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24-3-16 16: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MusicAV 于 2024-3-16 16:22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5 08:59
索尔蒂1982版态势逼人,芝加哥交响乐团铜管与打击乐被大大派上用场,DECCA本就追求坚硬台风,他们的 ...

索尔蒂的首版马勒CD常以DH高价大双张发行(如楼主分享的),网上一直没收齐这套ape/flac,只有与CSO的DM中价9首全集网上流传较广(见110图)。
索尔蒂+芝加哥+以威尔金声为代表的DECCA录音师们,铁三角组合,为DECCA创造了立体声时代的辉煌。
索尔蒂、多拉蒂、奥曼迪、塞尔、莱纳等一批出生匈牙利的指挥家们,支撑起美国战后交响乐的半边天。

马勒三是马勒的9+1首交响曲中最长的,其它都有80分钟内演完并以单张CD发行的版本,唯独马勒三都在80min以上,双CD发行。
最早听马勒三是买的SONY发行的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的双CD(深蓝色、大家常说的皇家那个系列)。两张CD中还有几首吕克特和悼亡儿,很划算。或许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觉得这个版本特别的好。

当年咬牙买下的是索尔蒂的著名录音马勒八,DH高价大双张,不到八十分钟。几年后,DECCA出了这款录音的单张中价DM、又过了几年在发行的96K重制的LEGENDS系列中又是单张中价版。
DECCA对SOLTI的高码格式把的很严,仅以马勒录音为例,十年前全球发行了96K的蓝光马勒八后,再也没看到其它MAHLER-SOLTI的高码。日本发行了不少仅限日本销售的SAC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024-3-16 17: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黄冈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3-16 16:21
索尔蒂的首版马勒CD常以DH高价大双张发行(如楼主分享的),网上一直没收齐这套ape/flac,只有与CSO的DM中 ...

俺在俄网划拉到了一些黑胶的马勒版本,还未及整理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24-3-16 20: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2024-3-17 0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真正的涨知识了,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24-3-17 12: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市
mark,慢慢学习+欣赏,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13: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布列兹是诠释后浪漫主义时期与现代音乐的一员主将,他直到生涯很晚才碰马勒,一碰就是“满堂彩”,他的马勒普遍受到高度评价,但也有权威评鉴如《企鹅》认为他的马勒偏冷,而我反到认为这恰是布列兹诠释马勒的优势所在,这版马三理性、精辟、冷峻,同时沉着,从布列兹对作品巨细皆优的演奏和对管弦乐高度的控制力能看出他的胸有成竹,马勒作品的长大篇幅与复杂的曲式结构,也恰恰需要布列兹这样长于结构的理性指挥家将其理缕清楚,他的马三显然与伯恩斯坦不顾一切的充分浪漫化,与滕斯泰特率直质朴风格都明显不同,他在并不失却壮美与狂势的基础上,以冷峻精辟的笔触将马勒刻画的异常清晰条理,在对马三与以理性与感性整合这一点上,布列兹表现出自己突出的优势。

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狂势,明显是条理化之下的狂势,各声部的合奏都渗透着逻辑,因而虽势大力沉却结构精辟,再听听他的“巴克斯队列”,它并不散乱,喧闹狂欢的酒神气势不减,但却未见有“东倒西歪”,整个推进的有条不紊,足可见布列兹理性的风格,所谓“文人不乱步”,可以打醉拳,却是酒醉人不醉,这一乐章是少有几版“吹毛求刺”都挑不出啥明显毛病的乐章。

维也纳爱乐团在布列兹棒下仿佛换了一付姿容,音色要冷有冷、要暖有暖,要蛩鸣有蛩鸣,要喧嚣有喧嚣,动态与细节兼优,特别是铜管组十分突出,狂而不爆,持而不坠,奥特的演唱也足够好,她并未着力于刻画音乐中的阴郁气息,而以充沛的情愫感人,稍显不足在于低音区下潜的不够,音色偏亮了些。

这版出自布列兹的DG合辑,声音悦耳,音色清透,音压均衡适度,演奏的准确紧凑,内容高度集中,值得一听。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BDHsqaPUrjCEHQvytG12Q?pwd=fnc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13: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3-16 16:21
索尔蒂的首版马勒CD常以DH高价大双张发行(如楼主分享的),网上一直没收齐这套ape/flac,只有与CSO的DM中 ...

