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3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U mobius 初品小记——ca对比zu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6 2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南京
一、初听zu
  
  下午刚到办公室,就接到快递电话,说有快件到。出到大门外一看,serco兄弟寄来的zu线到了。拿了zu回到办公室后立刻迫不及待地换下ca线,装上zu,戴上650,开始听。器材是M-audio solo火线音频卡接apogee minidac直推650。ca线已经听了100多个小时,zu线使用2年多。
   之前看过一些相关的评测。对zu的大体认识是:解析高,细节多,线条清晰,两端延伸好,声场庞大,hifi素质明显好过ca。而且大多数玩家都认为zu搭650比ca要更合适。这些,也正是我有了ca还要入zu的原因。
   带着上述对zu的良好印象和期待,按下了play键……啊!?怎么那么象sa5k的表达方式?!!
   第一耳朵的zu有点令我失望。其解析、细节、线条感和两端延伸确实好于ca,一耳朵就能听出来。不过,好的程度有限。而且,在带来这些变化(暂时还不确定能不能称之为改善)的同时,同样明显的是,声音的厚度——低中高频全频的厚度减少,声音变薄。密度倒是没有太大差别。ca线的声音厚重饱满,zu则很骨感(没有sa5k那么骨感,不过也没多多少肉,多层瘦肉吧)。
   声音能量的分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ca线下的650和原线风格一致,声音能量分布是由低频、中频至高频呈金字塔状逐步递减——低频澎湃,中频厚实,高频黯淡;zu则改变了这种比例,抑制了低频的量,增加了高频的量,低中高三频能量比例似乎给拉成了一个竖长条——低频下潜很好,但量不多,中频中性,高频明亮泛音多空气感明显。(这种平板似的能量分布和sa5k真是神似阿,只是sa5k是彻头彻尾如此,而zu则是把650变得有了这种趋势和意思)。
   三频能量比例的变化带来的听感改变,简而言之,低频,比如鼓声,ca的鼓听起来气势磅礴,鼓的面积大,鼓皮松,而zu的鼓弹性好,鼓面小,鼓皮绷得很紧;中频,比如人声,ca温暖厚实感性,而zu则相对清透单薄,歌手年龄明显比ca演绎下的变得年轻了不少;高频,听听小提琴的高把位,ca稍显暗淡,泛音不多,但是松香味十足——是那种把弓调得较松,抹了厚厚的松香,运弓时弓和琴弦充分摩擦的感觉;而zu,声音明亮且富有光彩,空气感十足,琴手运弓似乎是从琴弦上一划而过,给人以轻盈飘逸的感觉。这第一耳朵听下来,zu似乎把650从北国悲歌慷慨之士变成了江南英俊小生……

二、旁听zu

   zu到了以后,两个非发烧、音乐爱好者同事好奇之下过来也要听听。两位同事一男一女,平时都很喜欢听音乐。尤其是那位男同事,听的东西层次还不低,以古典为主。虽然不是发烧友,买的也都是盗版古典,但比我听的东西都多都广。两根线的价格我都没有告诉同事,让他们选一首自己熟悉的曲子,然后ca和zu各听一次。
   男同事听后感:ca线细腻有感情;zu线细致清晰。更喜欢zu线。
   女同事听后感:ca线(和zu线相比)一般,没什么特别的;zu线包围感好,声音历历在目,清爽。更喜欢zu线。

