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2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技术问题:关于环球的唱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9-17 2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技术问题:环球的唱片有没有办法不开封就知道是made by EDC or M&L
一般开了封内圈上会刻字,有没有办法不开封就能鉴别呢?
2
发表于 2007-9-17 23: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闵行区
呃,根据cd编号问问有谁买了没,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9-17 23: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榆林市
老碟很难找到未开封的吧
新碟的话也无所谓了
追求made的,主要还是图老版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23: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EDC 、 M&L之间的硬性差异是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9-18 08: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湘潭市
引用第3楼urania于2007-09-17 23:43发表的 :
EDC 、 M&L之间的硬性差异是有的。
说说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9-18 08: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榆林市
引用第3楼urania于2007-09-17 23:43发表的 :
EDC 、 M&L之间的硬性差异是有的。
你确信你能通过黑盒子测试?
你能通过,你相信本版有几个人能通过?小弟偶是通不过滴…………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9-18 08: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崇文区
学习 [s: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0: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虹口区
压盘工艺和印刷工艺,算不算?压盘质量的降低直接影响转盘,声音素质还有光盘的保存寿命都有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9-18 10: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榆林市
要是aaa我就信
可是cd都不出aad,add,ddd三种




你看看那个标志


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



数字信号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4: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虹口区
转:

简而言之.

开始-1985
Made in West Germany by PolyGram
PolyGram 当时是主要归Philips所有,Siemens也有少量股份.

后来搞了个新的联合公司,简称为PDO (Philips 和 DuPont Optical)
1986-1991
Made in West Germany by PDO
PDO在这段时间内,也在美国,法国,英国建了压片厂.同时给韩国SKC的压片厂提供技术.

PDO在90年代初解散,压片厂所有权还给PolyGram (Philips所有)
这段时间生产的片子就是
Made in 国家名 by PMDC
PMDC = Polygram Music Distribution Co.

随后
德国和美国的压片厂被转手给了Entertainment Distribution Co. (EDC)
英国的压片厂转手给了Deluxe UK
法国的压片厂转手给了Cinram France

在PMDC到EDC之间,有些也标记UNI, UML (Universal).


上面基本就是一般的情况.偶尔也有特例.例如有些碟80年初发行过West Germany by PolyGram,在80年代后期再压的时候,碟片印刷面仍然用原来的设计,印了West Germany by PolyGram. 但在碟片数据面中间却标了.Made in West Germany by PD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4: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虹口区
转:

印象里,CD唱片(CompactDisc)是数码产品,复制、再复制,不过是一个程序甚至按钮的事情,要再简单,就转个格式放入MP3里随行。这是典型的速食时代的简便路线。而有的音乐发烧友们却在走另外一种路线:听CD,藏CD,越听越追求音质,溯源地找头版CD来听。
恰逢今年是CD唱片25周岁的生日———
1982年的8月17日发行的ABBA乐队的专辑《TheVisitors》,是世界第一只以CD光盘格式正式发行的唱片。头版CD的追踪,或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再次勾起CD迷们对头版的怀念。
【名词解释】
头版CD:顾名思义,是音乐资源第一次压制的CD,CD内圈会有具体的标识。由于有价值的头版CD一般具有一定年份了,旧版的、非第一次压制编号为“01”的CD,通常也被认同为头版CD。玩家们之所以情迷头版CD,就因为他够原汁原味。
  找“头版”,只为那道“原汁原味”

CD收藏的“乐迷”们并非人人对头版CD特别钟爱,只是对音乐的追求越多,或者年轻者入门较迟,便越想追溯“以前的声音”里那种“原汁原味”。许生和邝生便是头版CD的收藏者,他俩从上个世纪90年代便开始收藏了。

数码制作技术,照理说是无损复制,为什么有“头版”有它的魅力呢?据玩家介绍,CD与盛行的MP3这种文件包格式有所不同,它一种数据流的记载,跟录制技术、制作人、制作原料等息息相关,注定了头版的价值所在。当然,头版和其他版本所不同的原因还有很多。硬件上来说,录制CD的母带有其寿命,使用次数越多,母带的磁性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质量越差,保存完好的头版,可以说音质是最接近母带原声的版本。

照理说,科技在不断进步,而CD的压制技术早在其诞生时已基本定型,当时飞利浦和索尼公司共同颁布的、关于CD制作的技术指标,一直被沿用至今。CD刚现于市面时,唱片公司对CD的压制原料、标准都有严格要求,德国、日本、美国的压制技术遥遥领先。现在,很多当年的小唱片公司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唱片公司转换了制作公司,也有对制作原料条件放宽等原因,CD质量反而有“不复当年勇”之势。于是,当时所制作的头版CD,越发被乐迷们所追捧。
成功的唱片,制作非一人之功。钻进音乐世界里的乐迷们,对个中步骤充满好奇。所有经过再混音处理的CD,是属于再版。喜欢头版CD的乐迷认为,负责新版混音的已经不是头版的工程师,即便同一人负责,在进行再混音过程时候,也会根据现代人所喜欢的口味再次混音,同一支曲的不同版本,味道也不同。