行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24-3-17 18: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24-3-18 00:2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省厦门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5 08:59
索尔蒂1982版态势逼人,芝加哥交响乐团铜管与打击乐被大大派上用场,DECCA本就追求坚硬台风,他们的 ...

马六 怎么是VALERY GERGIEV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09: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高山上 发表于 2024-3-18 00:27
马六 怎么是VALERY GERGIEV的?

原发如此,全集里每张都有捷吉耶夫的图片,马三去掉了,马六没去,捷的马六听过,与索尔蒂的感觉明显不同,他演奏不出索尔蒂明快利落的节奏感和外向型设计,演奏时间的差异如下,捷的伦敦交响版分别是21.59\13:53\12:34\28:54,索尔蒂的是:21.03\12.32\15.34\2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发表于 2024-3-18 11: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17 13:19
布列兹是诠释后浪漫主义时期与现代音乐的一员主将,他直到生涯很晚才碰马勒,一碰就是“满堂彩”,他 ...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9: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滕斯泰特是我喜爱的马勒专家,他于80年代与伦敦爱乐团在EMI的一套《马交全集》很精彩,特别是第5-9号尤其好,有人说马勒因滕斯泰特而改变,不失为明理之言,他的马勒集感性与理性、浑厚与层次、宽阔与精密于一体,至少他给多愁善感的马勒注入了正统德奥的庄重气色,音色与架构多变的马勒在滕斯泰特这里变的郑重其事起来。

这版“马三”属上乘之作,精力充沛而又率直硬爽、不加修饰又具有相当的精密度,第一乐章极其的宽阔扎实,引发的震动仿佛来自地壳深层,这是与一些爆棚版本的动态直冲云霄的不同之处,同为硬派风格,也是与索尔蒂不同的地方,腾斯泰特完全“沉下去”了,而能在“地壳”深层做文章、他追求因地动才山摇的演奏效果,更为吻合马勒的创作精神,而在宽阔可腾云走马中又不失细部,展开部很有层次,听听第7分钟长号这一段,并非一味的追求“爆”,一旦爆又能爆的满台的震动摇曳,整体的看,演绎不仅富于思辨、尤其密不透风,而且推演的层次甚好,又比传统的德奥风格多了几分义无反顾与浑然忘我,格外有一股“豁出去”的气质,腾斯泰特就是有这本事——他能把正反两个方向一统而纳入胸怀、形成风起云涌、纵横交错的万千气象。

第二三乐章好在正宗规则,滕斯泰特并没有在音色与节奏上寻求过多变化,稳稳当当的布局显得大气。女低音奥蒂伦·温克尔温暖而抒情的演唱能令我满意,在听过的版本中给我印象较深,末乐章有着异于它人的突起的热烈、激动与温馨,同时又给这个乐章注入能让人安匿静听的冥思,但前半段落比较起来显得平淡了,这是我不满意的。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aglA_EF0ex30nIZ52y9Dg?pwd=918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2024-3-18 20: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6: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库贝利克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版强调自然与自由的演奏脉络,因而他的马勒体现出更多质朴与本色,而非西诺波利那样整合的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有灵感的演奏与库贝利克的指挥风格一致,符合60年代老艺术家们对马勒成熟、节制且并不夸张的诠释思路,这样的演奏有利有弊,听听第一乐章,显然,铜管有些张扬,有些喧闹,也有失均衡,缺乏精雕细琢的管理,我们一方面欣赏它的随性不拘,一方面又觉察出略嫌紊乱的铜管声部,展开部的巴克斯队列也并非总能让人满意,无论是岩石主题还是巴克斯队列都非80年代诠释马勒盛行的那种义无反顾,追求狂势效果的模式,他只是突出了铜管声部,却并未充分调动起其它声部的“兴奋点”。

