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eorgek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廉价cdrom和高价转盘读取cd数据效果的疑问(转载摘录)-->af2000转移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lycsc在2003-1-15 11:17:00的发言:
我们讨论的是转盘,而不是转盘设计电路对后面的影响。

就上文所述,一般的独立转盘都是带时钟的,使用的是1方案。所以贵也是有原因的,但是这样的东西到底性价比高不高,值不值那么多钱,是不是好办法,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对天价转盘认不认同这个没有统一的必要。

我感兴趣的还是那个坑的问题。

首先坑长度的偏差会影响到光驱读取数据的Jitter。
但是之后还有EFM解调与解交织,还有纠错,这中间必然牵涉到一个reclock的过程。
因此输出的Jitter就要看时钟来源了。
有两种可能性,如果是来自读取的信号,毫无疑问,Jitter会传播影响输出。
如果来自转盘的主时钟,那么就和盘片没关系。
我想,那些高档转盘必然都是下一种情况,那样转盘输出的Jitter应该和盘片本身的Jitter没关系。但是这些转盘同时还采用了xx技术,把转盘本身做的xx重以提高驱动精度,号称目的还是为了减小Jitter。所以我认为这里的Jitter可能仍然可以通过某些途径传播,或者单纯就是那些高档转盘故弄玄虚。
我这里有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lycsc在2003-1-15 11:22:00的发言: 那你为什么把电子通信工程拿出来压人呢?

电子工程有什么稀奇的,凭什么可以拿来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faint,怎么又讨论,坛子上不是早就讨论过了,自己翻翻以前的贴子再说嘛。
发现每隔3~4个月就会有人来挖这个坑,fai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14bit->8bit是一个查表过程,怎么可能导致Jitter的传递??

盗版和正版的区别我觉得你没有说对。其实误码率都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的盗版盘根本就不可能保证在数字内容上跟正版一致,正版到盗版盘片的数据传递过程中有没有经过DA->AD都非常难说。我碰到不少盗版在读取完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会有跳音,而且同一批的盗版都一样。这根本就是制作关系,这才是导致盗版和正版的品质差异的最大原因。
所谓误码率、Jitter(假如存在)的比起这个因素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我觉得你把误码和j搅在一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jhj在2003-1-15 11:41:00的发言:
14bit->8bit是一个查表过程,怎么可能导致Jitter的传递??

盗版和正版的区别我觉得你没有说对。其实误码率都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的盗版盘根本就不可能保证在数字内容上跟正版一致,正版到盗版盘片的数据传递过程中有没有经过DA->AD都非常难说。我碰到不少盗版在读取完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会有跳音,而且同一批的盗版都一样。这根本就是制作关系,这才是导致盗版和正版的品质差异的最大原因。
所谓误码率、Jitter(假如存在)的比起这个因素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了。

的确不会,所以问题是出在提供这个查表过程的时钟上头。
这个时钟本身的Jitter可以和读取的数据有关,结果就带来的Jitter的传播。
至于用盗版讨论Jitter确实不合适,用CDR讨论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那篇文章的作者居然认为14bit->8bit是一个“舍弃掉无意义的6bit”的过程。
我实在无语了....建议你去找个懂CD编码的人写的文章再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其次是转盘本身转动的机械抖动要小,这样可以减小PLL输出的残留Jitter。

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reclock消除Jitter,
问题是缓存本身的输出Jitter也不是很小,特别是大容量的。其次由于缓存的输入输出时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否则时间一长缓存就要满或者空了),又造成了Jitter的转移。

Jitter主要影响声音的高频,盗版盘的空气感不好之类的问题就是Jitter造成的,也是转盘->解码器的连线会影响音质的根本原因。

在一般的中档系统中都不太考虑Jitter,但是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Jitter就上升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和电源一样,都是数字音频系统的老大难问题了。

============================

以上都不同意,还不算大多都不同意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这个查表过程的时钟是CD机提供的,怎么跟“读取的数据”有关??
CD机自己的晶振怎么会受到读出的14bit的影响??
比如二战时候的密码通讯,要通过查表来得到结果,原信号当然可能会有模糊,但还没有模糊到辨认错误的地步,你认为查表得到的结果也会“模糊”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他说的没错,这是一种把8bit编码为14bit的游程受限编码。
目的是在保证时钟的正确恢复和足够的编码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5 11:52:3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CV你可能自己有地方搞错了耶,呵呵,我记得CD数据还原的时候找插入时间的时候那个值是存成一个指针放在碟上的啊,呵呵。
而且你讲的坑长问题大部分影响误码吧,呵呵。
没仔细看你的,我专门看了有关jitter的原文文献N篇,就算我内容没看懂,discussion和conclusion还是能看明白的,呵呵,反正CD自己的jitter远没你说的严重,呵呵,得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jhj在2003-1-15 11:49:00的发言:
这个查表过程的时钟是CD机提供的,怎么跟“读取的数据”有关??
CD机自己的晶振怎么会受到读出的14bit的影响??
比如二战时候的密码通讯,要通过查表来得到结果,原信号当然可能会有模糊,但还没有模糊到辨认错误的地步,你认为查表得到的结果也会“模糊”吗?