三、再听zu

   吃完晚饭,小玩会儿实况足球10,又到外面散了散步,回来打开空调,沏杯茶,接着听zu 。主要是反复听了Kidd精选集《gold》、交响集锦——RR的《Tutti》、FIM的杂锦碟《The Proprius Sound》和吉他三重奏《The Guitar Trio》等ape中的部分曲目。ab过程略过不说,只说一晚上听下来的体会。
   再次感受到,zu的hifi素质确实比ca高。具体表现在信息量更大,细节更多,声音线条和纹理很清晰,给人以历历在目的感觉。尤其是对一些弱音的表现十分厉害——清清楚楚、纤毫毕现。这些弱音用ca听的时候,根本注意不到它们的存在。但用zu听过后再回去用ca找才发现原来还是有的,不过一直没有引起耳朵的注意而已。声场规模更大更尽,虚拟声场空间的高低前后左右都比ca大。听了ca再来听zu,仿佛空间给撑大了一般,尤其是声场高度——立刻觉得顶棚高了一截。声场左右部分也扩得更靠近两边零度角,包围感好了很多。分离度也更好,声部之间的距离明显比ca宽。高低频的延伸更尽。低频量不多,但下潜比ca深。高频有点sa5k的影子,延伸好,空气感十足,不过和sa5k高频一样的缺乏厚度,稍微显得有些过薄过亮,缺乏点丰润。现在想来,还是最喜欢rs1的高频,既有延伸又有厚度,既明亮有光泽又润泽有水分,真是怀念我曾经拥有过的rs1!
   尽管zu有那么多比ca强的地方,但以今晚一晚听下来的感觉而言,我还是更喜欢ca,更喜欢ca的表现方式。对于zu,暂时不来电。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zu改变了650的声音风格,而ca充分发挥了650的特点。
   原线650的三频能量比例是呈金字塔形状由低频至高频依次递减的,低频能量最多,汹涌澎湃;中频稍减,温暖厚实;高频能量最少,略显黯淡。这样的比例,会带来一种声音和听者之间具有一定传输距离的听感,仿佛坐在音乐厅里观众席上欣赏音乐一般。低中高三频经过空气传播后,在传输过程中能量的衰减程度是不成同一比例的。高频衰减最快,中频次之,低频衰减最慢。在极近处欣赏乐队演出的话,会觉得小提琴、梆笛、三角铁这样的乐器声音更有穿透力。但如果离得较远的话,就会注意到大提琴、低音革胡、低音鼓等的声音反而更清楚更有穿透力,而小提琴、梆笛、三角铁等的声音开始隐约起来。这是因为经过一段距离的传播后,高频能量衰减得比低频快和多。所以远距离聆听时,低频能量保留最多,中频居中,而高频最少。
   由于650的三频能量比例由低频至高频呈金字塔状依次递减,于是会形成一种厅堂里较远距离欣赏音乐的听感。因此,650这幅耳机非常适合演绎类似大型管弦乐、舞台剧、现场演唱演奏会等对空间感、距离感要求比较高的音乐类型,小编制、爵士等也有不错的发挥,但对于一些快节奏的流行音乐、摇滚、新世纪等则不很理想,会显得有种慢半拍的感觉。650加上ca线后,并没有改变这种三频能量的分布比例,只是提高了其声音密度、质感、解析等素质。650+ca听交响,真仿佛置身于音乐厅里居中的席位上一般,距离和层次感好、大气、磅礴,齐奏时那种迎面扑来的成团的低频,极其冲击力,zu+650无法与之相比。
   相反的,如果三频能量分布比例趋于均衡的话,则会带来一种声音包围在四周的听感,似乎听者本人就位于指挥位置或者演奏者面对面很近的地方。650+zu后,收缩了低频,加强了高频,其三频能量分布趋近于均分。这时的650,听大编制总是有点不是那个味道,太过直接,缺乏距离和空间感。
   另外一个问题是zu的极强的解析力,在演绎某些音乐类型时,似乎有点局部过于精细反而破坏整体层次之嫌。
   用zu和ca听Kidd的一首 Then I'll Be Tired Of You 很有意思。开曲,Kidd居中清唱,随后右面钢琴伴奏响起。用ca听,Kidd的歌声响起,温暖磁性,随后钢琴伴奏响起,先是左手的低音部分,接着右手敲击了几下高音键,这几下钢琴高音质感很好,有木头味,但稍微有些昏暗,基本听不到泛音……听到这里,自己仿佛坐在台下,不远的台上,歌手、钢琴正在倾情演绎,背景一片漆黑,只能看见歌手和隐约其右后的钢琴,营造出一种有些昏暗但又很感性的气氛……很明显,钢琴声是从远处传来的,钢琴和kidd在纵深上也有距离差,两者不在一个平面而是前后错落。
