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461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13: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细节决定成败。人的注意力的细节,决定辨析水平。决定专业水平。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id35683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2
发表于 2024-4-1 12: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省石家庄市
谢谢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3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23: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7 04:25 编辑
序列主义音乐……



今天浏览已下过的黑胶文件,听到几个现代交响的文件。
基本都是序列主义风格的,和以前的音乐套路彻底告别。

看了一些音乐家的各种描述也都是这个意思。比如一般人熟悉的法国指挥家布列兹,其实是比较绝对的序列主义作曲家。突出应该彻底告别勋伯格那一代人、还带有的古代交响乐思想和痕迹的写法。这就是布列兹的代表性,还有很多新时代的交响作曲家都是这样。

- 理解上,新时代的交响乐,相当于彻底告别1920年以前的世界,那种用食品的初始属性,用来果腹和满足感官。因此那也就没必要用食品来干什么了。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0年前夕,是现代主义划时代的时间线。

- 毕加索和他的画家朋友们,来到巴黎的画家朋友马蒂斯的家里,开始一些新的探索。比如借鉴了非洲雕塑艺术,把立体主义风格引入了油画中,但马蒂斯自己却理解不了。1908年巴黎的艺术独立沙龙上,年轻莫迪里阿尼的画作已然崭露头角,但无奈被同时展出的另一幅伟大的作品: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抢去了全部的风头。莫迪里阿尼的绘画思想开始了一些侧面拼接和效果,但和更加激进的毕加索比起来,典型性方面逊色了。
-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绘画告别了以前所见所得主义和景物主义的绝对客观世界的摇篮,飞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在同一个角度下,展现描绘对象的不同侧面,甚至不同的时间侧面。把绘画的角度信息量展开出来很多新的维度,绘画信息表现力增强了。同时也把想在绘画中表达的心理感受的效果放大了很多倍。所以在绘画领域,对外形描绘的初始阶段和表达方式的初始层级,是限制借用景物表达心灵的一种加锁。打破所见所得纯粹外在的景物轮廓的限制,就是一种升级走向。
- 1920年,德国建筑设计学院的包豪斯校舍建成,新的功能主义建筑突出了人本主义和室内环境氛围效果,也是对传统历史贵族纪念碑式的建筑样式的一种突破。

- 那么,在音乐领域也是这样。
- 发掘音乐的本质,是近现代顶级音乐家的路线。
- 其它任何以前的交响乐作品的录音,可以当做常见的餐饮用品,各有用途。一般人都是根本收集不全也听不过来的。这些东西也足够社会上基本接触交响乐的人一生欣赏的了。