哪有这么简单,CD机校正转速就是利用了读取数据中恢复的时钟与本机时钟相比较。
这两个时钟不会完全相同,你知道到底利用了哪个来查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上篇文章很多解释是不认同的,但是到底相信那个,大家自己看着办吧,比较j还处于一个尖端研究的范畴。至少我对它还不怎么感冒。我只是关心两张盘是否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draculalord在2003-1-15 11:53:00的发言:
MCV你可能自己有地方搞错了耶,呵呵,我记得CD数据还原的时候找插入时间的时候那个值是存成一个指针放在碟上的啊,呵呵。
而且你讲的坑长问题大部分影响误码吧,呵呵。
没仔细看你的,我专门看了有关jitter的原文文献N篇,就算我内容没看懂,discussion和conclusion还是能看明白的,呵呵,反正CD自己的jitter远没你说的严重,呵呵,得罪了。

我又不是没看过。
你又没仔细看我写的,你又怎么知道我说的和文献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真是莫名其妙。
一帮人硬要说Jitter无关紧要。
那还要什么转盘,买个diskman接上老包的解码器不就稳超xxxx元的CD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MCV,你说的是没错,14bit<->8bit是一种游程受限编码,但是你贴的文章的作者可不是这样说的,他说的是14bit只有8bit有意义,要舍掉6bit。这根本就不是编码/查表的意思了。
还有,后面的累计误差抖动算法他也没有描述对。他说要在17-20bit加入“噪音”,这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因为16bit本身表现能力限制,无法表现出17-20bit的内容,在进行舍弃17-20bit的时候,就产生了误差。如果想要使16bit数据减少失真,仍然能够体现其源20bit的数据,那么就要把舍去的17-20bit进行累加,当累加和足够大,就进位到16bit的数据中去,这样使20bit->16bit的过程失真减小。
这是在图形学中从高色彩深度图象转换到低色彩深度常用的误差抖动算法,在17-20bit之间是不应该加入噪音的,否则就已经破坏了20bit数据本身的品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http://www.ne.jp/asahi/fa/efu/media/media.html
这是小日本测试的不同速度刻录的CDR的Jitter,有兴趣的自己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不是Jitter无关紧要,而是碟片的Jitter对于CD机最后输出的音频数据有无影响的问题。
CD机本身的Jitter当然是客观存在的,这才是高档CD机强的地方。
照你的说法,如果CD碟片本身有Jitter,并且高于CD机的Jitter,那么高档CD机不就没用了?CD机本身Jitter再小,只要碟片有高Jitter照样最后音质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jhj在2003-1-15 12:03:00的发言:
MCV,你说的是没错,14bit<->8bit是一种游程受限编码,但是你贴的文章的作者可不是这样说的,他说的是14bit只有8bit有意义,要舍掉6bit。这根本就不是编码/查表的意思了。
还有,后面的累计误差抖动算法他也没有描述对。他说要在17-20bit加入“噪音”,这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因为16bit本身表现能力限制,无法表现出17-20bit的内容,在进行舍弃17-20bit的时候,就产生了误差。如果想要使16bit数据减少失真,仍然能够体现其源20bit的数据,那么就要把舍去的17-20bit进行累加,当累加和足够大,就进位到16bit的数据中去,这样使20bit->16bit的过程失真减小。
这是在图形学中从高色彩深度图象转换到低色彩深度常用的误差抖动算法,在17-20bit之间是不应该加入噪音的,否则就已经破坏了20bit数据本身的品质。

前面他是讲的不是很确切,后面一半就是你讲的不对了。
他讲的不是“累计误差”,不是noise sharp,就是加入一个噪声。
你可以到上面给出了的链接去听一听,加入了噪声之后,微弱的信号反而容易听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3-1-1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碟片本身存在的Jitter最终的影响还是误码率。
碟片上高Jitter的存在导致更容易误码,仅此而已。
至于说碟片的Jitter会“传递”到最后CD机的数码输出,那么这个CD本身恐怕就不能出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5 04: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