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727|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谈耳机系统的解析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6-24 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科威特
解析力是什么,什么样的声音是解析力高的声音,在论坛好像也没有见到过详细的解释。而且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就是解析力太高的系统不好听、不耐听。那么解析力究竟是什么,解析力太高的系统真的不好听、不耐听吗?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解析力越高越好听、越耐听。
解析力就是对重放音乐中各种音乐元素的分辨能力,除了独奏音乐,其它所有的音乐都有不同的音乐元素组成,人声的话有歌手的演唱加上各种伴奏器乐,轻音乐、交响曲则由更加多的器乐(群)组成,一件乐器(或一组乐器)组成了音乐的一个可以分辨的元素,如果系统解析力足够好的话,那么音乐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应该有清晰明确的结像和定位,并有自己旋律和节奏,这个音乐元素,如果你把注意力聚焦在它上面,你就能听清楚它在音乐中的整个旋律和节奏,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其它的音乐元素所掩盖。假如一段音乐有10个音乐元素,那么这10个音乐元素的每一个元素的结像定位都应该是清晰明确的,旋律节奏也都应该是可以完整地聆听到并分辨出来,聆听的人可以很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在这10个音乐元素的任何一个上面,就是说可以随时切换你的注意力,来特别关注某个音乐元素,这个音乐元素不因为有其它音乐元素的存在被掩盖而听不清楚它的旋律和节奏等等,它应该自始至终清晰可闻的,有明确明显的结像定位。这样的话,音乐就会变得异常生动和鲜活,音乐的配器也变得非常有趣,活灵活现。当然,你的注意力大部分时间可以聚焦在歌手或主要的器乐上面,但其它的一些音乐元素因为其鲜明的结像定位和鲜活的表现仍然会不时吸引你的一部分注意力,你任何时候可以随时调整一些自己的注意力去关注这些有趣的伴奏,有时候,你会觉得它们好像是各玩各的,互不相干,有时候你又能明显感觉到它们是一个互相配合的整体,音乐变得特别鲜活生动,真是好听极了。
解析力不够好的系统,通常有很多音乐元素没法做到清晰明确的结像定位,其旋律节奏也没法做到始终如一的清晰可辨,经常会出现一种音乐元素被其它很多种音乐元素掩盖的情况,音乐的生动性大打折扣
41
 楼主| 发表于 2020-7-28 22: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科威特
q6_6per 发表于 2020-7-28 21:50
同意。同感。

就像躲在角落一边,独自玩耍的小朋友一样,你可以清晰得看到他们在那里,自己开心的 ...

确实这样,其实也无需脑放,因为完全像可以看到的一样感受各种音乐元素在各个位置各玩各的,非常有趣,而且你完全可以切换你的注意力来关注不同的音乐元素,举个例子,你可以不听唱歌的人怎么唱的,而是只关注(听)某个伴奏从头到尾是如何伴奏的,如果你的关注能基本不受其它音乐元素的干扰,说明你系统的解析非常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20-7-28 21: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
wzchen 发表于 2020-6-24 04:54
判断系统解析力是否好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关注音乐中的弱势音乐元素,看看它们在音乐中的表现,例如,结像定 ...



同意。同感。

就像躲在角落一边,独自玩耍的小朋友一样,你可以清晰得看到他们在那里,自己开心的在玩耍。

所谓,脑放起来,不费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20-6-28 09: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解析的对象,是录音里面包含的信息。

解析力的高下,在于能重现多少录音信息。

描述解析力目前还没有客观的指标,所以所谓的解析力,只是一个主观的感受。但是从解析力这个角度来描述系统,至少要比“韵味”“乐感”靠谱得多。

鉴别一个系统的解析力,唯一的方法也只能是用耳朵听最终出来的声音。最终听到的声音,其实受到环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音箱系统,耳机系统要简单得多,这些姑且不管它,一并将环境列入系统来看待。

音源产生信息,放大环节传输信息,最终在单元转换成声波传导人耳。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必然会损失信息,任何一个bug都会大幅度减少信息。所以,无数人已经说过,听到的声音是一整套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现了问题,最重要的事情是查找bug产生的环节。

好的,下面,说正题:怎么用耳朵分辨一个系统的解析力

我们听到唱片里的声音都是非常多的频率融合而成的,如果理想化地单独把一个声音信号独立出来,它有三个指标:波形,频率,振幅。

波形描述的是音色,频率描述的是音高,振幅描述的是声压,也就是声音的大小。

也就是说,解析力最好的系统下,三个指标都不失真,我们听到的声音,才能反映出录音的原貌。

反观有些系统,在高频上有增益,也就是增加了高频信号的频率(响度),我们耳朵听到的高频信息声音就会更加突出。这样的声音,很多人会感叹,解析力太好了,细节比以前听得更清楚。

其实我觉得,这种走向是损失信息的。此消彼长,某个信息的加强,必然会掩盖其它相邻频段的信息。这种问题最终的结果是让结像变得平面和光滑,增加了锐度,失去了本来的纹理(过渡)和立体感。