- 所以,回到序列音乐角度。一些网文对序列主义作曲技法角度的描写,还不能算第一位欣赏角度的解释效果。也许反而越搞越封闭,把人注意力引到纯专业上去了。不如从效果角度去看问题。
- 序列主义音乐,为什么能直达音乐的本质。比如指挥家为什么只用节奏和动作的变化就能指挥乐队,基本就是这个道理。站在指挥家的高度,久而久之发现了音乐的本质,追求的就必然是最大化的去掉一些音乐中多余没必要的东西。可以认为是一种媚俗。比如石涛的绘画变化万千,但就是不俗不媚不太有表面化的美感。
音乐的绝对本质就是节奏和韵律,等价于指挥家的专业语言。
- 所以,序列主义音乐的思想,虽然是要打破和抛弃传统作曲思想和手法,但实际效果却是要纯粹表达作曲家要表达的的心灵感受。比如,表达心理上的各种情绪意念的动机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思想高度效果高度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痕迹。从听序列主义音乐的录音,就能够感受到这些角度的效果。艺术化的曲子必然比空洞的辞藻更丰富和有审美高度,听起来也必然带有高度的美感,和任何角度的交响乐都类似。这种艺术高度还是用更真实一词更好。美,只是艺术真实的一种侧面,而不是真实艺术的全部。
- 1950年代在世界博览会上出现的瓦雷兹作曲的电子音诗也是一种序列音乐。一种节奏的静谧。
- 对比以前的食物主义的交响音乐,听序列主义音乐相当于品味纯粹的音乐本质,那种不夹杂果腹旋律的音色和节奏的表现力。也可以理解为,把指挥家的动作的力度节奏变化,不通过传统的旋律,而是直接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可以体验一种直接的音乐动机的本源效果,体验现实世界的一些过程的动态节奏之韵律,投射到听者的心灵获得一种有通篇前后关系上的心灵体验。
- 任何专业都有不断前进的冲动。任何思想性专业里的前沿观察都有超越的效果。这些人看惯了既往的任何历史作品,都能发现还未表达的角度,所谓熟能生巧穷则生变,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在更加不甘于现状、追求突破的交响乐作曲领域,这样的洞察是每个作曲家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情。比如莫扎特就比较痛苦,他限于供职宫廷作曲家,只能不断写作那些早已烂熟老一套风格的作品,难以有机会写作自己想写的新的作品。那么,当谋生的限制最大化的消失的近现代,作曲家的发展就会更大限度的摆脱社会的限制,最大化的放在对业界了解之上的,自己要开发的领域。交响乐领域的创作本身,也有科学的各种要素和效果。永远创新就是最典型的一种。而往往在艺术领域向前看的大艺术家的追求,都会远超社会下行认知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

-----
R:\[  wav 黑胶 古典名作  289\0 经典黑胶 -\Luigi Nono - La Fabbrica Illuminata and Other Works (1971) [1968] Vinyl
- 视频网就有很多相关作曲家的视频,可以听听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x4y1m7DZ/?vd_source=53eb0977b9823a04cb6cfaf5fad53c20

- 效果。纯粹的序列音乐,已经类似于滴洒油画家波洛克那种纯粹对声音秩序的一种想象。彻底告别了半遮半掩的近代交响乐那种还带有形象思维的现实旋律主义。布列兹甚至对勋伯格的作品都表示还是受了非序列主义时代的局限。以前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那个时代,基本上对应了绘画界的晚期印象派梵高、高更,和表现主义时期的绘画比如呐喊等北欧油画。从巴尔托克开始对应的是同期的毕加索、莫迪里阿尼时代。以后是作曲家勋伯格,梅西安对应绘画界的康定斯基,米罗等画家,还试图和所见所得现实景物取得联系。
- 到了布列兹等人的时代,对应的应该是油画家波洛克的纯粹心灵表达类型。
- 固然,任何纪实写实的画面角度,哪怕是照片,也都有创作者的意图和意图效果。但是其中包含的个人意图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个人意图和客观物像相互比例的多少,都是不同的。那么在一个艺术作品里,很显然创作者的意图表达才是作品的本质,景物仅仅是一种借助的材料而不是本质。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日常吃个饭果腹的效果反而是第一位的,品味差不多不难吃就行。但在艺术角度和一些高段位的角度,必然是把基本原始的动机更大的去掉,从而在高度化的角度发展出具有更大信息量的效果。不恰当的一个比喻,可以看看一些高端美食一般都是精致和简约但内容具有高度的走向。咖啡和功夫茶的顶配也是一口香品个味,最大化的去掉解渴的低等级要素。