当然也得看到,库贝利克是颇具即兴色彩的指挥家,他的马三思路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质朴的音色反而形成风格,这尤其在后几乐章听得真切,最精彩在第二、三乐章和末乐章,库贝利克以令人心旷神怡的“轻拉慢唱”,将纯朴而富于慕尼黒田园风貌的场景展现在听者眼前,两个乐章一静一动的对比非常入耳,“邮号”这一大段落堪称神来之笔,展示出库贝利克即兴帅气的指挥艺术,木管尤其带有巴伐利亚固有的醇朗特点,邮号的深邃旷远给我深刻印象,与圆号的应答及小提琴的衬托很棒,也让整个乐队都找到了感觉,第五乐章人声在配合上默契不够,而托马斯有一定实力的演唱与末乐章致密桓升的感人情愫相信不会让人失望,末乐章的情感表达质朴本色,不事雕琢但出自心灵,演绎格外渗入一种孤寂而沉达情怀!令人咀嚼回味,这张CD出自库贝利克环保装的《马交全集》,值得收藏。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dXOB4LdfdnJuBq88lhJqQ?pwd=tvgu

M04120421-0.jpg (70.19 KB, 下载次数: 23)

M04120421-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6: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萨洛宁&洛杉矶爱乐乐团1998年Sony版以亲切自然见长,展示出恰到好处的自然与人文气息,他侧重演绎的脉络,而并不在意所谓的“爆棚”,让人们期待的动态随音乐自身的起伏自如起落,因此他的动态逼真自然,没有冷硬或强直去做的痕迹,这倒符合马勒作品的本意——即在自然与人性的交融中感受音响律动的美感。

他既不像索尔第硬爽与态势逼人、又比库贝利克的质朴帅气多了细部的精美、即不像西诺波利冷沥精辟的几乎觉察不到人性萌动、又巧妙规避了类似于滕斯泰特那样的过于“方整”,我甚至感觉出有几分重旋律、轻结构,重脉落、轻对比的倾向,以保证演奏以清新自如的律动前行,听听他棒下的巴克斯队列,效果惊人而又洋溢着鲜活气息,接下来几个乐章你甚至能嗅到来自中欧大草原的阵阵清香,演奏自如,觉察不出人工斧凿痕迹,每件乐器、每个声部响动都适度,第三乐章邮号和圆号的对话很传神勾勒出大森林的净匿与神秘。

女中音拉尔森嗓音宽厚、唱功上佳,虽少了一份夜的阴郁气息,但那份仁慈和流露出神秘色彩给人以暇想空间。
末乐章弦乐群这一大段演奏沁人心脾,萨洛宁的演绎完全发自内心的,它的抚慰力与歌唱性让人难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X1bsEbMRQ3iqi95CeXt2g?pwd=n89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6: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雅沙·霍伦斯坦(1898-1973)的马勒秉承与库贝利克等老一代大致相同的演绎准则——有节制而不过度浪漫化,但它并不缺乏强度。
如果要选择一版张弛有度、动态与乐感俱佳的演奏,我推荐此版,霍伦斯坦控制着放纵、又推动着狂欢,他的演奏有一股难言的质朴气息,但铜管又吹奏出居高临下的审视感,节奏选择也不拘一格,旋律与律动就格外浑然天成。
第一乐章颇有味道,呈示部铜管的爽利率直与展开部双簧管略显木讷的小方步节奏顿将诠释丰富起来,同样是短线条处理模式,但把巴克斯队列的速律降下来是聪明也很重要的一笔,这个乐章因这一笔而改变且丰润了演绎空间——这样,接下来的演奏无论节奏、音色、表情都会有更多选择,自然就丰富起来,这版之所以从容耐听,原因就在此——巴克斯队列被丰富了,并一举改变了后几乐章的节奏与表情,什么叫指挥家的结构功力?霍伦斯坦在这里的举重若轻与富特文格勒在舒伯特第9交响曲第一乐章做出的结构性改变如出一辙。