在中频段,如果其中一个频段有增益,造成的结果是人声变得异常的厚重(死笨),结像变得平面、光滑,在结像边缘失去了从明到暗的过渡,让人声失去自然感。(什么是自然感?听听旁边的人说话的声音)

在低频段,如果其中一个频段有增益,也许会让听起来很轰很猛,但这种冲击力属于“傻猛”,没有细节,听不清楚贝斯和脚鼓,没有那种内在的暗劲和弹性。

写到这里,想说的还很多,但突然发现有些东西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干脆就说一点形象的东西。

比如说镲片的声音,光是亮肯定不行,还得脆,还得有一定的厚度和泛音,那种脆是一种令人愉悦的金属质感。

提琴类的,擦弦声(松香味?)肯定得有,但比例要合适,基音和泛音要分主次,要能听出琴箱共鸣的动静。

人声以自然真切为佳,给人的感觉不能是一个声音在那里响,这个人听起来得像是活人在表演。。。。。。。

这么说起来好像又是没玩没了,其实就一个字,“真”。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体验录音现场的声音,即使真的体验到了,这种感受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模糊。所以在音响系统中,这个真是相对而言的,是从大量的现场聆听体验中提取出来的“真”的特质的汇总,信息量越大,声音越自然(不是柔软),表情越活(不是夸张),也就越“像真”。

大信息量,低失真的声音,绝不会让人一耳朵“wow”。初听也许平平淡淡,听多了会让你忘记频响,只有鲜活的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20-6-28 06: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所以我永远放弃高频刺耳的耳机
初听很惊艳,听久了很容易发现声音有问题,耳朵会感到明显不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20-6-25 16: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科威特
Gyqqq 发表于 2020-6-25 16:10
真正低失真的高解析,是动人,耐听,感人至深

确实是这样,我发现,随着系统透明度提高,解析也越来越好,而声音的韵味,也就是音乐味也是越来越好,音乐变得越来越容易感动人。同时,对唱片和线材等的宽容度也越来越好,原先以为录音很差的唱片变得越来越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20-6-25 16: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合肥市
真正低失真的高解析,是动人,耐听,感人至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20-6-25 16: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合肥市
seanshee 发表于 2020-6-24 04:28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中频若是有所凹陷,就被人冠以“适合器乐,不适合人声”。
Excuse me? 乐器没有中频 ...

乐器相对人声来说,频谱简单一些,所以回放缺陷不容易被发现。人声就复杂太多了,是直正的照妖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20-6-25 15: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完美的器材是不存在的,如意大利的小名琴音箱,原高音单元是单拿的330,演绎小提琴的声音非常好,后来厂家重新生产复刻了新版小名琴,高音换成了威发的尖鼻子,声音当然也不错,但明显声音薄了些,市场普遍反映不如原来的声音;ATC的音箱声音厚实,擅长播放男声,但高音稍暗,不少玩家呼吁厂家更换好的高音单元,可ATC的老板就是不肯,之后有不少高手换了单拿的高音,高音确实好了很多,可ATC引以为傲的中频厚度却消失了,无奈之下只得将原高音换了回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20-6-25 12: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潍坊市
看来有些老烧的视觉观、听音观岔到邪路上去了,8k比4k更容易视觉疲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20-6-25 11: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关于图像的解析,可能不会有多大争议,,,若样都是玩乐器、听现场的玩家交流,同样也没有多大的分歧,乐器听多了,自然会分辨声音的解析的。。。“对于解析力就类比于图片的分辨率,解析力越好的耳机,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细节”。既然能听到“更多”的声音细节,那么强解析的声音应该是丰富的,声音过薄与“更多”的声音细节无关,建议大家耐下心了来多听听厚声的器材吧。范某某和高某某的惊艳与耐看,更多的是“音源文件”的问题,与相机关系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20-6-25 11: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三观很正。我理解的耳机解析力就好比显示器的清晰度,分辨率。显示器清晰度越高,人眼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多,越清楚。耳机解析度越高,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就越精准,听到的细节就越多,耳机三频均衡是高解析力的基础。其实要理解好耳机为什么好,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低端的耳机对比,有对比就会有认识。比如说,网上9.9包邮的原道耳机,这种耳机的解析力的实际上就非常一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20-6-25 09: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省合肥市
听音观给带偏的不是少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20-6-25 08: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不管怎么解析,首先是不要失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0-6-25 08: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终于看到这么多明白的烧油论调了。强的解析就是对声音最准确的还原,是一个最基础,最本质的,最核心的东西。是对录音的要求,电路设计的要求,发声单元的设计要求,电路对单元驾驭的能力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0-6-24 20: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市渝中区
duron667 发表于 2020-6-24 18:20
因为人已经习惯了天天直接看活人,所以从视觉习惯说,直接看真人并不容易疲劳,前提是当前光线在视觉感知 ...