新时代的作曲家
不需要卖票生存,所以不需要面对迎合各个外行的层次。
还是和音乐艺术等发展历史相一致,作品必然和生存刚需的经济赞助人的品味相关联。现代社会作曲家为了谋生面向社会大众刚需消失,纯粹艺术学术界的生存空间就很大了。
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是对人生生存过程的一些描写,而且主张的是无标题音乐化的走向。即便有标题也不限制内容对应的角度,可以每个人对应自己的人生,或者去对应自己喜欢对应的一些社会场景。这就是艺术的自由度越大越好的一种情况,也是大作曲家在任何时代都公认和追求的。那么,假如去掉了贝多芬交响乐借助的时代和人生经历过程,去掉了田园交响曲那种具象的对应田园景色,人们的耕种收获的具象去掉了一些暴风雨的激烈和雨后美景的具象。那么人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除了能看到一些景物,心理活动必然随着景物和个人感受而发生各种心灵悸动。渴望,投入,抵抗,努力,成功,挫折,赢得,收获。甚至一些悲剧情境下的一些心理活动。都可以去掉具体的实际现实社会的场景景物的媒介借助,去直接描述同样类型不同类型心理活动的节奏和声响效果,达到通过声响表达这种高度艺术真实的心情的效果。

那么现代交响乐的效果就是如此。也可以认为现代交响和现代科技分子原子电子光子量子化的时代风貌,以及从古至今高度精神追求方式的内观静坐时的心灵感受相通。
- 人本主义人的第一性,人性,都永远是永恒的真理。技术方法永远都是过程工具而不是重点。尤其是大艺术家,都是通过自己的艺术感悟去表达社会共性的人的感受。尤其是积极的发展性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表达都是大艺术的要素。从这个角度去欣赏和观察,永远不会迷路。


- 深入理解,可参考:
https://www.digforfire.net/?p=159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4
 楼主| 发表于 2024-4-5 17: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5 17:39 编辑

阿格里奇卢加诺音乐节,这套连续十年的名家朋友合作现场钢琴演奏会,效果很赞:
因为阿格里奇是一个感性很强的钢琴家,兴致来了表现力就会很好很灵动,生机勃勃音乐性效果强大。对音乐节的合作也都是有准备有排练的,所以应该被看成阿格里奇录音的最高水准。

(但有些厂商主导的录音室录音,没了自己的主动性反而发挥有限甚至较差,听上去有僵硬影响发挥的那种情况。)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5
 楼主| 发表于 2024-4-5 22: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5 23:29 编辑

郎朗钢琴课,郎朗大师班的视频都可以看看。能得到比对比学习演奏版本细节风格的差异性,还更要进一步的进阶效果。可以了解一些演奏风格上的不同效果,看到不同水准之间差距的要点。还能对具体曲目的演奏水准进行了解。

【日本节目郎朗用橙子弹钢琴,瞬间让日本观众眼睛一亮,产生兴趣(1)
-哔哩哔哩】https://b23.tv/m8NSUul

【郎朗是日剧《交响情人梦里》野田妹的“手替”还有人不知道吗?-哔哩哔哩】
https://b23.tv/ogTl4F3

【【交响情人梦】最终乐章后篇-13 再次合奏,双钢琴定情曲-哔哩哔哩】
https://b23.tv/IvDhcbn
钢琴演奏全都是郎朗弹的。

【【世界观】交响情人梦宣传片:郎朗=野田妹-哔哩哔哩】
https://b23.tv/iTEUNX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6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22: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克伦佩勒50年代老唱片。

Otto Klemperer - Maestro mistico (1885-1973) - Quadromania 4CD's - 2004, FLAC (image+.cue), lossless
62d41a630fba1f55379832430c44ecd7da5e80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7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23: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6 23:17 编辑
Jazz ……



爵士教
Sidney Bechet - 西德尼·贝彻  1897-1959



西德尼·贝彻。是爵士乐的历史上第一位录制唱片的独奏音乐家。
- 基本风格,带有中美洲风味的中速爵士乐。
- 原创风格的爵士乐质朴耐听。

Sidney Bechet - Complete Edition 13vol (1923-1944) 2.89GB
f65715650bdc29227c88b2725bc66a11b5fbf0eb

