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zhzhzh 于 2025-11-12 16:42 编辑
必须得在开头先承认,我的账号撩数码现在就是在搞跨界,至于原因其实我在一篇“传统”的HiFi器材评测中就说明了,不过很可惜,到现在为止因为缺少一些产品详细配置以及审核问题,并没有把它发出来,今年我又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手机领域,所以就没太关注传统HiFi领域动态,一方面是传统HiFi圈有线新品实在是乏善可陈,另一方面手机圈真的是在秉承“金九银十”的物理规则,新机发爆了。
但论“有科技感”其实还得看苹果,尤其是刚刚在十月中国大陆发布的iPhone Air,这款仅5.6mm、165g,目前最为轻薄的iPhone一经面世就获得了科技圈关注,丝毫不逊于第一代iPhone发布时的盛况,当然这款有史以来最薄的iPhone“纤细”之下,其实是苹果极强的“整合”能力,尤其是在像火山口凸起的镜头模组那一条,集成了处理器、基带、通信模组等等,而高度集成化才是苹果的杀手锏,也是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技术壁垒。
而在HiFi圈,注意我说的可不是传统有线HiFi圈哈,也有一款HiFi产品和iPhone Air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HIFIMAN于10月23日发布的全球第一款旗舰级头戴式WiFi耳机:HE1000 WiFi版以及专业音乐人的上佳之选:Arya WiFi版,不过需要提前声明一下,虽然名字里带WiFi,但产品其实还有蓝牙和USB有线连接模式,换句话来讲,花一份钱就能分别享受WiFi、蓝牙、有线三种模式,这要比现在的无线蓝牙耳机提供的模式都要多。更为关键一点,WiFi传输本身就是下世代HiFi产品的终极传输形态。
关于WiFi传输优于蓝牙的好处有很多,比如更稳定的连接状态、更高带宽等等,就不再赘述,我是想着重分享下拿到的Arya WiFi平板振膜耳机后的感受。
咱们先从名字入手,Arya WiFi实际上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无线耳机。因为大家都知道,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无线耳机采用的方案绝大多数都是集成供应链提供的,如果用了像LDAC、Apt-X这样的无线高清蓝牙协议,市面上就那么几家供应商可以选择,加上大厂追求利润,小厂无力研发,因此市面上无线耳机的功能都很单一,考虑到重新开模和研发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如直接用供应链方案贴牌来得更省劲儿,而Arya WiFi实际上是内置全新自研喜马拉雅R-2R Mini DAC模块的流媒体耳机,它完全可以看作是小夜曲WiFi版+Arya耳机的“整合”结果,换句话来讲,是把拥有流媒体模组、LPF和耳放电路、电源模块的前端设备完全集成在一款平面振膜大耳中,而且我这边还获得了独家信息,HIFIMAN目前在开发一款App,未来用户就可以通过更新固件解锁更多玩法。
不管是连接tidal还是QQ音乐,推流都非常方便
而目前在连接方面,只需要开机让WiFi流媒体模组进入工作状态,之后像配网播一样进行一次配网,连接到播放设备,如手机、平板、笔记本,之后只要开机就可以在同一WiFi网络下让任何设备进行投流,我个人感觉这比配对蓝牙更方便!之后如果App出来了,在软件中操作会比现在的IP地址匹配更直观,如果不明白,看HIFIMAN官方提供的教程也能轻松操作。
那这样一顿操作猛如虎后,Arya WiFi会不会因为集成的元器件更多更复杂而让耳机更重更大?神器就在于,即使是无线化,Arya WiFi在外观和体积上,和Arya UNVEILED不相上下!甚至在一些细节上,还要做得更好,首先,两侧均有金属网罩保护,不需要再像有线版那样用磁吸保护壳,减少了繁冗感,而且透过黑色金属网罩就能看到NEO超纳米振膜、增强磁体组成的单元模组,就像透过竹林看到一位武功大师在习武,而头梁也升级到了次世代头戴设计,支持吊插旋转,减重20g的同时更加贴紧头部,当然,在佩戴方面,HIFIMAN本身做得就足够好,而采用新头梁设计的Arya WiFi佩戴体验则更上一层楼,紧凑而舒适,我连续佩戴2-3小时都不觉得累,而且还透气舒服,452g的重量也完全不压头。
接下来就和大家详细聊聊声音,Arya WiFi并非Arya UNVEILED的“无线版”而更像是它“亲兄弟”,底子一样,风格不同。
在之前评测Arya UNVEILED时的一大惊喜,就是极为顺滑的三频表现,这种特质在万元价位的耳机中几乎难寻踪迹,而正是这样的音色,在高频上不会有过量、过薄的听感,加之无格栅设计为高频带来更强的直达声指向,以及高密度和高信息量的素质,在管弦器乐中,能量感并不会让人觉得局促,而是带来充沛的空气感和恰到好处的堂音;中频温暖细润的人声以及并不刻意追求线条感,边缘稍作羽化的人声有极为出色的包围感;低频上,该有的量感、凝聚力以及宽裕的动瞬态表现一个不少。
