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乱谈几句HIFI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19 0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香港
乱谈几句HIFI


玩音乐器材发烧至今,有些看法,大概记下,想到什么说什么。很乱很浅显。[s:11]

1. 关于HIFI
何谓HIFI?HIFI是英文High Fidelity的缩写,字面上直接翻译过来是“高保真”。名称虽短,涉及的东西就太多了。在这里我就不贻笑大方瞎解释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台湾发烧友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可是那文章虽好,却还是不够直观和宏观。其中涉及的项目达二十余条,没有一定的听音经验,光看字面很难体会到。我下面试着从大体上极其简单地说说听HIFI系统是个什么感觉。

中文有句话叫“看不见摸不着”。一样东西,当既不能靠视觉,也不能靠触觉来感受它的时候,对它的描述就比较困难,所以文学中有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方法。(其实就算是能看见,有时候也很难描述,“颜色”就是个例子。非本文主题,按下不表。)HIFI恰恰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品酒也是,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描述。于是在描述这些东西的时候,什么修辞都有,有的说得神乎其神,什么“无边无际的声场”,什么“深不见底的下潜”,什么“拳拳到肉的冲击”;有的人干脆把这些称之为“玄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朋友迫于条件所限,无法亲身体验HIFI的感觉,只能看看各种文章,陷入无尽的yy当中,实际上却还不清楚一个HIFI的系统听起来究竟是什么感觉。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也为了破除各种不切实际的yy,我在这里尝试用一句话来极其简略地大致描述一个HIFI系统听起来的感觉,那就是:在一个HIFI系统上,你不仅能(清晰地)听到各种声音,也能够“看到”这些声音的源头(的样子)。大体上来说,这就是一个HIFI系统和普通系统听起来最大的分别。

这么和视觉类比一下,感受起来就直观多了。还是太抽象?那就具体地打个比方。就以各类音乐中很常见的“吉他声”为例。在一个普通的系统上,比如“mp3随身听+原配耳塞”,只要mp3文件不是太差,机子和耳塞没什么大问题,那么,当音乐中响起“吉他声”的时候,你能毫无疑问地分辨出:哦,有个吉他声(而不是鼓声)响起来了。但是,你虽然能知道那是“吉他声”,你却无法“看到”那把吉他;而在一个HIFI系统上,你却几乎可以“看见”那把吉他,这就是最大的分别。再打个比方,隔壁房间有人用免提在打电话,这时候你能毫无困难地分辨出,哪个声音是房间里的人发出来的,哪个声音是从免提电话中发出来的。虽然两者的谈话内容你都能毫无问题地听见,但是两种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HIFI系统和普通系统的分别就是类似这样的感觉。

有些人说,为什么那个HIFI系统,和我的普通系统听起来差不多呀?顶多是“好听”一点罢了,但是我也“看不见”啥呀?这就涉及到音乐的“信息量”的问题。确实,听一些普通的录音(比如很多流行乐)时,HIFI系统和普通系统听起来似乎差不多,顶多就是“好听”一点。这是因为那些录音中本身的音乐信息量就很少,体现不出HIFI系统的优势。况且很多声音本身就是电子合成的,如何能看见音源的“样子”?换个信息量大的音乐再听听,效果就会有很大不同。以下量化地打个比方。假设歌曲A的信息量是10,歌曲B的信息量是50;某普通系统能反映的信息量是20,某HIFI系统能反映的信息量是100。当播放歌曲A的时候,该普通系统和HIFI系统都能反映出所有的音乐信息(20>10,100>10),所以二者此时听起来差不多,HIFI系统比普通系统多出来的那100-20=80分的能力无法体现出来。换成歌曲B,情况就不同了。此时,普通系统无法充分地反映歌曲中所有音乐信息(20<50),而HIFI系统还游刃有余(100>50),二者听起来也就有了50-20=30分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听歌曲A的时候是体会不到的。如果换个信息量是90的歌曲,那么差距还会进一步加大到90-20=70。此时该普通系统和HIFI系统听起来可能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了。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发烧友不会拿流行乐当试音碟的缘故,因为其歌曲中包含的信息量无法体现出系统的水平。我的看法是,如果只听流行乐的话,是很难成为真正的“发烧友”的,因为很多东西在流行乐上根本体会不到。