西德尼·贝彻,Sidney Bechet,1897年5月14日生于美国爵士乐之乡的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
在爵士乐的历史上,西德尼·贝彻被誉为爵士教皇,是一位精彩的高音萨克斯管演奏家和单簧管演奏家。是第一位录制唱片的独奏音乐家。而且在许多年里,他的热情和创造力从未丧失过。
贝彻最早的时候是在新奥尔良学习单簧管演奏,他在音乐上的天赋使他进步神速,因此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和当地的最项尖的乐队合作演出。
1919年,贝彻加盟威尔·马里奥思·库克的管弦乐团并随团防问欧洲,获得了著名指挥家昂塞尔梅的高度赞赏。1923年,他与钢琴家克拉伦斯·威廉斯合作录制了自己的首张唱片。
30年代,贝彻与诺布·希西勒合作过,又与新奥尔良“脚炉”乐队举办过一次非常精彩的演奏会。1938年,贝彻演奏的《夏日》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惊喜并成为热门乐曲,在其后的3年中还录制了许多经典乐曲并参加了埃迪·科顿在纽约音乐厅的演出。
1949年,贝彻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萨勒·普莱耶爵士节,在远离家乡的异邦,贝彻被视为一位有才华的爵士音乐家而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使他心中平添了许多感慨并决心在巴黎定居。在在此后的10年里,贝彻有过许多精彩的音乐会和录音,曾不止一次地返回美国演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8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6: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黑胶唱片压盘时的EQ标准。
是各个公司自己指定的,积累下来可能对应的模式可以达到上百种曲线。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1#pid356970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6: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看到以前发过的一个foobar2000里和声音润度有关系的改善方法。可通过简单更换文件实现声音提升。

jimguo
9楼
发表于 2022-2-25 21: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foobar2000声音差异在于替换可下载的foo_cdda.dll。整体版本还是最新的为好。
FB2k - 0.9.5.6 - foo_cdda.dll - 234k - 低频润 -最佳
(FB2k - 0.9.5.6 - foo_cdda.dll - 303k - 混响多
FB2k - 1.5.1.0 - foo_cdda.dll - 214k - 低频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23: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16 20:06 编辑

对郎朗风格的认识。
对比欧美钢琴家,郎朗的基本框架进入了大师行列,在维也纳伦敦等音乐学院都举办过演奏大师班。而风格显得比较多元不太明显。但基本框架和丰富性足够大,稳定性还有待提升。或者说对比欧美钢琴家的单纯流派特点,郎朗是一种综合浓郁的风格,而且有一定激情。这一点可以用类蒸馏酒类比,欧美的审美都习惯于单一走向,中国的粮食酒从原材料角度就是多样化的,所以口味上就是一种丰富综合的效果。

再对比第一届维也纳夏季音乐会,郎朗的表现还是纯纯的流畅风格,以后就越来越往丰富走向发展。这应该就是郎朗的发展思路。

文化,必然和本国本土风格贴近,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原生文化土壤的潜意识习惯。
看过德国人对自己的德国小提琴乐派的定义,基本就是德国人的那些习惯特色,精确细致力度等。

可以把一些演奏家指挥家的基本水准框架情况划分归类到一些大致的层级,比如意境力度变化等的到位程度,这是基本可衡量的部分。其它,在音色风格上的效果偏重属于个人风格色彩,这方面具有多样化的横向类型。比如,严谨,细致,博大,安静,深刻,或者灵动,活泼,激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1
 楼主| 发表于 2024-4-16 18: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很多音乐家的演奏,反而是在音乐厅的现场发挥的更好。


【 格伦.古尔德,郎朗,朱晓玫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对比(The Goldberg Variationen, Bach, BWV988)-哔哩哔哩】
https://b23.tv/V9lBzM3