头版CD并不是说音质特别好。CD都无法避免氧化问题,现在一般的CD完整的音质有15-20年的保质期,而早期的CD多是铁芯版(也有叫银圈版、银芯版的),满盘的镀膜在日常使用的接触中,很容易开始氧化,音质损耗不言而喻。其实,现在也有唱片公司根据乐迷的需要,改良CD的格式,让它们音质上更靠近头版CD。例如新唱片格式SACD,或者在原有CD格式上改良的雨果LPCD和JVC的XRCD。

淘“头版”,要像老鼠一样敏锐
懂得欣赏CD的质素固然重要,但要得到高质素的头版CD,同样需要智慧。据乐迷们的经验,不是说,音质要有多好,非要世界巨星级的音乐家,其头版CD才会越矜贵,通常只是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的规律。一旦有人大张旗鼓说要卖出一批旧版CD,三天之类必被扫光,此类事件一点不夸张。有心找头版CD的人,就要像老鼠一样拥有敏锐的嗅觉。


可供乐迷淘碟的地方其实不多,与黑胶唱片的出没处几乎一样。一是金海印广场的楼上,头版CD会在一些小店铺会不时出现,二是解放路上新陶街电器城的3、4楼。新版和旧版的鱼目混珠,要找到真正的头版CD并不容易。另外,也有乐迷说可以上易趣网淘,减少转手环节和哄抬价格的可能,干脆利落一些。

问到乐迷们开始有什么规律可寻?一致都说:有时候是瞎买的!邝生说,曾经有一只头版CD在陶街小铺出现,刚出现只要140元左右,而几经转手,卖出陶街、到了真正的藏家手里竟然高达800元。经这故事教训,CD迷们都是该出手就出手,碰到不算太贵的头版CD,通常都买下来再说。藏CD3000多张的许先生手上有很多现在受乐迷追捧的头版CD,于他却不太为意:“这些CD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只要在正规唱片店就可以随便买到!”当时,他也没有刻意追求头版的用意。

藏“头版”,有三种不容错过
有价值的头版,一般都具有一定年份,有的产自CD诞生的光辉年代,有的也可能是产自上个世纪80、90年代。有心找头版CD来听的话,以下三种CD不容错过。

一者是由DDG、EMI、DECCA、飞利浦等欧美唱片大厂生产的古典乐CD。CD诞生之初,出现不少古典音乐家,他们早期精彩的唱片都是从模拟录音开始,保留了名家演奏的本味。

二是那些小型唱片公司制作的发烧唱片。上个世纪80、90年代,西方涌现了不少小型的唱片公司,由于公司规模小,产量也少,有的唱片是买了大公司的唱片版权,然后自己精心制作包装的,走的是高音质路线,被乐迷们认同为“发烧唱片”。这些小公司今日多数已经不复存在,由此,这些头版CD自然而然成了绝版。

第三种有点出乎大家意料,我们上个世纪90年代的港台流行曲也占了有价值头版CD的一员。乐迷邝先生介绍,当时的香港其实制碟技术并不高,所以多数委托制作水平较高的日本公司制作,旧版CD的音质比现在的好。这些唱片的原始资料也没有好好保存,因此这些旧版也成了现在的“绝唱”。广东珠三角地区的CD藏家们,往往对这类CD有一种情意结,陈百强《痴心眼内藏》的头版CD两年前已经开价2000大元,一样不乏追捧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7-9-18 17: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榆林市
偶认为是迷信
请转hifi168看某人的对比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7-9-18 18: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朝阳区
有中国特色. [s:11] [s:11] [s: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7-9-18 19: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杭州市
迷信头版是不对地,所谓什么寿命音质都是伪科学
要辨证的看问题
再说了烧cd版本还不如直接烧lp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7-9-18 21: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9楼的转帖,乃nbr站上的人不懂装懂。
一点,PMDC在德国和美国没错是先到UML再到EDC,但UML存在是因为中间又转一手,而且是相当长的稳定时期,并非PMDC和EDC之间的临时过渡而作的标记。
二点,环球现在法国的压片厂的正确名称应该是Cinram Optical Discs才对。
三点,关于最后一句,不止是PDO时期有这样的现象,即使到了现在(包括PMDC、UML直到现在EDC时期),一些本来比较早期开始出版而一直在目录上存在继续出的碟,依然是这样的情况,即是唱片封底和碟片正面的印刷都沿用旧的懒得改,只是实际压片工厂和地点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22: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引用第14楼mmxh于2007-09-18 21:24发表的 :
9楼的转帖,乃nbr站上的人不懂装懂。
一点,PMDC在德国和美国没错是先到UML再到EDC,但UML存在是因为中间又转一手,而且是相当长的稳定时期,并非PMDC和EDC之间的临时过渡而作的标记。
二点,环球现在法国的压片厂的正确名称应该是Cinram Optical Discs才对。
三点,关于最后一句,不止是PDO时期有这样的现象,即使到了现在(包括PMDC、UML直到现在EDC时期),一些本来比较早期开始出版而一直在目录上存在继续出的碟,依然是这样的情况,即是唱片封底和碟片正面的印刷都沿用旧的懒得改,只是实际压片工厂和地点变了。

但是品质方面呢,至少可见的方面确实有下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3 06: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