第二三乐章可与库贝利克第二三乐章媲美,那份自然和淡淡几笔就满篇天下的软实力让人服气,听听霍伦斯坦对声部乐感的调色,没有一个声部用狠力,但几个纯天然声部合在一起就是那么耐听——松弛、气力均匀,再加上霍伦斯坦灵光频闪的“导播”,把马勒这两个乐章的音乐美感展演的淋漓尽至,无与伦比的邮号几个小节就把场景推向广灏无垠的中欧大森林,棒极了。
人声部分女低音诺尔玛·普罗克特唱的很有情怀,第五乐章因速度的关系,与沃斯沃兹童声合唱团都有点拿腔拿调,而支撑末乐章绵延不绝情感流的是——纯真,这就像烹饪,能吃长久的菜肴必是原汁原味不添加味精的。
此版录于1970年,与他的1956版判若两人,伦敦交响乐团在霍伦斯坦棒下显得格外有分寸,也很有柔软的应力,它们的末乐章具有直击心灵的强大感染力。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2fawQ3sD4rgmrhTb7rjPeA?pwd=sep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6: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伯恩斯坦&纽约爱乐乐团CBS版录于1961年,伯恩斯坦是最早在马勒这建立个人风格的指挥家之一,所谓个人风格,是指他棒下的马勒相对更加情绪化浪漫化,他着力于马勒作品的种种情感情怀、包括精神特征、出世入世等,且富于效果,当然,受时代制约,他CBS版的马勒并未放纵到张狂无忌的地步,你看,第一乐章演奏步伐略显夸张,换句话说,他更偏重于重拍,也更愿意将节拍的时值拉长从而易于容纳个性,但节奏感仍算适度,我并未感觉有过度铺陈的弊端,比霍伦斯坦多了抑扬钝挫,色彩与起伏也变的丰满生动,沉着稳健的演奏给我印象,摆弄这样的大部头,伯恩斯坦很有经验,一板一眼的显出胸有成竹,但论本色的美感霍伦斯坦胜过一筹,质朴的东西最终总是能占上风,有经验的听客会将附着的雕饰剔去,而看到织体的肌里部分。

第二乐章开声的速度拉的较慢,然后再提速,这是他的风格,但都富于对比效果,包括他的第三乐章同样,节奏略显僵硬,快速段也有些喧闹,还是很有讨喜的画面感,玛尔塔·利普顿嗓音没完全放开,似乎在“压”着,唱的还算纯情。富于表情的末乐章正为伯恩斯坦擅长,尤其当小提琴群缓缓向上拉升时,特别能勾起情怀,遇着这样的慢乐章,伯恩斯坦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乐谱而一定注入强烈的个性,织体细胞自然就显得膨胀,以便于能渗进更多的情感,自然,演奏时间也擀的足够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WBaQt0I1aV0CULynYAa4A?pwd=csf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16: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梅塔与洛杉矶爱乐乐团的DECCA版录于1975年,也不知咋的,梅塔的马勒总是受累不讨好,他录了多版马勒,但获得专业评鉴机构推荐的极少,这版马三从指挥到演奏员们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从诠释到管弦乐声响、从音乐性到效果,都还算说得过去,第一乐章的“渲嚣”甚至可做为卖点来推,虽谈不上深入,走句也略显随意,但不错的效果在,在演奏的动态与幅度上这班人玩的够嗨,特别是铜管和击打乐器,但不管怎么样,人们就是不认它,这代人诠释马勒,人们还是更相信阿巴多,就像煎饼果子就认准就吃天津的。