-------------
【【郎朗】20211126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巴黎独奏音乐会|法国广播电台直播全程 -哔哩哔哩】
https://b23.tv/EZQturC
- 第二个曲子开始哥德堡。16分钟时点。
- 郎朗因为年龄问题,不像一些老钢琴家那样稳,也没机会长期专门钻研哥德堡。但基本达到了顺畅和意境的水平。这个巴黎现场,比在莱比锡一开始没进入状态那次好。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金指无敌 殿堂之上”安德拉什·席夫  -哔哩哔哩】
https://b23.tv/QWRyrJN
- 席夫的演绎速度偏快,其实更偏古钢琴那个时代的通常速度。而且歌唱性较强,好像一个歌唱家在钢琴伴奏下,流畅的舞台演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9: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新生代指挥家,克里斯蒂安·默塞拉鲁 Cristian Măcelaru,出了不少交响唱片,还有和几位新生代小提琴家合作的小协。可以撸一把。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32653&extra=page%3D1

- DG 肖邦大师 - 钢琴名家专辑 (28CD) 2021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32514&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3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0 23:57 编辑


近现代交响乐
----------------

前面,2463楼探讨过的现代交响乐。相当于大众而言,可以说是已经是已经接近于纯粹作曲家兴趣领域的问题了。对于希望达到段位较高的交响乐欣赏群体还能看一看。
从大众能接触到的指挥家布列兹的个人专业角度看,他只是把指挥当作谋生手段,本人的兴趣在于纯粹的序列音乐作曲方面的探索。类似的作曲家还有马勒,他的谋生基础是柏林爱乐的首席指挥家,但他的兴趣在于创作当时大众难以理解的交响曲。

对于大众来说,似乎永远有一群作曲家给他们写曲子让他们能享受,这就是大众的定位。但作曲家可不是大众。而且到了唱片业发达的上个世纪,流行歌曲填补了大众娱乐这一块的大面积需求。所以大众就更无需像流行歌曲尚未广泛进入唱片业和尚未普及到大众的50年代,这个年代古典歌剧大明星卡拉斯是世界音乐爱好者们心中最明亮的星星。主要也是传媒的宣传效果,当时的电视也在普及。然后就到了50年代末期美国开发了立体声唱片体系。从录音到唱片到播放系统全套体系。立体声的惊艳效果,立即引爆了音响唱片消费热,使唱片普及到了发了大财的美国社会,也影响到了二战后经济刚刚开始恢复的欧洲。这个时代,猫王一类的流行歌手异军突起,取代了古典音乐一花独放的大众音乐消费领域。

所以,从立体声唱片时代开始,大众的音乐消费得到了更宽阔的选择范围。同时,随着二战后的经济恢复,也使作曲家们可以摆脱因为谋生而不得不从事占用时间在对大众音乐会上的问题。作曲家可以更加独立的发展交响音乐。比如,现代电子交响乐的作曲家瓦雷兹,在50年代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在展厅展示的电子管构成的纯粹现代交响乐方式的电子音乐和视频。

---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交响乐作曲家可以集中关注在作曲领域的各种模式辨析未来发展角度和创作新的曲目。
交响乐领域的特点,就是作曲家不能重复以前的老一套,包括不能重复自己前一个作品的水平。必须永远出新才有行业生命的价值。因为你不前进别人也会前进,没人没可能约好了大家都不前进。所以总的趋势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就进入了这种轨道。哪怕是中世纪各个教堂唱诗班和作曲家也都比着和别的团体游出彩的地方,而不会混日子玩雷同。这就是欧洲人独立性强的文化习惯。
哪怕是在中国,尽管没有在社会普遍理论上明确强调独立和创新。但是拉开时间长度看的话,在音乐和绘画上,同样有不断创新发展的现象。在任何朝代,都有新的风格出现。一旦是拥有创新能力的大艺术家,那就责无旁贷的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前面探讨的是艺术创新的价值和现象。顶级艺术必须创新,也会得到艺术界的普遍认可,这就是全世界古往今来艺术家的规律。