很有道理
不过,眼前运动中的范爷兔子,能让人感知到的一些细节和特征,照片不一定能看到
录音师的杰作和观众席位置的“自然真实”,这两种音乐感知方式都是爱乐者不可缺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20: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科威特
duron667 发表于 2020-6-24 18:20
因为人已经习惯了天天直接看活人,所以从视觉习惯说,直接看真人并不容易疲劳,前提是当前光线在视觉感知 ...

这个赞同,我一直说优秀的耳机系统听到的细节要比现场多的多,所以耳机有耳机的优势,现场有现场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0-6-24 18: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个人拙见

什么是解析力?
我个人理解是音乐的距离感。比如传统的英国声,讲求有距离感,不会和歌唱者有握手的感觉。讲求的是整体的乐感,氛围,例如古典,森海,朦胧美一点,或者叫PRaT (Pace Rhythm and Timing). 相反,部分现代声取向的产品距离感近很多,口水声,成条女睡在你隔壁在你耳边唱,人妻一号。我理解这个的解析力要强一些,当然有些是录音故意放大的。

是不是解析力太高就不好听?
取决于速度。音响和真实乐器最大的区别就是速度,钢琴敲击那一下的瞬态,能量爆发的速度感,音响是很难比拟的,所以一般乐手是不听hifi的。解析力必须要和速度结合才好听,例如非常硬的振膜,陶瓷单元,涂抹钛金属,甚至钻石涂层的单元,大声压推下去失真很小且直径不大(行程短)的单元,速度才快。以至于上百万的系统全都是用一排小单元阵列去重现音乐的速度感。解析力+速度感=真实感。就耳机而言,因为很难做到速度感,因此真的不需要那么高的解析力,也解释了很多人甚至喜欢直推,不接单独的解码器的原因。

顺带一提。不同的耳机品牌,本身对声音的理解,产品是有定位和取舍的。很多时候拿了回放中的一两样东西做到极致就不错了。比如我这个型号就是听古典的,氛围感就要很好,不能太清晰,太糖水了。有些型号就是听人声的,圆润很多,中高频就要亮一些,距离感要近,不能隔层纱。所以最终还是自己选择和取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0-6-24 18: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淄博市
joseph.tt 发表于 2020-6-24 15:10
有道理
要是高范站在你面前,不知疲劳否

因为人已经习惯了天天直接看活人,所以从视觉习惯说,直接看真人并不容易疲劳,前提是当前光线在视觉感知区和舒适区。
但是如果你要是认为直接看真人清晰度和细节量一定高于照片那可就错了。直接看真人获取的信息量比看照片少得多。
人眼除了本身的弱视、色弱,等个体差异外,对自然光线和色彩的观察有一个视觉“感知区”和“舒适区”,超出这个区域则会丢失信息或者造成疲劳,和听觉是一样的。
且真人无法保证定格不动让你仔细观察,她总是在动,人的视觉对活动物体的“追焦”能力也不行,这也会导致大量的细节丢失。实际生活中人眼的采集信息能力是不强的,尤其是针对移动物体。你可能戴过偏光镜和看过试镜片吧,为什么真实存在的图案你需要借助偏光镜才能看到?
当一只兔子从你面前跑过去,你能看到多少兔子的细节?你看不到多少细节,你只知道那是个兔子,大概颜色和体积。高速相机却能拍下移动兔子的细节,甚至每根毛发,然后变成照片再呈现出来,你只有看照片才知道你丢失了多少细节。想想你为什么你丢失这些细节,为什么直接看兔子看不到,看兔子照片却看到更多内容?如果范冰冰从你面前走过,你一定会忽略掉很多细节,比如她耳朵打了几个孔,袖口的纽扣是什么颜色和纹路。
人的听觉也有这样的毛病。声音在传播到你耳朵的这距离是有损耗和畸变的,这种损耗会导致音色和音高的改变,你听到的音乐文件大多是采用指向麦克风近距离记录声音,再经过电脑合成,由电声转换设备再近距离传递到你耳朵。也就是说声音其实是跳过一部分自然距离直接到了你耳朵里。那为什么录音师不从音乐厅最后排位置或者观众席正中间摆麦克风录呢?那岂不是最真实?为什么要把麦克风吊在钢琴附近呢?是为了减少声音损失带来的音色变化,因为在观众席位置听到的声音或许更“自然真实”,但其实这种“自然真实”是损失了很多细节的,这种损失有来自物理原因,也有来自人的生理缺陷,就像你看范冰冰真人会比看其照片更会损失细节一样道理。在音乐厅不同位置听到的音色也是不同的。这好比同一台车不同人开出了不同的油耗,都是真实油耗,但这种真实有作为参照物的价值嘛?可做标准嘛?没有,不能,一台车真实油耗在唯一环境下应该具有唯一性,也远低于你们开的和你们测算的油耗数值,但你总认为你亲自开的就是真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0-6-24 16: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达州市
我也挺重视解析这个属性,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16: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科威特
jimguo 发表于 2020-6-24 15:47
解析力=细节控。细节接近自然,感受就趋近自然。

对的,无限接近自然的音乐,才是真正的耐听。此处的耐听和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无关,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8 21: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