当然得说明,第一乐章虽动态惊人,但有点笨拙、有点大而空——铜管与击打乐器组哥几个嗨的过了头,而梅塔的演奏步伐又太“正经”,岩石主题这样走尚无可厚非,巴克斯队列不需要“正步走”,“正步走”不仅意谓着将展开部节奏与音色的变化缩窄,更重要的是——梅塔没有掌握住这个乐章的节律点。

第二乐章圆号的背景和声使用不当,给人以奇怪的听感,让声部的音乐效能打了折扣,第三乐章的邮号也不很理想,你听不出广灏苍茫的背景效果,而莫伦·弗蕾斯特的演唱与她的实力吻合,尽管吐字似乎有点偏紧,她还是给这两乐章的人声部分加分。

总得看演奏尚可,问题在梅塔对作品的把握并非一而贯之的条理,声部控制上未能十分得心应手,因而旋律与节奏的整合略嫌紊乱,燥与生涩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FuDzKb8lTodEdEBOITMjQ?pwd=add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发表于 2024-3-21 18: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鄂州市
啊,今天上了这么多的硬菜。

最近听马一和马五多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20: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3-21 20:11 编辑



阿巴多是诠释马勒高手,他有特殊的才能——能让马勒变的抑扬钝挫,演奏别人交响乐,这本事的效力还不那么显著,演奏马勒,就立刻显得特别重要,他的第一乐章真叫个稳,同时并不缺乏说服力,尽管对他马三慢悠悠的新鲜感需要适应。

此版是1982年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阿巴多正值盛年,他的把握从理解到演绎、从声部到合奏都比梅塔要稔熟些,处理这样大型作品,一定要懂得“收”,懂得“缓”,自始至终剑拔弩张是青年近卫军,有经验的指挥一定懂什么时候该掩旗息鼓,什么时候该降低分贝量,听听阿巴多第一乐章是如何通过控制长号和打击乐器把几个主题动机柔化的(将铜管、打击乐器甚至其它声部都控制在低级别),而对其中快与慢、静与动、力与柔、收与放的调控,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又省劲儿,又有效,否则累死也不行(就像祖宾·梅塔),有专家认为此版演奏“专注而锐利”并未说到点上,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我给出的四个字是“收放自如”,特别是以“收”为管弦乐合奏的基本起动点,虽“收”的有点过——导致个别乐段有点发蔫儿,缺乏响动,但这一收一放,织体的弹性就向好,也就显得多姿多彩,比如第二主题的长号明显是收敛着吹奏,当全奏和弦放开时阿巴多远未用全力,却效果燦然。

中间两乐章都是表现马勒音乐性与标题性的典范之作,阿巴多对细部勾勒有超乎常人的本领,他越是“轻吟慢唱”就越易出彩,音乐形像就越鲜明,这就像烹调技法,越是清淡调味,越能得其大味,像阿巴多这样从协奏曲中取法来处理交响曲的新颖着法可谓深谙马勒之妙,也易能折腾至美境。

女中音杰茜·诺尔曼演唱气息够稳定,能表现出尼采阴郁而又纯情的幽暗氛围,但过多的颤音与速度都得让听者努力去适应才行,第四乐章仍是速度过慢,生机活力明显不足,属明显的败笔,阿巴多后来与卢塞恩合作的马三仍在这一乐章慢的让人难受,我始终找不出这样拖曳的理由何在。

末乐章无需多言,这样抒情慢乐章大神级指挥家都不会差,他调色板般的抒情性能让听者全情投入,而旋律与表情稳定的如置于天枰之上,有心的cm可以品味每一分部、每一条旋律之间的衔接,恰到好处,我为什么说他是从协奏曲中取法?——他特别重视声部的分部处理、又具有超能的整体完整性,经常折腾歌剧的指挥就是不一样,他们都属“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类型,当然,他虔诚缓慢的措辞方式未必适合所有人的口胃,但真挚与图腾的幻影是明明白白在那的。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BwCPVti1o7awwZM71jI7Q?pwd=q7m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0 14: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