而Arya WiFi就如同Arya UNVEILED的“活跃加强”版,首先最为抓耳的依旧是中频人声,当然这也是Arya系列的优势特点,不过在不同型号之间还是略有差别。比如Arya在保持温润细腻的同时,依旧拥有比较硬朗的线条;而Arya UNVEILED则更注重人声边缘的羽化感以及韵味渲染,在表现一些较老港台曲目时会更注重唇齿音的契合,而非只关注素质线条的勾画。Arya WiFi版则保留了这两款耳机的特点,既有明显线条,又有较为突出的韵味感,人声的还原不仅精准,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人声质感饱满而不过分厚重,没有采用浓墨重彩式的染色处理,却在细节刻画上尤为细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歌手的口型轮廓虽略显开阔,却不失精致度;相反,得益于高信息密度与恰到好处的微颗粒质感,人声呈现出更强的立体形体感和临场真实感,齿音、喉音以及节奏律动都被精准捕捉,将拉丁音乐独有的慵懒韵味与炽热情绪自然地融入每一个音符之中。
在听《Ain't No Grave》这类强调人声与乐器的流行作品时,Arya WiFi则展现出卓越的声场解析力与空间层次构建能力。中频人声稳稳居于舞台正中央靠前的位置,结像凝聚,轮廓清晰;钢琴低音区的拨弦都被有序地布置于后方声场,形成明确的前后纵深感。这种“人前乐后”的布局并非机械割裂,而是通过精准的相位控制与快速瞬态响应自然实现,既突出了人声的主导地位,又保持了整体音乐织体的和谐统一。
而与中频人声同样有感染力的,则是Arya WiFi在低频和高频器乐上的表现。这两个频段虽然没有中频频段突出,但也做到了收放自如。在一些低频细节表现上,我个人感觉AryaWiFi甚至比Arya更能一耳朵抓住喜欢极低频动态那种大开大合的用户。Arya WiFi明显增强了低频量感表现,当然并不是只增加量感,而是在下潜、回弹速度以及动态上都进行了强化。因为回弹速度更快,所以低频整个瞬态更敏捷,强调速度感,完全没有其他无线耳机肥大拖沓的感觉,非常像超旗舰有线大耳在低频处重质又重量的表现特质。在高频器乐演绎上,虽然达不到HE1000 WiFi绝佳的器乐金属光泽感以及空气感,但在一些如小提琴奏鸣、三角铁敲击结像质感上,依旧是稳健立体、质地清晰可辨的。当然该有的延伸、泛音并没有与高端平板有线大耳差距大,只是在微瞬态上还是有些取舍,Arya WiFi要更注重器乐厚度与延伸泛音素质和听感的融合,而非片面追求素质和韵味的单一表现。不过在大体风格上,依旧延续了HIFIMAN一贯的温暖、自然、醇厚的听感,完全没有低质平板大耳高频刺激嘹亮感。
总体来看,低频反应迅捷利落,为节奏驱动型曲目提供了坚实且灵动的律动支撑;中频人声秉持“细腻温润、克制有度”的审美取向,在密度、形体感与情感表达之间取得精妙平衡,有效规避了过度渲染可能引发的失真;高频部分则展现出出色的金属光泽与延展性,小号的辉煌、镲片的闪烁、钢琴高音区的晶莹剔透,皆能清晰呈现,却不显刺耳或尖锐。 最后来聊聊使用场景,Arya WiFi就是目前最适合出差携带的“HiFi系统”,在出差通勤路上可以直接使用蓝牙协议连接,不仅支持Apt-X全家桶,还支持LDAC。而到了有网络的环境下,只需要简单设置,Arya WiFi就摇身一变成为移动数播HiFi系统,随时享受稳定高效传输的无损协议高清音乐。甚至在无网这样的极端环境下,都可以使用USB来有线连接到手机、平板、笔记本等设备。而这种高集成度、多模式支持,显然是便携HiFi设备的“未来”发展方向。而HIFIMAN据说早已在UNVEILED立项时就启动了,无疑是“遥遥领先”的。
最后小结:
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HIFIMAN逆势而上,这源于其对“质”的执着:产品定位高端,均价不输国际一线品牌;核心元器件自研自产,成本可控而性能卓越;综合毛利率与净利率稳居行业前列。正如边仿博士所言:“基础科学研发不在于资金和人员规模,而在于方向的创新性与手段的新颖性。”正是这种源于实验室精神的工程师文化,让HIFIMAN的声音既有科学的精准,又有艺术的温度。
如今,HIFIMAN的产品早已跨越国界,在全球HiFi爱好者心中赢得“东方之声”的美誉。而其战略视野亦不止于传统音频领域。在最新招股书中,公司明确提出“技术纵深突破”与“应用场景延伸”双轮驱动:一方面深化电声基础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音频技术在健康监测、智能家居、沉浸式交互等前沿场景的融合可能——声学的价值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
在前段时间,HIFIMAN一口气发布四款划时代新品,以极致音质与前瞻设计再度点燃发烧友的热情。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家曾以“小众精品”立足的品牌,正凭借强大的技术底蕴、多元的产品矩阵与面向大众市场的“先手棋”,回首来路,它的成长轨迹,恰是中国民族HiFi品牌崛起的缩影:技术接连突破,品质蝶变升级,从追随到引领,从本土走向世界。它不仅传递声音,更传递一种信念——在数字洪流中,仍有人愿意为纯粹的听觉之美倾注匠心;在喧嚣时代里,仍有品牌坚守“让耳朵回家”的初心。
声如其人,器载道心。
HIFIMAN不止于眼前,更在于“无线”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