考虑,贫僧认为好的PCM解码技术也比好的DSD解码技术更加廉价,毕竟PCM应用了这么多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0-5-31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加坡
alex_to 发表于 2020-5-31 13:37
你就说录音上记录的信息通过“超”采样超出来了什么?这个“超”“添加”的信息比录制时提高的采样率还真 ...

施主与其争辩,不如去了解一下基本的信号处理知识吧(并非鄙视,但是术业有专攻嘛)。
另外,有没有人掏钱去买,和这项技术合不合理、是不是进步的,这是两回事。不是说有人肯为这项技术消费,那它就一定是合理的、进步的。
就像你说的,有的地方就是智商税的缴纳区。很多奸商不就是总想钻空子,利用消费者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空白么。
再一个,但凡一项技术是合理、进步的,那总得有说得过去的道理吧?逻辑上总能讲得通吧?比方说HiFi里的供电、避震,可能有些人听不太出来,但是从原理上,这些技术是讲得通的。
你不能说因为有人掏钱去买了,那某某技术就是合理的。为什么合理呢,不知道,反正有人去买它了,难道买它的人都是蝙蝠、是傻子?你这种逻辑是在循环论证,是不科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5 01: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