---
那么,为什么每个时代的社会认知都会落后于当时最厉害的大艺术家的创新,而延迟50年到100年呢。这就是风气落地的延迟效应和专业眼光的差距。顶配的专业艺术家,他们的视野绝对是面向未来的。因为他们熟知顶配业界那些事和所有作品的套路。那些拥有在此之上深刻洞察力、不满足于混世的大艺术家,完全看得到顶级业界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突破的角度。以前的老路走到头,套路也被看破,那么在既往套路之上的突破点也就能找到。
非专业人士,排除那些还要靠舆论传媒引导从众跟风中二追星的外行。但一些更老的僵化群体,审美欣赏点还要往后看200多年去追古代的复古。但只要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理性认知探索精神的人,也可以追上新艺术的欣赏高度。

---
但现在的问题是,对最新的艺术了解的渠道比较少。

比如,大家了解马勒,如果不是有门而入的话也是有很大难度的。社会上的信息都是皮毛信息,比如说马勒的交响曲大地之歌如何和唐诗有关系之类的。效果只是离开了介绍如何具体欣赏音乐本身,而是对作品和作曲家的趣闻做一些扒挂。扒出秘闻挂出去给大家看。人们看了这些东西能引起对马勒的关注,但但无法通过这些信息进入播放和听进去马勒的音乐。很可能这种隔离,就会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一直延续的退休也很嫩得门而入听进去马勒的音乐。一般试听以后也不知所以然,只能从外观感受上觉得马勒的交响曲和新一点电影音乐类似。

不过在互联网时代,还能搜索一些指挥家对马勒交响曲的一些内容解说,得到一些从头到尾的过程的大概创意落脚点都在哪里,从而先按照这个路线去播放音乐,感受作曲意图的音乐效果。等入了门以后,再去放开手脚做自己的哈姆雷特去联想挂接自己想要挂接的类似的场景替换。

所以,对新的音乐的播放欣赏的进入,最少需要看到作曲家的意图,还要外加指挥家对作品的一些表述。这样才可能进入接受和欣赏。

单纯作为非专业人士通过逻辑分析去猜,还是有较大距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也不一定能找到现代交响乐和具体作品的一些专业表述。还存在故意的网络隔离,看不到原网页的话外文翻译也起不到作用。

---
最后,既然艺术发展不可能不前进,而且还要和同行比拼创新。那么,对新的艺术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艺术家本人、和再现艺术效果的指挥家等的理解信息的传播之上。

当代交响乐的发展比可见的当代绘画艺术领域还要专业,早已离开了所见所得的情况。一般的人在不去努力理解的前提下,是完全不能欣赏的。

喜欢了解的人,那就有必要去想办法了解。自己觉得没必要的人,自然有大量的传统古典音乐和流行歌曲的类型可以去选择,那就没必要累到自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4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2: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0 23:59 编辑

传媒基本上可以定义为小报世界,因为这里面都是奔着捞银子去的。越是大面积哄的多的就容易陷入不上档次的情况。艺术这个东西是顶级文化,所以顶级的艺术一般都是进不了大众传播的。

往往不是因为偶然机会的偶遇,都难得了解到当代交响乐的方方面面。

---
今天偶然了解到了一位新锐指挥家Cristian Măcelaru,从他发行指挥的唱片里,了解到了一位当代交响乐的华人女作曲家Liza Lim。
她的作品,早已进入序列音乐之后的新类型,完全和既往的音乐脱离的很远。一般理解程度是欣赏不了的。很显然按照布列兹的标准,谭盾这种花大爷作曲捞金玩家是很难进入当代作曲家行列的,因为他比勋伯格还要落后。
-
“对听觉很具挑战力的当代音乐。中途就见有几拨带着小朋友来的观众在乐曲中间离场,连基本礼貌都不顾,估计是真待不下去了。”
https://www.sohu.com/a/535964863_121124796