以上就是个人对HIFI的最直观感觉。当然,HIFI远不仅仅是“看见音源”(声音的源头)那么简单,还涉及到很多其他的方面。不过,“看见音源”也算是HIFI的一个追求方向吧。解析、定位、结像、声场……不都是为了能“看见”吗?对于那些对HIFI还没有建立起概念的朋友来说,我想这算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可感的类比吧。

2. HIFI(高保真)和“高音质”
那时候在想:HIFI(高保真)和“高音质”二者是否应该分开呢?一般来说,HIFI的东西“音质”高(却未必好听,涉及到其他的问题,比如“味道”、“风格”等),而高音质的东西却未必HIFI。

比如B&O的A8。A8的吉他声,给人一种非常“华丽”的感觉,虽然不真实(不HIFI),却非常好听(高音质)。比如Sennheiser的老版MX500,声音平衡,随便插在mp3机上或是电脑上,声音也很好听。比如Sony的S706f,其声音和HIFI没什么关系,但是听一些流行乐却很是不错。以普通消费者的眼光来看,上述三者的“音质”很不错,但是以HIFI的眼光来看,这三者和HIFI真的是搭不上太大关系。

想清楚了二者的分别,选择起器材来也就有了针对性。特别是在选择一些“初烧器材”的时候。对于那些发烧大厂的所谓“入门”器材,什么“便携系列”,什么“时尚系列”,在我听来,和“HIFI系列”的产品,在声音上有着巨大的不同。比如ATH的ES7,算是非HIFI系列的一个代表作品了,其声音听起来,和HIFI没什么关系。而Beyerdynamic的DT860,却是一款能给人HIFI感觉的产品。本人对一些HIFI概念的建立,就是从DT860开始的。HIFI水准有高有低,在我看来,DT860无疑是一个具有HIFI性的耳机,虽然在一些高烧的朋友看来这只是一款入门产品。在Beyerdynamic的官方产品目录中,DT860也确实是属于“HIFI系列”的产品。当然,其价格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不低了。对于预算不多的朋友来说,如果花了好几百块钱甚至上千块钱,却体会不到一些文章中的HIFI概念的话,那是不出奇的,因为那些产品本身就不是那么设计的。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大概错不了的,那就是:HIFI产品的价格,绝对low不了。[s:11]

3. 关于音乐的“信息量”
上文提到了音乐的“信息量”,就借此机会多说两句。我的看法是:音乐的信息量影响对系统的评判,也影响个人在音乐方面的修行。很多初烧的朋友不理解那些“发烧友”为什么都听古典呀,是不是“装”的呀?其实不是的,有个“选择机制”在里面,普遍来说就是:“某个事物之所以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是因为只有满足那个样子才能成为那个事物。”(是不是有点哲学的意思呢?:-) )发烧器材的水平需要用古典音乐(信息量大)来体现,这就造成了:如果不听古典音乐,那就分辨不出器材的水平,也就当不了发烧友;如果是发烧友,就必然需要古典音乐来体现器材、追求器材。这种“选择机制”最后的结果就是:那些老烧友、高烧友,基本上都听古典,因为他们的追求决定了他们必须听古典音乐。这不是“装”,而是他们能成为“发烧友”的一个必要条件。

“信息量”也决定了音乐的普及性。对音乐信息的还原,对某些歌曲比如流行乐来讲,影响可能比较小。在普通系统和HIFI系统上都能把节奏分辨出来,都能把歌词听清,不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这就差不多了。但是对于古典音乐来讲,影响可能就比较大。古典音乐,并不像是大部分的流行音乐一样,仅仅是听节奏、听歌词那么简单,对其内容的把握需要建立在能听见一定量的信息的基础之上。这就造成了,在普通系统上,古典音乐往往不好听,因为音乐信息流失太多了。而要听见这些所需的音乐信息,又非HIFI器材难以办到。若非从小熏陶,我想很难通过让一个人听“普通mp3机+配机塞”来让他喜欢古典音乐,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初烧的朋友很少喜欢古典音乐的一个原因吧。


想想写写,没想到乱七八糟地写了这么多,权当是个人音乐发烧感想的一个小结吧,也希望能对初烧的朋友有所帮助。



                                                      2008年3月18日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4 14: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