   到zu了,kidd的歌声响起,和ca相比,声音一下年轻和清透了不少,随后钢琴伴奏响起,先是左手的低音部分,接着右手敲击了几下高音键,这几下钢琴高音质感更好,明亮,晶莹剔透,泛音很多,逐渐扩散到空气中……听到这里,对,就是这里,和ca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用zu听 ,刚才ca演绎下的那种纵向的错落有致的层次感突然没有了,人声纹理清晰细节丰富,人侧后的钢琴同样晶莹剔透泛音丰富,反而让人觉得就好似人声和钢琴声都一字并排在你鼻子前面,没有距离没有层次。虽然在zu的演绎下,人声和钢琴更清楚、信息量更大、更纤毫毕现,但却丢失了纵向的深度和层次感,那种远处的、弱隐若现的、有些昏暗的感性的现场氛围感也荡然无存。zu的这种毫不妥协的细节刻画,此时反而显得重播声音时没有主次和纵深。说起来,可以用照片来比方。一张照片,该虚化的地方就虚化,该清楚的地方就清楚,这种照片会显得有层次感和纵深感。如果前前后后都差不多清楚,照片反而会显得平面,缺乏层次和纵深。用这两条线听大编制管弦乐作品时,ca虽然素质不如zu,但气势宏大,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很正的味道;而zu,声场规模、定位等比ca还要好,但总好像缺点什么。仔细听听,原因就是对细节刻画过于追求,远的近的没有取舍,一律清楚异常,导致声音在纵向上深度和层次交待不清楚,趋于平面。zu的三频能量的均衡分布趋向也限制了其气势和声音距离、层次感的发挥。
    如此说来,zu岂不是一无是处?不尽然。
   上面说的都是大型管弦乐、现场等对空间和距离感要求较高的音乐类型。这种音乐类型的演绎,我觉得zu确实不是ca的对手。但是如果听的是一些近距离聆听的音乐类型,如小协、室内小品、solo、人声、爵士乐、流行等,zu的演绎是非常棒的——极佳的低频弹跳、强烈的空气感、纤毫毕现的细节,包围感、极深极尽的两端延伸……,这些都为ca所不及。
   总结一下听了一晚上的听感:
   ca线在不破坏650风格的基础上提高其素质,ca线对音乐的回放着眼整体,讲究对比和层次,有取舍,声音凝重、厚实,有很强的古典气息,最适合听大型管弦乐、现场等对声音层次和空间感要求较高的音乐类型,也很适合小编制、爵士乐、民乐等,不太适合快节奏的流行、摇滚、新世纪等,ca对音乐的回放,是一种“远场”式的回放——让你觉得似乎正坐在厅堂里观众席上较远距离地欣赏音乐;zu线改变了650的风格,对音乐的回放于细致处见功力,追求细节刻画,无妥协,声音全景、精致,更hifi更具现代感,演绎大型管弦乐不如ca,其余的音乐类型,如小编制、solo、爵士、民乐、流行、新世纪等都非常不错,对音乐的回放是一种“近场”式的回放——让你觉得似乎就处于演奏者面前,声音环绕周围人位于其中,纤毫毕现、历历在目。我猜测喜欢er4、sa5k这种声音风格,但又嫌其音乐味不够的朋友,很有可能会喜欢上650+zu。
   有时候,第一耳朵的听感是最可靠的;但有的时候,一耳朵的听感又不可信。接下来,我要慢慢品味zu几个月再换回ca来听段时间,不知会不会得出新的感受和结论。
   以上文字仅代表个人听感,并非专业评测,且本人水平有限,表达能力一般,不足和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和交流,扔砖的还望手下留情,注意河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11-14 12: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