---
澳大利亚当代作曲家Liza Lim(林瑞玲),1966年生于澳大利亚珀斯的一个福建华侨家庭。
90年代末,Liza Lim在昆士兰大学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获得了理学博士 PhD 学位。之后曾任悉尼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悉尼音乐学院特聘作曲教授等职位。
2017年,以“饱和主义 Saturationism”为专题的第十届上海当代音乐周 Shanghai New Music Week 邀请林瑞玲担任驻节作曲家,并在当年举办了一场讲座和一场个人专场演出,完成了《梦中歌》(Songs Found in Dream)、《地球外的一片海》(An Ocean Beyond Earth)、《森林如何思考》(How Forests Think)三部个性互异作品的中国首演。其中长达三十五分钟的笙室内协奏曲《森林如何思考》,技法极其艰深,是目前林瑞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作曲家超凡的创意。
https://zhuanlan.zhihu.com/p/75160499


Riot Ensemble - 2019 - Speak, Be Silent (web) FLAC
00e367531e04d82e9c28be2f02bca7281f8a42ce
Liza Lim - 2020 - Extinction Events and Dawn Chorus, FLAC  
a4081fcb988e1590de1abbb91c0d028aa839c46a
Liza Lim - 2023 - Annunciation Triptych (web), FLAC
dc81c1e81036e5a6045885e9ca9784e6ad1fa978

以上,有的人估计听了以后要砸机器。不行来听这两个:

Mozart, Great Mass in C minor, Sir N. Marriner, FLAC  
8e07d5035436cb2f7cb9e150d7e5a6219e6d2187
Enescu - Symphonies Nos. 1-3 -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Cristian Măcelaru (2024) [24-96]
0d51074d344d78e7e04d927ea3b5edb03ce8e0c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00: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https://mo.mbd.baidu.com/r/1hWkmu7La8M?f=cp&u=89d95ddf52e627f7

现代艺术的效果,可以类比这个视频中间背景的几只沙发靠垫的花色图案。

很显然,这些几何图案和颜色的搭配,属于现代艺术。至少是比毕加索还要早几年的康定斯基那个年代的。
那么对比古典主义具象艺术来说,很显然现代艺术更加突出的是远观的氛围效果。细节肯定有,但也很显然和人的正常生活的常态已经很远了。
看上去具有熏一个气氛,给人一个特定情绪传达的效果。这也许就是现代艺术的距离感效果。
有一个主要的侧面,就是可以营造特殊的环境效果。
或者显得卓尔不群,显得抽离日常看惯了的那些具象的纠缠。脱出日常的沉闷直接进入一个全新的空间。
  
那么,如果那些靠垫是具象的古典风格呢,氛围效果会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6
发表于 2024-4-21 10: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作曲的多类探索最终都被时间反复淘选而只飘荡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17: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是的。最后还是最典型的创新创造才立得住。一些似是而雷同的,最后只能是而非凑数的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24 19: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24 20:56 编辑



专业角度看问题用直接有关的证据做依托,这是一种格调和差距的高度。这和是否职业工作者关系不大,最少和这种思路对话才是正常有水准听音乐的高度。

细节角度是最普遍的专业视角,这一点毋庸置疑是细节决定论。多数器材玩家也属于此类。但还有一种宏观效果综合评价视角和综合感受角度的观察方式,谋全局不谋一域,宏观决定微观。综合对比之下,可以有位置判断和标准。这种视角存在于,比如唱片公司的观察角度,或者是音乐史观察角度的视野。有些录音的艺人唱片公司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还是要出一两张,主要是看市场拥迈的买家可能性。而且越是历史早期的问题越多,要是绝对评价的话,那么很可能一位合格的人都不存在。


所以细节流是一种走向,比如阿巴多就是个超级细节流。但还没深入到这个程度的人,初听上去就是一种缺乏力度的观感。如果听进去以后,又会因记忆暂留现象,以这个为唯一标准去评价其它风格,而出现一种站队方式的偏颇。

再有一种走向就是绝对的细节力度兼顾的大神卡萨尔斯。他革新开创了现代大提琴演奏法,所以对古今演奏方式的研究十分深入。又耐得住寂寞,可以不以演出为谋生手段,完全投入在演奏手法的修炼上不会浪费注意力。所以能空前的把一般超一流演奏家难以兼容的几个角度融汇贯通。
一般一流艺人,偏重细节就会失去力度,偏重力度就会失去自然。侧重自然就会忽视细节,这点可以体现在阿格里奇身上。卡萨尔斯融合了细节的出类拔萃无人可比,同时兼顾了力度的到位。但到了这个程度,流畅性就变成一种合理的程度,而不会为了流畅而失去整体表现效果。所以初步接触者还没有听进去的程度,会觉得卡萨尔斯33年录音的巴赫大无听上去艰涩。但到了全面接纳的程度就不会有这种评价。乃至于卡萨尔斯还有一版33年以后的大无录音,更加深刻。另一位绝对大师就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他的小提琴风格是唯美同时有细节有深度的结合。可以和卡萨尔斯横向排列在另一个位置。而且大卫的演奏永远都在深入。特别是晚年录音的几大小协,在细节和流畅行力度的结合上,达到了进一步空前的高度。也就是他的一生永远在超越自己的路上走。

所以,对一流艺人的录音,往往欣赏点也要找到和放在他们的侧重效果上。如果用他们不侧重的侧面去评价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人人都有缺点的问题。所以,通揽各种表现要素和现实艺人的对照,可以发现有很多风格类型何以归类。而且互相存在互斥的一些侧重角度问题。这样,才能定位好多数艺人的风格定位。在欣赏上选择起来也容易精准到位,可以做到想听那种类型就能知道选谁的来听。

细节党对存在于科班职业期望工作者,但这只是一个细分的焦点角度。十几分类似的就是这个论坛的核心价值,器材党和他们的争论。我的意思是这个观察者角度意思。

音乐史上的作曲大师才几个,演奏大师能被挑出毛病的也不少。音乐职业工作者能和这些大神去比吗。在行业内部肯定全都掉链子,否则早就是大师了。
每个坑位里的人都有凌驾于天下的雄心。但出了这个圈,还是需要被社会有识之士认可才算。否则在行业内部都只是个呵呵的存在位置。掉坑是普遍现象。行业的领域太多了,可以把职业谋生水平拿出来附加上粉丝价值的更多。所以待在井里很容易,能摆脱那点利来利往站在永恒和宏观角度,把一些现象放在一个有特色条件依据分类的位置,这才是普遍意义。否则只是自顾自拼几下的价值。别的同行和别的领域别的行业也很拼。

那么,单纯站在社会和时间高度的鉴赏者,并不大会看行业里一大群非大师们竞争的那些问题。只看社会宏观现象的结果和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4 21: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一流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行业边界,需要不断突破。乐团演奏家也有很多有教无类的鉴赏遍历的日常功课要去铺。

【叶小钢开讲——男高音歌唱家石依洁-即墨公益讲座第16期,音乐院校学习中的匠人精神  -哔哩哔哩】
https://b23.tv/E93Gw9f

专业高度前沿的东西很值得看。人是需要推展见识的,是不需要欣赏自己既有既得利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7 22: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Simon Rattle : The Berlin Years 45CDs WARNER 2024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2

正在对比马二。

- 新下了几天的,西蒙拉特尔2010年华纳版;- 和以前的,阿巴多2003琉森视频版24bit音轨。

- 西蒙拉特的风格和录音一致。整体比较有音乐性,有一定悦耳的起伏。女中音的演唱也比较鲜明。初一听感觉好听。

- 阿巴多的录音也是和风格一致。整体强调艺术性,可以令人沉浸其中。所以相对与西蒙拉特尔的,阿巴多的录音显得整体起伏有控制,具体的欣赏点都在细节氛围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2 16: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